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幼兒突然抽搐一小時 基因檢測後癲癇得以精準治療

2020-11-23 新快報
■廖木興/圖

專家建議,懷疑腦結構異常的癲癇患者要做結構檢查,沒有特殊繼發原因的癲癇、小孩無故發作的癲癇應做基因檢測

6月28日是「國際癲癇關愛日」。癲癇,俗稱「羊癲瘋」,是一種大腦的慢性疾病。專家指出,全身或雙側肌肉強烈持續收縮、肌肉突發快速短促收縮、愣神等都可以是癲癇發作的表現。隨著基因檢測的發展,通過基因檢測可以發現突變基因,不同的基因突變,可以引起嚴重程度不一的癲癇表型,治療用藥等也不一樣,疾病的發展和預後也不一樣。

■新快報記者 梁 瑜 通訊員 許詠怡

1歲內、60歲後是癲癇高發期

兩歲多的兒子突然全身抽搐1個多小時,林女士嚇壞了,趕緊將孩子送到醫院。醫生按腦炎治療,給孩子開了激素治療。然而激素吃了不少,症狀卻改善不大。林女士又將孩子轉送到其他醫院,才被診斷為癲癇。孩子按癲癇治療了一段時間後,症狀改善,但仍經常「點頭」。做了基因檢測後,發現孩子是SLC2A1基因突變患者,調整用藥和堅持生酮飲食後,孩子病情穩定,已過三年,至今沒有發作。

《全球癲癇報告》指出,癲癇是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全球目前有5000多萬病人,分布在各個年齡和不同收入水平國家,我國患病率為0.4%-0.7%。癲癇患者過早死亡的風險是正常人的三倍。癲癇在任何年齡、地區和種族的人群中都有發病,但兒童和老年是癲癇高發期。60歲以後因患中風、腦腫瘤、老年痴呆等引起大腦結構性、代謝性變化的疾病,所以比普通人更容易得癲癇;兒童期尤其是1歲以內的兒童更容易出現癲癇。表現形式是反覆的癇性發作,即大腦中的神經細胞之間的平衡被打亂,神經元突然異常放電,當這種過度的同步化放電在大腦中傳播時,癲癇發作就產生了。

遺傳性病因在癲癇中發揮重要作用

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癲癇中心廖衛平教授指出,隨著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得到一個人的全部基因序列已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基因本身沒有致病性,只有當基因發生突變,基因功能異常使得蛋白質的功能受損甚至缺失時,才有可能致病。」廖衛平表示,癲癇是一種常見疾病,其病因有多種,其中遺傳性病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即使是由結構性異常引起的癲癇,大部分也可能有遺傳性因素的參與。

「越來越多的基因被發現與癲癇有關,至今全世界已報導與癲癇相關的基因超過1000個,根據表型中癲癇的表現不同,分為4類。」廖衛平研究團隊還發現,現有報導的基因不一定都是真正致病的。該研究總結了74個目前報導的癲癇性腦病基因,其中具有明確致病性的只有24個,27個為可能致病,另外23個則可能不致病。這一研究結果去年發表在《Nature》雜誌的子刊《Genetics in Medicine》上。

基因檢測可預測癲癇病情和指導用藥

不同的基因突變,可以引起嚴重程度不一的癲癇表型,疾病的發展和預後也不一樣。如果能明確患者的致病基因,可以預測病情發展狀況。例如,SCN1A基因突變患者早期多表現為高熱驚厥,以後逐漸出現無熱驚厥、偏側陣攣、肌陣攣等多種形式的癲癇發作,最終發展為嬰兒重症肌陣攣性癲癇;SCN9A基因突變患者多表現為輕型的熱性驚厥和全面性癲癇伴熱性驚厥附加症,通常不會引起嚴重的癲癇性腦病。

而且,明確患者的致病基因,可以為醫生提供治療的重要線索,提示可能的治療方法,獲得精準治療或慎用某些類型的藥物,讓患者獲得更好的預後。例如,生酮飲食是經典型葡萄糖轉運蛋白1缺乏症候群的患者(由SLC2A1突變引起)的標準治療方法等;SCN1A突變的患者應該避免使用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等,否則可能加重病情。

「基因檢測對家庭遺傳諮詢是有意義的。」廖衛平稱,有的基因遺傳是顯性的,知道後可對日後生育做到心中有數;有的與基因突變有點關係但關係不大,日後不用擔心後代遺傳問題。他建議,懷疑腦結構異常的癲癇患者要做結構檢查,沒有特殊繼發原因的癲癇、小孩無緣無故發作的癲癇應做基因檢測。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

