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變異會否致病?廣東這項研究可進行評估

2021-01-07 金羊網

金羊網記者 豐西西 通訊員 許詠怡

基因變異與人類健康的關係,即其致病性的評估,是當前全世界最前沿、最重要的25個科學問題之一,且被列為第4個科學大問題。而關於基因及其變異是否致病,如何對其致病性進行評估,目前全世界尚無統一的方法和評判標準。

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廖衛平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基因致病性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基因的致病潛力的研究方法;並以癲癇性腦病為例,總結了癲癇性腦病相關基因的致病性的評估方法和標準,提出了基因致病潛力的評估指南。22日,記者獲悉,廖衛平團隊的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子刊《Genetics in Medicine》(IF:8.2)上,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的基因致病潛力的評估方法和指南,為破解這一世界級的科學難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據介紹,廖衛平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基因致病潛力(Pathogenic potential of genes)」這一概念。「基因本身並沒有致病性,它們所編碼的蛋白質是人體正常功能的基礎。」廖衛平說,只有當基因發生突變,基因功能異常使得蛋白質的功能受損甚至缺失時,才有可能致病。因此,基因的「致病潛力」是評價所謂「基因致病性」的基本出發點;同時還認為基因的致病性還跟基因突變導致的功能改變類型有關。基因突變可以產生不同的功能變化,有的改變(功能型)是不致病的。

由此,廖衛平教授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新的術語——致病功能型(Funotype),並提出具有明確的基因型-功能性-臨床表型相關性是基因致病性評估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通俗地理解,即基因突變可以產生特定的功能型,而相應特定的功能型可以導致臨床特定的疾病類型。

進一步分析即可發現,癲癇性腦病相關基因的致病性與基因突變導致的功能改變類型有關。例如,I型鈉通道基因SCN1A突變可以導致鈉通道功能喪失,臨床通常表現為難治性重症癲癇類型——Dravet症候群;而功能增加型SCN1A突變則導致的是輕型癲癇——全面性癲癇伴熱性驚厥附加症。功能增加型的SCN8A基因突變是致病的,而功能喪失型的SCN8A突變可能就不具有致病性。此外,該研究團隊還發現,現有報導的基因不一定都是真正致病的。該研究總結了74個目前報導的癲癇性腦病基因,其中具有明確致病性的只有24個,27個為可能致病,另外23個則可能不致病。

哪些基因致病,哪些突變與疾病有關,是目前臨床醫生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也是重要的科學問題。隨著目前產前基因篩查等技術的進步,廖衛平教授「基因致病潛力評估指南」的提出,將為臨床醫生判斷基因致病性提供便捷的評估工具,並為臨床個體化精準醫療、遺傳諮詢提供理論指導依據。

