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視覺和紅外成像技術提高近地作戰軍隊作戰能力

2020-12-01 電子發燒友

熱視覺和紅外成像技術提高近地作戰軍隊作戰能力

發表於 2019-01-02 09:13:37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美國國防部部長James Mattis近日強烈表示:「我們一直在致力於提高我國近地作戰軍隊的戰備、殺傷力、生存能力和靈活性。」儘管美國軍方在軍事實力方面仍然保持著世界強國的優勢,但與幾十年前相比,這種差距也正在慢慢縮小。為了實現作戰人員的「超能力」,如今的軍隊不僅要不斷擴充作戰人才,還必須要增強設備和技術的現代化。目前軍方正為實現「超能力」進行現代化的一項技術為夜視技術,具體來說,就是在低光照或無光照下作戰的能力。雖然傳統上作戰人員更依賴於圖像增強技術,並且目前看來這項技術仍然是作戰關鍵技術之一,但在使用多波長紅外傳感器的士兵系統中,需要繼續進行重大的技術改進。

圖像增強設備:非紅外夜視是如何工作的?

傳統的圖像增強(Image Intensified,簡稱II)設備工作原理是先將極低水平的可見光光子轉換為電子,然後放大這些電子,再將電子轉換回光子。來自低光源的光子進入物鏡,物鏡將圖像聚焦到光電陰極管上。當入射光子撞擊光電陰極時,光電陰極再通過光電效應釋放電子。電子通過高壓電勢加速進入微通道板(Microchannel Plate,MCP)。每個撞擊MCP的高能電子都會使MCP釋放出更多電子,這一過程稱為二級聯射。MCP由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個微導電通道組成,這些通道再通過組成一定角度來實現更多的電子碰撞,並能夠在受控的電子雪崩過程中發射二次電子。本質上講,MCP其實是光放大器,但至少需要一些光才能工作。

在II設備的示意圖中(上圖),來自低光源的光子進入物鏡(左)並撞擊光電陰極(灰色)。光電陰極通過光電效應釋放電子。微通道板(紅色)可通過二級聯射增加電子數。最後這些電子撞擊螢光屏(綠色),產生光子,可通過右側的透鏡觀察。
 

圖像增強設備之優缺點II

設備是美軍作戰的主力傳感器,幾乎用於各個軍事領域。弱光增強設備在近零光照條件下可提供出色的夜視圖像,有效解析度高達1300萬像素,成本相對較低且功耗極低,能夠在小型電池上長時間運行。然而,該管線設備缺點是體積大且笨重,又因為是模擬信號,很難適應數字戰場。雖然在數字低光傳感器方面人們已經進行了大量工作,但是要以低功率和低成本實現管線設備的性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近期來說,該技術可能還是站不住腳的。目前,空軍部隊、特種部隊和陸地部隊通過多種配置使用II設備,包括單目護目鏡、熱融合(即增強型夜視鏡)、武器瞄準器等。

紅外傳感器

利用紅外光譜的傳感器在不斷發展,並為實現作戰人員的「超能力」做出了重大貢獻。紅外傳感器,特別是熱傳感器,近幾十年來一直是軍方作戰的關鍵技術之一;然而,該技術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其應用的範圍。傳統上,傳感器體積大、耗電大,且價格昂貴。因此,他們僅用於最緊急的軍事任務,如消防或遠程監視。但是據悉,目前該技術的最新進展可以使紅外傳感器更廣泛地應用於更多任務中,隨著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將成為實現作戰人員「超能力」的關鍵組成部分。

短波、中波和長波紅外傳感器

紅外傳感器可根據他們探測到的波長分成幾類。紅外光譜與可見光光譜相近,可見光和紅外光的波長以光速傳播。然而,紅外光和可見光(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的能量存在顯著差異。

