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醫學內窺鏡

2021-01-16 電子發燒友
打開APP
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醫學內窺鏡

MEMS 發表於 2021-01-15 14:15:59

近日,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醫學內窺鏡,它可以同時獲得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它的光學設計結合了人類視覺的高解析度三維成像和螳螂蝦同時探測多波長光的能力。

具有三維成像能力的內窺鏡可以幫助外科醫生精確定位病變組織。增加螢光成像可以使癌變組織更容易切除,或突出解剖中需要避免的關鍵部位。

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石晨英和他的同事描述並演示了這種新型的多模內窺鏡。雖然這是一個早期的示範,新的內窺鏡是設計直接取代現有的內窺鏡,而不需要臨床醫生學習如何使用新的儀器。

「現有的螢光3D內窺鏡要求外科醫生在手術過程中轉換工作模式,以看到螢光圖像,」施說。因為我們的三維內窺鏡可以同時獲取可見和螢光的3D圖像,它不僅提供了更多的視覺信息,而且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降低了手術風險。
 



輔助機器人手術

儘管它可以用於任何內窺鏡手術,研究人員設計了用於機器人手術系統的新型多模內窺鏡。這些系統有助於提高微創手術的精度和準確性,並能幫助外科醫生在身體狹窄的區域執行複雜的任務。對於機器人手術,新內窺鏡提供的增強視覺信息可以幫助外科醫生區分出外科領域中不同類型的組織。

「儘管今天的機器人手術系統要求外科醫生靠近,但基於這種多模3D內窺鏡的機器人手術有一天可能會讓外科醫生在遙遠的地方遠程執行手術,」施說。「這將有助於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使生活在醫療條件相對較差地區的人們受益。」

新的多模態內窺鏡利用兩種光學系統實現了高解析度的三維成像,形成了與人眼相似的雙目設計。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光學設計既可以容納像人眼這樣的可見光,也可以容納螢光成像所需的近紅外波長。這種光是由螳螂蝦的複眼激發的傳感器檢測出來的,它不僅能探測多光譜信息,而且還能識別偏振光。該傳感器通過使用具有不同光譜和偏振響應的像素來檢測電磁頻譜的多個部分。

為了獲得高質量的三維圖像,雙目光學系統必須有兩個參數完全相同的光學系統。他說:「這對光學元件的加工精度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我們利用精密光學處理技術實現了這一精度,並將其與基於晶片的光譜學技術相結合,使這種多模態三維內窺鏡成為可能。」

結合可見光和螢光圖像

為了測試新的內窺鏡,研究人員分析了它的解析度、螢光成像能力以及同時獲得具有近紅外和可見顏色信息的三維圖像的能力。內窺鏡性能良好,在可見光下,解析度高達每毫米7條線對--與今天使用的最佳3D內窺鏡相同--以及近紅外照明下每毫米4條線對。

然後,他們使用內窺鏡獲取三種濃度的吲哚青綠的可見顏色和近紅外螢光圖像。這一近紅外螢光標記得到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批准,用於標記腫瘤組織.雖然人眼無法分辨這三種樣品,但用多模態三維內窺鏡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這三種樣品。研究人員還測試了內窺鏡的三維成像性能,用它來拍攝一個具有許多縱橫交錯部分的玩具。內窺鏡能夠產生3D圖像,即使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也不會導致眼睛疲勞。

