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光和紅外圖像融合的抗暈光原理

2020-12-05 新車新訊

在保證融合結果不失真的情況下,根據可見光傳感器與紅外傳感器的夜間成像特點,利用 IHS 變換可以將圖像分解成 I、H、S 三個相關性低的分量的特性[6-7],對可見光圖像做 IHS 變換,將飽和的亮度分量 I 進行單獨處理,保留圖像原始的色彩和紋理。

利用小波變換可將圖像分解為:包含了原圖像輪廓信息的低頻分量;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和對角方向 3 個包含圖像細節信息的高頻分量。對低頻分量進行平均值法融合規則,高頻分量進行絕對值取大融合規則。將可見光中提取的亮度分量 I 與紅外圖像進行小波融合,得到既消除暈光又提高融合圖細節的融合結果。

可見光和紅外圖像融合的抗暈光實現過程2.1 圖像預處理圖像拍攝時,兩部攝像機雖位於同一位置、同一時間拍攝,但仍會受到實際的環境影響,無法完全體現環境中的全部信息,為了後續圖像抗暈光結果的精確性,首先要對採集到的圖像做濾波和圖像配準的預處理。對 3×3 的紅外圖像根據 , , 21 n nR I ij ij n 做均值濾波處理去除圖像中的噪音;同時以紅外圖像為參考,利用仿射變換,即根據特徵點確定仿射變換參數,對待配準圖像進行反變換就可以獲得配準後的結果。

