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開爾文級別敏感度的常溫紅外探測

2020-12-22 知社學術圈

根據斯特藩-玻爾茲曼定律,常規材料的熱紅外輻射功率Prad正比於溫度T的四次方。基於此關係,紅外相機可以通過Prad的測量來表徵物體表面的溫度分布。常溫的紅外探測技術在紅外夜視,安全監控,電路檢測,醫學診斷,結構缺陷篩查,以及科學研究方面有廣泛應用。等效噪音的溫度差(Noise Equivalent Differential Temperature, NEDT)是決定紅外相機對溫度的敏感度和成像質量的關鍵性能參數。然而,以往的改善NEDT的工作主要局限於對紅外信號接收和傳感的改進,而忽視了從Prad與T的關係這一角度尋找突破的可能。受此局限性影響,常溫紅外探測器的NEDT在達到20-40 mK時遇到了瓶頸,過去的20年中一直沒有明顯的進展。


在此背景下,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Junqiao Wu(吳軍橋)課題組另闢蹊徑,藉助金屬-絕緣體相變材料,光學諧振結構和薄膜轉移工藝,開發了一種紅外探測敏感度增強貼膜(Thermal Imaging Sensitizer, TIS)。TIS技術突破了Prad正比於T4這一限制,將紅外探測的敏感度在現有基礎上提高了15倍以上,首次實現了毫開爾文級別的常溫紅外探測,對成像質量的提升,應用的拓展,以及新表徵技術的開發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以「Millikelvin-resolved Ambient Thermography」為題近日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


圖1. 基於金屬-絕緣體相變的TIS技術的結構,原理與應用示意圖


如圖1所示,TIS由鎢摻雜氧化釩(WxV1-xO2),BaF2,Ag結構組成。當WxV1-xO2處於絕緣體態時,其對紅外輻射基本透明,系統類似於一個簡單的金屬鏡面結構,具有低紅外輻射率ε ;而當溫度上升時,轉變成金屬態的WxV1-xO2對紅外輻射有較高的吸收,結合1/4波長諧振腔結構,系統的ε 會展現出突然的增加。對於輻射率隨溫度變化的材料,紅外探測溫度TIR與實際溫度T 的關係可以表示為:

由於TIS的ε 在相變溫度附近對T 非常敏感,dTIR/dT可以遠遠突破傳統材料的限制(dTIR/dT~ 1),進而大幅度改善NEDT。在此項工作中,高達15以上的dTIR/dT可以實現毫開爾文級別的紅外探測,對多方面的應用都有重大意義。


圖2. TIS在物理結構,光學性質以及敏感度增強方面的表徵


製成的TIS薄膜具有良好的柔性,可以廣泛貼附於各種表面;而相變溫度可以通過W摻雜的濃度靈活調節,以適用於不同的應用場景(如圖2所示)。高dTIR/dT對NEDT的提升效果可以由圖2的類似「瑞利判據」實驗展現。對於用通常紅外成像無法分辨出的兩個臨近熱源,在TIS的輔助下NEDT由45mK縮小為3mK,進而使得紅外成像可以辨識出精細的溫度分布,清楚地區分出兩個熱源。


電子器件的熱成像分析將極大地受益於溫度敏感度的增強。通過探測表面的微小焦耳發熱,毫開爾文級別的紅外成像可以快速,無損傷而且整體地分析電路的工作狀態。如圖3A所示,工作在不同處理頻率的CPU會產生有微小不同的發熱量,而由TIS增強的紅外探測可以將其清晰地區分開,進而判斷CPU的實時狀況。進一步的,通過校準電路板線路中的電流大小和發熱量,由TIS增強的紅外成像可以定量且快速地探測電路中的電流大小和分布(圖3B和3C),極大地方便對電學器件和系統的監控以及分析。


圖3. TIS的應用展示——電路工作狀態分析


除此之外,TIS技術將會給紅外醫學成像帶來突破性的發展。紅外成像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尤其是通過對病變處溫度變化的表徵來篩查早期的腫瘤,如皮膚癌和乳腺癌等。在圖4的展示實驗中,課題組用不同的成像方法跟蹤觀察植入小鼠表皮的腫瘤細胞。在腫瘤細胞植入後第五天,對於光學成像和傳統紅外成像都無法觀察到的早期腫瘤點,由TIS增強的紅外成像已可以清晰地探測到。更靈敏的特徵熱信號探測將對腫瘤早期篩查以及其它醫學診斷和外科手術輔助應用帶來顯著的益處。


圖4. TIS的應用展示——早期腫瘤篩查


由於微小的溫度浮動廣泛存在於各種物體的表面,且往往意味著非常規的熱相關特徵,TIS增強的紅外成像技術將預期影響很多其它領域,例如在更大的尺度下對建築和橋梁中結構缺陷的監測,以及在更小的尺度下藉助紅外顯微鏡對微生物和細胞活動的表徵。


