新型內窺鏡可同時提供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圖像

2021-01-07 科技報告與資訊

具有三維成像能力的內窺鏡可以幫助外科醫生精確定位病變組織。增加螢光成像可以使癌變組織亮起,以便於切除,或者突出解剖學中需要避開的關鍵部位。在The Optical Society(OSA)雜誌《Optics Express》上,來自中國科學院的Chenyoung Shi及其同事描述並演示了新型多模態內窺鏡。可以同時獲取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它的光學設計結合了人類視覺的高解析度3-D成像和螳螂蝦同時檢測多種波長光的能力。目前只是一個概念性的演示,但在不久的將來有望替代現有的內窺鏡。

現有的螢光三維內窺鏡需要外科醫生在操作過程中切換工作模式才能看到螢光圖像,新開發的三維內窺鏡可以同時採集可見光和螢光三維圖像,不僅可以提供更多的視覺信息,還可以大大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風險。

新型多模態內窺鏡利用兩套光學系統形成雙目設計,與人眼很像,實現了高解析度的三維成像。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光學設計既可以像人眼一樣容納可見光,也可以容納螢光成像所需的近紅外波長。這種光線由一個受螳螂蝦複眼啟發的傳感器檢測,它不僅可以檢測多光譜信息,還可以識別偏振光。該傳感器通過使用具有不同光譜和偏振反應的像素來檢測電磁光譜的多個部分。

為了獲得高質量的三維圖像,雙目光學系統必須有兩個參數完全相同的光學系統,這對光學元件的加工精度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研究人員利用精密的光學處理技術來實現這一精度,並與基於晶片的光譜技術相結合,使這種多模態三維內窺鏡成為可能。

研究人員對新內窺鏡進行了測試,分析了解析度、螢光成像以及同時獲得近紅外和可見光顏色信息的三維圖像的能力。該內窺鏡表現良好,在可見光下實現了高達每毫米7條線對的解析度,與目前使用的最好的三維內窺鏡相同,在近紅外照明下實現了每毫米4條線對。

然後,他們使用內窺鏡獲取三種濃度的靛青綠的可見色和近紅外螢光圖像。這種近紅外螢光標籤已被FDA批准,用於標記腫瘤組織。雖然人眼無法分辨這三種樣本,但使用多模態三維內窺鏡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來。研究人員還通過使用內窺鏡對一個有許多交叉部件的玩具進行成像,測試了內窺鏡的三維成像性能。該內窺鏡能夠產生3D圖像,即使長時間觀看也不會引起眼睛疲勞。

研究人員計劃使用該三維內窺鏡進行更多的生物和臨床成像。他們還計劃加入更多的波長和感應偏振的能力,以提供更多的視覺信息。

論文標題為《Bio-inspired multimodal 3D endoscope for image-guided and robotic surgery》。