編輯:邱邱

相關焦點

  • 判斷變異基因是否致病?廣州醫生有辦法
    大洋網訊 每個人體內都有上千個基因變異,但有變異不等於致病。如何判斷哪些變異會致病、哪些不會?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廖衛平教授團隊提出「基因致病潛力評估指南」,為各學科醫生判斷基因致病性提供了一種評估工具。
  • 癲癇患者哪些基因出了問題,他認為有24個基因變異明確致病
    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廣醫二院廖衛平教授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基因致病潛力」這一概念,並總結出了其評估方法和指南。使用這一方法,團隊發現,目前人類發現的74個與癲癇性腦病相關的基因變異中,明確致病的只有24個,27個可能致病,另外23個則可能不致病。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了世界頂級期刊《自然》的子刊《醫學遺傳學》上。
  • 罕見病患者生育之困:夫妻雙方攜帶相同致病變異基因,生育後代有四...
    若夫妻雙方攜帶相同致病變異基因,生育的後代有1/4的概率為患兒2011年1月12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發表了一篇美國國家基因組資源中心、美國堪薩斯城兒童慈善醫院等四個機構完成的研究,研究者利用NGS Panel測序技術對104個無親緣關係的個體進行了448種兒童期嚴重隱性遺傳病篩查,結果發現人均攜帶2.8個致病突變。
  • 科學家第一次成功修復了人類基因中的致病突變,這意味著什麼?
    但這一成果也是曾被認為難以置信並且遭人懼怕的人類基因工程的案例之一,毫無疑問會再度引發道德方面的擔憂:有人會刻意設計具有某些特徵的嬰兒,比如更高的智商或者更強的運動天賦。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就擔心對人類基因進行非自然遺傳的更改會帶來不可預見的醫學問題。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
    曹亞南研究員指出,目前全球各國已經有多項超大規模的前瞻性流行病學隊列研究正在進行中,為一系列應用研究提供了系統的數據支撐。他表示,對人群樣本的無偏選擇能夠更好地估計遺傳效應與疾病或疾病標記之間的關聯,健康記錄的長期追蹤是評估疾病與環境因素關聯不可或缺的,不同規模的隊列可觀察到的新發病例數,有利於發病率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 臉紅不宜喝酒、中國人群甲狀腺疾病風險高 全自主中國人群基因研究...
    中國人群中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慢性胰腺炎、遺傳性掌蹠角化症等疾病的致病基因變異攜帶者較歐美人群顯著更多,具地域分布特徵北方人比南方人酒量相對更好,藏族、蒙古族、彝族人群和河南人酒量居於全國前列,但山東人酒量並不突出,福建人和廣東人排在最後
  • 這一變異株在廣東已無傳播風險!關於疫苗,一組圖全都講清楚
    1月2日,廣東省疾控中心在一名英國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咽拭子樣本中發現了B.1.1.7突變株,與近期英國報導的變異病毒基因序列高度相似。這一發現到底意味著什麼?變異會否影響我們正在展開的疫苗接種?是否個人防護也要升級?年末聚會、春節團聚會受影響嗎?
  • 從gnomAD 人群變異數據中研究基因功能
    而且,由於科學倫理和研究技術的限制,科學家們無法對功能喪失(loss of function, LOF)變異進行大規模工程研究。絕大部分的LoF變異都是有害的,在人群中的頻率非常低,因此對LoF的研究需要大規模人群的全外顯子組和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另外,由於比對、分型和注釋錯誤,使得pLoF變異富含假陽性結果,因此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對變異的發現和LOF評價都進行了嚴格的處理、過濾和驗證。
  • 大規模人類嗅覺GWAS研究揭示基因變異可影響對魚腥味的感知
    結果顯示,研究隊列基因組中的TAAR5基因變異可影響人們對魚腥味強度和不適度的感知,部分個體攜帶的特定TAAR5基因突變可使其感知的魚腥味減弱。文章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訊作者、deCODE Genetics公司和冰島大學Rosa Gisladottir博士表示:「該研究發現了影響我們對魚、甘草和肉桂氣味的感知和描述方式的序列變體。由於我們的嗅覺對味覺的感知非常重要,這些變體可能會影響我們是否喜歡含有這些氣味的食物。」這項新研究共對冰島9122名個體的基因組進行了GWAS分析,以尋找影響氣味感知的OR基因變異。
