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科植物比較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2021-02-13 植物通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查看論文原文。

  樟科植物在克朗奎斯特分類法中被分到木蘭亞綱(Magnoliidae)中,被視為雙子葉植物中比較原始的類群。這類植物的萼瓣不分,花瓣和萼片聯合在一起,統稱花被。樟科樹種具有多種經濟用途,許多種類的種子富含脂肪酸。然而,這一類群的遺傳學與基因組學研究背景十分薄弱,目前僅有鱷梨(Persea americana)、山胡椒(Lindera glauca)和山雞椒(Litsea cubeba)等少數種類的轉錄組學數據公布。在前期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的基礎上,版納植物園生物多樣性研究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分別選取滇潤楠(Machilus yunnanensis)和滇新樟(Neocinnamomum caudatum)為實驗材料,完成了比較轉錄組分析研究。

 

  滇潤楠花朵、花苞及葉片轉錄組數據獲得了37,877個差異表達的轉錄本序列,其中各有121個和111個顯著差異表達基因被歸類到開花調控網絡和激素調控網絡。與模式植物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同源基因比較發現:141對參與開花調控和激素調控的同源基因在滇潤楠和擬南芥開花過程中表現出相似的表達模式,但在營養器官(葉片)和繁殖器官(花)中不同;生長素、赤黴素和油菜素內酯相關的基因在滇潤楠和擬南芥中都參與了開花過程;參與擬南芥花瓣和花萼分化的AP1、AP3、FLC、FLD和FD等基因未能在滇潤楠轉錄組中比對到同源序列,但參與花期控制的LFY基因在兩種植物中參與調控。上述結果提示滇潤楠開花過程的調控網絡與擬南芥相似,但滇潤楠花發育基因可能存在缺失。 

  滇新樟不同發育階段的種子轉錄組數據獲得了239,703個轉錄本序列,差異表達分析篩選出了137個在種子成熟過程中參與脂肪酸合成的轉錄本序列。基因表達模式及基因序列比較發現:參與脂肪酸合成的KASI、KASII、SAD、FAD2、FAD8和FATA/B基因在不同發育階段的種子內差異表達;滇新樟的FATB基因序列與其它樟科植物的FATB基因序列差異較大;滇新樟FATB基因在工程菌中的表達產物可以顯著提升底物合成長鏈脂肪酸的比例。上述結果提示滇新樟種子含有較多長鏈脂肪酸很可能與其FATB基因有關。 

  以上成果分別以The floral transcriptome of Machilus yunnanensis , a tree in the magnoliid family Lauraceae 和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a composite molecular map linked to unique seed oil profile of Neocinnamomum caudatum為題,發表於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Chemistry 和BMC Plant Biology雜誌。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和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等項目的資助。

