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組學研究進展與趨勢

2020-11-30 儀器信息網

1.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研究意義和背景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已進入了後基因組時代。在這個時代,生命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功能基因組學,包括結構基因組研究和蛋白質組研究等。儘管現在已有多個物種的基因組被測序,但在這些基因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目前功能基因組中所採用的策略,如基因晶片、基因表達序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等,都是從細胞中mRNA的角度來考慮的,其前提是細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質表達的水平。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從DNA  mRNA  蛋白質,存在三個層次的調控,即轉錄水平調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譯水平調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譯後水平調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從mRNA角度考慮,實際上僅包括了轉錄水平調控,並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質表達水平。實驗也證明,組織中mRNA豐度與蛋白質豐度的相關性並不好,尤其對於低豐度蛋白質來說,相關性更差。更重要的是,蛋白質複雜的翻譯後修飾、蛋白質的亞細胞定位或遷移、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等則幾乎無法從mRNA水平來判斷。毋庸置疑,蛋白質是生理功能的執行者,是生命現象的直接體現者,對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將直接闡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的變化機制。蛋白質本身的存在形式和活動規律,如翻譯後修飾、蛋白質間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質構象等問題,仍依賴於直接對蛋白質的研究來解決。雖然蛋白質的可變性和多樣性等特殊性質導致了蛋白質研究技術遠遠比核酸技術要複雜和困難得多,但正是這些特性參與和影響著整個生命過程。

        傳統的對單個蛋白質進行研究的方式已無法滿足後基因組時代的要求。這是因為:(1)  生命現象的發生往往是多因素影響的,必然涉及到多個蛋白質。(2)  多個蛋白質的參與是交織成網絡的,或平行發生,或呈級聯因果。(3)  在執行生理功能時蛋白質的表現是多樣的、動態的,並不象基因組那樣基本固定不變。因此要對生命的複雜活動有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必然要在整體、動態、網絡的水平上對蛋白質進行研究。因此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上產生了一門新興學科-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它是以細胞內全部蛋白質的存在及其活動方式為研究對象。可以說蛋白質組研究的開展不僅是生命科學研究進入後基因組時代的裡程碑,也是後基因組時代生命科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

        雖然第一次提出蛋白質組概念是在1994年,但相關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甚至更早,尤其是80年代初,在基因組計劃提出之前,就有人提出過類似的蛋白質組計劃,當時稱為Human  Protein  Index計劃,旨在分析細胞內的所有蛋白質。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計劃被擱淺。90年代初期,各種技術已比較成熟,在這樣的背景下,經過各國科學家的討論,才提出蛋白質組這一概念。

        國際上蛋白質組研究進展十分迅速,不論基礎理論還是技術方法,都在不斷進步和完善。相當多種細胞的蛋白質組資料庫已經建立,相應的國際網際網路站也層出不窮。1996年,澳大利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組研究中心:Australia  Proteome  Analysis  Facility  (  APAF  )。丹麥、加拿大、日本也先後成立了蛋白質組研究中心。在美國,各大藥廠和公司在巨大財力的支持下,也紛紛加入蛋白質組的研究陣容。去年在瑞士成立的GeneProt公司,是由以蛋白質組資料庫「SWISSPROT」  著稱的蛋白質組研究人員成立的,以應用蛋白質組技術開發新藥物靶標為目的,建立了配備有上百臺質譜儀的高通量技術平臺。而當年提出Human  Protein  Index  的美國科學家Normsn  G.  Anderson也成立了類似的蛋白質組學公司,繼續其多年未實現的夢想。2001年4月,在美國成立了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研究組織(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HUPO),隨後歐洲、亞太地區都成立了區域性蛋白質組研究組織,試圖通過合作的方式,融合各方面的力量,完成人類蛋白質組計劃(Human  Proteome  Project)。

2.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策略和範圍

        蛋白質組學一經出現,就有兩種研究策略。一種可稱為「竭澤法」,即採用高通量的蛋白質組研究技術分析生物體內儘可能多乃至接近所有的蛋白質,這種觀點從大規模、系統性的角度來看待蛋白質組學,也更符合蛋白質組學的本質。但是,由於蛋白質表達隨空間和時間不斷變化,要分析生物體內所有的蛋白質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另一種策略可稱為「功能法」,即研究不同時期細胞蛋白質組成的變化,如蛋白質在不同環境下的差異表達,以發現有差異的蛋白質種類為主要目標。這種觀點更傾向於把蛋白質組學作為研究生命現象的手段和方法。

        早期蛋白質組學的研究範圍主要是指蛋白質的表達模式(Expression  profile),  隨著學科的發展,蛋白質組學的研究範圍也在不斷完善和擴充。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已成為蛋白質組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和巨大挑戰。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已被納入蛋白質組學的研究範疇。而蛋白質高級結構的解析即傳統的結構生物學,雖也有人試圖將其納入蛋白質組學研究範圍,但目前仍獨樹一幟。