相關焦點

  • 新型內窺鏡可同時提供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
    近日,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醫學內窺鏡,它可以同時獲得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
  • 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醫學內窺鏡
    ,它可以同時獲得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它的光學設計結合了人類視覺的高解析度三維成像和螳螂蝦同時探測多波長光的能力。 具有三維成像能力的內窺鏡可以幫助外科醫生精確定位病變組織。增加螢光成像可以使癌變組織更容易切除,或突出解剖中需要避免的關鍵部位。 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石晨英和他的同事描述並演示了這種新型的多模內窺鏡。
  • 菲力爾推出新款FLIR VS290-32紅外與可見光視頻內窺鏡
    為此,菲力爾推出了一款紅外與可見光視頻內窺鏡,用來執行難以到達的地下公用設施庫的檢測工作,有效提升檢測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紅外成像+可見光成像,安全排查狹窄區域  FLIR VS290-32是業界新款集紅外成像攝像頭和可見光攝像頭於一身的工業紅外可視視頻內窺鏡,旨在幫助專業人士快速安全地發現不便位置的隱患,尤其是地下配電室。
  • 可見光和紅外圖像融合的抗暈光原理
    在保證融合結果不失真的情況下,根據可見光傳感器與紅外傳感器的夜間成像特點,利用 IHS 變換可以將圖像分解成 I、H、S 三個相關性低的分量的特性[6-7],對可見光圖像做 IHS 變換,將飽和的亮度分量 I 進行單獨處理,保留圖像原始的色彩和紋理。
  • 新型有機光電探測器 可用於屏下指紋和圖像傳感器
    打開APP 新型有機光電探測器 可用於屏下指紋和圖像傳感器 發表於 2019-07-10 16:03:35 Isorg將向其原始設備製造商(OEM)授權其技術工藝,而住友化學將生產專用有機半導體材料,並在生產技術和市場營銷方面支持Isorg。 此次合作旨在為OEM提供材料和技術處理解決方案,使它們能夠採用高性能、高質量的指紋識別傳感器和CMOS圖像傳感器將產品推向市場。其指紋傳感器可以整合到智慧型手機顯示屏下方,在顯示屏上的任何點或位置進行指紋識別。
  • 可見光人臉識別與主動近紅外人臉識別有什麼區別
    因此,人臉識別系統需要有適應光照環境的條件,使用到可見光人臉識別和主動近人臉識別,那這兩者有什麼區別的呢?可見光人臉識別:是在可見光環境下,比如說太陽光、日光燈等照明光源的情況下採集的人臉圖像,進行人臉識別,該人臉識別系統適合在光線好的環境下應用。主動近紅外人臉識別:是在主動紅外光源環境下,採集的人臉圖像,進行人臉識別。
  • 新型光譜發生器:可發射近紅外波段任何期望波長的光
    光譜發生器L12194-00-70130可發射近紅外波段的光,而且使用者可根據用途自行選擇波長,其調節的最小單位間隔可為1nm。該產品內置高穩定性的光源和特有的光學系統,實現了小型化(144x236.5x513.5mm)、高穩定性、高輸出功率和高效率。
  • 近紅外技術前景廣闊 人臉識別場景日趨多元
    入駐青瓦創業基地的企業和團隊成員,每天都靠「刷臉」打卡上下班。在這裡工作的人,只要一靠近門口,攝像頭便能自動識別並開門,同時進行籤到及進出時間管理、考勤等。這套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智能前臺」,正是出自青瓦基地裡的創業企業廈門帕米科技有限公司之手。  「人臉識別其實就是基於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
  • MEMS鍵合工藝成就單晶片「可見光+短波紅外」高光譜成像
    我們比較了可見光(如圖a左圖)和短波紅外傳感器捕獲的圖像,結果發現只有短波紅外圖像可顯示出蘋果的瘀傷和缺陷(如圖a右圖)。同時不同化學物質以高度特定的波長吸收短波紅外波段,從而產生獨特的吸收光譜。因此利用短波紅外成像可識別食物中的汙染物。圖b左圖由可見光傳感器拍攝(圖b右圖由短波紅外傳感器拍攝),圖b中從左至右的物質分別為鹽、糖和土豆澱粉。
  • 首批「天神」組合體紅外及可見光圖像已回傳—新聞—科學網
    天宮二號伴隨衛星拍攝
  • 關於faceID——近紅外人臉識別技術的分析介紹
    各類人臉識別方法的關鍵都在於,提取人臉數據中與身份相關的本質特徵,同時消除其中受非身份因素影響的部分,非身份因素一般包括:環境光照、姿態、表情、飾物等。其中,光照問題在實際應用中最為重要,用戶普遍要求人臉識別系統能適應不同的光照環境。 一般的人臉識別系統都採用普通的可見光人臉圖像進行識別,這類系統容易受到環境光線變化的影響,在識別之前往往需要採用一些預處理算法對光照進行處理。
  • FARO 新型 Photon 三維雷射掃描儀帶來更高性能和圖像清晰度
    (Nasdaq: FARO) 宣布推出其三維雷射掃描儀的最新系列產品——Photon 80 和 Photon 20。新型 Photon 取代了該公司的 Laser Scanner LS 880、840和420,提供了更高清晰度、精度和便攜性。 FARO 總裁兼執行長 Jay Freeland 表示:「Photon 是 FARO 7個月內推出的第6款新產品。
  • 近紅外成像技術促進機器視覺的新發展
    在如AR/VR或駕駛監控系統等應用中,NIR的這些特點對於精確地眼動追蹤和手勢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安全攝像頭應用的案例中,NIR可在入侵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監控他們。此外,NIR在夜視條件下比可見光產生更多光子,該特點使其成為夜視應用的理想選擇。舉例說明,下面我們在ADAS系統中,比較夜視條件下兩種方法的優劣。
  • 熱視覺和紅外成像技術提高近地作戰軍隊作戰能力
    圖像增強設備:非紅外夜視是如何工作的? 傳統的圖像增強(Image Intensified,簡稱II)設備工作原理是先將極低水平的可見光光子轉換為電子,然後放大這些電子,再將電子轉換回光子。來自低光源的光子進入物鏡,物鏡將圖像聚焦到光電陰極管上。當入射光子撞擊光電陰極時,光電陰極再通過光電效應釋放電子。
  • 【中國新聞網】中國成功研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
    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  當前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手術切除,精準、有效的腫瘤切除成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而新興的光學分子影像技術為圖像引導手術治療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等學者進行眾多研究,試圖在活體上用螢光成像方法「點亮」腫瘤,解決腫瘤標識問題,開啟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手術導航領域應用的先河。
  • 低成本CMOS圖像傳感器推動醫學技術向前發展
    單晶片解決方案由於外部元件和互連數目較少等優點而在同類解決方案中脫穎而出,這些優點對於直徑很小的內窺鏡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高度集成是低成本的代名詞,CMOS圖像傳感器因此得到了各種類型內窺鏡應用的青睞。由於電能消耗較低,CMOS圖像傳感器還適用於自主小型相機的製造,此類相機可安裝在藥丸大小的盒內,並可將數據無線傳輸至接收站。
  • 松下展示新款有機傳感器 可同時捕捉可見光與近紅外光
    (原標題:松下展示新款有機傳感器 可同時捕捉可見光與近紅外光)
  • 微軟新專利曝光:一個攝像頭同時集成紅外傳感器和可見光傳感器
    這份專利的內容是將紅外傳感器和可見光傳感器集成於一個攝像頭中。具體來講,這份專利中所展示的光學系統將在傳統的攝像頭中添加一個紅外濾光片,這將使紅外傳感器和可見光傳感器在一個部件中共存,這種集成設計若能被成功商用,那它為帶有攝像頭(尤其是前置攝像頭)的設備所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 近紅外解光照難題 人臉識別前景廣闊
    (3)人臉識別技術具有性價比高、經濟、可擴展性良好的特點。   因為人臉識別技術比其他的人體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的性能要優越,它不要人的行為的配合能方便有效地核查人的身份,而且只需通用的PC硬體及相關軟體,因而經濟、性價比高;由於其直觀、準確,且應用更為廣泛,因此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能。
  • 石墨烯/量子點混合技術製備超光波譜範圍圖像傳感器
    來自光子科學研究所(簡稱ICFO)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全新的圖像處理晶片,藉助於新型的納米石墨烯和量子點混合技術,首次讓數字相機能夠成功同時捕捉來自紅外/紫外線和可見光部分的圖像, ICFO的研究人員採用金屬、PbS膠質量子點(CQD)半導體材料部署於單層石墨烯,並且利用這種混合式系統放置於CM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