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基因導致怪病 培養「基因天書」解碼者迫在眉睫

2020-12-05 東方網

  每兩個月都會定期發作,像觸電一樣不停抽搐十幾天,不能吃飯,不能睡覺,並逐漸喪失語言、行動能力,求醫十多年未能確診……無法想像上海女孩燕子20歲到30歲的最好年華會如此度過。終於,上海瑞金醫院疑難病多學科會診中心(MDT)的專家團隊根據最新檢查結果和病歷資料,日前給出了明確的診斷及後續治療建議,這是SCARB2基因突變所致的隱性遺傳性進行性肌陣攣性癲癇4型,一種罕見病,為全國第五例!

  這一奇怪疾病的發病原因終於水落石出,時隔十多年的漫漫確診路不僅顯示出罕見病的診斷難、治療難,也提示基因檢測與專業遺傳諮詢的缺口。

  求醫十多年就想要一個答案

  去年以來,一段名為「救救我女兒,誰能告訴我她得了什麼病」的視頻在朋友圈迅速傳播,發病中的女孩燕子不停抽搐,痛苦不堪,父母束手無策。

  燕子的父親說,燕子從小聰明活潑,但當她18歲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她在路上走得好好的,卻會突然摔倒,有幾次下巴摔得鮮血直流,至今還留有明顯的疤痕。

  後來,發病症狀越來越多,用筷子夾菜、寫字時手會不受控制地划動。再後來,這樣的抽搐症狀發展到全身,發病間隔越來越短。

  雖然考上了大學,但燕子再也無法回到校園。十多年來,一家人四處奔波求醫,跑遍全市大小醫院,但始終沒有獲得確診,一家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的病情越來越重。

  2014年,發病的燕子又住進了醫院。這一天,父母收到了燕子的病危通知書,併發症引起嚴重的全身感染,燕子已經昏迷。當醫生告知病情時,父母很堅決地懇求醫生,無論如何一定要救回女兒。「只要女兒在,我們這個家就是完整的。」父親說。

  燕子被醫生從「鬼門關」拉了回來,這個家庭繼續著疾病確診之路。一天沒確診,這個家庭就不肯放棄,他們想要一個答案。

  基因測序解開謎題

  今年年初,上海瑞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孫青芳看到燕子的視頻後,立即與功能神經外科孫伯民主任醫師等專家聯繫,探討是否有診治或緩解的辦法。

  3月2日,燕子的父親帶著厚厚一沓病歷來到瑞金醫院,經神經外科、功能神經外科、神經內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學科專家討論,決定將她收治入院。

  3月5日,燕子住進了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病房,並接受了腦電圖等相關檢查。第二天,剛出差回來的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曹立來到燕子的病房。曹立的專業方向就是罕見病,從醫20年,他接診過約4000例神經系統罕見病患者。

  初見燕子發病症狀,他的心裡已有了方向。燕子屬成年早期發病,有典型的動作性肌陣攣、癲癇發作、共濟失調等臨床表現,疾病進行性加重,沒有家族病史……這些都指向一種罕見病———隱性遺傳性進行性肌陣攣性癲癇4型。

  要確認這一臨床診斷結果,只需對SCARB2基因進行檢測。醫務人員採集了燕子一家三口的血液樣本對該基因進行測序驗證。

  3月9日,基因驗證結果出來了。分子遺傳學檢測結果證實了曹立的臨床診斷,燕子存在SCARB2基因的純合突變,即分別來自父母的兩條染色體均存在突變,這也導致了燕子發病。

  燕子的父母均為該突變基因的攜帶者,因為是雜合突變,所以不會發病,但他們的子女存在四分之一的發病可能性。曹立推測,燕子的父親和母親並非近親結婚情況,但燕子的外公和燕子的父親祖籍均來自同一個地區,不排除燕子父母若干代以前具有血緣關係,這可以通過遺傳學檢測進一步作出判斷。

  遺憾的是,現有醫學無法對燕子的疾病進行有效治療,只能對症治療。診斷明確後,專家們一致認為,接下來的治療主要通過調整藥物來控制燕子肌陣攣的發作,加強營養支持和康復護理,防止併發症的產生。

  「基因天書」解讀者缺口至少兩萬

  燕子得的是一種罕見病,迄今為止,在國外19個家庭的26名患者中共明確了SCARB2基因的19種突變。國內此前對這一病種的文獻報導和會議交流僅有四例,燕子是國內第五例、瑞金醫院神經科團隊確診的第二例進行性肌陣攣性癲癇4型患者。

  罕見病約有7000種,種類繁多,罕見病的診斷十分考驗醫生,不僅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也需要配套的技術平臺。

  據了解,早在2016年,燕子做過基因測序,基因報告已提示了這個致病基因。這之後,為何又耽擱了兩年呢?

