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的基因檢測和蛋白質組學研究

2020-11-23 醫脈通

基因檢測在癲癇診斷中的應用


       癲癇的病因是多種多樣的,自1995年發現第一個癲癇基因突變以來,目前至少已報導了幾十種基因突變與特發性癲癇有關,這些基因主要是編碼離子通道蛋白及相關調節因子、膜蛋白或參與信號轉導的酶和細胞因子。近年來多種離子通道基因突變的發現,不僅從分子遺傳水平揭示了癲癇的發生發展機制,也為作用於離子通道的抗癲癇藥物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理論依據。本文主要闡述目前癲癇診斷中常見的基因檢測項目,臨床實用性及危害,複雜性。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石秀玉

 


癲癇診斷中常用的基因檢測

       
       識別影響癲癇發病風險的基因對於科研及臨床實踐很重要。就科研方面而言,研究已識別出的基因突變對於神經生理及神經發育的影響有助於闡明發作易感性的機制。就臨床方面而言,識別基因突變有助於對疑似病例進行明確診斷,並對開發新的治療手段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因此,基因檢測的重要性受到研究人員及臨床醫師的普遍關注。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展,基因檢測的方法越來越多,主要包括:直接測序,突變掃面(利用變性高效液相色譜,單鏈構象多態性分析,變性梯度凝膠電泳等技術來識別基因變異的部位),已知突變檢測,螢光原位雜交(FISH),微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Array-CGH),單核苷酸多態性分析及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MLPA)等。基因檢測既可以在臨床試驗室也可在以科研為主的試驗室進行。根據檢測的目的不同,主要分為藥物基因組學檢測,診斷試驗,預測試驗,產前診斷及攜帶者檢測。


基因檢測的臨床實用性及潛在的危害

     
       癲癇的遺傳學檢測對於臨床實踐有以下幫助:進行正確的診斷,避免進一步的檢查,預測可能出現的症狀,幫助評估預後,有利於遺傳諮詢及避免選擇加重癲癇發作的藥物。但是不同的基因突變對於臨床實踐的實用性有所不同。

良性家族性新生兒驚厥(BFNS)患者,多在生後3天內出現首次驚厥發作,多於生後一個月內發作停止,體格檢查一般無異常,發作間期腦電圖正常。基因檢測發現大約50%的家庭有鉀離子通道(KCNQ2)突變,7%的家庭有KCNQ3的突變,但是由於大多數病例都有明確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根據臨床資料基本可以確診,並且其預後良好,因此基因突變的情況預示著預後良好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治療,對於BFNS患者來說有一定的作用。


       合併聽覺症狀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顳葉癲癇(ADPEAF),患者大多表現為有聽覺先兆或其他感覺先兆,如視覺症狀、嗅覺症狀、眩暈等。在2002年,Kalaehikovl將其定位為10q24上的LGI1基因,它是第一個不與離子通道相關的癲癇基因,大約50%的ADPEAF有LGI1基因突變。多數病例病程順利,基因檢測的狀況可以避免過多的影像學檢查,但是不能改變治療措施,所以LGI1基因檢測結果對於ADPEAF並不是非常有用。綜上所述,基因檢測對於疾病診斷和治療是否有用,要綜合疾病的臨床特點,基因在發病中的作用,基因檢測對於治療和預後的影響等多方面綜合考慮。


基因檢測的複雜性

   
       雖然近年來癲癇基因研究已取得了進展,但由於基因檢測對於癲癇診斷極其複雜,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其複雜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癲癇基因型與表現型之間的關係  以遺傳性癲癇伴熱性驚厥附加症(GEFS+)為例,同一家系中不同患者其基因突變相同(也就是基因型相同),但是表現型各種各樣,可以表現為單純的熱性驚厥,也可以表現為熱性驚厥附加症,肌陣攣,失張力及失神等,因此很難用一個基因突變來解釋癲癇的所有表型。


       外顯率不一致  50%的BFNS患者有KCNQ2突變,同一家系中的不同患者可有相同的KCNQ2突變,但是有的個體攜帶KCNQ2突變卻沒有任何臨床症狀,也就是KCNQ2的外顯率並不是100%,因此很難對表現型進行預測。