研究人員計劃使用三維內窺鏡進行額外的生物和臨床成像。他們還計劃納入更多的波長和感知偏振的能力,以提供更多的視覺信息。

責任編輯:l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新型內窺鏡可同時提供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
    近日,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醫學內窺鏡,它可以同時獲得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
  • 新型內窺鏡可同時提供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圖像
    在The Optical Society(OSA)雜誌《Optics Express》上,來自中國科學院的Chenyoung Shi及其同事描述並演示了新型多模態內窺鏡。可以同時獲取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它的光學設計結合了人類視覺的高解析度3-D成像和螳螂蝦同時檢測多種波長光的能力。目前只是一個概念性的演示,但在不久的將來有望替代現有的內窺鏡。
  •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用於3D列印新型生物油墨
    【PConline 資訊】來自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學,麻薩諸塞綜合醫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油墨用於3D列印,其中包含富含血小板的血漿。這可以讓生物3D列印的組織具有改善的癒合性能。
  • 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
    圖片來源:Helmholtz Zentrum Muenchen / Roman ShnaidermanHelmholtz ZentrumMünchen和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它基於矽晶片頂部的微型光子電路。
  • 【科研進展】化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材料,可變性具有生物醫學潛力
    【科研進展】化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材料,可變性具有生物醫學潛力 2021-01-1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區縣醫院科研人員開發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納米藥物...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今天從高州市人民醫院獲悉,該院醫學科研人員開發了腫瘤治療的新型生物「飛彈」——一種新型多功能的中性粒細胞靶向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藥物。該項研究主要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完成,此後在高州醫院繼續深化完善。據介紹,改善藥物在腫瘤部位的聚集和遞送效率是納米醫學的重要目標。在通過髓過氧化物酶(MPO)化學介導炎症反應以及在由原發腫瘤或環境刺激觸發炎症過程的生物促進癌症轉移中,中性粒細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美國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於光學原理的新型pH傳感器
    打開APP 美國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於光學原理的新型pH傳感器 殷飛 發表於 2020-05-04 17:22:00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人工葉綠體
    現在,由Tobias Erb主任領導的馬爾堡研究團隊已經成功地創建了一個平臺,用於自動構建細胞大小的光合作用小室--"人造葉綠體",能夠用光來捕捉和轉化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微流控技術遇上合成生物學馬克斯-普朗克的研究人員利用了兩項最新的技術進展:一是合成生物學,用於設計和構建新型的生物系統,如用於捕獲和轉化二氧化碳的反應網絡;二是微流控技術,用於組裝細胞大小的液滴等軟材料。
  • 醫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用於心臟修復的「生物墨水心臟補片」
    最近,POSTECH、漢城聖瑪麗醫院和香港城市大學的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帶生物墨水的心臟貼片」,增強了幹細胞再生血管的功能,從而改善了心肌梗死的受影響地區。 該聯合研究小組由香港城市大學生物科學及生物工程學院教授Jin-JunPark教授、天主教大學Sankrita Das博士、香港城市大學潘基文教授及他的研究員等組成,包括香港城市大學生物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的Jung先生和Sungman Jung先生以及天主教大學的Soo-Hyun Jung女士和他的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員。
  • 2019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高層次人才招聘公告...
    一、研究所簡介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以生物醫學儀器、試劑和生物材料為主要研發方向的國立研究機構。積極踐行以市場為牽引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發展模式,努力構建「人才+科技+產業+資本+市場」五位一體的式新型研發機構。
  •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微型光泵浦雷射器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微型光泵浦雷射器,可以在活組織內運行而不會對組織造成傷害。
  • 科研人員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近日,IEEE 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21, 68(1): 130-147)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關於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Progress in nanorobotics for advancing biomedicine
  • 研究人員開發的3D列印功能性人類卵巢生物墨水取得進展
    中國3D列印網1月9日訊,西北大學和芝加哥安·羅伯特·H·盧裡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用於生物3D列印卵巢墨水的持續開發。這種墨水中充滿了源自豬卵巢的結構蛋白。這些蛋白質的位置已在研究中作圖和鑑定。
  • 有了美敦力這張王牌,內窺鏡賽道或將重新洗牌?
    新光維醫療在醫學內窺鏡領域所有前沿技術的研究及產品化方面獨具優勢。具備一次性內鏡技術、3D內鏡技術、4K超高清內鏡及螢光智能導航技術的研發生產能力。今年8月,公司自主研發的「4K超高清內窺鏡攝像系統」成為我國首家獲得美國FDA認證的內窺鏡產品。
  • ...內窺鏡|3d列印|光學|奧林巴斯|創傷|儀器|微創醫療器械|超聲波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醫學院、光學先進傳感研究所和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應用光學研究所(ITO)和SCoPE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雙光子光刻微型3D列印技術開發了一種新型超薄探針裝置,在單模光纖上(比人類髮絲還細)直接創建側面自由形微光學器件。研究人員稱,這是迄今報導的最小自由形式三維成像探頭,帶有保護性塑料外殼的整個內窺鏡直徑為0.457毫米。
  • 美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
    美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07-10 17:20:58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
  • MIT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COVID-19的家庭多樣本檢測方法
    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多路檢測方法,這種檢測方法將多種數據與傳感器結合在一起,成本低,可以實現在家中診斷COVID-19感染。該測試旨在快速分析少量唾液或血液,無需專業醫療人員,10分鐘內即可完成。
  • 超聲波光學成像,隔物拍物,將取代內窺鏡的突破性發現!
    卡耐基梅隆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ECE)助理教授Maysam Chamanzar和ECE博士生Matteo Giuseppe Scopelliti現在發表了一項新研究,該研究介紹了一種新技術,利用超聲波通過生物組織等渾濁的介質無創地拍攝光學圖像,以成像人體器官。這種新技術有潛力取代使用內鏡攝像機進行侵入性視覺檢查的需要。換句話說:有一天,內窺鏡可能不再需要插入身體。
  • Nature: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殺死多種耐藥性細菌同時增強免疫的新型...
    然而,目前很少有新型的抗生素被開發出來用於應對耐藥性菌株的感染。近日,來自美國威斯塔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 IspH inhibitors kill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mobilize immune clearance 的研究成果,其開發了一類IspH抑制劑,這種化合物能直接殺滅幾種耐多藥細菌的臨床分離株,
  • 醫療器械的金礦—內窺鏡行業市場分析
    一、內窺鏡背景介紹  內窺鏡是一種常用的醫療器械,經人體的自然孔道或經手術做的小切口進入人體內,使用時將內窺鏡導入預檢查的器官,可直接窺視有關部位的變化。  內窺鏡主要由三大系統組成,分別為窺鏡系統、圖像顯示系統、照明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