3.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

        可以說,蛋白質組學的發展既是技術所推動的也是受技術限制的。蛋白質組學研究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技術方法水平的高低。蛋白質研究技術遠比基因技術複雜和困難。不僅胺基酸殘基種類遠多於核苷酸殘基(20/  4),  而且蛋白質有著複雜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和糖基化等,給分離和分析蛋白質帶來很多困難。此外,通過表達載體進行蛋白質的體外擴增和純化也並非易事,從而難以製備大量的蛋白質。蛋白質組學的興起對技術有了新的需求和挑戰。蛋白質組的研究實質上是在細胞水平上對蛋白質進行大規模的平行分離和分析,往往要同時處理成千上萬種蛋白質。因此,發展高通量、高靈敏度、高準確性的研究技術平臺是現在乃至相當一段時間內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的主要任務。當前在國際蛋白質組研究技術平臺的技術基礎和發展趨勢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蛋白質組研究中的樣品製備

        通常可採用細胞或組織中的全蛋白質組分進行蛋白質組分析。也可以進行樣品預分級,即採用各種方法將細胞或組織中的全體蛋白質分成幾部分,分別進行蛋白質組研究。樣品預分級的主要方法包括根據蛋白質溶解性和蛋白質在細胞中不同的細胞器定位進行分級,如專門分離出細胞核、線粒體或高爾基體等細胞器的蛋白質成分。樣品預分級不僅可以提高低豐度蛋白質的上樣量和檢測,還可以針對某一細胞器的蛋白質組進行研究。

        對臨床組織樣本進行研究,尋找疾病標記,是蛋白質組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但臨床樣本都是各種細胞或組織混雜,而且狀態不一。如腫瘤組織中,發生癌變的往往是上皮類細胞,而這類細胞在腫瘤中總是與血管、基質細胞等混雜。所以,常規採用的癌和癌旁組織或腫瘤與正常組織進行差異比較,實際上是多種細胞甚至組織蛋白質組混合物的比較。而蛋白質組研究需要的通常是單一的細胞類型。最近在組織水平上的蛋白質組樣品製備方面也有新的進展,如採用雷射捕獲微解剖(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方法分離癌變上皮類細胞。

3.2  蛋白質組研究中的樣品分離和分析

        利用蛋白質的等電點和分子量通過雙向凝膠電泳的方法將各種蛋白質區分開來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它在蛋白質組分離技術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如何提高雙向凝膠電泳的分離容量、靈敏度和解析度以及對蛋白質差異表達的準確檢測是目前雙向凝膠電泳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國外的主要趨勢有第一維電泳採用窄pH梯度膠分離以及開發與雙向凝膠電泳相結合的高靈敏度蛋白質染色技術,如新型的螢光染色技術。  

        質譜技術是目前蛋白質組研究中發展最快,也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技術。它通過測定蛋白質的質量來判別蛋白質的種類。當前蛋白質組研究的核心技術就是雙向凝膠電泳-質譜技術,即通過雙向凝膠電泳將蛋白質分離,然後利用質譜對蛋白質逐一進行鑑定。對於蛋白質鑑定而言,高通量、高靈敏度和高精度是三個關鍵指標。一般的質譜技術難以將三者合一,而最近發展的質譜技術可以同時達到以上三個要求,從而實現對蛋白質準確和大規模的鑑定。

3.3  蛋白質組研究的新技術

        做過雙向凝膠電泳的人一定會抱怨它的繁瑣、不穩定和低靈敏度等缺點。發展可替代或補充雙向凝膠電泳的新方法已成為蛋白質組研究技術最主要的目標。目前,二維色譜  (2D-LC)、二維毛細管電泳  (2D-CE)、液相色譜-毛細管電泳  (LC-CE)  等新型分離技術都有補充和取代雙向凝膠電泳之勢。另一種策略則是以質譜技術為核心,開發質譜鳥槍法(Shot-gun)、毛細管電泳-質譜聯用  (CE-MS)等新策略直接鑑定全蛋白質組混合酶解產物。隨著對大規模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視,發展高通量和高精度的蛋白質相互作用檢測技術也被科學家所關注。此外,蛋白質晶片的發展也十分迅速,並已經在臨床診斷中得到應用。

3.4  蛋白質組生物信息學

        蛋白質組資料庫是蛋白質組研究水平的標誌和基礎。瑞士的SWISS-PROT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種類最多的蛋白質組資料庫。丹麥、英國、美國等也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蛋白質組資料庫。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已給蛋白質組研究提供了更方便有效的計算機分析軟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蛋白質質譜鑑定軟體和算法發展迅速,如SWISS-PROT、Rockefeller大學、UCSF等都有自主的搜索軟體和數據管理系統。最近發展的質譜數據直接搜尋基因組資料庫使得質譜數據可直接進行基因注釋、判斷複雜的拼接方式。隨著基因組學的迅速推進,會給蛋白質組研究提供更多更全的資料庫。另外,對肽序列標記的從頭測序軟體也十分引人注目。