       遺傳異質性  例如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夜間額葉癲癇(ADNFLE),遺傳學檢測發現有三種乙醯膽鹼受體基因(CHRNA4,CHRNB2,CHRNA2)突變均與其發病有關,也就是多種基因突變導致同一臨床表型;此外同一基因的突變可導致不同的臨床表型,例如SCN2A基因突變既與良性家族性新生兒嬰兒驚厥(BFNIS)有關,也與Dravet症候群發病有關,BFNIS是一種良性自限性疾病,Dravet症候群治療困難預後差,這兩種疾病無論是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及預後都千差萬別,以目前的遺傳學知識無法解釋同一基因如何引起的截然不同的臨床表型。因此,隨著癲癇基因的研究進展,證實癲癇的發生發展機制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小結:基因檢測為癲癇診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但也要認識到目前癲癇基因研究現狀和所面臨的困難,相信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進展,人類癲癇遺傳密碼最重會被破解,能夠從根本上了解癲癇的發生、發展機制。


癲癇的蛋白質組學研究


       癲癇作為神經系統較常見的疾病,在我國的年患病率約為5‰-7‰,致病機制相對複雜。蛋白質組學的發展為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術平臺。對生理與病理狀態下體液、組織或細胞中的蛋白質組分進行高通量的分析,篩選並鑑定差異表達的蛋白質,是差異蛋白質組研究的策略。該策略在發病機制的探討、生物標記物的發掘、疾病診斷與防治以及藥物開發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王靜


癲癇蛋白質組學研究進展


顳葉癲癇

     
       顳葉癲癇分內側顳葉癲癇及外側顳葉癲癇。內側顳葉癲癇(MTLE)約佔難治型局灶性癲癇的70%,是目前研究的熱點,所報導的差異蛋白的生物學功能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細胞骨架  動物模型與活體標本的研究均顯示,參與構成細胞骨架的這一類骨架蛋白發生了明顯改變,包括β-肌動蛋白、α-肌動蛋白-1、β-微管蛋白、α-微管蛋白、肌動蛋白抑制蛋白II、神經元原肌球調節蛋白、埃茲蛋白等,細胞骨架為高度動態性的結構,不僅構成及維持細胞形態,在物質運輸和信號傳導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細胞骨架的改變還反映了神經元的重塑。


       神經突觸  神經突觸相關蛋白的改變反映了突觸功能障礙及軸突的重建。如突觸蛋白-2(SYN2)、突觸小體相關蛋白(SNAP25)、homer同源蛋白2(HOMER2)、突觸結合蛋白 I(SytI) 及α突觸核蛋白等蛋白表達下調,繼而導致突觸小體功能障礙。二氫嘧啶酶相關蛋白-2表達上調,該蛋白在發育腦組織中普遍表達,尤其富集於神經軸突處,有促進軸突生長發育的作用,反應了神經軸突的重建。


       核酸代謝  核酸代謝相關蛋白的改變,提示核酸代謝異常,DNA修復能力降低。如:顳葉癲癇患者病灶中發現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賴的脫乙醯酶沉默信息調節因子2明顯下調,該蛋白在DNA轉錄、修復及調控細胞生存周期中起重要作用,其表達減少可解釋顳葉癲癇導致的神經元死亡與DNA修復能力的降低。


難治型癲癇

     
       癲癇中約有20%-30%為難治型,臨床表現為耐藥,以往有研究提示耐藥的機制與線粒體功能相關。有學者對耐藥性癲癇進行研究,分析線粒體蛋白,重要的發現有以下三方面:

   
       電壓依賴性陰離子通道1(VDAC1)上調,電壓依賴性陰離子通道2(VDAC2)下調,經高效液相色譜測定發現耐藥組能源儲備顯著下降,能荷下降與VDAC1增加(r=-0.67)、VDAC2降低(r=0.81)相關,提示耐藥組中能量代謝障礙更為嚴重。

     
       分泌型磷脂酶A2(PLA2)表達上調,該蛋白的激活可觸發早期的腦損傷,被認為是癲癇病理的重要信號。

   
       熱休克蛋白70(HSP 70)與線粒體解偶聯蛋白(UCP2)對應激具有保護性作用。耐藥組中這兩種蛋白均發生表達下調,提示神經細胞對應激的保護性反應減弱,導致損害加劇,形成耐藥。


癲癇的藥物治療機制

     
        目前報導有芍藥根提取物、丙戊酸治療機制的蛋白質組研究。日本學者予芍藥根提取物幹預癲癇動物模型,表達上調的差異蛋白及其功能為:1)轉甲狀腺素蛋白(TTR),可結合及轉運甲狀腺激素和維生素A;2)磷酸甘油酸酯變位酶1(PGM),在糖酵解過程中催化3-磷酸甘油酸鹽為2-磷酸甘油酸鹽;3)神經顆粒素,為甲狀腺激素和維生素A激活後的靶標蛋白,主要參與神經元突觸的形成及分化。因此,推測芍藥根提取物的治療機制可能為甲狀腺激素和/或維生素A的生物學作用,及增加糖酵解。


