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微型光泵浦雷射器

2021-02-19 光行天下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微型光泵浦雷射器,可以在活組織內運行而不會對組織造成傷害。研究人員稱,這一新型設備拓寬了相干納米級光的應用範圍,有望在生物成像領域大顯身手。相關論文刊登在近日的《自然·材料》雜誌上。

小型化的光泵浦雷射器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可為量子光子學研究、體內細胞成像等應用生成相干光。但目前的納米級光泵浦雷射器不僅效率低,且大都需要短波如紫外線來激勵,而一些非常規環境,如人體組織,非常容易受到紫外線和低效操作所產生的多餘熱量的傷害,因而無法使用此類雷射器。


此次,由美國西北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開發的等離激元—納米陣列上轉換雷射器,有效克服了上述問題。該雷射器利用光子上轉換機制,可以用較長波長的光激發,將低能量的「生物友好型」紅外光子上轉換為可見的雷射束。除可用較長波光激發外,該雷射器的閾值也極低,比任何現有雷射器都要小一個數量級。

新型雷射器的厚度只有50—150納米,大約是人類頭髮直徑的千分之一,可以在極為狹窄的空間,如量子電路和微處理器中運行。由於其主要是由具有生物兼容性的玻璃製成,所以可被安裝在活組織內並能正常工作,而不會對組織造成損害。這使其有望在生物成像領域大顯身手,幫助醫生感知疾病生物標誌物或治療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

研究人員指出,微型雷射器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囿於穩定性等問題而受到限制,而他們開發的光泵浦雷射器能在近紅外頻段下提供超穩定的定向輸出,拓寬了相干納米級光的應用範圍,從而有望讓一些以前無法實現的應用成為現實。

相關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19-0482-5

+ 掃一掃,關注光行天下公眾號,目前已有1.56萬人關注!+

廣告合作:請加微信號cyqdesign洽談!