電磁波譜,顯示SWIR、MWIR和LWIR輻射的波長範圍(圖片來源:FLIR)在大多數情況下,紅外光譜主要分為近紅外(NIR)、短波紅外(SWIR)、中波紅外(MWIR)和長波紅外(LWIR)。「熱像儀」利用MWIR或LWIR傳感器,探測從目標發射出的熱能。簡單地說,他們探測到的是熱而不是光。與圖像增強系統相比,這是顯著的優勢,因為II設備至少需要一定量的環境光才能工作。熱成像攝像頭無需可見光即可工作,因為它只探測從場景中的目標發出的熱量。當熱像儀首次開發並用於軍事領域中時,使用的傳感器主要是需要低溫冷卻至液氮溫度(77K或-200℃)的LWIR或MWIR傳感器。他們需要保持這一溫度以提高熱敏性並降低噪音。最初,這些系統包含單個或多個元件傳感器或線性陣列,並且還配備機械掃描設備用於「繪製」完整的熱像圖。這些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臺非常複雜的設備,體積龐大且笨重、價格昂貴,並且會頻繁出現維護問題。而在當時的技術看來,人們還無法做到真正的可攜式系統。

使用熱成像設備拍攝的圖片

實用可攜式MWIR傳感器的研製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二維焦平面陣列系統的出現,該技術從基於掃描的系統發展到凝視系統。最初,這些焦平面陣列的解析度相對較低(128 x 128或256 x 256像素),每個像素都很大,為50μm或更大(相比之下,典型的消費類可見光CMOS傳感器的像素大小為1~3μm)。最初使用的傳感器是MWIR傳感器,由矽化鉑(PtSi)或銻化銦(InSb)等材料製成。他們必須被冷卻到同樣的溫度77K,但隨著更先進的機械冷卻器被開發出來,該技術又朝著正確的方向邁近了一步,創造了更便攜的系統,但這仍遠非理想狀態。

