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豆科是被子植物第三大科,約有76519500種。豆科植物世界廣布,形態和生活型高度多樣。豆科的經濟價值僅次於禾本科,但豆類植物是人類最重要的植物蛋白質來源,在某些貧困地區甚至是唯一的蛋白質來源。豆科植物中約88%的種具有根瘤固氮功能,為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生物氮。「綠肥」的使用對減少化肥特別是氮肥的使用,改良土壤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上豆科被劃分為三亞科,即雲實亞科(蘇木亞科)、含羞草亞科和蝶形花亞科乃至三個獨立的科,並被廣泛接受和認可。國內外幾乎所有的標本館、植物志、野外採集手冊和文獻中,豆科都是按照三個亞科(或科)的分類系統來劃分的。近年來,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雲實亞科為並系類群,含羞草亞科和蝶形花亞科作為單系分支嵌套在其中,傳統的三個亞科的分類系統受到了質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伊廷雙作為成員參加的國際豆科系統發育工作組(Legume Phylogeny Working Group,即LPWG)基於葉綠體matK序列數據,構建了一棵迄今為止取樣最全(約91%的屬和20%的種)的豆科系統發育樹,並結合形態證據,提出了六個亞科的新分類系統。該分類系統中,僅原蝶形花亞科PapilionoideaeDC.被保留;原含羞草亞科不復存在,而成為新雲實亞科Caesalpinioideae DC.一個分支mimosoid clade;除保留在新雲實亞科中的類群,原雲實亞科其餘四個分支新擬為四個亞科:即紫荊亞科Cercidoideae LPWG (stat. nov.)甘豆亞科Detarioideae Burmeist.、酸欖豆亞科Dialioideae LPWG (stat. nov.)和山姜豆亞科Duparquetioideae LPWG (stat. nov.)。新的分類系統對豆科分類學、基因組學、發育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將會產生重要影響。該研究以A new subfamily classification of the Leguminosae based on a taxonomically comprehensive phylogeny 為題發表在Taxon

  豆科是被子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經歷重大結構變化的幾個分支之一。先前的研究由於取樣有限,一般認為結構變化主要發生在原蝶形花亞科中,原雲實亞科和含羞草亞科的葉綠體基因組和大多數其它被子植物一樣具有保守的結構。然而,近來有研究發現原含羞草亞科的一些種也存在葉綠體結構變異。近期,昆明植物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伊廷雙研究組與李德銖研究組和王紅研究組合作,對原含羞草亞科三個族1414種的葉綠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1)先前被報導的反轉重複序列(IR)往小單拷貝區(SSC13 kb的擴張廣泛存在印加族和狹義金合歡屬,並且是這兩個類群構成的分支的共衍徵;2)一些種的IR在大單拷貝區(LSC)一端經歷了擴張和收縮,clpP基因發生了複製和內含子的丟失以及rps18基因發生了反轉等;3)基因從單拷貝區轉移到IR區後,替換速率顯著下降。此外,還發現含羞草分支區段的序列分化有很大的差異,葉綠體基因組能有效解決含羞草分支的系統發育關係。該研究為進一步研究含羞草分支乃至整個豆科系統發育基因組學提供了重要基礎。研究結果以Plastomes of Mimosoideae: structural and size variation, sequence divergence, and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 為題發表在Tree Genetics & Genomes。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基礎研究專項(No. 2013FY112600)、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014CB954100)和雲南省人才項目(No. 2011CI042)的資助。

    文章連結:1 2

 

1. 豆科六個亞科分類系統框架圖 

 

圖2. 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反轉重複序列(IR)的擴張/收縮 

 

3. 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編碼區和非編碼區變異位點和信息位點百分比 

 