  「目前我國基因檢測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得到的數據越多,可疑的致病基因也越多,想要找到致病基因也愈加困難。」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分子診斷實驗室主任、醫學遺傳科副主任王劍稱,燕子這個病例提示大家一個緊迫問題,在基因檢測成為罕見病診治新希望的今天,準確解讀基因測序的這股力量還較弱。

  記者從瑞金醫院獲悉,此次最終確診,也是基於基因檢測與臨床醫生「強強聯手」。換言之,在基因測序轉向臨床應用的過程中,基因測序技術、能解讀基因報告的遺傳諮詢師、臨床醫生,缺一不可。

  遺傳諮詢是伴隨著基因檢測技術興起後孕育出的新需求,在我國,眼下遺傳諮詢師缺口巨大。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主任委員賀林曾公開表示,我國專業遺傳諮詢師缺口至少2萬。培養專業人才,迫在眉睫。

  此外,我國從事罕見病治療、研究的醫生也比較少。可像燕子這樣的罕見病患者其實不少。他們中,有的確診後可以獲得現成的有效治療,這是最幸運的;有的因為治療罕見病的「孤兒藥」價格昂貴,無法繼續治療;還有的是像燕子這樣,可以確診,但現有醫學還沒找到有效治療方法,這是罕見病之痛———「確診難、治療也難」。

  對這樣的罕見病家庭而言,確診是否有意義?在醫生看來,很多罕見病患者的家庭經濟條件不理想,四處奔波就醫和治療給他們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心理壓力。及時的明確診斷,能給這些家庭的下一步打算指出方向。就像燕子的家庭這樣,在確診的道路上摸黑走了十多年,想要的就是一個答案。

