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探測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2020-12-01 騰訊網

一、紅外探測應用領域:總量上軍品大於民品,增速上民品大於軍品

紅外熱成像儀可以突破人類視覺障礙,能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探測到物體,即使在有煙霧、粉塵的情況下 也可實現探測,且不需要光源照明,因此可以全天候使用。此外,由於紅外熱成像具有隱蔽性好、抗幹擾性強、 目標識別能力強等優點,在軍事和民用領域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1 全球軍用市場穩定增長,紅外探測廣泛應用於各個武器平臺

紅外熱成像儀主要應用類型可以分為晝夜觀察和熱目標探測兩大類,從上世紀 70-80 年代就逐步應用於海 陸空戰場。許多國家為加強自身防禦能力和提高夜戰水準,把熱成像技術作為現代先進武器裝備的重要技術納 入國防發展戰略和計劃,並加大了熱成像研製經費的投入。經過多年的技術迭代及產品換代,目前紅外產品在 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軍隊中的普及率較高,紅外成像、紅外偵察、紅外跟蹤、紅外製導、紅外預警、紅外對 抗等在現代戰爭中是很重要的戰術和戰略手段。

從全球角度來看,軍用紅外產品市場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根據美國 Maxtech International 紅外熱像儀市場 調查報告,軍用紅外熱像儀將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速,在 2019 年的市場規模預計可以達到 92.51 億美元,自 2014年起年複合增長率為 3.4%。紅外探測器約佔軍用紅外探測器總市場規模的 13%,在 2019 年預計可以達到 11.90 億美元。

由於軍用紅外產品具有高度軍事敏感性,國際軍用紅外市場呈現出以國家為主體的壟斷競爭形態。大多數 軍品紅外探測器主要提供給本國軍方,對外出口不是由市場決定,而是由國家的政治、軍事政策決定。軍用紅 外探測器以製冷型紅外探測器為主, 不同供應商的產品技術路線與適用性具有較大的差異,所以不同國家的軍 品紅外熱像儀企業一般不產生直接市場競爭。

從地域分布上來看,目前競爭主體集中在美、英、法、德、日和以色列等國。其中美國佔據絕對的主導地 位,約佔據全球軍用紅外熱像儀銷售份額的 50%。根據權威機構 Maxtech International 的統計,全球軍用紅外 市場前 10 大供應商,有 6 家美國公司,其中 Lockheed Martin 公司、Raytheon 公司和 L-3 公司佔據了全球軍用 紅外市場 45%以上的份額。

1.1.1 個人攜帶式武器裝備

在地面武器系統中,紅外成像克服了主動近紅外成像和微光夜視的困難,配有紅外熱瞄準具的反坦克飛彈 和步槍等武器能在夜間對目標進行精確定位、跟蹤和射擊。

在發達國家,紅外熱像儀已經廣泛配置於陸軍、空軍、海軍等各個軍種,在海灣戰爭中平均每個美國士兵 配備 1.7 具紅外熱像儀。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軍隊中紅外熱像儀應用覆蓋面不足。

「ENVG III/FWS-I 整合式夜視瞄準方案」是美軍正在開發著一種增強前線士兵快速捕獲目標能力的瞄具系 統,具有微光+紅外複合夜視能力。該系統由兩個子系統組成:「第三代增強型夜視鏡」(ENVG III)和「單兵型 武器準星家族」(FWS-I),兩套子系統的研發和整合都是由 BAE Systems 公司負責。

「單兵型武器準星家族」,是熱影像瞄準具,能裝置於 M4 卡賓槍、M249 班用機槍甚至是 AT-4 火箭筒,工 作時它能夠將畫面通過無線數據即時傳回人眼前的 ENVG III,數字合成一個整合後的大畫面。據美國陸軍表示, 軍方總共將採購 36,000 具 FWS-I 以及 64,000 具 ENVG-III,預計於 2018 年春季開始配發給特戰單位和部分步 兵單位。這種裝備報價昂貴,FWS-I 要價約 9,500 美元、ENVG-III 則為 7,000 美元。

