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公布漩渦星系在可見光、紅外光及兩者結合下的比較圖像

2021-01-12 cnBeta

據外媒報導,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能夠看到太空中人類肉眼看不到的部分。下面這四張圖片展示的則是同一樣東西:漩渦星系,也被稱為Messier 51或NGC 5194/5195,不過它們的波長不一樣。

請記住,光有很多種,像我們肉眼的可見的叫可見光,而像斯皮策望眼鏡等設備能夠看到人們看不見的紅外光。

最左邊一幅展示的漩渦星系大家可能能用肉眼看到,據悉,該張照片由位於亞利桑那州的基特峰國家天文臺的望遠鏡拍到。不過右邊兩張圖則展示的由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展示的不同紅外波長下的漩渦星系。如果把紅外光和可見光結合起來就能看到標記為(b)的圖像--可以說是最完整的星系圖像。

或許展現肉眼看不見的塵埃和氣體雲聽起來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技術發明,但能夠看到不同波長下的塵埃和氣體雲則有助於天文學家了解恆星的誕生和死亡以及其他一些東西。

相關焦點

  • NASA突破!這個深空令人著迷的「光漩渦」是什麼?
    美國宇航局的斯皮策望遠鏡在太空深處拍攝到了這片美麗的漩渦狀宇宙光,但這片五彩繽紛的「漩渦」究竟是什麼呢?這張美麗的美國宇航局照片是由即將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美國宇航局的儀器用不同的紅外波長拍攝遙遠的宇宙物體,以展現它們隱藏的美麗。
  • NASA公布驚人的紅外圖像,揭露土衛六全球景觀!
    比如,NASA近日公布了一份非凡的土衛六紅外圖像。這是研究人員利用卡西尼號的可見光與紅外測繪儀13年來收集的數據合成的,展現了迄今為止最清晰且最無縫連接的土衛六全球景觀。在以往的土衛六地表測繪圖中,由於解析度和光照條件等存在差別,使得不同區域之間往往存在突兀的接縫。
  • 可見光和紅外圖像融合的抗暈光原理
    在保證融合結果不失真的情況下,根據可見光傳感器與紅外傳感器的夜間成像特點,利用 IHS 變換可以將圖像分解成 I、H、S 三個相關性低的分量的特性[6-7],對可見光圖像做 IHS 變換,將飽和的亮度分量 I 進行單獨處理,保留圖像原始的色彩和紋理。
  • M78星雲,光之巨人的故鄉
    圖片來源: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8/messier-78        M78星雲於1780年被梅西耶(× 的同事(√ 發現,距離地球約1500光年,它自身的尺度約為5光年,為銀河系內的天體,當然不可與M87星系混淆。
  • 漩渦星系和颶風之間可以進行比較嗎?
    只是對漩渦星系有一點好奇。我的問題是:「颶風的構成和運動和漩渦星系之間究竟可以進行比較嗎?」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構成」是指颶風由一個風眼所組成。而漩渦星系由一個中心組成(這個中心可能是一個黑洞)。而颶風和漩渦星系兩者都是沿著逆時針方向運動的。如果我的陳述不準確,請糾正我。我只是好奇,在這兩者之間是否能得出一些相關的結論。
  • 風雲二號E星地面應用系統獲取第一張可見光圖像
    12月30日11時30分,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成功獲取了風雲二號E星第一幅可見光雲圖,標誌著衛星與地面應用系統協調匹配、工作正常,也表明了風雲二號衛星及地面業務系統步入成熟發展階段。    從第一幅可見光圖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華南靜止鋒雲系上的多層雲結構、與冷空氣活動密切相關的高空急流雲系、冷空氣入海後形成的細胞狀雲系、西藏高原上的積雪等。與風雲二號C、D星的同類圖像相比,E星的圖像層次更豐富,圖像上的雜散輻射有所改進。    12月23日8時54分,風雲二號E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 無人機實現了可見光與熱成像相結合的視頻
    打開APP 無人機實現了可見光與熱成像相結合的視頻 MEMS 發表於 2020-06-09 16:50:58 德國研究者近日利用無人機結合熱成像技術,為火山研究提供幫助。
  • 光學科普 | 在可見光和紅外波段下,漫遊獵戶星雲
    在可見光和紅外波段下,漫遊獵戶星雲。其中可見光由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紅外光由斯皮策空間望遠鏡拍攝。
  • 最大漩渦星系延伸超52萬光年:相當銀河系5倍
    這是一張巨型棒旋星系NGC 6872的多波段合成圖像,其中可見光波段數據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遠紫外數據(λ=1528)來自美國宇航局星系演化探測器(GALEX),紅外數據(λ=3.6μm)來自美國宇航局的斯皮策空間紅外望遠鏡。
  • NASA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巨型星系
    這個巨型螺旋星系或許會被稱為「哥斯拉星系」(Godzilla galaxy),因為該星系有可能是其所在宇宙中已知的最大星系。該星系名為UGC 2885,比銀河系寬2.5倍,其恆星數量則是銀河系的10倍。
  • 風雲三號D星首幅可見光圖像成功傳回地面
