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開發出世界上最緊湊的綠光半導體雷射器

2021-02-13 翔智科技信息

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近日,科學家宣布開發出了世界上最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該雷射器在室溫下工作在可見光範圍。根據研究人員介紹,該雷射器具有納米粒子的尺寸,僅為310納米(比1毫米小3000倍),可以在室溫下輸出綠色相干雷射。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ACS Nano》上。
1960年,美國物理學家西奧多·邁曼(Theodor Maiman)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光量子振蕩器-雷射器,並演示了它的工作原理。60年後的今天,據一國際科研團隊(其中多數研究人員來自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ITMO))介紹,他們已在實驗上論證了該世界上最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可以在室溫下工作在可見光範圍。該發明意味著半導體雷射器產生的綠色相干雷射可以很容易地被追蹤,甚至在光學顯微鏡下用肉眼就能夠觀測到。
科學家成功地開發出了工作在可見光範圍綠光波段的納米雷射器,這是納米半導體雷射器領域的一個巨大突破。該項研究的主要成員—ITMO大學物理與工程學院教授謝爾蓋·馬卡羅夫(Sergey Makarov)表示,在當今發光半導體領域,存在「綠光能隙」問題,綠光能隙意味著用於發光二極體的傳統半導體材料的量子效率在光譜的綠光部分急劇下降。這個問題使得利用傳統半導體材料製作室溫納米雷射器變得十分困難。
一個傳統雷射器的實現包括兩個關鍵要素:一種可產生相干受激發射的增益介質和一個能將電磁能長時間限制在其內部的光學諧振腔。該研究團隊選擇了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材料作為納米雷射器的材料,該鈣鈦礦材料可以滿足雷射器的這兩個要素,即某種形狀的納米粒子既可以作為增益介質,又可以充當高效光學諧振腔。最終,科學家成功地製作出了一種邊長為310納米的立方體形狀粒子,當該粒子被一束飛秒雷射脈衝激發時,可以在室溫下產生雷射。
該項研究的成員之一,ITMO大學的初級研究員Ekaterina Tiguntseva表示,我們使用飛秒雷射脈衝泵浦納米雷射器,在特定泵浦強度下,當雷射脈衝輻照納米粒子時,直到達到雷射產生閾值為止;之後,納米粒子開始像典型的雷射器一樣工作。我們證明了這種納米雷射器可以在至少一百萬次激發周期內保持正常工作。
所開發的納米雷射器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它的小尺寸,更重要的是,該納米粒子的新穎設計可以有效囚禁受激發射能量,從而為產生雷射提供足夠高的電磁場放大率。該項研究的成員之一,ITMO大學的初級研究員Kirill Koshelev表示,該設計理念基於雷射產生是一個閾值過程。當用外部特定強度的雷射脈衝泵浦納米粒子時,粒子開始產生雷射發射。如果無法將所激發出的光很好地限制在粒子內部,則不會產生雷射發射。在先前的實驗中,以相同的設計理念,但使用了其他種類材料和系統,結果表明,相干雷射產生可以利用四階或五階米氏共振(Mie resonances),即雷射器光學諧振腔的有效腔長為4倍或5倍材料內部被激發光波長時,共振產生雷射輸出。我們已經證明了本研究納米粒子支持三階Mie共振,這是以前的實驗從未做過的。換言之,當雷射器光學諧振腔的有效腔長等於3倍材料內部被激發光波長時,產生相干激發發射。
值得一提的是,所開發納米雷射器的納米粒子不需要施加外部壓力或運行在非常低的溫度,實驗中所有效應和現象都是在正常大氣壓和室溫下產生的。這項研究對構造光晶片、微傳感器和其他使用光作為信息傳輸和處理媒介的器件(包括用於光學計算機的晶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工作在可見光範圍的雷射器的好處是,在其他所有特性相同的情況下,它們比紅光和紅外光源體積更小。事實是,小型雷射器的體積大小通常與其輸出光波長呈立方關係,由於綠光的波長比紅外光的波長小3倍,因此,綠光雷射器在小型化方面更具優勢。這項優勢對未來光學計算機系統中超緊湊組件的構造是至關重要的。(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 鄭發鬆)


詳情:請關注微信公眾帳號「翔智科技信息」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創造出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器-比毫米小3000倍
    科學家發明了在室溫下可見範圍內工作的最小半導體雷射器。由ITMO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宣布開發出世界上最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這種雷射器在室溫下可以在可見範圍內工作。根據這項研究的作者,雷射是一個只有310納米大小的納米顆粒(小於一毫米的3000倍),在室溫下可以產生綠色相干光。研究論文發表在ACS Nano上。