4.  蛋白質組學發展趨勢

        在基礎研究方面,近兩年來蛋白質組研究技術已被應用到各種生命科學領域,如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等。在研究對象上,覆蓋了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等範圍,涉及到各種重要的生物學現象,如信號轉導、細胞分化、蛋白質摺疊等等。在未來的發展中,蛋白質組學的研究領域將更加廣泛。

        在應用研究方面,蛋白質組學將成為尋找疾病分子標記和藥物靶標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對癌症、早老性痴呆等人類重大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方面蛋白質組技術也有十分誘人的前景,目前國際上許多大型藥物公司正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蛋白質組學方面的應用性研究。

        在技術發展方面,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方法將出現多種技術並存,各有優勢和局限的特點,而難以象基因組研究一樣形成比較一致的方法。除了發展新方法外,更強調各種方法間的整合和互補,以適應不同蛋白質的不同特徵。另外,蛋白質組學與其它學科的交叉也將日益顯著和重要,這種交叉是新技術新方法的活水之源,特別是,蛋白質組學與其它大規模科學如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等領域的交叉,所呈現出的系統生物學(System  Biology)研究模式,將成為未來生命科學最令人激動的新前沿。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綜述:基於質譜技術的糖蛋白質組學與糖組學研究進展
    糖蛋白質普遍存在於生物體內,在很多生命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如蛋白質的摺疊、細胞之間的相互識別、炎症反應等。同時,糖基化修飾在疾病中,特別是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轉移過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許多疾病診斷標誌物及治療的靶標都是糖蛋白質。糖蛋白質組學和糖組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水生所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組學研究獲進展
    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乙醯化等,是調節蛋白質生物學功能的關鍵步驟,是蛋白質動態反應和相互作用的一個重要分子基礎,也是細胞信號網絡調控的重要靶點。由於翻譯後修飾蛋白質在樣本中含量低且動態範圍廣,其研究極具挑戰性。近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員學科組在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組學及其功能方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
  • 人血清N-連結糖基化蛋白質組學研究獲進展
    國際蛋白質組學期刊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福全團隊和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付巖團隊在人血清N-連結糖基化蛋白質組學研究中所取得的進展「Large-scale Identification
  • 知名專家在線 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與方法進展網絡會議即將召開
    蛋白質組學研究通常會用到色譜和質譜技術等多種關鍵技術,此外,隨著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發展,高通量和高精度的蛋白質相互作用檢測、蛋白質晶片的發展等更多新技術也逐步發展起來。為幫助從事相關研究的用戶學習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及方法,儀器信息網將於2020年6月18日舉辦「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與方法進展」主題網絡研討會,會議將邀請多位業內專家做精彩報告,為廣大用戶搭建一個即時、高效的交流和學習的平臺。點下以下圖片即可報名參會!
  • 賀福初院士獲蛋白質組學傑出成就獎 我國當前研究進展如何
    此次獲獎是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對他率先提出並反覆實踐的「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這一理念與範式的高度認可,標誌著我國蛋白質組學研究再度領跑國際。那麼,什麼是蛋白質組學?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又是什麼?我國當前研究進展如何?就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賀福初院士。
  • 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研究中的應用
    蛋白質組學可以發現與疾病相關的特異性蛋白質,對病變相關蛋白的研究可以為探索病毒本身及其感染機制提供信息,且這些蛋白還可能作為疾病診斷潛在的生物標誌和治療的藥物靶點。,MS),其中質譜技術是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的核心技術。
  • 【科技前沿】MCP報導人血清N-連結糖基化蛋白質組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科技前沿】MCP報導人血清N-連結糖基化蛋白質組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04-07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物質譜譜圖資料庫支撐蛋白質組學研究
    高精度、高解析度生物質譜技術的發展,對系統化地揭示和理解蛋白質及其在細胞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海量的蛋白質組譜圖數據被採集,並被全球不同的課題組分析和存儲。 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及儀器科學學院院長段會龍教授在日前召開的一次醫療器械論壇會上介紹了這一領域的進展。 段會龍說,目前的蛋白質組質譜研究依賴於蛋白質序列資料庫和檢索引擎產生的理論譜圖。
  • 癲癇的基因檢測和蛋白質組學研究