    近日,風雲三號D星首幅可見光圖像成功傳回地面,這標誌著我國全面升級的極軌氣象衛星新成員突破衛星載荷研製、發射和飛控等多道難關,順利完成了星地全鏈路大對接,為衛星平臺和全部載荷的在軌測試鋪平了道路,同時,也為風雲三號D星下一步轉入業務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此之後,衛星將進行為期半年的在軌測試。
  • NASA記錄下驚人場景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項非凡發現——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拍攝到銀河系內一個恆星級黑洞爆發的驚人場景。據介紹,這個黑洞的質量大約為太陽8倍,距離地球約10000光年,與一顆質量約為太陽一半的恆星構成雙星系統,名為MAXI J1820+070。由於兩者距離太近,黑洞憑藉強大引力不斷吸積恆星物質,產生驚人爆發,以接近光速向太空噴射物質。
  • 30年繞地球飛行16萬圈,NASA哈勃望遠鏡演繹不老傳奇
    哈勃望遠鏡第四大成果是發現超大質量黑洞與類星體有關,並且對存在類星體的宿主星系進行了觀測。在哈勃望遠鏡之前,沒有天文臺能夠執行這項研究。哈勃望遠鏡研究對象就是M87星系(室女A星系),這裡也是動畫片中奧特曼的故鄉,距離我們5350萬光年。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相當於太陽的66億倍,事件視界半徑遠至海王星軌道,2019年公布的M87星系黑洞也是第一張黑洞圖像。
  • 科學家公布最新宇宙照片,哈勃拍下怎樣的宇宙秘密?
    就在今年初,NASA就曾公布過迄今為止拍攝的宇宙最深的圖像。HUDF是天穹座一小塊空間的圖像,據信包含大約1萬個星系。位於卡納裡群島的卡納裡亞天體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幾張照片進行了合成處理,公布了修改後的HUDF宇宙圖像。2009年5月,太空人們安裝了寬視場相機-3,用來收集數據。
  • 天文研究測量設備除了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還有啥?
    ——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   據悉,我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需攻克高增益靈敏放大、高真空低溫封裝紅外觀測微弱信號檢測、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   而早在2019年年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王堅帶領的團隊及其合作者共同研製的近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就已在南極投入運行。
  • 風雲二號C星成功獲取可見光雲圖
    本報北京10月29日電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業務型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C靜止氣象衛星,今天成功收到第一幅高質量的可見光雲圖。這標誌著我國在氣象衛星的研製、運行控制和資料處理等方面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風雲二號C星於本月19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 美科學家拍攝迄今最清晰太陽黑子可見光圖像
    這是人類迄今獲取的最精細可見光波段太陽黑子圖像。這張壯觀的圖像是由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大熊湖望遠鏡拍攝的,它記錄下了一個直徑大約8000英裡(約合12900公裡)的巨型太陽黑子。 該太陽黑子中心區域的溫度約為3600度,而邊緣地區則要熱得多,超過5800度。黑子周圍大量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稱為「米粒組織」,是太陽內部上湧的炙熱氣體形成的。
  • 星系誕生時的光傳播132億年被我們看到,這個星系的年齡和距離呢
    目前人類已知最遠最古老的星系是UDFJ-39546284,誕生於宇宙只有大約5億年的時間,那麼它是怎麼被發現的?以及現在離我們多遠?我們在網上得到的信息是它距離我們132億光年?真實的距離是這樣的嗎?我們就分析下這個問題!又是哈勃的偉大貢獻怎樣能看得更遠?
  • 如何讓人眼看見不可見光|不可見光|光譜|雷射_網易科技
    強刺激讓人看到紅外光12月初,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合作帶領的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利用老鼠和人類的視網膜細胞,以及能夠釋放紅外光脈衝的強大雷射,發現當雷射高速發送脈衝時,視網膜裡的感光細胞有時候能夠接收到紅外能量的擊打。當這一情況發生時,人眼能夠檢測位於可見光範圍以外的光。
  • 新材料將紅外雷射轉換成可見光
    甚至可以這樣說,這種材料只是改變了紅外雷射的波長但沒有改變其方向,射出的是「類似雷射」的可見光(A highly efficient directional molecular white-light emitter driven by a continuous-wave laser di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