相關焦點

  • 新型內窺鏡可同時提供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圖像
    可以同時獲取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它的光學設計結合了人類視覺的高解析度3-D成像和螳螂蝦同時檢測多種波長光的能力。目前只是一個概念性的演示,但在不久的將來有望替代現有的內窺鏡。現有的螢光三維內窺鏡需要外科醫生在操作過程中切換工作模式才能看到螢光圖像,新開發的三維內窺鏡可以同時採集可見光和螢光三維圖像,不僅可以提供更多的視覺信息,還可以大大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風險。
  • 新型內窺鏡可同時提供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
    近日,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醫學內窺鏡,它可以同時獲得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
  • 首批「天神」組合體紅外及可見光圖像已回傳—新聞—科學網
    天宮二號伴隨衛星拍攝
  • 其於多尺度分析的紅外圖像邊緣特徵融合算法
    摘要:針對紅外圖像特點,採用基於正交小波變換的多尺度邊緣檢測方法,利用小波變換天生的多尺度特性,檢測出不同尺度、不同精度下的邊緣特徵,融合形成圖像邊緣。
  • 紅外熱成像原理
    我們周圍的物體只有當它們的溫度高達1000℃以上時,才能夠發出可見光。相比之下,我們周圍所有溫度在絕對零度(-273℃)以上的物體,都會不停地發出熱紅外線。所以,熱紅外線(或稱熱輻射)是自然界中存在最為廣泛的輻射。熱輻射除存在的普遍性之外,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特性。  1.大氣、煙雲等吸收可見光和近紅外線,但是對3~5μm和8~14μm的熱紅外線卻是透明的。
  • NASA公布漩渦星系在可見光、紅外光及兩者結合下的比較圖像
    請記住,光有很多種,像我們肉眼的可見的叫可見光,而像斯皮策望眼鏡等設備能夠看到人們看不見的紅外光。最左邊一幅展示的漩渦星系大家可能能用肉眼看到,據悉,該張照片由位於亞利桑那州的基特峰國家天文臺的望遠鏡拍到。不過右邊兩張圖則展示的由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展示的不同紅外波長下的漩渦星系。如果把紅外光和可見光結合起來就能看到標記為(b)的圖像--可以說是最完整的星系圖像。
  • MEMS鍵合工藝成就單晶片「可見光+短波紅外」高光譜成像
    我們比較了可見光(如圖a左圖)和短波紅外傳感器捕獲的圖像,結果發現只有短波紅外圖像可顯示出蘋果的瘀傷和缺陷(如圖a右圖)。同時不同化學物質以高度特定的波長吸收短波紅外波段,從而產生獨特的吸收光譜。因此利用短波紅外成像可識別食物中的汙染物。圖b左圖由可見光傳感器拍攝(圖b右圖由短波紅外傳感器拍攝),圖b中從左至右的物質分別為鹽、糖和土豆澱粉。
  • 紅外成像的原理是什麼?
    光的本質是電磁波,根據波長的長短可將光分為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可以說紅外線和可見光的性質是一樣的。以可見光為例,人眼看到黃顏色是因為有光源所以看得到,其本質上是外界能量入射進物質內,引發原子核外電子向高能級躍遷,多餘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向外發射。
  • 可見光人臉識別與主動近紅外人臉識別有什麼區別
    因此,人臉識別系統需要有適應光照環境的條件,使用到可見光人臉識別和主動近人臉識別,那這兩者有什麼區別的呢?可見光人臉識別:是在可見光環境下,比如說太陽光、日光燈等照明光源的情況下採集的人臉圖像,進行人臉識別,該人臉識別系統適合在光線好的環境下應用。主動近紅外人臉識別:是在主動紅外光源環境下,採集的人臉圖像,進行人臉識別。
  • 紅外測溫儀工作原理及應用
    紅外診斷技術正是通過吸收這種紅外輻射能量,測出設備表面的溫度及溫度場的分布,從而判斷設備發熱情況。目前應用紅外診技術的測試設備比較多,如紅外測溫儀、紅外熱電視、紅外熱像儀等等。像紅外熱電視、紅外熱像儀等設備利用熱成像技術將這種看不見的「熱像」轉變成可見光圖像,使測試效果直觀,靈敏度高,能檢測出設備細微的熱狀態變化,準確反映設備內部、外部的發熱情況,可靠性高,對發現設備隱患非常有效。
  • 菲力爾推出新款FLIR VS290-32紅外與可見光視頻內窺鏡
    為此,菲力爾推出了一款紅外與可見光視頻內窺鏡,用來執行難以到達的地下公用設施庫的檢測工作,有效提升檢測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紅外成像+可見光成像,安全排查狹窄區域  FLIR VS290-32是業界新款集紅外成像攝像頭和可見光攝像頭於一身的工業紅外可視視頻內窺鏡,旨在幫助專業人士快速安全地發現不便位置的隱患,尤其是地下配電室。
  • 短波紅外應用領域大揭秘—安防領域
    短波紅外光譜長啥樣?短波紅外波段指波長在 1400-2500 納米之間的波段,肉眼無法識別這些光譜。礦物質、人造物質及其他一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成分,而短波紅外能夠「看見」這種特有成分,但肉眼和可見光近紅外光波卻「看不見」。
  • 熱視覺和紅外成像技術提高近地作戰軍隊作戰能力
    圖像增強設備:非紅外夜視是如何工作的? 傳統的圖像增強(Image Intensified,簡稱II)設備工作原理是先將極低水平的可見光光子轉換為電子,然後放大這些電子,再將電子轉換回光子。來自低光源的光子進入物鏡,物鏡將圖像聚焦到光電陰極管上。當入射光子撞擊光電陰極時,光電陰極再通過光電效應釋放電子。
  • 如何讓人眼看見不可見光|不可見光|光譜|雷射_網易科技
    而在這個龐大家族中,還有很多是肉眼不可見光,比如紅外光和紫外光。然而,近日一項研究發現,通過特殊的刺激,可以讓人眼在短時間內看到超出正常可見範圍的雷射。這一瞬間的改變,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呢?強刺激讓人看到紅外光12月初,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合作帶領的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利用老鼠和人類的視網膜細胞,以及能夠釋放紅外光脈衝的強大雷射,發現當雷射高速發送脈衝時,視網膜裡的感光細胞有時候能夠接收到紅外能量的擊打。當這一情況發生時,人眼能夠檢測位於可見光範圍以外的光。
  • 基於小波變換和圖像融合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統研究
    傳統的照明方式簡單、有效、直觀,但它過多依賴控制者的個人能力,控制相對分散以及無法有效管理,並且其適時性和自動化程度太低。其後的自動照明控制模式雖然解決了傳統方式控制相對分散和無法有效管理等問題,實現了照明控制的自動化,但卻無法實現調光控制功能。
  • 紅外熱像儀原理與領域應用
    自然界中,一切物體都會輻射不同波長的紅外線,因此能夠利用特製的探測設備分別檢測出監控目標本身和背景之間的紅外線波長,從而可以得到不同的紅外圖像,這種紅外圖像稱為熱圖像。同一目標的熱圖像和可見光圖像是不同的,熱圖像是目標表面溫度分布圖,或者說,紅外熱圖像是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的目標表面溫度分布圖,只有通過專門的設備才能轉換成人眼可以看到的、表徵目標表面溫度分布的熱圖像。
  • 紅外傳感器的種類和工作原理及特性的介紹
    紅外傳感器的種類 紅外線是一種人類肉眼看不見的光,所以,它具有光的一切光線的所有特性。但同時,紅外線還有一種還具有非常顯著的熱效應。所有高於絕對零度即-273℃的物質都可以產生紅外線。 根據發出方式不同,紅外傳感器可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
  • ...採用業界最小*1的5微米像素尺寸,在可見光和不可見光光譜中均可...
    日本,東京——索尼公司(下稱:索尼)今天宣布,將發布兩款用於工業設備的新型短波紅外(以下簡稱SWIR)圖像傳感器。新款傳感器能夠在紅外短波範圍內,捕捉在可見光和不可見光光譜中的影像,並採用業界最小*1的5微米像素尺寸,整體尺寸小巧緊湊。
  • 紅外熱像儀的原理及用途
    熱像儀全稱「紅外熱像儀」,是利用紅外探測器和光學成像物鏡接受被測目標的紅外輻射能量分布圖形反映到紅外探測器的光敏元件上,從而獲得紅外熱像圖,這種熱像圖與物體表面的熱分布場相對應。通俗地講紅外熱像儀就是將物體發出的不可見紅外能量轉變為可見的熱圖像,熱圖像的上面的不同顏色代表被測物體的不同溫度。
  • 紅外熱成像儀的工作原理、構成、特點分析
    紅外熱成像儀的工作原理 所有高於絕對零度(-273℃)的物體都會發出紅外輻射。利用某種特殊的電子裝置將物體表面的溫度分布轉換成人眼可見的圖像,並以不同顏色顯示物體表面溫度分布的技術稱之為紅外熱成像技術,這種電子裝置稱為紅外熱成像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