  • 世界上最小半導體雷射器誕生,可在室溫下的可見光範圍內工作 | OE NEWS
    一個國際研究人員團隊(其中大部分來自ITMO大學)宣布開發出世界上最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該雷射器可在室溫下工作在可見光範圍。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記錄這些綠光,也可以通過光學顯微鏡用肉眼觀察到。據了解,該團隊選擇滷化鈣鈦礦作為其納米雷射的材料。傳統的雷射器由兩個關鍵元素組成:激發介質和光學諧振器。而鈣鈦礦可以提供這兩個特性:某種形狀的納米粒子既可以充當活性介質,又可以充當高效的諧振器。最後,科學家成功地製造了310 nm大小的立方體形狀的粒子,當它被飛秒雷射脈衝激發時,可在室溫下受激輻射。
  • 俄國際團隊:創造出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器
    由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學與光學研究型大學(以下簡稱&34;)牽頭組建的國際科學家團隊於近日宣布,創造出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器。採用鈣鈦礦納米顆粒製造而成,器件尺寸為310納米(小於1毫米的三千分之一),研究人員解釋稱,之所以選擇鈣鈦礦作為雷射器製作材料,是因為鈣鈦礦既可以作為活性介質,又可以充當共振器,使其能夠吸收雷射輻射並長時間保持電磁能量。
  • 2kW綠光雷射器在銅材焊接上的應用
    25 年後,通快開發出第一臺工業生產用 CO2 雷射器 TLF 1000。今天的中國光加工市場已經步入黃金髮展時期,通快也早已把對雷射的理解具象化到各種加工應用中。我們不想細數過往,因為我們相信還有更多的奇蹟即將到來。雷射波長範圍的增加,是尤其值得關注的一點。從理論上講,我們已經可以獲得幾乎所有波長的雷射,問題只是找到合適的功率。
  • 藍綠光雷射二極體直接抽運鈦寶石雷射器,使飛秒雷射器成本降低
    圖1為鈦寶石晶體的吸收譜和發射譜,其吸收帶位於藍綠光波段,因此可使用氬離子雷射器、倍頻全固態雷射器(DPSSL)、倍頻Yb光纖雷射器、光泵半導體雷射器(OPSL)等進行抽運。,隨著半導體雷射抽運技術的發展,自20世紀末以來,DPSSL便成了主流的抽運源,如倍頻Nd:YVO4雷射器(波長532 nm)。
  • 全內腔綠光氦氖雷射器
    相對於紅光氦氖雷射器而言,綠光氦氖雷射器具有三個獨特的優點:一是人的視覺對綠光最敏感,因此在準直、監測、顯示和藝術布景等應用中選用綠光具有優勢,同時由於紅光易於血液混淆,綠光氦氖雷射器更適合雷射醫學領域的應用;二是氦氖綠光譜線的波長較短,且具有很好的穩定性與再現性,因此在長度標準、相干測量、粒子計數、雷射列印、指紋檢驗等領域比紅光更具有優勢;三是由於綠光在海水中的損耗遠低於紅光
  • 光譜物理推出Millennia Edge單縱模連續綠光雷射器
    光譜物理,Newport 集團下屬的知名品牌推出了Millennia Edge 單縱模連續綠光雷射器。該532nm雷射器具有低光學噪聲,優良的光束質量,光束指向穩定性以及市場上最緊湊的結構。Millennia Edge 是泵浦鈦寶石雷射器和其他雷射器的理想選擇,包括載波包絡相位(CEP)穩定系統,以及全息術和幹涉測量方面的應用。
  • 國內半導體雷射器公司排行
    半導體雷射器是成熟較早、進展較快的一類雷射器,由於它的波長範圍寬,製作簡單、成本低、易於大量生產,並且由於體積小、重量輕、壽命長,最主要應用領域是Gb區域網。 半導體雷射器的應用範圍覆蓋了整個光電子學領域,已成為當今光電子科學的核心技術。
  • 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問世,比1毫米的三千分之一還要小
    科學家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可以在室溫下於可見光的範圍內 工作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俄羅斯ITMO大學( ITM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的領導下,發布了一款世界上最為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該雷射器可於室溫下在可見光的範圍內進行工作。依據論文作者的研究成果,這一雷射器的納米粒子在尺寸上只有310nm的尺寸,這一數值比1毫米的三千分之一還要小。
  • 有機半導體雷射器現狀
    染料雷射器的可調諧範圍寬廣、輸出功率高、吸收和增益容易控制(因為染料濃度容易控制)、可產生連續波、Q開關及超短脈衝輸出等優點逐個得到開發,並且得到廣泛的應用。染料是一種碳氫化合物。染料分子中參與光的吸收或雷射輻射的電子處於分子的共軛雙鍵中,其結構如右圖所示。
  • 垂直腔面發射半導體雷射器的特性及其研究現狀