1.1.2 陸地車輛

陸地武器主要指裝有紅外成像設備的坦克、裝甲車等軍用車輛。配有紅外夜視儀的坦克等車輛可在夜間關 燈行駛,輔助車長在夜間進行觀察指揮,幫助炮長在夜間進行瞄準射擊。

M1A2 SEP(系統增強計劃) 「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是美軍二十一世紀軍力計劃陸軍數字戰場的核心, 是美軍現役最先進的數位化坦克,美國 M1A2 SEP 主戰坦克裝備了二代熱成像系統以及車長獨立熱成像儀。相 對於海灣戰爭中的 M1A1,M1A2 的最大探測距離從 4 公裡提升到了 6.8 公裡。其裝配的第二代前視紅外夜視儀 可以實現寬視場和窄視場轉換,放大倍率可切換 3 倍、6 倍、13 倍、25 倍乃至 50 倍。

1.1.3 偵察與作戰飛機

機載紅外探測器主要用於空中偵察和與夜視武裝。

空中偵察監視利用人或無人駕駛的偵察機、偵察直升機等攜帶紅外成像裝置,對敵方軍隊及其陣地、地形 等情況進行偵察與監視。美國空軍 RC-135 系列飛機任務是收集彈道飛彈信號特徵、遙測數據和通信情報以及 戰區彈道飛彈防禦。RC-135s「眼鏡蛇球」戰略偵察機有 4 個光學窗口,內有 3 個主要傳感器系統:2 個中波紅外焦平面陣列系統和 1 個光學系統(RTOS),能跟蹤 400km 以外的飛彈飛行。RQ-4A「全球鷹」是由諾斯羅普格魯門 公司生產的,是美國空軍乃至全世界最先進的無人機,「全球鷹」可同時攜帶光電、紅外傳感系統和合成孔徑 雷達,其紅外工作波段在為 3.6-5μm。

紅外夜視武裝指用於各種作戰飛機、武裝直升機的導航、瞄準配備前視紅外攝像機等設備的導航吊艙和瞄 準吊艙,可以用於飛機晝夜飛行和攻擊的導航和搜索、捕捉目標,為制導武器及非制導武器提供精確制導和瞄 準,以提高命中精度。

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F-35 研製的光電綜合系統包括分布孔徑紅外系統(DAIRS) 和光電瞄準系統(EOTS)。分布孔徑紅外系統位於 F-35 的機頭、機腹、機背部位,由 6 個紅外凝視型紅外焦平面 陣列傳感器組成,使用像元數為 1024×1024 的 HgCdTe 陣列。每個傳感器覆蓋 90×90°視場,與頭盔顯示器配合 形成高清紅外影像,主要探測敵方紅外信息,為飛行員提供預警、指示目標。

1.1.4 偵察衛星

偵察衛星攜帶紅外成像設備可獲得更多地面目標的情報信息,並能識別偽裝目標和在夜間對地面的軍事行 動進行監視。很多國家現役的光學成像偵察衛星上一般都配備了紅外成像系統,如美國的「高級 KH-l1」 衛星、 俄羅斯的「宇宙 2344」衛星以及法國的「太陽神 2」衛星等。

飛彈預警衛星利用紅外探測器可探測到飛彈發射時尾焰的紅外輻射並發出警報,為攔截來襲飛彈提供一定 的預警時間。海灣戰爭中愛國者飛彈成功地擊落飛毛腿飛彈,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美國國防支援計劃(DSP) 紅外預警衛星及早地探測到飛彈的發射。

「天基紅外系統(SBIRS)」是美國新型反導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國正在研製的下一代天基飛彈預警系 統,將替代之前的「國防支援計劃」(DSP)系統。SBIRS 包括 6 顆高軌道衛星和 24 顆低地球軌道和飛彈跟蹤系 統(SMTS)衛星。6 顆高軌道衛星由 4 顆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和 2 顆大橢圓軌道(HEO)衛星構成。每 一個衛星都包含了短波紅外、中波紅外傳感器。美國東部時間 2018 年 1 月 19 日,美國空軍的 SBIRS GEO-4(地 球同步軌道 4 號衛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