光行天下綜合交流QQ群:23899225

光行天下產品宣傳QQ群:955906669

光行天下:http://www.opticsky.cn

人才天下:http://hr.opticsky.cn

團購天下:http://tuan.opticsky.cn

相關焦點

  • 日本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光泵浦有機薄膜雷射器
    一項新的技術研究,可以使雷射器發出波長更為廣泛的雷射,且更容易和更開放地實現各種新應用,從通信領域到傳感顯示領域。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性能創記錄的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
    打開APP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性能創記錄的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 MEMS 發表於 2020-12-01 17:29:55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簡稱:GWU)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性能創記錄的垂直腔表面發射雷射器(VCSEL),其通過增強「慢光」特性,獲得100 GHz的帶寬。
  • 固體雷射器有望取代氬離子雷射器
    由於材料的非線性係數限制了連續波的有效轉換,目前244nm波段還沒有連續波固體雷射器。美國亞利桑納州和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開發了在244nm 波長處發射200mW連續波的全固態雷射器,由於200mW是倍頻氬離子雷射器產生光纖布拉格光柵及用於測量技術的功率值,因而此雷射器系統有望取代倍頻氬離子雷射器。
  • 交大物院課題組在微型晶片白色雷射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陳險峰教授課題組首次通過波導耦合技術在微型波導晶片上實現具有方向性、準直性以及顏色可調的微型晶片白色雷射器,成果以「White beam lasing from a hybrid micro-cavity with slab–capillary mode coupling」為題於6月24日發表在Physical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級LED:亮度比傳統LED增加1000倍,還能變身為微型雷射器
    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開發的一種新型發光二極體(LED)可能是克服長期以來光源效率限制的關鍵。儘管研究人員的新型LED設計克服了效率下降的問題,但研究人員最初並不是奔著解決這個問題去的。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創造一種微型LED,用於非常小的應用,比如NIST和其他地方的科學家正在追求的晶片上實驗室技術。
  • 第一臺電注入雷射器研製成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期望在Si上的單片雷射器能夠實現完整的光子集成,而GeSn材料開發的重大進展表明了這種雷射器的前景。儘管有許多關於光泵浦雷射器的報導,但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在Si上電注入GeSn雷射器。
  • 俄羅斯開發出世界上最緊湊的綠光半導體雷射器
    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近日,科學家宣布開發出了世界上最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該雷射器在室溫下工作在可見光範圍。
  • 科學家開發具有兩個頻率梳對的半導體雷射器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採用一種新方法,從單個集成自由運行的半導體疊片雷射器中產生高度穩定的偏移頻率梳對(Science,doi:10.1126 / science.aam7424)。他們在雷射腔內使用雙折射晶體,可以簡單地通過改變晶體厚度來將光束與頻梳偏移可調諧分離。
  • 有機半導體雷射器現狀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有機雷射器在科學研究和眾多的社會生活領域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 有機雷射器的現狀 有機雷射器最新的發展情況 有機染料雷射器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了,現在是應用最多的一種可調諧的雷射器。
  • CVD生長法實現金剛石拉曼雷射器
    Jones-Bey        業界對工作在理想光譜區域和功率範圍的緊湊型固態金剛石雷射器的追求,以及眾多其他的光電子應用,促進了全球對工業金剛石製造的研究和開發。得益於近年來化學氣相沉積(CVD)法生長金剛石技術的進步,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報導了一種光泵浦外腔CVD金剛石拉曼雷射器。
  • 中科院科研人員開發出在室溫下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據中國科學院網站9月3日消息,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秦川江課題組、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研究室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的雷射器,突破了其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實現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 中科院科研人員開發出在室溫下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據中國科學院網站9月3日消息,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秦川江課題組、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研究室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的雷射器,突破了其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實現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 有機Janus微球——一種實現全彩雙波長微型雷射器的通用方法
    在此之前,多波長微/納米雷射器主要通過在單個器件上集成具有不同帶隙的增益介質來實現。由於短波材料的發射被窄間隙材料所吸收,嚴重抑制了高能區域的雷射出射。在中耦合諧振腔中實現不同增益材料的空間分離可以使吸收損耗降到最小。這些複合微腔多數是由無機軸向異質結構構成的,它們的製備需要克服不同材料外延生長的晶格匹配的問題,因此限制了多波長雷射的光譜範圍。
  • 瑞士研究人員開發出列印微縮器官的方法
    瑞士EPFL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可列印外觀和功能幾乎與原尺寸器官相似的微組織。微型組織的寬度可以微小到幾釐米,能使科學家研究以前不可能的生物學過程,甚至測試新的治療方法。多年來,微型版器官,例如腦,腎和肺(稱為「類器官」)皆是從幹細胞中生長出來的。有機體有望減少對動物測試的需求,並提供更好的模型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成方式以及該過程在疾病中如何發生。
  • 漫談雷射器的發展歷程
    雖然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誕生於1960年,但要追溯雷射器的發展歷程,還得從1917年說起,這一年,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的文章,建立了「受激輻射」的理論,為四十多年後雷射器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什麼是受激輻射?
  • 研究人員用新方法製作納米線材和納米雷射器
    納米砂磨機訊:研究人員用新方法製作納米線材和納米雷射器  這項研究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教授楊培東主持。藉助一種簡單的化學浸漬溶劑工藝,研究人員讓材料「自我組合」成納米晶體、板材和線材。
  • 哈佛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套基於摺紙造型的高精度微型手術機器人
    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由哈佛大學懷斯研究所副教授 Robert Wood 博士開發的一款微型手術機器人。儘管採用了基於平行四邊形的基礎結構,僅網球般大小的它,還是配備了三套線性致動器,支持旋轉、上下移動、以及伸縮等動作。
  • 研究人員開發出製造膠體鑽石的方法
    但是,儘管膠體鑽石的想法是幾十年前提出的,但是沒有人能夠可靠地生產出這種結構。到現在。紐約大學丹頓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教授,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戴維·派恩(David Pine)領導的研究人員已經設計出一種新的方法,以可靠地自組裝成金剛石形式的膠體,從而可以實現廉價,可擴展的生產這種結構的製造。
  • 美國西北大學開發新型可調諧紅外雷射器
    美國西北大學Manijeh Razeghi最新研究進展將為邊境安全提供另一個更為有效的工具。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6/292589.htm  該項目由國土安全部資助,Razeghi實驗室開發出一種全新的寬頻可調諧紅外雷射器,可用於毒品及爆炸物的檢測。  此全固態雷射器可被迅速調整發射在"指紋"範圍的波長,在這個範圍內,大多數分子特性被吸收及通過紅外傳感器被鑑定。
  • Sci Adv: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能向機體有效運輸靶向藥物的微型設備
    2020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寄生蟲—蠕蟲能將鋒利的「牙齒」插入到宿主的腸道組織中,受蠕蟲這一行為的啟發,日前,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小型星狀微型設備,其能牢牢抓住腸道黏膜組織並釋放藥物到宿主體內,相關研究結果刊登在了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