4. 豆科的葉綠體基因組反轉重複序列(IR)的演化模式 

  豆科是被子植物第三大科,約有765屬19500種。豆科植物世界廣布,形態和生活型高度多樣。豆科的經濟價值僅次於禾本科,但豆類植物是人類最重要的植物蛋白質來源,在某些貧困地區甚至是唯一的蛋白質來源。豆科植物中約88%的種具有根瘤固氮功能,為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生物氮。「綠肥」的使用對減少化肥特別是氮肥的使用,改良土壤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上豆科被劃分為三亞科,即雲實亞科(蘇木亞科)、含羞草亞科和蝶形花亞科乃至三個獨立的科,並被廣泛接受和認可。國內外幾乎所有的標本館、植物志、野外採集手冊和文獻中,豆科都是按照三個亞科(或科)的分類系統來劃分的。近年來,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雲實亞科為並系類群,含羞草亞科和蝶形花亞科作為單系分支嵌套在其中,傳統的三個亞科的分類系統受到了質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伊廷雙作為成員參加的國際豆科系統發育工作組(Legume Phylogeny Working Group,即LPWG)基於葉綠體matK序列數據,構建了一棵迄今為止取樣最全(約91%的屬和20%的種)的豆科系統發育樹,並結合形態證據,提出了六個亞科的新分類系統。該分類系統中,僅原蝶形花亞科PapilionoideaeDC.被保留;原含羞草亞科不復存在,而成為新雲實亞科Caesalpinioideae DC.一個分支mimosoid clade;除保留在新雲實亞科中的類群,原雲實亞科其餘四個分支新擬為四個亞科:即紫荊亞科Cercidoideae LPWG (stat. nov.)、甘豆亞科Detarioideae Burmeist.、酸欖豆亞科Dialioideae LPWG (stat. nov.)和山姜豆亞科Duparquetioideae LPWG (stat. nov.)。新的分類系統對豆科分類學、基因組學、發育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將會產生重要影響。該研究以A new subfamily classification of the Leguminosae based on a taxonomically comprehensive phylogeny 為題發表在Taxon上。
  豆科是被子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經歷重大結構變化的幾個分支之一。先前的研究由於取樣有限,一般認為結構變化主要發生在原蝶形花亞科中,原雲實亞科和含羞草亞科的葉綠體基因組和大多數其它被子植物一樣具有保守的結構。然而,近來有研究發現原含羞草亞科的一些種也存在葉綠體結構變異。近期,昆明植物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伊廷雙研究組與李德銖研究組和王紅研究組合作,對原含羞草亞科三個族14屬14種的葉綠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1)先前被報導的反轉重複序列(IR)往小單拷貝區(SSC)13 kb的擴張廣泛存在印加族和狹義金合歡屬,並且是這兩個類群構成的分支的共衍徵;2)一些種的IR在大單拷貝區(LSC)一端經歷了擴張和收縮,clpP基因發生了複製和內含子的丟失以及rps18基因發生了反轉等;3)基因從單拷貝區轉移到IR區後,替換速率顯著下降。此外,還發現含羞草分支區段的序列分化有很大的差異,葉綠體基因組能有效解決含羞草分支的系統發育關係。該研究為進一步研究含羞草分支乃至整個豆科系統發育基因組學提供了重要基礎。研究結果以Plastomes of Mimosoideae: structural and size variation, sequence divergence, and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 為題發表在Tree Genetics & Genomes上。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基礎研究專項(No. 2013FY112600)、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014CB954100)和雲南省人才項目(No. 2011CI042)的資助。
    文章連結:1 2
 