二、國內紅外企業小而散,軍工業務佔比較高

三、從行業龍頭 FLIR 發展看我國差距與機遇

四、投資機會分析

相關焦點

  • 紅外產業深度報告:熱像儀是紅外輻射的高端應用,國內潛在市場達百...
    紅外輻射在太陽輻射和地表熱 輻射佔據重要地位:太陽總輻射能量按頻譜分布約有一半是紅外輻射,地球表面幾乎所有熱輻射都是由不同頻率的紅外輻射組成。哪裡有熱,哪裡就有紅外輻射。獲取本文完整報告請百度搜索樂晴智庫。紅外輻射不同波段的紅外輻射擁有不同的特性,因此也有不同的應用。紅外輻射的主要應用為測溫、 測距,此外還有通信、控制、醫療等領域。
  • 2020年中國紅外傳感器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紅外線傳感器是一種能夠感應目標輻射的紅外線,利用紅外線的物理性質來進行測量的傳感器。目前,紅外傳感技術已經眾所周知,在現代科技、國防科技和工農業科技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中遠紅外探測:照亮「隱秘的角落」
    從紅外線被科學家發現開始,紅外探測技術已經逐漸在各個領域大放光彩。無論是我們隨處可見的感應燈、感應水龍頭,或是軍事上紅外偵察、制導技術。在使用網絡攝像頭或手機攝像頭時,我們會體驗到過去幾十年來針對可見光波段開發的廉價、緊湊型傳感器的強大功能。相反,探測肉眼不可見的低頻輻射(如中、遠紅外輻射)則需要複雜且昂貴的設備。
  • 技術革新 紅外探測報警器走向高端應用
    紅外探測市場經過迅猛增長後,技術革新需求不斷提升,未來大型紅外探測或將佔有一席之地。  紅外探測工作原理  不同種類的物體發射出的紅外光波段是有其特定波段的,該波段的紅外光處在可見光波段之外。因此人們可以利用這種特定波段的紅外光來實現對物體目標的探測與跟蹤。將不可見的紅外輻射光探測出並將其轉換為可測量的信號的技術就是紅外探測技術。
  • GeTe薄膜的性質、應用及其紅外探測研究進展
    不同材料、不同類型的高性能紅外探測器一直是人們持續研究的熱點,其中量子點探測器、二維材料光電探測器等低維探測器成為研究熱點。近年來,硫系材料因其能隙較窄,非常適合於紅外探測,因而倍受關注。 目前,人們對GeT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熱電、相變開關、相變存儲、自旋器件等領域,鮮見GeTe在紅外光電領域應用的研究報導。
  • 創豐研究 | 數字PCR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創豐研究 | 數字PCR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來源:微信號「上海創豐資本」(tronfund) 作者:何嘉勰 伴隨電影《我不是藥神》的熱度,靶向藥被推入了大眾視野。但人們不知道的是,基因精準檢測是確保患者能夠合理選用最佳靶向藥的關鍵前提。
  • 紅外成像光譜儀為嫦娥四號探測與研究保駕護航—新聞—科學網
    (來源: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嫦娥四號探測器擬著陸於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在多臺科學有效載荷中,紅外成像光譜儀是唯一一臺服務於月球礦物組成探測與研究的科學儀器,將獲取毫米級空間解析度的月壤高光譜圖像及紅外光譜數據。」
  • 全球及中國紅外加熱器行業發展現狀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本報告研究全球與中國紅外加熱器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別從生產和消費的角度分析紅外加熱器的主要生產地區、主要消費地區以及主要的生產商。重點分析全球與中國的主要廠商產品特點、產品產品類型、不同產品類型產品的價格、產量、產值及全球和中國主要生產商的市場份額。
  • 毫開爾文級別敏感度的常溫紅外探測
    常溫的紅外探測技術在紅外夜視,安全監控,電路檢測,醫學診斷,結構缺陷篩查,以及科學研究方面有廣泛應用。等效噪音的溫度差(Noise Equivalent Differential Temperature, NEDT)是決定紅外相機對溫度的敏感度和成像質量的關鍵性能參數。
  • 深度解析紅外傳感器
    研究分析表明,對于波長為1~5μm、 8~14μm區域的紅外光具有比較大的「透明度」。即這些波長的紅外光能較好地穿透大氣層。自然界中任何物體,只要其溫度在絕對零度之上,都能產生紅外光輻射。紅外光的光熱效應對不同的物體是各不相同的,熱能強度也不一樣。
  • 我國科學家低維材料紅外探測器件的非對稱光耦合研究獲進展
    低維材料(如二維材料、納米線等)憑藉不同尋常的優異光電特性引起了廣泛研究,有望成為高性能探測器件的光敏材料。最常見的低維材料光電探測器件結構就是金屬-低維材料-金屬的結構。在低功耗、低暗電流的零偏壓工作模式下,器件的光響應主要來源於低維材料與金屬電極交界處的類肖特基結。
  • 紅外成像行業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非製冷紅外探測器用途日益廣泛
