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納植物園花葉組重樓葉綠體基因組結構特徵與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重樓屬植物主要生物活性物質為甾體皂苷,具有消炎、止血、抗腫瘤等功效,是雲南白藥、宮血寧等86種著名中成藥的重要原料。重樓屬花葉組包括花葉重樓與祿勸花葉重樓兩種,與屬內其它植物相比,葉具斑塊,植株矮小,果實很小且產量低。花葉重樓植物含有《中國藥典》規定的四種重樓皂苷。然而,花葉組重樓生長十分緩慢,對生長環境需求嚴格,野生品種採挖嚴重,人工種植難度高且規模小,花葉組重樓植物資源日漸枯竭,現已成為雲南省級重點保護植物目前,藥用植物因過度採掘瀕臨滅絕,藥用植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逐漸成為全球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信息組研究人員高曉陽等對重樓屬花葉組進行葉綠體基因組測序和分析。通過轉錄組比較,識別出包括串聯重複、散在重複等40個長片段重複,約130個簡單重複(SSRs)及一些變異熱區,並且對SSR採用香濃—維納指數(Shannon-Winener index),多肽信息含量指數(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計算以及系統發育樹構建等方式進行評估,獲得潛在的分子標記;發現幾乎所有蛋白質編碼基因偏好A/U結尾,突變和選擇壓力造成這種密碼子偏性;同時,預測大部分蛋白質編碼基因可能經歷了純化選擇,而光合作用有關基因經歷了相對較為不嚴格的純化選擇。以上研究結果將提高人們對花葉組重樓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特徵及其進化的認識,並為花葉組重樓後續種質資源研究奠定基礎。

  該成果以Comparative chloroplast genomes of Paris Sect. Marmorata: insights into repeat regions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為題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BMC基因組學》BMC Genomics。此項研究得到國家基金項目和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318002733147122091440113)、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項目、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配套經費、中科院「西部之光」的聯合資助。

  論文連結 

 

花葉重樓

 

葉綠體基因組蛋白質編碼基因的密碼子偏性分析 

  重樓屬植物主要生物活性物質為甾體皂苷,具有消炎、止血、抗腫瘤等功效,是雲南白藥、宮血寧等86種著名中成藥的重要原料。重樓屬花葉組包括花葉重樓與祿勸花葉重樓兩種,與屬內其它植物相比,葉具斑塊,植株矮小,果實很小且產量低。花葉組重樓植物含有《中國藥典》規定的四種重樓皂苷。然而,花葉組重樓生長十分緩慢,對生長環境需求嚴格,野生品種採挖嚴重,人工種植難度高且規模小,花葉組重樓植物資源日漸枯竭,現已成為雲南省級重點保護植物。目前,藥用植物因過度採掘瀕臨滅絕,藥用植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逐漸成為全球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信息組研究人員高曉陽等對重樓屬花葉組進行葉綠體基因組測序和分析。通過轉錄組比較,識別出包括串聯重複、散在重複等40個長片段重複,約130個簡單重複(SSRs)及一些變異熱區,並且對SSR採用香濃—維納指數(Shannon-Winener index),多肽信息含量指數(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計算以及系統發育樹構建等方式進行評估,獲得潛在的分子標記;發現幾乎所有蛋白質編碼基因偏好A/U結尾,突變和選擇壓力造成這種密碼子偏性;同時,預測大部分蛋白質編碼基因可能經歷了純化選擇,而光合作用有關基因經歷了相對較為不嚴格的純化選擇。以上研究結果將提高人們對花葉組重樓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特徵及其進化的認識,並為花葉組重樓後續種質資源研究奠定基礎。
  該成果以Comparative chloroplast genomes of Paris Sect. Marmorata: insights into repeat regions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為題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BMC基因組學》(BMC Genomics)。此項研究得到國家基金項目和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31800273,31471220,91440113)、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項目、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配套經費、中科院「西部之光」的聯合資助。
  論文連結 
 