20世紀90年代的LWIR技術突破

MWIR適合於多種應用,但並非所有應用都適用。LWIR是眾多地面軍事應用的首選。由於在較低的溫度下LWIR通量較大,所以LWIR在通過大氣時更清晰。最重要的是,LWIR比MWIR能夠更好地穿透煙霧、灰塵和戰場障礙物。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由於沒有實用的二維LWIR傳感器,因此也沒有實用的LWIR解決方案。因此,軍方僅限於使用LWIR的掃描設備。20世紀90年代末,微測輻射熱計技術開始解決LWIR在軍事應用中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解釋微測輻射熱計技術的進步是如何讓LWIR傳感器在更多的作戰應用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近紅外成像技術促進機器視覺的新發展
    習慣上機器視覺被定義為:用於檢查、過程控制及自動導航的電子成像。在機器視覺應用中,計算機(不是人類)使用成像技術來捕獲圖像作為輸入來實現提取和傳遞信息輸出的目的。據麥姆斯諮詢報導,除傳統工業應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增強現實和虛擬實境(AR/VR)技術及智能安全系統的機器視覺能力均要求使用先進的數字成像技術。
  • 夜視技術中的微光成像和紅外熱成像技術比較
    近年來,微光夜視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基礎上,第四代技術應運而生。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紅外熱成像技術也走過了三代的歷程,它以接收景物自身各部分輻射的紅外線來進行探測,與微光成像技術相比,具有穿透煙塵能力強、可識別偽目標、可晝夜工作等特點。可以說,微光成像技術和紅外熱成像技術已經成為夜視技術的二大砥柱。
  • 治良匡成:從地震救災看中國軍隊作戰能力
    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軍隊在抗震救災中的表現並不亞於一場戰役,從解放軍抗震救災過程中的快速反應、指揮、通訊、保障等能力可以反應出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看到成績,也要注意不足。在充分肯定中國軍隊此次救援行動的卓越表現的同時,還應該認真總結教訓與不足。只有勇於並善於認識和糾正自己不足的軍隊才能不斷完善和強大。只有辨證地看問題,才會使我們的人民軍隊更加戰無不勝。
  • 夜視技術中的微光成像和紅外熱成像技術對比分析
    近年來,微光夜視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基礎上,第四代技術應運而生。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紅外熱成像技術也走過了三代的歷程,它以接收景物自身各部分輻射的紅外線來進行探測,與微光成像技術相比,具有穿透煙塵能力強、可識別偽目標、可晝夜工作等特點。
  • 黑夜裡的眼睛 論紅外成像和微光成像異同
    在現有的安防技術中,微光和紅外成像是運用最廣的夜視技術。而微光成像主要運用在反恐偵查,部隊作戰的夜視儀中、而紅外夜視成像主要用於監控攝像機的夜間監控較多。當然,二者也有穿插,諸如出現微光監控攝像機和紅外夜視儀等產品。  既然二種夜視技術都很優秀,那他們是否曾有過PK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次觀點大碰撞,對比一下紅外成像和微光成像的區別和各自的優缺點。
  • 紅外熱成像儀的工作原理、構成、特點分析
    紅外熱成像技術可精確制導,使制導武器具有較高的智能性和發射後不用管的能力,並可尋找最重要的目標予以摧毀,從而大幅度提高了彈藥的命中精度,使其作戰威力成幾十倍地提高。 3、紅外熱成像技術能真正做到24h全天候監控。
  • 紅外探測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一、紅外探測應用領域:總量上軍品大於民品,增速上民品大於軍品紅外熱成像儀可以突破人類視覺障礙,能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探測到物體,即使在有煙霧、粉塵的情況下 也可實現探測,且不需要光源照明,因此可以全天候使用。此外,由於紅外熱成像具有隱蔽性好、抗幹擾性強、 目標識別能力強等優點,在軍事和民用領域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美軍即使在熱帶沙漠作戰,也要穿那麼厚的作戰服,難道不熱嗎?
    經常有人提問,在美劇裡,美軍即使在熱帶沙漠作戰,也要穿那麼厚的作戰服,難道不熱嗎?首先直接進行回答:熱,當然熱。任何人在30度以上的高溫的環境下都會感到酷熱難耐,在美軍這種肥胖率較高的軍隊中更是如此。不過,題中也有提及兩個特定的場景:美劇、沙漠。
  • 解析亞洲潛艇的作戰能力
    潛艇技術很複雜,但也是應用最普遍的武器系統。戰時它能夠通過反艦飛彈和魚雷影響海戰進程,在和平時期,它能夠在秘密行動中發揮作用。潛艇的戰時任務包括區域封鎖和作戰空間的控制。1982年馬島戰爭使前者的作用得到了證明。「徵服者」號核動力攻擊潛艇擊沉了「貝爾格拉諾將軍」號輕巡洋艦,迫使阿海軍再無艦艇出港。在海灣戰爭中,潛艇控制作戰空間的能力得到了證明。
  • 紅外熱成像原理