相關焦點

  • 孩子忽然高熱伴抽搐,把午飯都吐了……竟是這個常見病
    因為疫情,我們都不敢去醫院,自己在家口服布洛芬混懸液、感冒衝劑治療,用藥後體溫正常,4~5小時後體溫又上升。」「半小時前,孩子體溫再次升高,並突然出現四肢抽搐,雙手握拳,兩眼發直,臉、嘴唇發紫,叫孩子也沒有反應,大約持續了1分鐘,情況好轉,叫她名字有反應了。」「以前沒有見到過這種情況,嚇得我腿都軟了,趕緊打車來醫院。
  • 從基因層面治療癲癇可提高患者預後
    信息時報訊(記者 廖溫勃 通訊員 許詠怡)俗稱「羊癲瘋」的癲癇,是一種大腦的慢性疾病,患病率約為5‰。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基因被發現與癲癇相關,從基因層面對癲癇進行檢測和治療成為臨床上的重要手段。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廖衛平教授指出,基因檢測可以明確癲癇綜合症的診斷,在臨床中癲癇性腦病患者,應及早進行基因檢測。
  • 梁樹立:兒童癲癇治療第一目標是無發作
    健康時報記者癲癇是兒童神經科第一大疾病「突然倒地、渾身抽搐、意識不清、口吐白沫……」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癲癇發作的症狀。癲癇是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之一,在成年人中的患病率僅次於腦卒中。而在兒童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中,癲癇患病率位居第一位。「癲癇的發病年齡呈現明顯的U形,兒童和老年人是發病的兩個高峰年齡段。」
  • 癲癇的基因檢測和蛋白質組學研究
    近年來多種離子通道基因突變的發現,不僅從分子遺傳水平揭示了癲癇的發生發展機制,也為作用於離子通道的抗癲癇藥物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理論依據。本文主要闡述目前癲癇診斷中常見的基因檢測項目,臨床實用性及危害,複雜性。
  • 這10種代謝異常引起的癲癇,可治療!
    (三)PLP反應性癲癇腦病——PNPO基因突變該病早產率高,Apgar評分低,多出生後數小時-3d出現新生兒驚厥,智力運動發育落後,肌張力低,ALP可升高≧2-3倍(機制不明),EEG可痙攣發作-高度失率。治療是補充PLP,多數有效,少數PLP可惡化病情(機制不明),一般需終身補充。
  • 怎樣檢驗癲癇是否遺傳呢?|癲癇|檢測|遺傳|-健康界
    第二、通過遺傳學的一些方法比如:基因檢測、染色體的檢測來判斷他有沒有遺傳。總體來看遺傳的因素並不是太高,只有少部分病人才遺傳到下一代的,所有癲癇病人是可以正常的懷孕、正常的生活。並不是說一定會遺傳到下一代,所以不要太擔心。癲癇的遺傳性可以進行基因檢測是最精準的指標。一般需要父母及患兒共同採血檢測。
  • 科學新知:DEPDC5基因突變相關癲癇腦病,有哪些治療方法?
    約70%的癲癇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現已發現近1000種癲癇相關基因,包括離子通道、遞質受體以及非離子通道基因。隨著 DEPDC5 突變在家族性可變灶局灶性癲癇(FFEVF)的發現,在其他類型的癲癇中也陸續檢測到了DEPDC5 突變,並成為當今的研究熱點。
  • 這些癇樣發作並不是癲癇!
    癇樣發作是一組因各種原因引起、反覆發作的神經元異常放電,從而導致意識障礙、肢體抽搐等臨床表現。病因既可以是顱內疾病引起的癲癇,也可以是全身性疾病引起。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的王玥主治醫師在「醫學界醫生站」為大家帶來了癇樣發作病例分享。更重要的是,王醫生還將診療策略一併帶給大家,快來一起學習吧。
  • 基因突變癲癇性腦病,5種藥治療無效,生酮治療後1 年餘無發作
    癲癇基因檢測發現 PIGA 基因有新發錯義突變,符合 X 連鎖遺傳方式。治療方法患兒曾先後予苯巴比妥、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水合氯醛、託吡酯治療,但效果欠佳。6~7 月齡出現兩次持續狀態。它是一組癲癇疾患的總稱,包括早發性肌陣攣腦病、大田原症候群、嬰兒惡性遊走性部分性癲癇、West 症候群及 Dravet症候群。
  • 癲癇病人大腦為什麼會放電
    癲癇是腦部神經出現異常放電而導致的疾病,這個疾病尤其容易在三歲到五歲左右的幼兒身體上出現,會給幼兒的健康和發育帶來極大的影響,也會因為腦部感染方面的疾病而誘發,癲癇的危害是很大的,在患病後,應當及時進行治療,最常見的方法就是使用藥物控制神經的異常放電。
  • 官方發布基因檢測及腫瘤個體化治療技術指南,精準醫療概念股有望受益