圖1. 豆科六個亞科分類系統框架圖 
 
圖2. 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反轉重複序列(IR)的擴張/收縮 
 
圖3. 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編碼區和非編碼區變異位點和信息位點百分比 
 
圖4. 豆科的葉綠體基因組反轉重複序列(IR)的演化模式 

相關焦點

  • 昆明植物所完成六種木本竹子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的測定
    木本竹子因種類數目多,形態性狀複雜多變及多年生一次性開花等原因而成為系統發育學研究難點。隨著新一代測序技術的興起,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為解決這類困難類群的系統發育關係帶來了曙光。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組對木本竹子的研究有較好的研究基礎。最近,該研究組選取1種熱帶竹子和5種溫帶竹子,利用新一代測序技術Illumina測定了這些種的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
  • 武漢植物園在裸子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方面獲進展
    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是我國特有珍稀瀕危植物,屬裸子植物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三尖杉屬(Cephalotaxus)。它在三尖杉屬中的地位特殊,形態、解剖、胚胎發育、孢粉、核型及分子系統學的研究均支持將其獨立成篦子三尖杉組。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昆明植物所在竹類植物葉綠體基因組中發現水平基因轉移
    昆明植物所在竹類植物葉綠體基因組中發現水平基因轉移 2015-06-29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自20世紀90年代唇形科與馬鞭草科(Verbenaceae)進行系統重排以後,唇形科的範疇及分類系統發生了較大變化。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
  • 朱安丹/李德銖研究組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獲進展
    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龍膽族葉綠體基因組進化和系統學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二代測序技術的發展,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序列已普遍應用於重建植物「生命之樹」研究中。大多數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呈環狀四分體結構,包含約80個蛋白編碼基因。葉綠體基因組由於缺乏重組,而常被認為是連鎖的單一基因座;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葉綠體基因組中不同區域以及不同編碼基因具有不同的核酸替代速率,經受不同的自然選擇壓力。目前對葉綠體單基因或不同功能組基因的進化研究較少。此外,傳統基於葉綠體基因組的系統基因組學研究,通常將葉綠體基因組直接串聯起來進行系統樹構建,因此,單基因遺傳變異導致的系統發育不一致性常被忽略。
  •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2017-09-26 武漢植物園 【字體以上特徵在所有已報導的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中均為星葉草科所特有。基於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的毛茛目系統基因組學分析強烈支持星葉草科和木通科的姐妹關係。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省創新團隊...
    6月6日,由雲南省科技廳主持,邀請有關專家,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省創新團隊」進行認定,經專家組認真審查有關認定資料,聽取了團隊帶頭人李德銖的工作匯報。專家組認為,該創新團隊通過三年的實施培養,建立了有國際影響力的禾本科植物的比較功能基因組學與進化基因組學研究創新平臺,在竹亞科研究方面居於國際領先水平。
  • 樟科植物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然而,目前對於山胡椒屬的物種界定是否合適尚存爭議,尤其是山胡椒屬、木姜子屬和月桂屬等的系統關係還不明確。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博士研究生趙美麗及其合作者在副研究員宋鈺和研究員徐增富的指導下,利用32種樟科植物的葉綠體基因組探討了山胡椒屬植物與其它10屬植物的系統關係。
  • 中國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研究顛覆學界認知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嶽冉冉  中國科學家一項歷時五年的研究成果顛覆了學界對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的認知——科學家發現整個葉綠體基因組都是可以轉錄的。該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了《自然》出版集團的《科學報告》上。
  • 昆明植物所等在細胞器基因組組裝軟體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真核生物細胞器基因組包括線粒體和質體(包括葉綠體、白色體等)的全部DNA分子,是細胞質遺傳的主要載體。在動植物和真菌的單個細胞內,有多個(甚至成千上萬個)細胞器基因組單元的拷貝,使得利用低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組裝得到完整的細胞器基因組成為可能。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 生物醫藥 - 中國高新網 - 中國...
    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
  • 古老孑遺植物獨葉草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我國植物資源豐富,但也有植物處於瀕危狀態。隨著物種消失的數量和速率急劇增加,探究其瀕危機理並實施有效保護迫在眉睫。獨葉草隸屬於毛茛目星葉草科,為星葉草科僅存的兩個物種之一。獨葉草對生境非常挑剔,分布範圍異常狹窄,僅在我國狹域分布,且分布範圍日漸縮小,為國家一級瀕危珍稀植物。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系統與進化學科組長期聚焦川東-鄂西物種多樣性研究。
  • 武漢植物園在榧樹屬葉綠體系統基因組學與生物地理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此次學科組在榧樹屬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全面取樣,並採用葉綠體基因組證據,開展了該屬系統基因組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該研究不僅具有較大的學術意義,也為資源植物的認定和保護提供了理論基礎。此次學科組在榧樹屬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全面取樣,並採用葉綠體基因組證據,開展了該屬系統基因組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  結果顯示,所有榧樹的葉綠體基因組編碼117個基因,包括82個蛋白編碼基因,31個tRNA基因,4個rRNA基因。
  • PLoS ONE:禾本科BEP分支及近緣物種比較研究新進展
    BEP分支——即竹亞科 (Bambusoideae)、稻亞科 (Ehrhartoideae) 和早熟禾亞科 (Pooideae),是禾本科 (Poaceae) 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最近十幾年以來,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BEP分支的系統發育關係仍然存在爭議。
  • 版納植物園花葉組重樓葉綠體基因組結構特徵與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信息組研究人員高曉陽等對重樓屬花葉組進行葉綠體基因組測序和分析。以上研究結果將提高人們對花葉組重樓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特徵及其進化的認識,並為花葉組重樓後續種質資源研究奠定基礎。  該成果以Comparative chloroplast genomes of Paris Sect.
  • 植物所舉辦「第五屆植物分類高級培訓班」
    本次培訓班共邀請來自院內外的10位植物分類領域卓有建樹的中青年專家授課,內容涵蓋了植物分類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分類學前沿方法及其在實際研究中的運用,包括「被子植物分類系統 APG IV介紹」、「運用葉綠體基因組數據重建被子植物系統發育框架」、「使用
  •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4/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