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紅外成像技術促進機器視覺的新發展

2020-12-07 電子工程世界網

習慣上機器視覺被定義為:用於檢查、過程控制及自動導航的電子成像。在機器視覺應用中,計算機(不是人類)使用成像技術來捕獲圖像作為輸入來實現提取和傳遞信息輸出的目的。據麥姆斯諮詢報導,除傳統工業應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增強現實和虛擬實境(AR/VR)技術及智能安全系統的機器視覺能力均要求使用先進的數字成像技術。該技術可使機器視覺在低光或無光條件下「看得」更清晰、更遠,由於無需可見光源,所以不會干擾人類正常活動。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機器視覺技術需要依賴於大量光源來捕捉圖像,可用光源包括螢光、石英滷素、LED、金屬滷化物(汞)以及氙氣。當單獨使用其中一種光源時,就需要耗費大量能耗,且生成的圖像質量很差。如此來看,這些光源並不能滿足已超越傳統工業應用範疇的使用需求。

AR/VR、安全系統以及ADAS駕駛監控採用了眼動追蹤、面部識別、手勢控制和人臉識別技術,以及集成了帶有夜視功能的ADAS環視(surround-view)攝像頭等功能,但這些應用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均需要可見光光譜以外的照明。在過去幾年中,數字近紅外(NIR)成像技術的進步已徹底革新了機器視覺和夜視的能力。

NIR為何是當前機器視覺應用的必要條件?

NIR用於在可見光光譜範圍之外的物體或場景照明,並使攝像頭能夠在超出人類視覺能力的低光或無光情況下「看到」。雖然在某些應用中低級別LED仍需增加NIR,但NIR需要的電能非常少且幾乎不會干擾用戶。在如AR/VR或駕駛監控系統等應用中,NIR的這些特點對於精確地眼動追蹤和手勢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安全攝像頭應用的案例中,NIR可在入侵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監控他們。

此外,NIR在夜視條件下比可見光產生更多光子,該特點使其成為夜視應用的理想選擇。舉例說明,下面我們在ADAS系統中,比較夜視條件下兩種方法的優劣。

其中一家汽車製造商使用了一種被動式遠紅外(FIR)系統,它可根據物體熱量記錄圖像並顯示為明亮的負像。雖然能探測的有效距離高達980英尺,但由於它是依賴於物體發出的熱量來記錄,所以產生的圖像並不清晰。

而另一家汽車製造商採用了NIR技術,該技術可在黑暗中產生鮮明清晰的圖像,就好像用汽車遠光燈照著拍攝一樣。不管物體溫度如何,其圖像均可被捕捉到。但是,該NIR系統的最大有效探測距離為600英尺。

NIR的局限性

大多數情況下,NIR相比其它替代方法的改進顯著,但使用它並不是沒有挑戰。NIR成像系統的有效範圍與其靈敏度直接相關。最好條件下,目前的NIR傳感器結構可實現≤ 800nm的靈敏度。如果可將NIR成像系統的靈敏度增加到850 nm或更高時,那麼就可進一步擴大其有效距離。

NIR光學成像的有效距離是由兩個關鍵測量參數決定:量子效率(QE)和調製傳遞函數(MTF)。成像儀的QE代表其捕獲的光子與轉化為電子的光子的比率。

QE越高,NIR照明距離就越遠,圖像也就越亮。100%的QE意味著所有被捕獲的光子都被轉化為電子,從而可實現最亮的可能圖像。但目前,即使是最好的NIR傳感器技術也只實現了58%的QE。

MTF則是測量圖像傳感器以特定解析度從物體到圖像的傳遞對比能力。MTF越高,圖像就越清晰。MTF受到從像素跳出的電子信號噪聲的影響。因此,為了維持穩定的MTF並實現清晰的圖像,電子需要時刻保持在像元中。

圖1 該模擬圖像可顯示低MTF與高MTF之間的明顯差別

現有解決方案面臨的挑戰

當在不可見條件下中使用NIR時,NIR的波長就會增加。其結果就是矽的QE就會減弱,而晶體中光子的轉化效率就會降低。因此要想產生相同數量的光子,就需要更厚的矽。所以,傳統增加QE的方法就是使用厚矽。與薄矽相比,使用厚矽可增加光子吸收的機會,提供更高QE並增強信號強度。

