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記者 豐西西 通訊員 許詠怡
基因變異與人類健康的關係,即其致病性的評估,是當前全世界最前沿、最重要的25個科學問題之一,且被列為第4個科學大問題。而關於基因及其變異是否致病,如何對其致病性進行評估,目前全世界尚無統一的方法和評判標準。
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廖衛平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基因致病性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基因的致病潛力的研究方法;並以癲癇性腦病為例,總結了癲癇性腦病相關基因的致病性的評估方法和標準,提出了基因致病潛力的評估指南。22日,記者獲悉,廖衛平團隊的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子刊《Genetics in Medicine》(IF:8.2)上,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的基因致病潛力的評估方法和指南,為破解這一世界級的科學難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據介紹,廖衛平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基因致病潛力(Pathogenic potential of genes)」這一概念。「基因本身並沒有致病性,它們所編碼的蛋白質是人體正常功能的基礎。」廖衛平說,只有當基因發生突變,基因功能異常使得蛋白質的功能受損甚至缺失時,才有可能致病。因此,基因的「致病潛力」是評價所謂「基因致病性」的基本出發點;同時還認為基因的致病性還跟基因突變導致的功能改變類型有關。基因突變可以產生不同的功能變化,有的改變(功能型)是不致病的。
由此,廖衛平教授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新的術語——致病功能型(Funotype),並提出具有明確的基因型-功能性-臨床表型相關性是基因致病性評估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通俗地理解,即基因突變可以產生特定的功能型,而相應特定的功能型可以導致臨床特定的疾病類型。
進一步分析即可發現,癲癇性腦病相關基因的致病性與基因突變導致的功能改變類型有關。例如,I型鈉通道基因SCN1A突變可以導致鈉通道功能喪失,臨床通常表現為難治性重症癲癇類型——Dravet症候群;而功能增加型SCN1A突變則導致的是輕型癲癇——全面性癲癇伴熱性驚厥附加症。功能增加型的SCN8A基因突變是致病的,而功能喪失型的SCN8A突變可能就不具有致病性。此外,該研究團隊還發現,現有報導的基因不一定都是真正致病的。該研究總結了74個目前報導的癲癇性腦病基因,其中具有明確致病性的只有24個,27個為可能致病,另外23個則可能不致病。
哪些基因致病,哪些突變與疾病有關,是目前臨床醫生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也是重要的科學問題。隨著目前產前基因篩查等技術的進步,廖衛平教授「基因致病潛力評估指南」的提出,將為臨床醫生判斷基因致病性提供便捷的評估工具,並為臨床個體化精準醫療、遺傳諮詢提供理論指導依據。
編輯:邱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