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兩個月都會定期發作,像觸電一樣不停抽搐十幾天,不能吃飯,不能睡覺,並逐漸喪失語言、行動能力,求醫十多年未能確診……無法想像上海女孩燕子20歲到30歲的最好年華會如此度過。終於,上海瑞金醫院疑難病多學科會診中心(MDT)的專家團隊根據最新檢查結果和病歷資料,日前給出了明確的診斷及後續治療建議,這是SCARB2基因突變所致的隱性遺傳性進行性肌陣攣性癲癇4型,一種罕見病,為全國第五例!
這一奇怪疾病的發病原因終於水落石出,時隔十多年的漫漫確診路不僅顯示出罕見病的診斷難、治療難,也提示基因檢測與專業遺傳諮詢的缺口。
求醫十多年就想要一個答案
去年以來,一段名為「救救我女兒,誰能告訴我她得了什麼病」的視頻在朋友圈迅速傳播,發病中的女孩燕子不停抽搐,痛苦不堪,父母束手無策。
燕子的父親說,燕子從小聰明活潑,但當她18歲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她在路上走得好好的,卻會突然摔倒,有幾次下巴摔得鮮血直流,至今還留有明顯的疤痕。
後來,發病症狀越來越多,用筷子夾菜、寫字時手會不受控制地划動。再後來,這樣的抽搐症狀發展到全身,發病間隔越來越短。
雖然考上了大學,但燕子再也無法回到校園。十多年來,一家人四處奔波求醫,跑遍全市大小醫院,但始終沒有獲得確診,一家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的病情越來越重。
2014年,發病的燕子又住進了醫院。這一天,父母收到了燕子的病危通知書,併發症引起嚴重的全身感染,燕子已經昏迷。當醫生告知病情時,父母很堅決地懇求醫生,無論如何一定要救回女兒。「只要女兒在,我們這個家就是完整的。」父親說。
燕子被醫生從「鬼門關」拉了回來,這個家庭繼續著疾病確診之路。一天沒確診,這個家庭就不肯放棄,他們想要一個答案。
基因測序解開謎題
今年年初,上海瑞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孫青芳看到燕子的視頻後,立即與功能神經外科孫伯民主任醫師等專家聯繫,探討是否有診治或緩解的辦法。
3月2日,燕子的父親帶著厚厚一沓病歷來到瑞金醫院,經神經外科、功能神經外科、神經內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學科專家討論,決定將她收治入院。
3月5日,燕子住進了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病房,並接受了腦電圖等相關檢查。第二天,剛出差回來的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曹立來到燕子的病房。曹立的專業方向就是罕見病,從醫20年,他接診過約4000例神經系統罕見病患者。
初見燕子發病症狀,他的心裡已有了方向。燕子屬成年早期發病,有典型的動作性肌陣攣、癲癇發作、共濟失調等臨床表現,疾病進行性加重,沒有家族病史……這些都指向一種罕見病———隱性遺傳性進行性肌陣攣性癲癇4型。
要確認這一臨床診斷結果,只需對SCARB2基因進行檢測。醫務人員採集了燕子一家三口的血液樣本對該基因進行測序驗證。
3月9日,基因驗證結果出來了。分子遺傳學檢測結果證實了曹立的臨床診斷,燕子存在SCARB2基因的純合突變,即分別來自父母的兩條染色體均存在突變,這也導致了燕子發病。
燕子的父母均為該突變基因的攜帶者,因為是雜合突變,所以不會發病,但他們的子女存在四分之一的發病可能性。曹立推測,燕子的父親和母親並非近親結婚情況,但燕子的外公和燕子的父親祖籍均來自同一個地區,不排除燕子父母若干代以前具有血緣關係,這可以通過遺傳學檢測進一步作出判斷。
遺憾的是,現有醫學無法對燕子的疾病進行有效治療,只能對症治療。診斷明確後,專家們一致認為,接下來的治療主要通過調整藥物來控制燕子肌陣攣的發作,加強營養支持和康復護理,防止併發症的產生。
「基因天書」解讀者缺口至少兩萬
燕子得的是一種罕見病,迄今為止,在國外19個家庭的26名患者中共明確了SCARB2基因的19種突變。國內此前對這一病種的文獻報導和會議交流僅有四例,燕子是國內第五例、瑞金醫院神經科團隊確診的第二例進行性肌陣攣性癲癇4型患者。
罕見病約有7000種,種類繁多,罕見病的診斷十分考驗醫生,不僅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也需要配套的技術平臺。
據了解,早在2016年,燕子做過基因測序,基因報告已提示了這個致病基因。這之後,為何又耽擱了兩年呢?
「目前我國基因檢測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得到的數據越多,可疑的致病基因也越多,想要找到致病基因也愈加困難。」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分子診斷實驗室主任、醫學遺傳科副主任王劍稱,燕子這個病例提示大家一個緊迫問題,在基因檢測成為罕見病診治新希望的今天,準確解讀基因測序的這股力量還較弱。
記者從瑞金醫院獲悉,此次最終確診,也是基於基因檢測與臨床醫生「強強聯手」。換言之,在基因測序轉向臨床應用的過程中,基因測序技術、能解讀基因報告的遺傳諮詢師、臨床醫生,缺一不可。
遺傳諮詢是伴隨著基因檢測技術興起後孕育出的新需求,在我國,眼下遺傳諮詢師缺口巨大。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主任委員賀林曾公開表示,我國專業遺傳諮詢師缺口至少2萬。培養專業人才,迫在眉睫。
此外,我國從事罕見病治療、研究的醫生也比較少。可像燕子這樣的罕見病患者其實不少。他們中,有的確診後可以獲得現成的有效治療,這是最幸運的;有的因為治療罕見病的「孤兒藥」價格昂貴,無法繼續治療;還有的是像燕子這樣,可以確診,但現有醫學還沒找到有效治療方法,這是罕見病之痛———「確診難、治療也難」。
對這樣的罕見病家庭而言,確診是否有意義?在醫生看來,很多罕見病患者的家庭經濟條件不理想,四處奔波就醫和治療給他們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心理壓力。及時的明確診斷,能給這些家庭的下一步打算指出方向。就像燕子的家庭這樣,在確診的道路上摸黑走了十多年,想要的就是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