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問世,比1毫米的三千分之一還要小

2021-01-10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科學家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可以在室溫下於可見光的範圍內 工作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俄羅斯ITMO大學( ITM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的領導下,發布了一款世界上最為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該雷射器可於室溫下在可見光的範圍內進行工作。依據論文作者的研究成果,這一雷射器的納米粒子在尺寸上只有310nm的尺寸,這一數值比1毫米的三千分之一還要小。可以在室溫下產生綠色的相干光。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期刊《ACS Nano》上。

非等離子體的納米雷射運行在室溫時的正常的總體積的對比圖

在這一年,國際的光物理學家慶祝雷射器誕生60周年,在60年前,5月的中旬,美國物理學家Theodor Maiman為世人展示了首款光學量子生成器——雷射。現在,60年過去了,一個國際的研究團隊在期刊《ACS Nano》上為大家發布了其實驗得出的當今世界上最為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該雷射器於室溫下可在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內工作。這就意味著相干綠色光的產生變得容易,甚至可以利用常規的光學顯微鏡來通過人眼進行觀察。

值得一提的是,科學家成功的克服了可見光部分的綠色光被認為是採用納米雷射進行製造存在問題的這一魔咒。在光發射半導體的現代場理論中,存在一個綠色的鴻溝問題,Sergey Makarov說到,他是本論文的主要研究者,同時是ITMO大學的物理工程學院的教授。綠色鴻溝意味著傳統但導體材料的量子效率在用於光發射半導體的時候會在綠色的光譜波段出現顯著下降的情形。這一問題使得採用傳統的半導體材料來製造出室溫條件下工作的納米雷射變得複雜起來。

兩步沉積法 在Sapphire基材上製造納米立方體的鈣鈦礦CsPbBr3

一個來自聖彼得堡的跨學科的研究團隊,選擇滷化物鈣鈦礦作為納米雷射的材料。一個傳統的雷射由兩個關鍵的元素所組成,活性工作介質,可以允許產生相干的受激發射和光學共振腔來幫助限制內部的電磁能來持續長時間的工作。鈣鈦礦可以同時提供兩方面的性能,一定形狀的納米粒子來同時作為活性介質和有效的共振腔。

結果,科學家成功的製造出立方形狀的尺寸為300nm的粒子,當採用飛秒雷射脈衝進行光激發的時候,可以在室溫下產生雷射發射。

鈣鈦礦 納米粒子生成的雷射產生的結構光:

圖解: (a) 實驗測得的CsPbBr3納米立方體在三種不同尺寸: 310, 450和500 nm的條件下的散射譜; (b) 當統計CIE 1931 顏色圖形的圖形顯示出的納米管的尺寸範圍在310-560nm

我們使用飛秒雷射來泵浦納米雷射, Ekaterina Tiguntseva說到,是一名ITMO大學的研究人員以及該論文的一名作者,我們照射獨立的納米粒子直到我們可以在特定的泵浦強度下獲得雷射產生的門檻值。然後,這一納米粒子開始如同典型的雷射器一樣工作。我們展示了這一納米雷射器可以在激發時運行至少一百萬次循環。

這一發展的獨一無二的納米雷射器不僅僅在於它的尺寸比較小。這一納米粒子的獨特的設計可以使得用於有效的限制受激發射能以提供足夠高的用於產生雷射的電磁場。

雷射產生的概念在門檻值的過程, Kirill Koshelev解釋說,他是ITMO大學的一名研究人員和該論文的一名作者,即,你採用雷射脈衝激發納米粒子,並且在一個外部的特定的門檻值的強度條件下,粒子開始產生雷射。如果你不能足夠好的限制光內腔,這裡就會不產生雷射發射。在前期的採用其他材料和系統進行實驗的時候,但採用的是類似的觀點,結果表明你可以採用第四或第五級的米氏共振,意味著共振時的內部材料的光波長適合在雷射產生的頻率的四倍或五倍的共振體積。我們的結果也表明當前實驗的粒子支撐第三級的米氏共振,此時的現象是以前從來沒有發現過的。換言之,我們在共振器的尺寸等於內部材料光波長的三倍的條件下可以製造出相干激勵的發射。

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事情就是不需要施加額外的壓力或在非常低的溫度下來讓納米粒子像雷射一樣來進行工作。所有的在研究中描述的效果均在一個常規的大氣壓下和室溫的條件下完成的。這使得這一技術特別的引人矚目,尤其是那些將目光聚焦在製造光學晶片,傳感器和其他使用光來進行傳輸和處理信息的器件,包括用於光學計算機的晶片。

