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人工葉綠體

2020-12-06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微生物和植物進化出了我們所知道的光合作用的非凡過程。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構成分子機器的細胞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許多科學家認為人工重建和控制光合作用過程 是 "我們這個時代的阿波羅計劃"。這將意味著有能力生產出清潔能源--清潔燃料、清潔碳化合物(如抗生素),以及其他僅靠光和二氧化碳就能產生的產品。

但如何從頭開始建造一個有生命的光合細胞?模仿活細胞的過程的關鍵是讓細胞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共同工作。在馬克斯-普朗克學會,這個雄心勃勃的目標是在一個跨學科的多實驗室計劃--MaxSynBio網絡中實現的。現在,由Tobias Erb主任領導的馬爾堡研究團隊已經成功地創建了一個平臺,用於自動構建細胞大小的光合作用小室--"人造葉綠體",能夠用光來捕捉和轉化溫室氣體二氧化碳。

微流控技術遇上合成生物學

馬克斯-普朗克的研究人員利用了兩項最新的技術進展:一是合成生物學,用於設計和構建新型的生物系統,如用於捕獲和轉化二氧化碳的反應網絡;二是微流控技術,用於組裝細胞大小的液滴等軟材料。

"我們首先需要一個能量模塊,可以讓我們以可持續的方式為化學反應提供動力。在光合作用中,葉綠體膜為二氧化碳固定提供能量,我們計劃利用這種能力",Tobias Erb解釋說。

事實證明,從菠菜植物中分離出來的光合作用裝置足夠堅固,可以用來驅動單一反應和更複雜的光照反應網絡。對於黑暗反應,研究人員使用了自己的人工代謝模塊--CETCH循環。它由18種生物催化劑組成,比植物中自然發生的碳代謝更有效地轉化二氧化碳。經過幾輪優化,團隊成功地在體外對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進行了光控固定。

第二個挑戰是在微觀尺度上將該系統組裝在一個確定的空間內。考慮到未來的應用,它也應該很容易實現自動化生產。研究人員與法國保羅-帕斯卡爾研究中心(CRPP)的Jean-Christophe Baret實驗室合作,開發了一個將半合成膜封裝在細胞狀液滴中的平臺。

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更有效率

由此產生的微流控平臺能夠生產出成千上萬個標準化的液滴,這些液滴可以根據所需的代謝能力進行單獨裝備。"我們可以生產成千上萬個相同裝備的液滴,或者我們可以賦予單個液滴特定的屬性,"該研究的主要作者Tarryn Miller說。"這些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通過光來控制。"

與傳統的生物體上的基因工程相比,自下而上的方法具有決定性的優勢。它專注於最小的設計,而且它不一定受自然生物學的限制。"這個平臺讓我們能夠實現自然界在進化過程中沒有探索過的新穎方案,"託比亞斯-埃爾布解釋道。在他看來,這些成果在未來有著巨大的潛力。在他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作者們能夠證明,給 "人造葉綠體 "裝備上新型的酶和反應,導致二氧化碳的結合率比以前的合成生物學方法快100倍。"從長遠來看,類似生命的系統可以應用到幾乎所有的技術領域,包括材料科學、生物技術和醫學----我們只是在這一激動人心的發展過程中的開始。" 此外,這些成果是克服未來最大的挑戰之一:大氣中不斷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

論文標題為《Light-powered CO2 fixation in a chloroplast mimic with natural and synthetic parts》。