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Junqiao Wu(吳軍橋)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原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後,現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助理教授唐克超為本文第一作者,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後董愷琛為共同一作。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advances/6/50/eabd8688.full.pdf

相關焦點

  • 技術革新 紅外探測報警器走向高端應用
    紅外探測市場經過迅猛增長後,技術革新需求不斷提升,未來大型紅外探測或將佔有一席之地。  紅外探測工作原理  不同種類的物體發射出的紅外光波段是有其特定波段的,該波段的紅外光處在可見光波段之外。因此人們可以利用這種特定波段的紅外光來實現對物體目標的探測與跟蹤。將不可見的紅外輻射光探測出並將其轉換為可測量的信號的技術就是紅外探測技術。
  • 淺析無線被動紅外探測報警系統技術特點
    無線報警技術的特點無線被動紅外報警系統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在技術上,一般要求高精度、高穩定性,全方位防寵物,抗EMC幹擾性要強。如今,一些功能的突破也隨著技術的升級得以實現,比如慢走報警特性、一步探測技術、寵物精確識別、智能雙鑑等。
  • 中遠紅外探測:照亮「隱秘的角落」
    從紅外線被科學家發現開始,紅外探測技術已經逐漸在各個領域大放光彩。無論是我們隨處可見的感應燈、感應水龍頭,或是軍事上紅外偵察、制導技術。在使用網絡攝像頭或手機攝像頭時,我們會體驗到過去幾十年來針對可見光波段開發的廉價、緊湊型傳感器的強大功能。相反,探測肉眼不可見的低頻輻射(如中、遠紅外輻射)則需要複雜且昂貴的設備。
  • 紅外探測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一、紅外探測應用領域:總量上軍品大於民品,增速上民品大於軍品紅外熱成像儀可以突破人類視覺障礙,能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探測到物體,即使在有煙霧、粉塵的情況下 也可實現探測,且不需要光源照明,因此可以全天候使用。此外,由於紅外熱成像具有隱蔽性好、抗幹擾性強、 目標識別能力強等優點,在軍事和民用領域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紅外探測傳感器能否正確區別人與動物?
    紅外傳感器通常採用熱釋電元件,這種元件在接收了紅外輻射溫度發出變化時就會向外釋放電荷,檢測處理後產生報警。這種探測器是以探測人體輻射為目標的。這樣的稱之為被動紅外探測器, 動物也有熱量會發射紅外線,所以常規的吸頂式人體紅外探測器是沒辦法區分人和動物的。 技術的不斷突破,也推動著紅外傳感器的市場應用進一步擴大。
  • 紅外傳感器用於甲烷探測的優點有哪些
    打開APP 紅外傳感器用於甲烷探測的優點有哪些 工程師周亮 發表於 2018-10-22 17:14:40 紅外傳感器 紅外傳感器利用紅外光束探測和測量大氣中存在的任何氣體。雖然紅外傳感器比其他傳感器貴一點,但它們持久耐用。因此,紅外傳感器已成為探測各種氣體的主要技術。
  • GeTe薄膜的性質、應用及其紅外探測研究進展
    此外,GeTe具有窄光學帶隙和高載流子遷移率,有望用於高性能紅外光電探測,然而其在紅外光電探測方面還處於初始階段。本綜述在詳述其性質及在熱電、相變等領域應用情況的基礎上,根據GeTe的光電性質,展望了其在紅外光電探測領域方面的應用。
  • 基於ZigBee技術的紅外人體探測系統測試
    摘要:為減少城市戰傷亡率,提出了一種基於ZigBee和藍牙技術的紅外人體探測系統以星型網絡為原型,對系統的探測距離及靈敏度、抗幹擾能力、節點功耗、穿透能力進行了測試,做出了定量分析,提出了增大發射功率、使用穩定鋰電池、縮小探測距離及角度、部署在關鍵點、增加關鍵點路由等改進方法,從而提高系統實戰穩定性。
  • 遮擋式紅外探測報警器是怎樣的原理
    打開APP 遮擋式紅外探測報警器是怎樣的原理 維庫電子市場網 發表於 2020-03-17 16:29:44 據此,有工程師專門設計了一種可以替代傳統防護欄的紅外線探測報警裝置。 它可適用於門窗及倉庫內部等多種環境下,一旦盜賊進入防護區遮擋紅外光線後,就能自動發出報警聲。使用該裝置不需要封窗,可以省去安裝防護欄的很大一筆開支,經濟又實用,而且還美觀。 此報警裝置除了用於居民門窗防護防盜以外。
  • 美國禁止其他國家向中國出售紅外晶片,高德紅外花費8年研發成功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我們才可以及時阻擊疫情,杜絕了人員遺漏而造成的大範圍感染,而為中國提供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的,正是高德紅外。早在疫情爆發的時候,高德紅外就站在了阻擊疫情的第一線,第一時間在機場、車站、碼頭、地鐵、超市架起了高德紅外的「火眼金睛」。在2月份的時候,就完成了國家要求的2萬套紅外測溫告警系統任務。