    所以,熱紅外線(或稱熱輻射)是自然界中存在最為廣泛的輻射。熱輻射除存在的普遍性之外,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特性。  1.大氣、煙雲等吸收可見光和近紅外線,但是對3~5μm和8~14μm的熱紅外線卻是透明的。因此,這兩個波段被稱為熱紅外線的「大氣窗口」 。利用這兩個窗口,可以使人們在完全無光的夜晚,或是在煙雲密布的戰場,清晰地觀察到前方的情況。
  • 紅外熱成像技術的應用發展情況分析
    紅外熱成像技術應用現狀 過去,紅外熱成像技術由於成本昂貴的原因,其應用領域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雖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紅外熱成像技術開始在工業及民用領域有所應用。 目前,紅外熱成像技術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主要分為軍用與民用兩大類,軍/民比例大致7:3.一直以來,除了業界相關人士以外,該技術對於大部分民眾來說仍是一種極其陌生的技術。
  • 美軍研製低成本短波紅外相機 可穿透霧霾成像
    據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報導:據美國軍事與航空電子網站2013年12月29日報導,位於俄亥俄州的賴特-帕特森空軍基地的軍事研究人員正在努力提高可廣泛用於多個軍事項目的短波紅外相機的生產速度和產量。
  • 安防夜視監控技術戰:紅外熱成像pk微光
    而熱成像技術是利用高於絕對溫度零度(-273℃)以上的物體都能輻射紅外線的原理來工作的,由於各種物體紅外線熱輻射強度不同,從而使人、動物、場景的一切物體都能被清晰地觀察到,且不受煙、霧及草叢等障礙物的影響,白天和夜晚都能工作。
  • 日本航空自衛隊加強遠程作戰能力
    種種跡象表明,日本正在加強空中力量的現有資源整合,著力提高戰略研發能力與遠程投送、作戰能力。  以「遠洋防空」為指導,精心挑選新戰機  4月18日,美國《國際展望》披露,日本可能從美國的F-15、 F/A-18以及F-22戰鬥機和F-35聯合攻擊戰鬥機(JSF)中選擇一種,以取代相對老舊的F-4型戰鬥機。
  • 如何利用熱成像技術提高設施與員工安全?
    監視範圍內的盲點,不兼容的視頻和訪問控制系統,缺乏適當的周界防護措施……這些是設施主管必須與安全團隊一起解決的常見問題。歸根結底,設施主管需要的技術需要事半功倍,既能提高態勢感知能力、整體系統功能和實時響應能力,又能節省成本。通過利用像熱成像這樣的技術,這是可能的。
  • 作戰思維:呼喚信息主導與融合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深入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增強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是內涵豐富、標準很高的戰略要求。考察當前一些作戰問題研究,仍能不時發現某些機械化戰爭的套路和烙印。剖析這些現象,對信息化條件下作戰認識不深透、信息化條件下作戰的轉型目標不清晰等是主要原因。
  • 紅外熱成像與普通攝像機區別,熱成像攝像頭不懼風雨全天候監控
    網絡攝像機在根本上解決清晰度的問題,並且它安裝方便,供電方便,並且方便瀏覽,已逐步地替代著模擬攝像機的統治地位。網絡攝像機現已經發展到了百萬像素的時代,百萬像素網絡攝像機逐漸在安防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並且繼續不斷地擴大著影響力。相比較百萬像素級的網絡攝像機清晰細膩的圖像讓用戶有一個全新的視覺衝擊。
  • OmniVision推出Nyxel近紅外技術
    機器視覺應用 - 如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增強和虛擬實境(AR/VR)、以及面部識別認證 – 都要求高效節能的先進數字成像能力,可以在低光(或者無光)條件下提供更好和更遠距離的成像。儘管在某些應用中仍然需要低級別的LED來增加NIR,但是與高功耗的LED相比,它們功耗更小並且不太可能對用戶產生幹擾。
  • 安防紅外熱成像技術溫度管控的工作原理核心!都泰短波熱像儀紅外線...
    第二,紅外輻射是自然界中存在最為廣泛的輻射,而大氣、煙雲等可吸收可見光和近紅外線,但是對3~5μm和8~14μm的紅外線卻是透明的,因此,利用這兩個波長窗口,可以在完全無光的夜晚,或是在雨、雪等煙雲密布的惡劣環境,能夠清晰地觀察到所需監控的目標。正是由於這個特點,紅外熱成像技術能真正做到24h全天候監控。
  • 疫情防護重點物資|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產業鏈深度解析
    如果每個站點都至少部署兩臺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設備(進站口和出站口),則需求量將超1萬套。汽車站方面,我們按照333個地級市,2862個縣進行大致測算,假設每個地級市平均擁有1.5個車站,每個縣擁有1.2個車站,則對應全國汽車站數量為 3934個,如果每個車站配備兩臺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設備,則需要近8000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