圖一、滇潤楠開花調控網絡示意圖

圖二、滇新樟脂類合成途徑示意圖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查看論文原文。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樟科植物比較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樟科植物在克朗奎斯特分類法中被分到木蘭亞綱(Magnoliidae)中,被視為雙子葉植物中比較原始的類群。
  • 樟科植物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樟科山胡椒屬樹種經濟用途廣泛。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博士研究生趙美麗及其合作者在副研究員宋鈺和研究員徐增富的指導下,利用32種樟科植物的葉綠體基因組探討了山胡椒屬植物與其它10屬植物的系統關係。
  • 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2014年1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百人計劃」研究員楊運桂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劉峰研究組合作開展的「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鑑定」研究,發現了WTAP(wilms'tumour 1-associating protein
  • GC-MS非靶向代謝組+轉錄組學助力羅學剛團隊再發多組學植物鈾研究
    繼2019年10月,歐易/鹿明生物合作客戶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羅學剛教授團隊在一區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7.650)發表題為「植物鈾毒性機制的代謝、轉錄組分析和礦物質營養代謝研究」的文章之後。點擊查看【多組學深度解讀】客戶文章 | 西南科技大學運用多層組學整合分析對植物鈾毒性機制研究。
  • 蛋白質組學研究進展與趨勢
    90年代初期,各種技術已比較成熟,在這樣的背景下,經過各國科學家的討論,才提出蛋白質組這一概念。        國際上蛋白質組研究進展十分迅速,不論基礎理論還是技術方法,都在不斷進步和完善。相當多種細胞的蛋白質組資料庫已經建立,相應的國際網際網路站也層出不窮。
  • 小RNA研究獲重要進展
    小RNA研究獲重要進展
  • 每日摘要:山蒼子基因組揭示樟科的演化(Nature Communications)
    木蘭類植物中的樟科(laurel family)由於其香味、多變的花序以及爭議性的系統發育地位吸引了人們的關注。本文中,作者報導了山蒼子(Litsea cubeba)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以及樟科其它植物物種的低深度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
  • 基因組所急性白血病轉錄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研究員王前飛和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黃岡博士研究組合作,在該方向上取得進展,相關論文在該領域期刊Leukemia上發表。   該研究發現,與以往研究中轉錄因子PU.1在t(8;21)和t(15;17)急性白血病中「抑癌基因」的作用相反,PU.1在MLL白血病中高表達,並證實了PU.1在小鼠MLL白血病模型中具有誘發和維持腫瘤細胞生長的作用
  • 趙春江院士: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及其研究進展
    近日,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趙春江院士在《農業大數據學報》發表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及其研究進展》,該文章概括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的發展背景、含義、產生過程和特點,系統綜述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研究進展,植物表型資訊介紹如下: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2016-05-12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研究人員仍不知道有多大比例的選擇性剪切事件可以導致蛋白質組的多樣性。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焦雨鈴研究組在全基因組水平通過分析與核糖體結合的mRNA來研究翻譯組的構成,並與總mRNA所代表的轉錄組進行了比較。
  • 彭廣敦教授: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轉錄組學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4月21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7多組學研究與臨床轉化前沿論壇在上海隆重開幕。本次會議多組學研究和臨床轉化研討會以邁向臨床精準醫療為主題,聚焦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聯用研究臨床疾病,以及多組學數據的整合交叉分析應用,會議涉及基因變異、測序分析、轉錄調控、代謝研究、RNA幹擾等,力圖打通多組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通道,推動多組學技術在醫學轉化上的應用。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的彭廣敦教授分享了「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精彩議題。
  • 茉莉酸信號通路轉錄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激素在植物生長發育和對環境適應性的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茉莉酸、生長素、赤黴素、水楊酸等植物激素的受體定位於細胞核內,與轉錄調控緊密偶聯。因此,解析激素信號介導的轉錄調控網絡對於理解植物激素信號的動態響應過程及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朱安丹/李德銖研究組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獲進展
    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古老孑遺植物獨葉草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我國植物資源豐富,但也有植物處於瀕危狀態。獨葉草對生境非常挑剔,分布範圍異常狹窄,僅在我國狹域分布,且分布範圍日漸縮小,為國家一級瀕危珍稀植物。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系統與進化學科組長期聚焦川東-鄂西物種多樣性研究。為探討獨葉草的瀕危機制,聯合植物生物信息學學科組,對獨葉草的全基因組進行測定以及組裝,獲得大小為1,004.7-Mb的基因組草圖,並進行相關分析。
  • 植物雜種優勢的研究進展
    從分子層面講,雜種優勢形成的前提在於親本間的遺傳異質,即主要是基因組序列差異,這種差異繼而使得轉錄組和蛋白組發生變化。對於這種複雜現象,為解析其形成的分子遺傳基礎,目前主要集中從配合力、基因組多倍化、優勢單位點或基因、全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表觀遺傳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及各個組學交叉等層面對雜種優勢加以研究。
  • 樟科植物新屬——北油丹屬
    Li樟科植物是一個世界公認的系統分類學研究難度大、物種界定棘手難把握的木本植物類群(草本寄生的無根藤屬除外),估計全球約有50個屬,包含2500-3500個物種,主要分布於亞洲與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該類群植物在區域生物多樣性組成、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樟科植物新屬發現——北油丹屬
    樟科植物是一個世界公認的系統分類學研究難度大、物種界定棘手難把握的木本植物類群(草本寄生的無根藤屬除外),估計全球約有50個屬,包含2500-3500個物種,主要分布於亞洲與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該類群植物在區域生物多樣性組成、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遺傳發育所茉莉酸信號通路轉錄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激素在植物生長發育和對環境適應性的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茉莉酸、生長素、赤黴素、水楊酸等植物激素的受體定位於細胞核內,與轉錄調控緊密偶聯。因此,解析激素信號介導的轉錄調控網絡對於理解植物激素信號的動態響應過程及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遺傳發育所茉莉酸信號通路轉錄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激素在植物生長發育和對環境適應性的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茉莉酸、生長素、赤黴素、水楊酸等植物激素的受體定位於細胞核內,與轉錄調控緊密偶聯。因此,解析激素信號介導的轉錄調控網絡對於理解植物激素信號的動態響應過程及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