花葉重樓
 
葉綠體基因組蛋白質編碼基因的密碼子偏性分析 

相關焦點

  • 龍膽族葉綠體基因組進化和系統學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二代測序技術的發展,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序列已普遍應用於重建植物「生命之樹」研究中。大多數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呈環狀四分體結構,包含約80個蛋白編碼基因。葉綠體基因組由於缺乏重組,而常被認為是連鎖的單一基因座;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葉綠體基因組中不同區域以及不同編碼基因具有不同的核酸替代速率,經受不同的自然選擇壓力。目前對葉綠體單基因或不同功能組基因的進化研究較少。此外,傳統基於葉綠體基因組的系統基因組學研究,通常將葉綠體基因組直接串聯起來進行系統樹構建,因此,單基因遺傳變異導致的系統發育不一致性常被忽略。
  •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2017-09-26 武漢植物園 【字體   為了更好地研究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的進化趨勢,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博士孫延霞對
  • 武漢植物園在裸子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方面獲進展
    它在三尖杉屬中的地位特殊,形態、解剖、胚胎發育、孢粉、核型及分子系統學的研究均支持將其獨立成篦子三尖杉組。松杉類植物的葉綠體DNA因丟失了一個反向重複區而不具典型的四區結構。以往的研究認為,此反向重複區丟失現象是支持松杉綱為單系群的重要證據。但近來的研究指出,在松科和非松科裸子植物中發生的反向重複區丟失,可能屬進化上獨立的事件。
  • 武漢植物園在榧樹屬葉綠體系統基因組學與生物地理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此次學科組在榧樹屬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全面取樣,並採用葉綠體基因組證據,開展了該屬系統基因組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整合所有已報告的紅豆杉科葉綠體基因組,構建了該科的系統樹。系統基因組分析很好地解決了榧樹屬內各物種親緣關係,各支系得到了很高的支持率。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樟科植物比較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這類植物的萼瓣不分,花瓣和萼片聯合在一起,統稱花被。樟科樹種具有多種經濟用途,許多種類的種子富含脂肪酸。然而,這一類群的遺傳學與基因組學研究背景十分薄弱,目前僅有鱷梨(Persea americana)、山胡椒(Lindera glauca)和山雞椒(Litsea cubeba)等少數種類的轉錄組學數據公布。
  •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2019-09-05 昆明動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為了探討螢火蟲特別是亞洲分布的這些屬種的系統發育地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化基因組學與基因起源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森林生態重點實驗室協同進化研究組合作,利用二代基因組淺層測序(genome skimm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對昆明動物所自
  • 昆明植物所在竹類植物葉綠體基因組中發現水平基因轉移
    目前已知的水平基因轉移主要發生在原核生物以及單細胞真核生物中,對這些類群生物的進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水平基因轉移現象在多細胞真核生物中被發現,尤其是在被子植物不同細胞器之間,如線粒體(mitochondrion)基因組中常存在大量來自葉綠體(plastid)基因組的水平基因轉移。然而,被子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在進化上十分保守,極少發現水平基因轉移,目前僅在兩種真雙子葉植物中有報導。
  • 國際熱帶生物多樣性及基因組學專題研討會在版納園召開
    6月27日至7月1日, 國際熱帶生物多樣性及基因組學專題研討會(Workshop on Tropical Biodiversity and Genomics, WTBG@XTBG)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召開,來自十多個不同國家的三十餘名科研人員參加了研討會。
  • 「裸子植物——買麻藤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由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武漢植物園、植物研究所,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等10餘家國內外知名院所聯合開展的「裸子植物——買麻藤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 版納植物園在生物質溶解、水解和制氫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最近,版納植物園生物質能源研究組方真研究組發現,當木粉和水加入微量的鹼性鹽後快速加熱至高溫高壓時,木粉在1.5秒內能完全溶解於高壓熱水中。若立即冷卻該均相水溶液,通過沉澱而得到微米木顆粒。如果該溶液繼續加熱至更高溫,木粉能完全均相水解為糖類來生產酒精。
  • 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豆科是被子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經歷重大結構變化的幾個分支之一。先前的研究由於取樣有限,一般認為結構變化主要發生在原蝶形花亞科中,原雲實亞科和含羞草亞科的葉綠體基因組和大多數其它被子植物一樣具有保守的結構。然而,近來有研究發現原含羞草亞科的一些種也存在葉綠體結構變異。
  • 科技 | 「骨碎補」的DNA分子鑑定研究取得進展
    Ching)7種(共21個樣)市場上常用作「骨碎補」的蕨類為研究對象,對這21個樣本進行葉綠體基因組測序組裝。基於葉綠體基因組ML樹顯示,葉綠體基因組可以作為超級條形碼(super-barcoding)區分槲蕨和其它6種混偽品。通過比對分析發現葉綠體基因組上存在多個鹼基多態性較高的片段,以及設計通用引物,獲得可以作為DNA條形碼鑑別「骨碎補」的rbcL基因片段。
  • 武漢植物園古老孑遺植物群體基因組學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新成果
    揭示環境多元的異質性與生物遺傳變異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物種進化歷史的關鍵,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和瀕危物種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然而,對於非模式物種,環境變化如何促進物種分化以及適應性進化的遺傳基礎知之甚少。
  • 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分布限制的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自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以來,有關物種分布範圍限制的研究就受到生態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的極大關注。目前在進化生物學領域,有關物種分布區限制的進化機制主要存在兩種假說。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獼猴桃種質資源與育種學科組博士生楊愛紅在副研究員姚小洪和研究員黃宏文的指導下,以孑遺植物鵝掌楸為研究對象,採用自主開發的葉綠體基因組微衛星以及核基因組微衛星分子標記(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Yang et al., 2012),在了解古氣候變化對物種地理分布的影響的基礎上
  • 水生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在理解植物系統發育、植物物種鑑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水生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的缺失、平移和倒位現象在水生植物中大量存在,這些現象發生的時期如何?對理解物種的系統發育的作用如何,還需要更多的證據支撐。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昆明植物所等在細胞器基因組組裝軟體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真核生物細胞器基因組包括線粒體和質體(包括葉綠體、白色體等)的全部DNA分子,是細胞質遺傳的主要載體。在動植物和真菌的單個細胞內,有多個(甚至成千上萬個)細胞器基因組單元的拷貝,使得利用低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組裝得到完整的細胞器基因組成為可能。
  • 我國科學家獲得睡蓮基因組 揭示早期開花植物進化特徵
    睡蓮除了常見花色類型外,還有藍色、紫色和各種嵌色系,花香類型亦豐富並且濃烈,是理想的花色花香研究材料。睡蓮基因組研究,不僅助力睡蓮成為早期被子植物的模式植物研究體系及揭示早期開花植物進化特徵,且在花色花香等園藝性狀研究方面做出一定貢獻。
  • 古老孑遺植物獨葉草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系統與進化學科組長期聚焦川東-鄂西物種多樣性研究。為探討獨葉草的瀕危機制,聯合植物生物信息學學科組,對獨葉草的全基因組進行測定以及組裝,獲得大小為1,004.7-Mb的基因組草圖,並進行相關分析。研究發現與DNA修復有關的基因家族在獨葉草的基因組中發生明顯擴張,而與環境響應相關的基因家族則發生明顯收縮;結果顯示大部分葉綠體ndh基因在獨葉草的基因組中發生了丟失。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遺傳多樣性演化是進化基因組核心問題之一。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