在單像元探測器的案例中,使用厚矽可提高NIR的QE到90%以上。然而,如果該應用要求更小像元而持續增加矽厚度,當矽的厚度增加到100 μm時,就會導致光子跳到鄰近像元中,產生串擾,這樣反而會減少MTF。結果就是,雖然圖像傳感器對NIR照明更敏感,但其解析度卻更低,所形成的圖像明亮卻模糊。

解決此問題的一種方法是,使用深槽隔離(DTI)技術,在像素間建立阻擋層。雖然標準DTI已經被證實可以改善MTF,但它也可產生破壞圖像暗區的缺陷。這便給致力於為機器視覺應用提高NIR照明的公司帶來了難題。

技術突破

近期已有了一些技術突破,解決了只能使用厚矽來增加光子吸收的問題。首先,升級後的DTI方法是開發利用先進的300mm製造工藝,在相鄰像元間建立矽氧化物阻擋層,可導致氧化物與矽之間的折射率改變,從而在同一像素內形成光學限制。與傳統的DTI不同,升級後的DTI並不是使溝槽變寬,而是使其變深,溝槽依然很窄,這樣有助於控制光子。

其次,在晶圓表面實現了一種類似於太陽能電池加工中金字塔結構的吸收結構,用於製造散射光學層。小心地實現該光學層可防止在圖像暗區出現瑕疵,並進一步增加矽中光子的路徑長度。這種結構的形狀使得矽內部的光路徑更長,而不是筆直地向上或向下。通過光波路徑分解並使其散射開來,可對光路徑長度產生影響。其結果是,吸收結構中的光反射光線在上像桌球一樣來回反射,增加了其吸收概率。

確保吸收結構角度的精準性對散射光層的有效性至關重要。如果角度是錯的,它就可能導致光子反射到下一個像元,而不是回到原來的像元。

圖2 吸收結構的形狀會使矽內部的光路徑變長,而不是筆直地向上或向下

結論

通過與代工廠合作夥伴的密切合作,豪威科技(OmniVision)開發了Nyxel NIR技術,該技術解決了經常困擾NIR開發的性能問題。通過厚矽和升級後DTI的結合,並利用光散射層來管理表面紋理,與OmniVision上一代傳感器相比,使用Nyxel技術的傳感器可將QE效能提升到先前的3倍,從而使NIR的靈敏度達到850nm,且不會造成其他圖像質量指標退化。

該結果是令人信服的。配備了此項技術的傳感器可在極低的光照條件、探測更遠距離的圖像,提供更高的圖像質量,並且工作時所需的光源輸入和功耗均減少,從而滿足了如AR/VR、 ADAS和夜視應用等先進機器視覺的新要求。


關鍵字:近紅外成像  機器視覺 編輯:魯迪 引用地址:http://news.eeworld.com.cn/afdz/article_2017112811368.html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採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繫確認版權者。如果本網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公開自由傳播,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迅速採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推薦閱讀

紅外熱成像如何助力化工企業防患於未然

今年的5月12日為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主題為「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紅外熱成像技術在防災減災救災等各個環節都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高德智感與合作夥伴聯合推出的化工行業紅外熱成像視頻監控系統解決方案,已在多個化工園區安防系統中得到應用。 ▲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現場 提到化工行業,經常會讓人聯想到一個詞:危險。 這樣的印象並非空穴來風,只要稍稍回顧一下近些年來發生在化工領域的天津港8·12爆炸、江蘇響水3·21爆炸等重特大事故,就會發現對安全生產的重視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江蘇響水3·21爆炸事故現場 防患於未然,是我們面對化工安全的首要態度

發表於 2020-05-12

揭秘火神山極限工期建設背後的科技密碼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急重症患者的遠程會診。1 月 29 日,在遠程醫療平臺上,由鍾南山院士擔任組長的廣東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病例會診專家組,對廣東 5 例危重症患者進行了第一次遠程會診。此次會診持續了 3 小時 25 分鐘,參與遠程會診的有 5 家醫院的 10 名專家。遠程會診系統通過傳遞圖像、文字、影像系統等,直接在屏幕上將信息共享給對方,可以充分利用專家資源進行診療或在線交流,同時減少醫患直接接觸。既節省了成本,又能直接保障安全性,還提升了疫情應對的指揮調度能力,更有利於疫情的防控。 5GVR 紅外熱成像測溫面對即將到來的返程高峰與疫情防控工作,其中「5G 紅外熱成像測溫」服務因其「無接觸式檢測