相關焦點

  • 全國懂「基因天書」的臨床醫生不足5%
    「說基因檢測報告是『天書』一點也不誇張。」武漢晚報10月7日03版一則《精英女花4萬元買了本「基因天書」》的報導引起不少市民共鳴。患癌機率有多大?基因報告怎麼解讀?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遺傳諮詢師將成為一個新興金領職業。然而目前這個角色在國內多由臨床醫生承擔,全國能勝任這個工作的臨床醫生還不到5%。
  • 基因領域:最重要的是讀懂「天書」
    但到了今天,使用最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基因測序儀已經可以把人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降到1000美元以下,時間只需要三天。慶幸的是,從CRISPR-Cas9技術的發明人華人科學家張鋒,到最近基因領域的新晉「網紅」--新一代「基因剪刀」NgAgo-gDNA的發現者,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這一次,中國人終於走進了這一世界最新科技的頂級行列。
  • 基因檢測之父過世後的基因解碼時代
    佳學佳學基因從基因解碼到基因矯正佳學基因導讀:在推進基因解碼技術的數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1993年化學獎得主、基因檢測之父、美國生物化學家穆利斯毫無疑問以瀟灑、自由,讓很多人噓籲。他在和女友嗨皮的過程中發明了奠定基因檢測的PCR技術,為數百萬人開闢了發財的道路。基因檢測的推廣使用及其局限性直接迎來基因解碼時代。
  • 基因突變可能是罕見病致病因素
    而一旦它們的主人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且在染色體同樣的位置上,有一個同樣的缺陷基因,那麼他們的愛情結晶,就很可能是個帶遺傳病的寶寶。  不同缺陷基因可導致7000多種遺傳病  不同的缺陷基因可導致7000多種遺傳病,罕見病中又有80%都是遺傳病,那麼罕見病到底離我們有多遠呢?
  • 蛋白質組研究:生命天書的新解碼?
    深科·淺說蛋白質組研究:生命天書的新解碼?前不久,《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在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這一研究測定了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表達譜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圖譜,發現了肝細胞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膽固醇酯化酶SOAT1。
  • 軟骨發育不全在孕期多少周基因檢測可以查出來?會遺傳麼?
    醫生建議患兒父親通過基因解碼明確致病基因,基因解碼會比基因檢測更為準確、全面。於是患兒父親聯繫到佳學基因,基因解碼專家建議採集患兒及父母的血液樣本送至佳學基因進行軟骨發育不全致病基因鑑定。>(1)基因解碼結果: 佳學基因工作人員對患兒的血液樣本進行全面的軟骨不全致病基因分析,解碼結果顯示:患兒F***3基因發生雜合致病性突變:(c.251C>T,p.Ser84Leu),該突變導致F***3基因第251號核苷酸由C變異為T,從而影響其蛋白功能。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作為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書籍,第一版《解碼生命》出版至今,已有20年之久。在過去的年歲裡,後續進展令人眼花繚亂,人類正在認識自我的徵程上大步前進,因此又到了對「解碼生命」進行總結和展望的時候。
  • 癲癇患者哪些基因出了問題,他認為有24個基因變異明確致病
    越來越多的人類疾病,被證實和基因層面的突變有關。許多疾病是因為基因突變而引起,但並不是每一個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疾病。哪些基因致病,哪些突變與疾病有關,是目前臨床醫生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也是當前世界最前沿、最重要的25個科學問題之一。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廣醫二院廖衛平教授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基因致病潛力」這一概念,並總結出了其評估方法和指南。
  • 判斷變異基因是否致病?廣州醫生有辦法
    大洋網訊 每個人體內都有上千個基因變異,但有變異不等於致病。如何判斷哪些變異會致病、哪些不會?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廖衛平教授團隊提出「基因致病潛力評估指南」,為各學科醫生判斷基因致病性提供了一種評估工具。
  • 基因測序,破譯人體天書
    1953年,人類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翻開了記載著生命奧秘的人體天書的第一頁;50年後,中、美、日、德、法、英等6國科學家經過13年努力,共同繪製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實現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所有目標,將這本人體天書完整地呈現在人類面前。
  • 帕金森病致病基因之PRKN
    PRKN基因研究概況Parkin是由PRKN基因編碼而來的,該基因長達138萬bp,是人類最大的基因之一,小鼠和大鼠的PRKN基因的長度也在120萬bp左右。人群中突變的位點,紅色表示致病位點,黑色表示影響不明。DOI: 10.3233/JPD-160989。
  • 基因變異會否致病?廣東這項研究可進行評估
    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廖衛平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基因致病性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基因的致病潛力的研究方法;並以癲癇性腦病為例,總結了癲癇性腦病相關基因的致病性的評估方法和標準,提出了基因致病潛力的評估指南。
  • 【基因科普】基因與DNA是什麼關係?
    有的人認為,基因就是DNA,這種說法不夠全面,現代遺傳學認為,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
  • 「深度」解碼基因是自閉症的救命稻草嗎?
    這位中國自閉症基因領域的專家,從基因的微觀層面解碼「自閉症」。而回歸成一個科普者,他試圖去構建普通社會對自閉症更全面的認識、用科學態度矯正偏見的自我定位。他仍然是一個旁觀者。8年時光內,他聆聽了數千個中國自閉症家庭的悲喜苦樂,讓他理解中的「科學精神」凝聚了更多的含義。
  • 日研究者發現遏制亨廷頓舞蹈症致病基因方法
    >        日本研究人員24日宣布,他們發現了遏制一種遺傳型神經疾病——亨廷頓舞蹈症的致病基因的方法
  • 基因突變如何導致不育 上海科學家首次發現致病機理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劉默芳研究組與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組合作研究,經過6年的努力,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人類Piwi基因突變可導致男性不育,並深入揭示了其致病機理,為相關男性不育症的早期分子診斷及精準醫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 蛋白複合物Paf1:攜帶基因致病的奧秘
    原標題:蛋白複合物Paf1:攜帶基因致病的奧秘 一個人生病的因素有多種多樣,但不外乎於內因和外因兩類。內在因素中最根本的就是基因,醫學研究表明,所有的疾病或多或少都和基因有一些關聯,主要是由於基因表達發生突變造成。
  • Cell:發現聽覺遲鈍的新致病基因TRIOBP
    日本京都大學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發現了導致先天性耳聾的遺傳性重聽(聽覺遲鈍)的新致病基因。這一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細胞》雜誌上。研究小組調查了巴基斯坦多個患有重聽家族的基因,結果發現被稱為「TRIOBP」的基因如果出現變異,就會患上重聽。遺傳性重聽的發病率約為1000分之一。
  • 基因解碼公司:FLT3功能喪失性變異會顯著增加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
    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比較了冰島和英國的3萬多名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患者和72.5萬名對照者。事實證明,該變體在三分之一的轉錄物中引入了一個終止密碼子,這導致出現了一種缺少激酶部分的較短蛋白質,而激酶部分對於其功能至關重要。 最後,FLT3中的這種變異會影響體內其他幾種蛋白質的血漿水平,尤其是FLT3的配體,從而導致載體中的血漿水平幾乎翻倍。這種分子對,即FLT3受體及其配體,在血細胞的發育中起著關鍵作用,而血細胞對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和免疫反應均很重要。
  • ...他們發現了遏制一種遺傳型神經疾病——亨廷頓舞蹈症的致病基因...
    日本研究人員24日宣布,他們發現了遏制一種遺傳型神經疾病——亨廷頓舞蹈症的致病基因的方法,這一研究成果為開發全新的治療方法開闢了道路。  日本國立精神和神經醫療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說,他們發現在亨廷頓舞蹈症患者致病基因的鹼基序列中,存在與正常的基因組不同的鹼基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