    根據檢測的目的不同,主要分為藥物基因組學檢測,診斷試驗,預測試驗,產前診斷及攜帶者檢測。因此,隨著癲癇基因的研究進展,證實癲癇的發生發展機制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癲癇的蛋白質組學研究       癲癇作為神經系統較常見的疾病,在我國的年患病率約為5‰-7‰,致病機制相對複雜。蛋白質組學的發展為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術平臺。對生理與病理狀態下體液、組織或細胞中的蛋白質組分進行高通量的分析,篩選並鑑定差異表達的蛋白質,是差異蛋白質組研究的策略。
  • 大化所高通量多重蛋白質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王方軍博士、鄒漢法研究員等人在高通量多重蛋白質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一級質譜(MS1)譜圖中六種不同蛋白質樣品同時規模化定量分析的同位素標記方法,並將該方法應用於細胞蛋白質合成-降解周轉更新分析,分析通量是常規同位素標記方法的三倍,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出版社新創立的綜合性刊物《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儀器信息網在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更加關注病毒感染的致病機理等相關研究進展。近年來,組學研究成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重點,對於病理、毒理學、藥物動力學等具有重要價值,相關高水平學術期刊大量報導了科研人員利用組學技術開展的病毒致病病理學的研究成果,也對於此次疫情的進一步研究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 蛋白質修飾組學促進腫瘤標誌物研究——腫瘤標誌物大會成功召開
    來自全國各高校、醫院的臨床研究人員相約西安。大會分為新型腫瘤標誌物前沿論壇、腫瘤標誌物與分子靶向治療前沿論壇、腫瘤免疫治療前沿論壇、腫瘤外泌體前沿論壇等多個論壇。各科研工作者針對不同的研究領域,論述其在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對於腫瘤學研究的新技術主要集中在外泌體、腫瘤標誌物篩查、蛋白質組學、CTC/CtDNA等方面,這些新技術和方法已經走進臨床,具備實用價值。
  • 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30:20 美國南加州大學Christopher M.
  • SWATH-MS定量蛋白質組學
    SWATH-MS定量蛋白質組學揭示了乳糖酸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多靶點抗菌機制熱烈祝賀瀋陽農業大學康教授及其團隊研究成果榮登J. Agric. Food Chem.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運用基於SWATH的定量蛋白質組學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的超微結構觀察,系統的研究了LBA在蛋白質組水平上對MRSA的抗菌機制。進一步通過基於PRM的靶向質譜技術和實時定量PCR(qRT-PCR)技術驗證了幾種差異表達蛋白的蛋白表達水平和mRNA表達水平。
  • Cell發布大型癌症蛋白質基因組學研究重要成果
    通過整合他們有關蛋白質組的研究發現及已知的腫瘤基因組信息,研究人員報告了重新認識最惡性形式卵巢癌進程的潛力。這項研究工作發布在6月29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研究人員說,他們的成果顯示了結合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數據——一種稱作為蛋白質基因組學(proteogenomics)的方法的力量,生成了有關卵巢癌生物學更完整的圖像。
  • 兩篇連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對水生生物中納米塑料毒性機理研究
    中文標題:蛋白質組學揭示蚤狀溞中納米塑料毒性的有害結局路徑研究對象:蚤狀溞,納米塑料發表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響因子:6.551發表時間:2021年合作單位:華東師範大學運用歐易/鹿明生物技術: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 研究發現COVID19患者血清的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特徵
    研究發現COVID19患者血清的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9 13:19:27 西湖大學Tiannan Guo、Yi Zhu、溫州醫科大學Haixiao Chen、迪安診斷公司Huafen
  • 葛峰:長鏈非編碼RNA-HOTAIR的功能蛋白質組學的研究
    來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葛峰研究員近年來圍繞「RNA功能網絡與調控」的重要科學問題,以非編碼RNA與蛋白質的功能調控網絡為重點,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研究採用基於生物質譜分析的體內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同時應用SILAC方法構建HOTAIR的蛋白調控網絡,系統深入地研究了HOTAIR的蛋白調控網絡,發現該網絡參與調控多種重要生物學過程,尤其是細胞骨架和線粒體相關的生理活動。
  • 定量蛋白質組學方法應用於病毒結構、功能及感染機制研究
    SCIEX面向全球提供不同類型的高端質譜平臺和多組學研究方案,能夠在基礎研究、臨床診療和藥物研發的領域助力對於病毒相關的研究與防控。基於iTRAQ試劑的定量蛋白質組學能夠很好的完成相似樣品在蛋白層面的差異比較。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不同的iTRAQ試劑(116和117)來標記不同兩種不同的肽段樣品,等量混合後,使用SCIEX高分辨質譜儀進行數據採集。數據分析軟體通過採集到的二級譜圖,不僅可以進行肽段序列的鑑定,還能夠通過報告離子116和117的相對強度來對該肽段在兩個樣品中的相對豐度進行定量。
  • 賀福初——復旦大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
    : 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 聯繫方式 E-Mail:       電話:       郵編: 0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