發表於 2020-02-19

技術文章—紅外熱成像如何檢測你的體溫

自2003年非典爆發以來,世界各國的主要國際機場都大量部署了紅外熱檢測系統(infrared thermography :IRT)用來檢查發熱的乘客。這種快速,非接觸的檢測方式很快獲得了大量的採用。但是,單純紅外IRT的檢測準確性受到環境溫度,溼度等因素的影響較大。而且人在攝入酒精,或者退燒藥物以後,體溫也會被影響,誤導檢測設備。 由於傳統單純紅外傳感型檢測的準確性較差,利用可見光成像與紅外熱成像組合分析成為一種更加準確有效的檢測方案。 人在感染病毒發病以後,人體生物體徵信號會出現異常,比如:體溫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快。因此綜合利用這些生物體徵信號進行分析可以大大提高檢測的準確性。第一代的綜合分析檢測設備採用

發表於 2020-02-10

紅外熱成像儀的工作原理、構成、特點分析

在《一文讀懂紅外傳器》中,我們了解到,紅外熱成像儀是紅外傳感器的諸多應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應用,從最初僅限於作為軍用高科技產品,現在已經越來越普遍地走向工業和民用市場。在電影《蒸發密令》裡有這樣一個鏡頭,施瓦辛格為了躲避持有熱成像儀的對手的追殺,跳進了裝滿水的浴缸裡,以便將自己的溫度和周圍保持一致,從而試圖遮蔽自己的紅外信號源,避免熱成像儀的偵查。要想知道熱像儀為什麼這樣神奇,首先還得從它的工作原理說起。紅外熱成像儀的工作原理所有高於絕對零度(-273℃)的物體都會發出紅外輻射。利用某種特殊的電子裝置將物體表面的溫度分布轉換成人眼可見的圖像,並以不同顏色顯示物體表面溫度分布的技術稱之為紅外熱成像技術,這種電子裝置稱為紅外熱成像

發表於 2020-01-08

美國開發基於SiGeSn合金的下一代紅外成像技術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獲得美國國防部「多學科大學研究計劃」(MURI)項目資助,研究更好的下一代紅外成像技術。銅和鋅、銅和錫、鐵和碳等化學元素的組合可以分別製得黃銅、青銅和鋼金屬合金,獲得獨特的性質,例如可用於特定目的的高強度和耐腐蝕性等。作為美國國防部MURI項目的一部分,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張永航(Yong-Hang Zhang)教授和Andrew Chizmeshya副教授正在這個方向上進行探索,他們將研究矽鍺錫(SiGeSn)合金的基本材料特性,用於開發更輕、更快、更節能的下一代紅外成像技術。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張永航教授,將在MURI資金支持下研究SiGeSn合金的質量

發表於 2019-06-09

熱視覺與紅外成像技術賦予美軍「超能力」

。然而,紅外光和可見光(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的能量存在顯著差異。電磁波譜,顯示SWIR、MWIR和LWIR輻射的波長範圍(圖片來源:FLIR)在大多數情況下,紅外光譜主要分為近紅外(NIR)、短波紅外(SWIR)、中波紅外(MWIR)和長波紅外(LWIR)。「熱像儀」利用MWIR或LWIR傳感器,探測從目標發射出的熱能。簡單地說,他們探測到的是熱而不是光。與圖像增強系統相比,這是顯著的優勢,因為II設備至少需要一定量的環境光才能工作。熱成像攝像頭無需可見光即可工作,因為它只探測從場景中的目標發出的熱量。當熱像儀首次開發並用於軍事領域中時,使用的傳感器主要是需要低溫冷卻至液氮溫度(77K或-200℃)的LWIR或MWIR傳感器。他們需要保持