  • 「彈道雪崩」讓紅外探測器件穿越無邊黑暗
    事實上,對紅外光的探測已經被應用在軍事和臨床醫學檢測等領域,例如紅外夜視儀、末端制導、遙感、自由空間通信、紅外雷達以及醫院中常見的紅外熱像儀等。雖然紅外成像已經得到了很多的應用,但是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價格昂貴、靈敏度低、可集成性差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限制了紅外成像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在民用領域。  事實上,這些問題已經困擾研究者們很久了。
  • 89C51和紅外對射技術的安全警示系統設計
    該警示系統原理簡單,成本低廉,探測效果好,可實施性高,不僅可以在地鐵站內使用可以在很多領域內進行擴展使用。  紅外線自1800年被發現以來,人們對紅外技術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已經開發出了眾多的應用產品,應用於醫療、檢測、航空和軍事等領域。由於紅外線是不可見光,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保密性,因此紅外技術主要應用在探測、控制、測量等系統,以及防盜、警戒等安保裝置中。
  • 網傳智慧型手機可探測紅外攝像頭 實驗:確實有效
    網稱手機能探測  既然針孔攝像頭真的存在且不易被覺察,那麼如何探測到這些隱形偷拍器呢?網絡盛傳,手機和相機就能探測到。具體做法為打開手機或相機的拍照功能,對著房間內進行掃描,如果房間內安裝有紅外攝像頭且攝像頭在工作,就能通過相機看到紅色射線。
  • 基於89C51和紅外對射技術的安全警示系統設計
    由於紅外線是不可見光,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保密性,因此紅外技術主要應用在探測、控制、測量等系統,以及防盜、警戒等安保裝置中。例如軍事或醫學領域中的紅外熱像儀測溫系統,民用領域內的人體識別、人體運動特徵探測和速度測量,安防系統中的紅外報警器等。
  • 紅外成像光譜儀為嫦娥四號探測與研究保駕護航—新聞—科學網
    (來源: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嫦娥四號探測器擬著陸於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在多臺科學有效載荷中,紅外成像光譜儀是唯一一臺服務於月球礦物組成探測與研究的科學儀器,將獲取毫米級空間解析度的月壤高光譜圖像及紅外光譜數據。」
  • 利用新型探測方法將矽基相機變成中紅外探測器
    上圖所示為非簡併雙光子吸收(NTA)原理的示意圖,用於矽基相機探測中紅外在這種檢測技術中,傳感器由中紅外光束直接照射,而第二束近紅外(NIR)光束也會入射到傳感器上。中紅外和近紅外光子的能量結合起來激發矽材料中的載流子,在相機中引起響應。這種方法可以使用常規矽基相機進行快速中紅外成像。 電磁光譜的中紅外範圍大致覆蓋了波長範圍在3到10微米之間的光,與基本分子振動的能量一致。
  • 「納米科技」重點專項項目「高性能中遠紅外半導體雷射器與探測...
    2018年9月25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項目「高性能中遠紅外半導體雷射器與探測成像晶片及應用」和「多場耦合納米異質結構光電子器件的基礎研究」在北京聯合召開啟動實施會議。
  • 浙大研發石墨烯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可用於紅外光電器件領域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由浙江大學高超、許震團隊和浙大科創中心微納電子學院徐楊團隊合作完成,論文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的方波博士和微納電子學院的Srikrishna Chanakya Bodepudi博士。該工作探索了宏觀石墨烯纖維在中紅外區域的發光和探測性能,並基於此構建了首套纖維基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
  • 使用結構緊湊的中紅外光源的雷射來探測溫室效應的氣體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據《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來自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了了一個標準的雷射和光子晶片所組成,使用中紅外的光源來探測溫室效應的氣體和其他氣體。
  • 智能家居銷售人員必讀:PIR紅外傳感器一覽
    為了提高傳感器的範圍和探測角度,使用了菲涅耳透鏡。它把到來的紅外輻射集中到傳感器。菲涅耳透鏡孔徑較大並且焦距較短。PIR傳感器PIR傳感器(熱釋電紅外線傳感器)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高靈敏度探測元件,是一種能檢測人體發射的紅外線而輸出電信號的傳感器。它能組成防入侵報警器或各種自動化節能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