    一、紅外成像行業概況紅外熱成像技術歷經三代,製冷光子型探測器和非製冷熱式探測器並行發展。隨著紅外探測器技術的成熟,各種適於民用的低成本紅外探測器不斷問世,它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紅外熱成像儀被廣泛應用於電力、建築、執法、消防、車載等行業。
  • 病理檢測與診斷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如需報告請登錄 未來智庫)一、病理檢查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病理檢查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病理學是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形 態結構、功能和代謝等方面的改變,揭示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從而闡明疾病本質的醫學科學。
  • 計算機視覺及智能影像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根據中國信通院報告數據,2017 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中計算機視覺佔比 37%,據艾瑞諮詢預測 2018 年計算機視覺市場規模達 120 億元。從全球來看,MarketsandMarkets報告顯示,2017 年基於人工智慧的計算機視覺全球市場規 模為 23.7 億美元,預計 2023 年會達到 253.2 億美元,預測期內複合年增長率 47.5%。
  • 淺析無線被動紅外探測報警系統技術特點
    無線報警技術的特點無線被動紅外報警系統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在技術上,一般要求高精度、高穩定性,全方位防寵物,抗EMC幹擾性要強。如今,一些功能的突破也隨著技術的升級得以實現,比如慢走報警特性、一步探測技術、寵物精確識別、智能雙鑑等。
  • 電子行業深度研究報告:我國外延晶片規模為240億元(可下載)
    獲取《電子行業深度研究報告:擁抱超高清顯示,Mini LED乘風而來》完整版,請關注綠信公號:vrsina,後臺回復「AR報告及白皮書」,該報告編號為20bg0024。根據賽迪研究預測,2022 年,應用端市場規模將超過 1.8 萬億元;核心設備層的終端呈現設備市場規模將接近7000 億元、網絡傳輸設備將超過 2000 億元、視頻生產設備將接近 1000 億元;此外,服務層市場規模接近2000億元,核心元器件將超過1000億元,顯示面板的市場規模將達 1660 億元。
  • 點亮「生命之光」 意得凱遠紅外健康眼鏡架安全性研究鑑定會召開
    在會上發布了由北京科技大學顧強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意得凱遠紅外功能眼鏡架材料物理性能及安全性檢測分析報告》(以下亦簡稱《報告》),《報告》對意得凱遠紅外功能眼鏡架的安全性、可靠性給予了充分肯定。 本次鑑定會由意得凱(深圳)科技有限公司、陶行知教育基金會監製單位和航天聯合研製單位共同舉辦。
  • 《2021中國基因行業應用研究報告》報告案例徵集
    自 1953 年沃森和克裡克確定 DNA 雙螺旋結構和提出中心法則以後,基於此結構的基因研究開始快速發展,從引物合成到DNA 測序技術、從基因工程技術到基因編輯技術、從人類基因組計劃到人類細胞圖譜計劃等研究為基因產業的發展積攢了良好的勢能。 現今,諸多企業已經開始運用這股勢能,將基因技術運用到各個醫療場景中,通過基因技術為醫療大健康事業提供新的思考模式與解決方案。
  • 我國近紅外光譜還依然「年輕」 未來大有可為——ACCSI2019近紅外...
    前十幾年,邵學廣主要在建模方法、建模樣本、光譜預處理方面開展研究,最近七八年聚焦模型轉移、微量成分分析、實際應用、儀器、大數據系統等。本次報告中,他從基礎研究、化學計量學、儀器等多個方面介紹了近紅外光譜技術的新進展。  邵學廣說,在我國,相對於其他分析儀器,近紅外光譜在科研領域的應用還比較少,加強基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不過,這幾年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
  • 「彈道雪崩」讓紅外探測器件穿越無邊黑暗
    事實上,對紅外光的探測已經被應用在軍事和臨床醫學檢測等領域,例如紅外夜視儀、末端制導、遙感、自由空間通信、紅外雷達以及醫院中常見的紅外熱像儀等。雖然紅外成像已經得到了很多的應用,但是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價格昂貴、靈敏度低、可集成性差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限制了紅外成像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在民用領域。  事實上,這些問題已經困擾研究者們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