    業內人士認為官方技術指南發布意味著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技術有望得到實質性開展,包括達安基因(002030.SZ)、迪安診斷(300244.SZ)在內等相關概念股有望因此受益。公開資料顯示,《藥物代謝酶和藥物作用靶點基因檢測技術指南(試行)》旨在為臨床檢驗實驗室進行藥物代謝酶和藥物靶點基因檢測的質量保證提供全過程動態指導,從而實現個體化用藥,提高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防止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 【文獻彙編】多孔微電極陣列在腦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聚焦癲癇
    癲癇是一種由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所引起的以短暫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為特徵的慢性腦部疾病,具有突然發生和反覆發作的特點。目前針對癲癇尚缺乏有力的治療措施,全球現有癲癇患者6500萬中,有1/3的治療是沒有效果的。因此深入了解癲癇的治病機理,有助於醫生針對不同的癲癇種類或者患者個體差異制定不同的治療策略。
  • ...科普:新生兒癲癇會出現哪些症狀?兒科醫生:小兒癲癇要這樣治療!
    這樣的症狀在成人就比較少,這都是新生兒癲癇症狀。  新生兒癲癇可能出現突然的呼吸暫停,還有的出現自動症,就是手和腳自動的表現,比如腳像蹬腳踏車一樣,還有手可以出現像遊泳一樣的動作。還有的可以出現口咽部的吸吮、咂嘴、咀嚼及吞咽的動作。還有的新生兒在活動期間突然動作停止。對這些新生兒癲癇症狀,我們都要警惕。  另外還有嬰兒出現的突然抖動。
  • 致病基因導致怪病 培養「基因天書」解碼者迫在眉睫
    終於,上海瑞金醫院疑難病多學科會診中心(MDT)的專家團隊根據最新檢查結果和病歷資料,日前給出了明確的診斷及後續治療建議,這是SCARB2基因突變所致的隱性遺傳性進行性肌陣攣性癲癇4型,一種罕見病,為全國第五例!  這一奇怪疾病的發病原因終於水落石出,時隔十多年的漫漫確診路不僅顯示出罕見病的診斷難、治療難,也提示基因檢測與專業遺傳諮詢的缺口。
  • 腦科學日報|浙大陳忠教授新研究為精準治療癲癇提供了新思路
    1,哈佛新文章揭示腸道痛覺神經參與主動免疫 刷新對神經系統認知來源:生物通通過直接幹擾沙門氏菌感染腸道的能力,神經系統既可以檢測到危險,也可以主動防禦危險。新的發現表明神經系統的功能範圍遠不止於往返大腦的信號。
  • 2歲寶寶一天癲癇發作20多次 根在腦皮質發育不良
    抽搐、恐慌、叫喊、發抖……猶如一顆定時炸彈,不知何時會發作,小兒癲癇對孩子、家庭危害性很大。日前,一位癲癇一天頻發20多次的2歲患兒在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癲癇中心接受了外科手術治療,術後,患兒癲癇無發作,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 再現癲癇發作時大腦異常放電現場,為什麼會得癲癇?真相竟然是…
    2、有些癲癇患者無論如何檢查,都找不到致癇灶的具體位置。3、每一個癲癇患者的大腦中,都有那麼一個神秘區域,無論能否檢測到,致癇灶都是真實存在的。4、致癇灶的最大特點就是基站不大穩定,有信號傳遞到該區域,該區域的神經元就有集體鬧事的風險,同時開始異常放電。癲癇發作就是一次萬中之一的中獎。
  • 河南一男嬰睡覺就全臉抽搐 醫生檢查後要開顱
    有一天,方方睡覺時,方方媽媽突然出現兒子的雙眼皮開始抖動,下巴也開始抽動,而隨後全臉也出現抽搐,方方的媽媽原本以為這只是偶然事件,可隨後她發現,在兒子睡覺,這些嚇人的情況時常會出現。不知所措的家人有些慌了,連忙帶方方去當地醫院就診。
  • 睡覺時突然抽搐一下 睡覺時突然抽搐是啥原因
    在半夜睡的特別熟時,突然抽搐一下將自己驚醒,這是很多朋友都有過的情況,有人說這是神經病變,是一種很危險的症狀,睡覺時突然抽搐一下真的是疾病嗎?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睡覺時抽搐的原因,以及怎樣避免睡覺時抽搐。睡覺時突然抽搐一下是怎麼回事睡覺時突然抽搐一下,並非疾病的徵兆,可以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就和打嗝一樣。
  • NGS腫瘤基因檢測賽道火熱:精準診斷來了,我們離精準醫療還有多遠?
    相比傳統的檢測技術如IHC、FISH、一代測序及PCR,NGS可一次性全面檢測多個基因位點和多種基因變異形式,廣覆蓋、一站式,但價格較高。當NGS在臨床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更多的患者正在從中獲益。在會議中分享的精準治療的典型案例,大部分均使用了NGS技術進行基因檢測。比如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金穎醫生分享的案例:一位晚期(RAS野生型、BRAF野生型、pMMR)結直腸癌的患者,通過基因檢測,經過多線治療,總生存時間大於4.5年, 並且在治療中保持了較高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