       小結:綜上所述,癲癇發作形式多樣,致病機制複雜,差異蛋白質組學研究給我們呈現了一個龐大而又錯綜複雜的生物調節網絡。因此有待於我們對這些差異蛋白進一步篩選及開展生物學功能的研究。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Cell發布大型癌症蛋白質基因組學研究重要成果
    通過整合他們有關蛋白質組的研究發現及已知的腫瘤基因組信息,研究人員報告了重新認識最惡性形式卵巢癌進程的潛力。這項研究工作發布在6月29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研究人員說,他們的成果顯示了結合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數據——一種稱作為蛋白質基因組學(proteogenomics)的方法的力量,生成了有關卵巢癌生物學更完整的圖像。
  • 蛋白質組學研究進展與趨勢
    1.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研究意義和背景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已進入了後基因組時代。在這個時代,生命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功能基因組學,包括結構基因組研究和蛋白質組研究等。儘管現在已有多個物種的基因組被測序,但在這些基因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
  • 中國人類蛋白質組學研究新突破三大看點
    ——中國人類蛋白質組學研究新突破三大看點  新華社記者 陳芳、胡喆  近日,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再傳喜訊!我國科學家通過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誌上線發表了關於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的論文,發現了肝細胞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  什麼是蛋白質組學?這次發現有何重大科學價值?對於接下來的臨床治療和藥物研發又意味著什麼?
  • 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的核心技術—雙向凝膠電泳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美國塞萊拉遺傳信息公司於 2001 年在美國《科學》雜誌和英國《自然》雜誌聯合宣布,他們繪製出了準確、清晰、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已基本完成,隨著後基因組時代的到來,蛋白質組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蛋白質組研究旨在揭示基因表達的真正執行生命活動的全部蛋白質的表達規律和生物功能。
  • 長篇回顧|蛋白質組學的發展:生命科學的裡程碑
    隨著人類全基因組序列的破譯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的展開,生命科學家越來越關注如何用基因組研究的模式開展蛋白質組學的研究。基因組學的研究對象是DNA,DNA的性質較為穩定,且微量的目標樣品可以通過PCR技術將其擴增,從而便於研究。目前DNA測序技術已較為成熟,且基因組學的資料庫已相對完善,對於基因的研究已經進入了相對成熟的階段。然而作為基因組後時代,蛋白質組目前尚處於探索和發展階段。
  • 「鳥槍法(shotgun)」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介紹
    差異蛋白質的定量研究是基於肽段水平而非完整的蛋白質,成為該技術最大的技術特色,該技術實現了樣品分離與鑑定直接聯合,完全自動化操作,可以用於各種蛋白質混合物的蛋白質組學分析,如血清、組織、各種體液以及尿液等。  技術路線:  鳥槍法為基因組測序,是先將基因組打斷,分段測序, 然後利用計算機重組在一起。從而確定一段的基因序列。
  • 賀福初——復旦大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
    : 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 聯繫方式 E-Mail:       電話:       郵編: 0 地址:
  • 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研究中的應用
    蛋白質組學可以發現與疾病相關的特異性蛋白質,對病變相關蛋白的研究可以為探索病毒本身及其感染機制提供信息,且這些蛋白還可能作為疾病診斷潛在的生物標誌和治療的藥物靶點。蛋白質組概念的提出及常用技術蛋白質組(proteome)這一概念由Wilkins和Williams等在1994年首次提出,以它作為研究對象的蛋白質組學是後基因組時代產生和發展的一門新興學科,其從整體上分析組織,細胞內動態變化的蛋白質組成、表達水平與翻譯後修飾,探索蛋白質的功能及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與聯繫
  • 知名專家在線 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與方法進展網絡會議即將召開
    蛋白質組研究是後基因組時代最前沿和最熱點的研究領域之一,蛋白質組的研究不僅能為生命活動規律提供物質基礎,也能為眾多種疾病機理的闡明及攻克提供理論根據和解決途徑。蛋白質組學研究通常會用到色譜和質譜技術等多種關鍵技術,此外,隨著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發展,高通量和高精度的蛋白質相互作用檢測、蛋白質晶片的發展等更多新技術也逐步發展起來。