相關焦點

  • 人工模擬葉綠體結構與功能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藉助天然ATP合酶的生物活性,構建能進行體外催化生成ATP的超分子組裝體系,成為化學、材料與生物科學領域交叉研究的熱點。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峻柏課題組科研人員長期致力於活性生物分子馬達ATP合酶的超分子組裝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創成果。
  • 化學所在人工模擬葉綠體結構與功能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年來,藉助天然ATP合酶的生物活性,構建能進行體外催化生成ATP的超分子組裝體系,成為化學、材料與生物科學領域交叉研究的熱點。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化學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院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長期致力於活性生物分子馬達ATP合酶的超分子組裝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創成果。
  • 科學網—「人工葉綠體」讓光合磷酸化更高效
    生物馬達蛋白組裝體系正是分子仿生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2016 年諾貝爾化學獎的3位獲獎者正是因為「發明了行動可控、在給予能量後可執行任務的分子機器」。分子馬達的研究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目前已知活細胞有幾百種不同種類的生物分子馬達,每一種馬達對應某種特定的功能。
  •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登上《科學》!可捕獲和轉化CO2...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登上《科學》!但近年來被看好的人工光合作用(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則可以模仿植物光合作用,實現對太陽能的轉化、存儲和利用。一項新的研究報導稱,來自德國和法國的研究人員將微流控技術與菠菜植物的天然光合膜結合起來,開發出了「合成葉綠體」,它能夠模仿複雜的和栩栩如生的光合過程。
  • 人造「葉綠體」和普通的葉綠體有何不同?
    在地球上,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給地球和人類補充了氧氣,生命才得以持續發展,那麼我們是否能「造」出葉綠體呢?據一項研究表明:人工葉綠體已經實現,而且人工葉綠體可以成功地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化合物!「人造葉綠體」誕生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核心引擎,據了解,合成生物學家已經重新製造出葉綠體,就像機械師把舊的引擎部件拼湊起來製造一輛新的跑車一樣,科學家通過將菠菜植物的採光機械與9種不同生物體的酶結合起來,可以製造出一種人造葉綠體,這種葉綠體可以在細胞外工作,收集陽光,並利用由此產生的能量將二氧化碳(CO2)轉化成富含能量的分子
  • 構建出人造葉綠體,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更高效!
    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微生物和植物進化出了一種非凡過程,即我們所知道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作為產生光合作用的細胞區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
  •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
    綠色植物的葉綠體是發生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重要場所。光反應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產生了兩種重要的能量載體,即三磷酸腺苷和還原態磷酸二核苷酸煙醯胺(NADPH)。而暗反應則利用這兩種高能分子驅動CO2分子的捕獲,進而合成生物質分子。
  • 《科學》雜誌發文:人造「葉綠體」來了,理論上可將CO2轉化為任何...
    面對碳排放的不斷增加,科學家們一直想研發出一種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近日,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研究所的Tobias J.Erb教授以及來自法國波爾多大學的Jean-Christophe Baret教授合作,成功開發了一種自動化人造葉綠體組裝平臺,這一平臺可以根據人們的需求製造出不同的人造葉綠體,不僅可以吸收空氣中的CO2,而且理論上還可以根據人們的需求合成各種不同的有機物,例如藥物,燃料等。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全球頂級期刊《科學》雜誌上。
  • 科學家開發的新技術可製造出合成活細胞 用於去除二氧化碳
    現在,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製造出混合型的合成活細胞,這種活細胞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太陽能去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在植物的葉子內部嵌入了被稱為葉綠體的微小細胞器。這些細胞是光合作用背後的機器,它吸收太陽光,通過消耗植物收集的水和二氧化碳,製造出植物可以用來做能量的分子。
  • 科學家利用人造葉綠體把陽光變成糖,合成生命科學將改變未來
    科學家利用人造葉綠體開創出一種治理二氧化碳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已經發明了一種新的人工葉綠體,即改變植物細胞內部的光合結構,利用陽光和實驗室設計的化學途徑把CO2轉變成糖( CH2O)n。人工光合作用可以用來驅動小型、無生命的太陽能工廠生產治療藥物。
  •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微型光泵浦雷射器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微型光泵浦雷射器,可以在活組織內運行而不會對組織造成傷害。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先進雷射技術!
    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物理化學快報》(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刊登的一項研究成果中報告了一種先進的雷射技術,可使研究人員實時觀察汙染物分解成大氣亞硝酸的過程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有望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人工納米酶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畸形和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帕金森疾病背後的「罪魁禍首」)能夠從腸道移動到大腦中,從而在大腦中擴散並聚集成為致命的塊狀結構—路易小體(Lewy bodies),隨著這些塊狀結構積累,其就會導致大腦細胞死亡。
  • 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RNA操作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要要實現精確的RNA操作,需要特異地識別靶向目標RNA分子並對其進行剪切。但到目前為止,這類序列特異的RNA內切酶在自然界中還沒有被發現。因此,尋找一類序列特異的RNA內切酶顯得尤為重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盧從明研究組日前在相關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2月6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丹麥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廉價光學氨氣傳感器
    奧胡斯大學工程系與丹麥技術大學(DTU)合作,開發了光子傳感器技術 來自兩個大學的光子學研究人員與化學工程師合作,開發了一種新的傳感器系統,可以大大減少丹麥的空氣汙染。 研究人員開發了這一種器件時基於現代通信技術的集成光學傳感器,它使用雷射、氣體傳感器和空心光纖測量空氣中的氨氣濃度。
  • 深圳先進院等開發出一種人工基因組的高效簡化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戴俊彪團隊開發出一種被稱為SGC(SCRaMbLE-based genome compaction)的人工基因組的高效簡化策略,並以此方法刪除了第十二號染色體左臂中超過一半的非必需基因,為第一個最小真核基因組的構建、理解真核生命的核心組成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
  •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光激活的氫氣傳感器
    受蝴蝶翅膀表面的啟發,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光激活的氫氣傳感器,在室溫下能產生超精確的結果。該技術可以在氫氣洩漏造成安全隱患之前就檢測到氫氣洩漏,並且可以測量人們呼吸中的微量氣體,用於診斷腸道疾病。商用氫氣傳感器只能在150℃或更高的溫度下工作,澳大利亞墨爾本RMIT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原型是以光為動力,不是以熱為動力。
  • 美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
    美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07-10 17:20:58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性能創記錄的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
    打開APP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性能創記錄的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 MEMS 發表於 2020-12-01 17:29:55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簡稱:GWU)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性能創記錄的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VCSEL),其通過增強「慢光」特性,獲得100 GHz的帶寬。
  • 版納植物園花葉組重樓葉綠體基因組結構特徵與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信息組研究人員高曉陽等對重樓屬花葉組進行葉綠體基因組測序和分析。以上研究結果將提高人們對花葉組重樓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特徵及其進化的認識,並為花葉組重樓後續種質資源研究奠定基礎。  該成果以Comparative chloroplast genomes of Paris S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