  • 美國權威機構發布遺傳變異的分類指南_遺傳變異_分類指南_基因檢驗...
    (CAP)近日開發出一套變異分類系統和標準術語。在鑑定孟德爾遺傳病檢測所發現的變異時,這份報告還列舉了標準術語 – 「致病」、「可能致病」、「意義不明確」、「可能良性」和「良性」。用戶可採用論文中介紹的流程將變異分成這五類。工作組表示,醫生應當結合患者的其他證據來解釋基因檢測的結果。
  • 整合小鼠和人類遺傳數據可鑑定膽固醇代謝中的致病基因
    整合小鼠和人類遺傳數據可鑑定膽固醇代謝中的致病基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2:24:29 近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Brian W.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成果
    王衛慶教授解釋,該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對隊列中代表中國不同地區和民族的10588人DNA樣本,使用華大基因-華大智造的國產自主高通量測序平臺進行了40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了高質量的中國人群遺傳變異數據構建、中國人群體結構分析、基因組特徵比較以及變異頻譜和致病性變異解析。
  • 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蛋白質編碼區遺傳變異記錄 本周Nature封面研究
    他們發現了約740萬個遺傳子多態(genetic variants),對於人類低頻蛋白質編碼多態的分析,其解析度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作者通過分析該數據集來表徵全球遺傳變異的模式,在較小的遺傳變異數據集上達到了此前無法實現的解析度。
  • 大型人類基因組甲基化分析研究揭示表觀遺傳變異普遍存在
    一方面,某些遺傳變異在技術水平上很難被檢測到;另一方面,很多遺傳病與表觀遺傳變異有關,但臨床醫生目前還無法對這些變異進行充分的解讀,也無法確定它們是否與某種疾病直接相關。隨著研究的深入,表觀變異通常被認為是導致基因沉默的啟動子超甲基化事件,與許多人類疾病有關。
  • 研究發現銀屑病易感基因編碼區功能性變異—新聞—科學網
    然而GWAS發現的複雜疾病相關遺傳變異大多位於基因的非功能區內,僅能直接解釋約10-15%的疾病易感性,因此,單獨用SNP為遺傳標記的GWAS並不能發現疾病的全部遺傳變異,因而很難全面揭示疾病的遺傳易感性,尤其是很難直接發現與疾病相關的外顯子區編碼遺傳變異即直接改變蛋白結構和功能的致病變異。
  • 基因突變新模式?這項研究正在挑戰達爾文
    貝勒醫學院分子和人類基因學教授菲利普·海斯廷(Philip Hastings)說,他並沒有參與豪斯利的實驗。其他的一些科學家也對這項工作表示讚賞,不過他們當中大部分還是認為這項研究推測的成分比較大、還需要更多數據支持。增加基因多樣性「我並沒有考慮『突變是不是一直是隨機的?』這類寬泛的問題,而是選擇了一個更可行的方法。」豪斯利說。
  • 性愛有利於剔除不良基因變異,貧困會改變人類基因
    每個新生兒都有70%的機率產生異於父母的基因誤差,遠比細菌等簡單生物高得多。變異也許會減弱生物的身體機能,如果每一代都是如此,物種便可能遭受致命打擊。但人類至今仍未滅絕,說明我們可通過某種途徑、逐漸剔除對物種不利的變異。近日《科學》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指出,答案也許與生物的另一有趣行為有關:性行為。
  • 3項背靠背研究: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會導致染色體嚴重混亂
    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目前在動植物中已被廣泛用於基因改造研究。其作為一種有前途的技術,也被期望作為矯正致病突變的工具用於臨床應用,例如校正體細胞中與疾病相關的等位基因,以及糾正人類胚胎中的致病突變以減輕胎兒和新生兒遺傳性疾病的負擔。
  • CRISPR基因剪刀得諾獎,這項「改寫生命密碼」的技術能幹啥
    魔鬼已殺死她的外祖父、母親及3個舅舅,有一天可能也會找上她,先控制她的身體,再奪去她的意識:讓她的全身肌肉不規律地抽動,逐漸不能走路、說話、思考,甚至產生幻覺,直至死亡。這個魔鬼被稱為「亨廷頓舞蹈症」。經過長達14年的研究,韋克斯勒終於找到這種遺傳病的致病基因所在,它位於人類第4號染色體的短臂上。
  • NIH院長:基因篩查發現致病突變毫無意義
    明確致病基因突變僅僅表明個體患此病的風險,誘發患病的影響因素還包括其他方方面面,例如個人生活習慣等等。從遺傳基因與致病關聯性看,有些單基因突變或變異誘發的疾病基本明確。更多的疾病是多基因影響而誘發的。每一個單基因突變或變化對促成誘發疾病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