  • 蛋白質組學數據分析——(1)原理
    蛋白質組研究本質上指的是在大規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質的特徵,包括蛋白質的表達水平,翻譯後的修飾,蛋白與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獲得蛋白質水平上的關於疾病發生,細胞代謝等過程的整體而全面的認識,這個概念是在1994年Marc Wilkins首次提出的。為什麼要研究蛋白質組學?我想一句話就夠了: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生命的執行者。
  • 靶向單細胞多組學方法,可在低深度下同時檢測蛋白表達和低豐度轉錄組
    通常,轉錄組的表達水平要比蛋白質低得多,而蛋白質的動態表達範圍則較大,拷貝數跨度約為6-7個數量級,轉錄本拷貝數跨度約為2個數量級。平行檢測蛋白質表達和轉錄組數據方法的開發,如CITE-seq、REAP-seq,解決了僅評估轉錄組所固有的一些限制,但也幾乎使每個單細胞的測序深度增加了一倍。
  • NGS在多組學研究中的作用
    包括基因組,轉錄組, 蛋白質組及代謝組學, 都是系統生物學的組成部分。 面對龐大的研究體量,基因測序技術是研究的基石。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即下一代測序,又名高通量測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是相對於傳統的桑格測序(Sanger Sequencing)而言的,該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大推動了組學研究。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Orbitrap Eclipse靶向PRM監測SARS-CoV-2病毒蛋白肽段序列此外,作者還進行了整體蛋白質組學分析,在60-90分鐘分析時間內,共鑑定出6500種相關蛋白質。這表明蛋白質組學可以用來研究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蛋白質組,也是未來新興的研究工具。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兩歲幼兒突然抽搐一小時 基因檢測後癲癇得以精準治療
    ,沒有特殊繼發原因的癲癇、小孩無故發作的癲癇應做基因檢測 6月28日是「國際癲癇關愛日」。癲癇,俗稱「羊癲瘋」,是一種大腦的慢性疾病。專家指出,全身或雙側肌肉強烈持續收縮、肌肉突發快速短促收縮、愣神等都可以是癲癇發作的表現。隨著基因檢測的發展,通過基因檢測可以發現突變基因,不同的基因突變,可以引起嚴重程度不一的癲癇表型,治療用藥等也不一樣,疾病的發展和預後也不一樣。
  • 科研乾貨 | 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經典方法——雙向電泳技術解讀
    蛋白質與基因組序列信息之間,並非「一一對應」的關係。轉錄後加工、翻譯調節及翻譯後加工等過程使得生物體總蛋白質數目遠遠超過有活性的基因數目。因此,蛋白質組 (proteome) 的概念應運而生。蛋白質組是指由在特定的生理、病理條件下一個基因組或一個細胞/組織表達的所有蛋白質。功能基因及其產物的鑑定、分離都需要高效、高解析度、微量樣品的分析鑑定技術,雙向電泳和質譜聯用已經成為相關實驗室的常用研究手段。
  • iTRAQ蛋白質組學、GC-MS代謝組學對柑橘黃龍病影響果肉風味研究
    ,通過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研究方法,對被柑橘黃龍病菌感染的柑橘樹果實進行了基於蛋白質和代謝物的代謝通路分析,探究了症狀果實異味的機理。 中文標題: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分析為被柑橘黃龍病菌感染的柑橘樹的水果異味提供深入理解研究對象
  • 史上首次定量檢測完整的人類蛋白質組
    2016年8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和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人類SRMAtlas(Human SRMAtlas),即靶向識別和可重複地定量預測的人類蛋白質組中所有蛋白質的高度特異性質譜檢測方法彙編目錄,包括許多剪接變異體、非同義突變和翻譯後修飾。
  • 研究發現COVID19患者血清的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特徵
    研究發現COVID19患者血清的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9 13:19:27 西湖大學Tiannan Guo、Yi Zhu、溫州醫科大學Haixiao Chen、迪安診斷公司Huafen
  • Cell:人類結腸癌蛋白質基因組學分析揭示出新的治療策略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貝勒醫學院分子與人類遺傳學教授Bing Zhang博士說,「這是首項研究對來自一組結腸癌患者的組織樣本(包括腫瘤組織和鄰近的正常組織)中的所有蛋白和基因進行分析。」作為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臨床蛋白質組學腫瘤分析聯盟(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linical Proteomic Tumor Analysis Consortium)的一部分,這些研究人員產生了基因組數據和蛋白質組數據,並對這些數據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