發表於 2019-02-02

相關焦點

  • OmniVision推出Nyxel近紅外技術
    Boyd Fowler:採用近紅外(NIR)技術可以實現CMOS圖像傳感器在兩個重要領域的應用。 第一個領域是機器視覺,近紅外(NIR)是人肉眼看不見的光線,但可以用於照亮物體。 由於NIR位於人眼可見的光譜之外,因此可以避免造成對周圍環境的幹擾。
  • CMOS圖像傳感器推動機器視覺技術系統軟體的發展
    機器視覺技術往往以詳細的系統軟體形式出現,可分為電子光學成像、光學鏡頭、圖像處理、IO、信息顯示五大控制模塊。其中以GlobalShutterspeed(以下簡稱GS)CMOS傳感器為代表的光學鏡頭推動了機器視覺技術系統軟體近年來的大發展趨勢。
  • 熱視覺和紅外成像技術提高近地作戰軍隊作戰能力
    打開APP 熱視覺和紅外成像技術提高近地作戰軍隊作戰能力 發表於 2019-01-02 09:13:37 為了實現作戰人員的「超能力」,如今的軍隊不僅要不斷擴充作戰人才,還必須要增強設備和技術的現代化。目前軍方正為實現「超能力」進行現代化的一項技術為夜視技術,具體來說,就是在低光照或無光照下作戰的能力。雖然傳統上作戰人員更依賴於圖像增強技術,並且目前看來這項技術仍然是作戰關鍵技術之一,但在使用多波長紅外傳感器的士兵系統中,需要繼續進行重大的技術改進。
  • 閔順耕談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動態
    2013年9月23日,「近紅外光譜應用新進展」專場研討會如期召開。閔順耕教授做題為《從NIR 2013看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動態》的綜述性報告,報告中介紹了NIR 2013的概況以及會上所展現出來的近紅外光譜新技術。
  • 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現狀評述(下)
    在慶祝《 Spectroscopy》創刊30周年之際,該刊邀請多位近紅外光譜技術領域的專家評論該技術的發展現狀,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預測。  儘管近紅外光譜不屬於特別靈敏的分析技術,但由於該技術具有不需要樣品預處理的特點,其非常適合於過程監測、材料科學和醫療等領域的應用。該刊邀請了多位本領域的專家就近紅外光譜技術新進展、近紅外使用者面臨的挑戰、應用領域以及該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評論。
  • 機器視覺成像中的光偏振技術
    視頻和機器視覺系統依賴於電子成像儀,這些成像儀通常顯示從8位到12位的信噪比。
  • 紅外熱成像技術的應用發展情況分析
    對於一項技術,它再酷再炫,我們最關心的莫過於該技術的實際應用情況。就我國而言,雖說紅外熱成像技術在我國得到了快速地發展,但是由於底子薄,無論是軍事領域還是民用領域都處在大力追趕其他國家水平的階段。 那麼接下來我們便詳細介紹紅外熱成像技術的應用發展情況: 軍用領域 紅外熱成像儀最早運用在軍事領域,擁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 腦功能成像的新方法------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fNIRS)
    有很多種技術可以監測大腦的活動變化,如fMRI。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種新興的腦功能成像技術: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 a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 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非侵入式腦功能成像技術。fNIRS進行腦功能成像的原理與fMRI相似,即大腦神經活動會導致局部的血液動力學變化。
  • 頻域近紅外腦成像技術是什麼?斯坦福劉寧研究員帶你詳細了解
    本期,心儀科技邀請到了劉寧研究員接著介紹頻域近紅外腦成像技術基本原理簡介及應用。主講人:劉寧博士,史丹福大學近紅外影像研究員。目前為美國史丹福大學人類精神及行為系研究員,從事近紅外成像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多年。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並擔任數個學術期刊的評審編輯和國際會議的評審委員。
  • FLIR機器視覺相機助力開啟人工智慧的新視界
    打開APP FLIR機器視覺相機助力開啟人工智慧的新視界 火花 發表於 2020-11-19 14:00:00 關於菲力爾 美國菲力爾公司(FLIR Systems, Inc.)專注於設計、開發、生產、營銷和推廣用於增強態勢感知力的專業技術。
  • 神經經濟學研究的新工具——近紅外光譜成像系統