這一雷射工作在可見光的範圍的好處在於其他所有的性能都是同等的,他們的尺寸小於具有同樣性能的紅色光和紅外光的雷射器。問題就是,這一小型的雷射器通常具有一個立方體的依賴於發射的波長,並且綠色光的波長是紅外波長的三分之一還要小,小型化的限制對綠色雷射就要好多了。這對製造超緊湊的光學計算系統組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文章來源: 「Room-Temperature Lasing from Mie-Resonant Non-Plasmonic Nanoparticles』 by Ekaterina Tiguntseva, Kirill Koshelev, Alexandra Furasova, Pavel Tonkaev, Vladimir Mikhailovskii, Elena V. Ushakova, Denis G. Baranov, Timur Shegai, Anvar A. Zakhidov, Yuri Kivshar and Sergey V. Makarov, 2 June 2020, ACS Nano.DOI: 10.1021/acsnano.0c01468

相關焦點

  • 俄國際團隊:創造出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器
    由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學與光學研究型大學(以下簡稱&34;)牽頭組建的國際科學家團隊於近日宣布,創造出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器。雷射(圖片來源:tvzvezda.ru)聖光機大學新聞網報導稱,&34;該雷射器採用鈣鈦礦納米顆粒製造而成,器件尺寸為310納米(小於1毫米的三千分之一),研究人員解釋稱,之所以選擇鈣鈦礦作為雷射器製作材料,是因為鈣鈦礦既可以作為活性介質,又可以充當共振器,使其能夠吸收雷射輻射並長時間保持電磁能量。
  • 科學家創造出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器-比毫米小3000倍
    科學家發明了在室溫下可見範圍內工作的最小半導體雷射器。由ITMO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宣布開發出世界上最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這種雷射器在室溫下可以在可見範圍內工作。根據這項研究的作者,雷射是一個只有310納米大小的納米顆粒(小於一毫米的3000倍),在室溫下可以產生綠色相干光。研究論文發表在ACS Nano上。
  • 世界上最小的「冰箱」:只有一毫米立方,幾乎瞬間冷卻
    美國宇航局的「旅行者 」號宇宙飛船就利用這一原理為其科學儀器提供動力,這些儀器依靠應用於發熱鈽的熱電裝置作為動力源。新研究的作者正試圖以一種稍有不同的方式利用熱電原理。除了發電,這些設備還可以反向工作。當電流被施加到設備上時,它會使一側變熱,另一側變冷,這使它能夠作為一個熱電冷卻器工作。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
  • 科學家打造全球最小「冰箱」:只有一毫米立方
    通過對幾十年前的熱電技術進行新的詮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微小的微觀冷卻裝置,他們將其描述為 "世界上最小的冰箱"。熱電設備由一對放置在金屬化板之間的半導體組成,通過利用兩邊的溫差產生電力來工作。美國宇航局的「旅行者 」號宇宙飛船就利用這一原理為其科學儀器提供動力,這些儀器依靠應用於發熱帶的熱電裝置作為動力源。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大小堪比一個分子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大小堪比一個分子 2015年07月23日 09:29作者:上方文Q編輯:倪一波     Intel自己都說摩爾定律都要死了,半導體行業真的要停滯不前了嗎
  • 世界最小的機器人亮相:小於0.1毫米 肉眼無法辨別
    你知道機器人最小可以小到什麼程度嗎?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了一項機器人最新成果: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馬克·密斯金及其同事,開發出了一款目前世界上體積最小的機器人,其尺寸小於0.1毫米,人類用肉眼根本無法辨別。
  • 世界最小鑷子問世 可夾住單個病毒或分子
    世界最小鑷子問世 可夾住單個病毒或分子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西班牙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研製出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鑷子,可夾起單個病毒或分子。他說:「據我所知,這是迄今為止製造的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鑷子,允許科學家操作、掃描和移動病毒等非常微小的物體。」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鑷子不同,這種鑷子利用高度聚焦的光束抓取和操作物體。在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的研究論文中,胡安和研究論文合著者——西班牙光子學研究所的羅麥恩-奎達特描述了這項技術。研究過程中,科學家讓聚焦的雷射束穿過帶有金屬層的光纖。
  • 長30微米,厚度僅為髮絲的三分之一,這種技術造出世界上最小的船