    傳統的邊發射半導體雷射器已實現較大功率輸出,但其輸出光斑為橢圓形,光斑的縱橫比最差可達100 … 1,在某些應用中須附加光束整形系統。1979年,Soda等提出了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VCSEL)的概念,與傳統的邊發射雷射器不同的是其雷射出射方向垂直於襯底表面,可獲得圓形光斑。由於諧振腔長與波長接近,動態單模性比較好,有望在光通信、光互連、光存儲、雷射顯示和照明等領域大展身手。
  • 垂直腔面發射半導體雷射器的特性及其研究現狀
    傳統的邊發射半導體雷射器已實現較大功率輸出,但其輸出光斑為橢圓形,光斑的縱橫比最差可達100 … 1,在某些應用中須附加光束整形系統。 1979年,Soda等提出了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VCSEL)的概念,與傳統的邊發射雷射器不同的是其雷射出射方向垂直於襯底表面,可獲得圓形光斑。
  • Oclaro發布兩款超大功率半導體雷射器
    【編譯/Lisa】作為專業的雷射解決方案和光通信廠商Oclaro日前發布了OPC880和BLM9XX/10XX兩款新生代產品來拓展其已有的兩個超大功率半導體雷射器產品線。  這兩款新開發的半導體雷射器產品具有壽命長、性能穩定及成本低的特點。非常適合作為直接半導體雷射器和全固態雷射器的泵浦源。  OPC880系統輸出功率為60w CW,在波長875~890nm範圍內有較低填充因子,可用於Oclaro自身產品Prosario系列的準直模塊,光纖耦合封裝、也可以當做被動冷卻半導體雷射器使用。
  • 我國科學家開發新型半導體雷射器
    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秦川江課題組、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研究室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的雷射器,突破了其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實現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 科學家開發具有兩個頻率梳對的半導體雷射器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採用一種新方法,從單個集成自由運行的半導體疊片雷射器中產生高度穩定的偏移頻率梳對(Science,doi:10.1126 / science.aam7424)。他們在雷射腔內使用雙折射晶體,可以簡單地通過改變晶體厚度來將光束與頻梳偏移可調諧分離。
  • 國外半導體雷射器企業推薦
    半導體雷射器簡介 半導體雷射器又稱雷射二極體,是用半導體材料作為工作物質的雷射器。由於物質結構上的差異,不同種類產生雷射的具體過程比較特殊。常用工作物質有砷化鎵(GaAs)、硫化鎘(CdS)、磷化銦(InP)、硫化鋅(ZnS)等。激勵方式有電注入、電子束激勵和光泵浦三種形式。
  • 2020年全球半導體雷射器市場將超過76.9億美元 年複合增長率7.1%
    1/7/2016,據相關數據顯示,到2020年全球半導體雷射器市場將超過76.9億美元,2014年至2020年年複合增長率為7.1%。  通信應用佔比最大  半導體雷射器已經廣泛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傳感器、光學存儲設備、健康護理、工業機械製造、通信、光刻以及國防等。
  • 世界上第一臺電驅動「拓撲」雷射器!
    電驅動半導體雷射器是當今最常見的雷射器,可用於條形碼讀取器和雷射印表機等產品、光纖通信及新興應用,例如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的雷射測距傳感器。但其製造過程要求非常嚴格,如果出現任何缺陷,將對雷射器的性能及功能造成很大影響。
  • 半導體雷射器模組的設計研究
    半導體雷射器以其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等優點, 近年來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 在許多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 例如已被應用於雷射通信、印刷製版、光信息處理等方面。目前,半導體雷射器得到了驚人的發展, 它的波長從紅外、紅光到藍綠光, 覆蓋範圍逐漸擴大, 各項性能參數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於半導體雷射器的應用要求其相應的配套電路體積小、穩定性高。相應的雷射器電路設計已成為半導體雷射器組件設計的關鍵技術之一。
  • 光碟系統用半導體雷射器
    1970年出現的室溫連續振蕩780nm 波長近紅外AlGaAs雙異質結構(DH)LD[1],繼這種沒有限制振蕩區域的全面電極器件之後,人們還開發出了將電流和增益分布限制在條形區從而使振蕩模穩定的增益波導型器件[2],70年代後期又出現了在結的平行方向上有折射率分布的折射率波導結構[3],這便是現在光碟系統用LD的基本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