    在運用神經科學方法來做經濟學研究的進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核磁共振成像(fMRI),雖然fMRI有較高的時間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是研究腦神經活動的強大工具。但是fMRI在使用時會受到很多限制,尤其是對於環境要求很嚴格,這也就限制了它的應用範圍,降低了它的外部效度。在經濟決策研究中一種新的極具潛力的腦成像工具——功能近紅外光譜成像系統(fNIRS)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夜視技術中的微光成像和紅外熱成像技術比較
    近年來,微光夜視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基礎上,第四代技術應運而生。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紅外熱成像技術也走過了三代的歷程,它以接收景物自身各部分輻射的紅外線來進行探測,與微光成像技術相比,具有穿透煙塵能力強、可識別偽目標、可晝夜工作等特點。可以說,微光成像技術和紅外熱成像技術已經成為夜視技術的二大砥柱。
  • 夜視技術中的微光成像和紅外熱成像技術對比分析
    2.4.2 第四代徽光夜視技術 近來,微光管的設計者從MCP中去除離子壁壘膜以得到無膜的微光管,同時增加1個自動門開關電源,以控制光電陰極電壓的開關速度,並且改進了低暈成像技術,有助於增強在強光下的視覺性能。1998年Litton公司首先研製成功無膜MCP的成像管,在目標探測距離和分辨力上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極低照度條件下。
  • 誰將成為未來機器視覺應用領域的王者?
    答案就是有了機器視覺技術的加持。通過機器視覺技術,無人機不但能感知障礙物,還能知道自己和障礙物的距離,實現精準的避障和繞障。 機器視覺的概念源自於機器人領域,美國機器人工業協會對其定義為:「通過光學的裝置和非接觸的傳感器自動地接收和處理一個真實物體的圖像,以獲得所需信息或用於控制機器人運動的裝置。」
  • 國內紅外熱成像三防手機、平板發展趨勢及集成模組
    隨著國內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手機和pad等行動裝置不再僅僅是人們生活娛樂的一種工具,更多的工業行業用戶及技術工程師也在依託智慧型手機展開一系列的設備檢測、任務管理、數據管控的工作。隨著卡特彼勒的 CAT S61工業三防手機的熱門發布,移動終端搭配紅外熱成像功能成為了行業用戶尤其是工業領域用戶在發熱類設備監測的首選體驗,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國產紅外熱成像三防手機的現狀以及該類移動式工業儀器的技術發展趨勢。
  • 福祉科普|近紅外腦成像系統
    說到腦成像技術,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或是腦電(EEG)。單拿fMRI來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這項技術發展開始,學術領域發表的相關文章便逐年呈指數增長;在應用方面,fMRI更是醫生用於確診病情的關鍵手段之一。而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成像技術(fNIRS)雖然與fMRI和腦電的起源時間相差不大,卻表現得相對低調許多。
  • 一文解析機器視覺系統現狀及發展前景
    一文解析機器視覺系統現狀及發展前景 中國電氣傳動網 發表於 2020-12-04 11:37:01   機器視覺系統集成是一門學科,隨著新成像技術的不斷發展,這門學科的發展勢頭依然強勁
  • 紅外成像技術發展迅速 紅外熱像儀前景大
    相對於2003年的非典時期紅外熱像儀的核心元件還要靠進口,在此次疫情中,國內已經基本實現自給自足,應用紅外測溫技術,為篩查人流、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貢獻。  2020開始,一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
  • 機器視覺檢測技術發展日新月異
    三維視覺是計算機視覺研討範疇的關鍵課題之一,作為職業研討的焦點,將具有關鍵的使用使用價值。而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進行,三維視覺技能的打破也為視覺系統技能帶來更廣泛的使用,為職業進行帶來新氣象。縱觀行業發展,視覺系統在工業出產中的使用較為廣泛,要緊集中在中心出產流程與查驗檢驗方面。而三維視覺技能的打破,將進一步強化視覺技能方面的高端使用。如今三維視覺系統大多用於生果和蔬菜、木材、化妝品、烘焙食物、電子組件和醫藥商品的評級。
  • 關於近紅外傳感器的SOI襯底技術,你需要知道這些
    法國半導體領導企業Soitec近日宣布,其為3D傳感器等前段近紅外圖像傳感應用推出的新一代Imager-SOI,將滿足AR/VR、人臉識別、手勢識別等人機互動等領域不斷增加的3D傳感和成像需求。什麼是近紅外、SOI,Soitec的技術對3D傳感器有什麼樣的助益,今天在這裡梳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