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樟科植物比較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樟科植物在克朗奎斯特分類法中被分到木蘭亞綱(Magnoliidae)中,被視為雙子葉植物中比較原始的類群。這類植物的萼瓣不分,花瓣和萼片聯合在一起,統稱花被。樟科樹種具有多種經濟用途,許多種類的種子富含脂肪酸。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樟科植物比較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樟科植物在克朗奎斯特分類法中被分到木蘭亞綱(Magnoliidae)中,被視為雙子葉植物中比較原始的類群。
-
每日摘要:山蒼子基因組揭示樟科的演化(Nature Communications)
木蘭類植物中的樟科(laurel family)由於其香味、多變的花序以及爭議性的系統發育地位吸引了人們的關注。本文中,作者報導了山蒼子(Litsea cubeba)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以及樟科其它植物物種的低深度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
-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2017-09-26 武漢植物園 【字體以上特徵在所有已報導的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中均為星葉草科所特有。基於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的毛茛目系統基因組學分析強烈支持星葉草科和木通科的姐妹關係。
-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4/3206
-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2016-05-12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近年來基因組水平的研究極大地拓展了研究人員對植物中選擇性剪切發生頻率的估計。最新的研究發現超過60%的含有內含子的基因可以發生選擇性剪切。但是選擇性剪切得到的mRNA可能僅僅是不完善加工的前體mRNA。
-
昆明植物所等在細胞器基因組組裝軟體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隨著DNA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測序成本下降,低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得以大規模產生,如何快速、準確地組裝細胞器基因組對後續生物學問題的研究非常重要。細胞器基因組序列在研究真核生物系統發育、譜系地理、雜交和物種鑑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
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蠟梅還是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藥草植物。該研究團隊利用二代Illumina Hiseq2000和三代PacBio測序平臺進行測序,結合10x Genomics和Hi-C獲得了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同時利用二代測序技術完成了蠟梅近緣種夏蠟梅的全基因組測序。
-
今日關注: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蠟梅還是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藥草植物。 該研究團隊利用二代Illumina Hiseq2000和三代PacBio測序平臺進行測序,結合10x Genomics和Hi-C獲得了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同時利用二代測序技術完成了蠟梅近緣種夏蠟梅的全基因組測序。
-
中國農業大學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獲新進展
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的脈翅總目系統發育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楊定教授和劉星月教授團隊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支序系統學》期刊上。該類群不僅具有重要的系統地位,還包括許多重要的捕食性天敵昆蟲和資源昆蟲。長期以來,該類群高級階元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存在較大爭議。 該研究團隊的王玉玉博士等針對脈翅總目開展了大規模的線粒體基因組學研究,並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重建了目前最為詳盡的脈翅總目目間以及科間的系統發育。
-
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該研究團隊利用二代Illumina Hiseq2000和三代PacBio測序平臺進行測序,結合10x Genomics和Hi-C獲得了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同時利用二代測序技術完成了蠟梅近緣種夏蠟梅的全基因組測序。研究者利用蠟梅、夏蠟梅以及其他15個具有代表性被子植物的基因組數據構建了系統進化樹,結果表明木蘭類植物與雙子葉植物互為姐妹關係。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
-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2019-07-23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韓方普研究組長期從事植物著絲粒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學研究。前期在小麥非整倍體及其野生近緣種雜交後代觀察到豐富的著絲粒變異現象,染色體重排誘導著絲粒序列減少、丟失、擴增、新著絲粒以及多著絲粒形成,不穩定的著絲粒可能造成染色體頻繁的斷裂和接合,暗示著絲粒在異源多倍體小麥物種形成過程潛在的功能。
-
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2014年1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百人計劃」研究員楊運桂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劉峰研究組合作開展的「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鑑定」研究,發現了WTAP(wilms'tumour 1-associating protein
-
進化-系統發育基因組學(Phylogenomics)
系統發育學(Phylogenetics)是通過重建系統發育樹來研究生命類群之間進化關係的學科,是進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自20世紀90年代唇形科與馬鞭草科(Verbenaceae)進行系統重排以後,唇形科的範疇及分類系統發生了較大變化。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
-
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新的分類系統對豆科分類學、基因組學、發育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將會產生重要影響。此外,還發現含羞草分支區段的序列分化有很大的差異,葉綠體基因組能有效解決含羞草分支的系統發育關係。該研究為進一步研究含羞草分支乃至整個豆科系統發育基因組學提供了重要基礎。
-
趙春江院士: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及其研究進展
近日,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趙春江院士在《農業大數據學報》發表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及其研究進展》,該文章概括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的發展背景、含義、產生過程和特點,系統綜述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研究進展,植物表型資訊介紹如下:
-
我科學家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
樟科植物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經濟和生態樹種,全國約有20屬,423種,在材用、藥用、香料、醫藥上都佔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汪陽東研究員介紹,樟科花小、花序形態多樣、存在雙性花和單性花,使得其形態演變及進化位置研究困難;樟科特殊香味關鍵化合物合成機理尚不清楚。
-
樟科植物新屬——北油丹屬
Li樟科植物是一個世界公認的系統分類學研究難度大、物種界定棘手難把握的木本植物類群(草本寄生的無根藤屬除外),估計全球約有50個屬,包含2500-3500個物種,主要分布於亞洲與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該類群植物在區域生物多樣性組成、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