    本月初,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利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船隻,船長只有30微米,僅比細菌細胞大6倍。研究人員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拍攝這艘船,展示其有一個開放的船艙、一個煙囪,甚至還有小舷窗。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整個模型的厚度只有人類頭髮絲直徑的三分之一。該項目的研究人員表示,未來希望將其應用於人體內精準靶向的藥物輸送。
  • 世界上最小的青蛙只有指甲蓋三分之一,真的太小了
    最小脊椎動物是越變越小了。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克裡斯多佛.奧斯汀(Christopher Austin)和同事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了阿馬烏童蛙( Paedophryne amauensis ),這隻蛙從鼻子到尾巴長7.7毫米,它要比2011年12月份的「世界最小蛙」更小一些,而這次,它還同時榮膺了世界上最小脊椎動物的稱號
  • 7.7毫米小青蛙 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動物
    7.7毫米小青蛙 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動物時間:2019-12-23 10:56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7.7毫米小青蛙 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動物 當一些人仰望天空等待新的生命形式顯露出來時,科學家們卻繼續在地球上尋找新的物種,因為人們尚未注意到人類與地球共享的近90%的生物
  • 世上最小的船誕生!只有人類頭髮的三分之一厚
    世上最小的船誕生!只有人類頭髮的三分之一厚近日荷蘭萊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世界上最小的船。這個微小的模型只有30微米長,是作為一個項目的一部分進行3D列印的,該項目是研究如何製造形狀複雜的合成 「微型遊動物體」。
  • 俄羅斯開發出世界上最緊湊的綠光半導體雷射器
    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近日,科學家宣布開發出了世界上最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該雷射器在室溫下工作在可見光範圍。
  • 世界上最小的存儲單元問世!
    導讀據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創造出了迄今為止最小的存儲器,其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容量約為25太比特/平方釐米。通過採用金屬原子薄片(石墨烯)作為電極,半導體原子薄片(二硫化鉬)作為活性層,整個存儲單元如同一個1.5納米厚的三明治,從而可以在一個平面中逐層地密集封裝「atomristor」。相對於傳統的存儲器件,「atomristor」的優勢很明顯,即佔據的空間小得多,厚度薄得多,電子流動也更快速、更高效。
  • 世界上最小的光學陀螺儀:比一粒米還要小!
    這種陀螺儀的尺寸小於目前最先進陀螺儀設備的五百分之一,檢測到的相位移動小於那些系統所檢測到的三十分之一。將同一光源發出的一束光分解為兩束,讓它們在同一個環路內沿相反方向循行一周後會合,然後在屏幕上產生幹涉。當在環路平面內有旋轉角速度時,屏幕上的幹涉條紋將會發生移動,這就是薩格納克效應。薩格納克效應中條紋移動數與幹涉儀的角速度和環路所圍面積之積成正比。
  • 世界上最小的船 厚度只有頭髮的三分之一
    近日,荷蘭一群物理學家創造了地球上最小的船。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Rachel Doherty、Daniela Kraft和同事們用3D列印了一個30微米的微型容器,大約是頭髮厚度的三分之一。 據悉,這是專門為測試3D印表機的準確性和功能而設計的3D計算機模型,創造了建造地球上最小船隻的新記錄。
  • 日本開發出世界最小馬達 直徑只有3.2毫米
    東方網2月19日消息:日本思考技術研究公司最近開發出世界上最小的振動馬達,是新一代手機和帶有振動功能手錶的理想元件。據《日經產業新聞》19日報導,新開發的小型振動馬達「K7E」直徑只有3.2毫米,長6毫米,重量為0.26克,比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馬達小60%,電力消耗也少50%。
  • 盤點9種世界上最小的昆蟲
    但是,有些人在雷達下飛行,遊泳和爬行,它們是如此之小,以至於肉眼根本看不見它們。這些生物具有適當的可愛名字,例如侏儒藍蝴蝶和小叮噹黃蜂。不幸的是,對其中一些物種知之甚少,因為它們的大小不僅使它們難以發現,而且使研究它們成為科學家的挑戰。從不到一頭釘的蜘蛛到一釐米長的螳螂,這是世界上最小的昆蟲奇蹟。
  • 世界上最「高」的樹,比50層樓還要高,種子卻僅有1毫米大小
    在我們地球上,樹有很多種,但最突出的一個作用是為我們提供氧氣,它是經過光合作用把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轉化形成氧氣,而這也是一個循環。而地球上的樹大都是高大的喬木,有些比我們常見的的是樹還要高。而我們只知道有些樹是直接用小苗種下的,但是你知道它們也是有種子嗎?它們的種子多大嗎?
  • 微型晶片設備發射世界上最短波長的雷射
    北青網綜合報導 日本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能產生世界上最短波長雷射的設備,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預計這一突破將導致全球製造業的巨變。雷射用於精密設備和儀器,包括醫療和製造工具。名古屋大學和朝日Kasei公司的科學家團隊稱,雷射波長越短,切割就越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