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第一次成功修復了人類基因中的致病突變,這意味著什麼?

2020-12-03 好奇心日報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周三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科學家們第一次成功編輯了人類胚胎基因,修復了一種常見的、能導致嚴重疾病的變異,製造了健康的胚胎。

這項研究標誌著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儘管臨床試驗為時尚早,但這意味著基因編輯技術有一天可能保護嬰兒們免於多種遺傳疾病的威脅。

但這一成果也是曾被認為難以置信並且遭人懼怕的人類基因工程的案例之一,毫無疑問會再度引發道德方面的擔憂:有人會刻意設計具有某些特徵的嬰兒,比如更高的智商或者更強的運動天賦。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就擔心對人類基因進行非自然遺傳的更改會帶來不可預見的醫學問題。文化方面可能的影響也同樣讓人擔憂:某些專家警告,不受監管的基因工程可能帶來一種新的優生學,有錢人可以付錢獲得能力提升的後代,而那些帶有缺陷的嬰兒則被視為沒有價值。

未經基因編輯的剛受精卵子(左),經過基因編輯、已進行了數輪細胞分裂的胚胎。周三發表的一項研究宣布,通過編輯人類胚胎能夠修復常見的嚴重致病基因變異。圖片版權:Shoukhrat Mitalipov

這項刊登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是在一次推薦了胚胎編輯新指導方針的全國科學委員會會議後數月發表的,這個委員會放鬆了(對胚胎編輯的)一攬子禁令,但敦促這一技術只被用來應對嚴重的醫學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癌症研究專家、委員會聯合領導人理察·海因斯(Richard Hyens)說:「我們過去一直強調不應該編輯基因,主要原因是編輯無法安全進行。這依然是真實現狀,但目前看來很快就能安全進行了。」他還補充說這一研究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我們報告裡說的是,一旦科學上的障礙被清除,之後就會出現必須要考慮的社會問題,以及不可避免的討論。現在就是這個時候了。」

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和加州、中國、韓國的同行們都報告他們成功修復了一些胚胎,修復了一個能引發常見心臟問題、能導致猝死的變異。

如果變異被修復的胚胎能獲準發育成嬰兒,他們不僅可以活得健康,還不會把疾病遺傳給後代。

這些研究人員解決了兩個重要的安全問題:他們製造了所有細胞(並非部分)裡都沒有變異的胚胎,他們還避免了製造出其它不想要的變異。

協助發現了研究中用到的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Cas9 的生化學家詹妮弗·道德納(Jennifer Doudna)在一封電子郵件裡說:「這就有點像一個 『一些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的時刻。』「

胚胎的基因編輯科學家們試了兩種方法來移除危險變異。第一個方法:基因「剪刀」被植入了受精卵中。某些受精卵裡的變異被修復了,但並非是每個細胞都能被修復。第二個方法效果更好:通過把「剪刀」和精子一起植入卵子,得到了更多每個細胞都被修復的胚胎。

第一個方法基因編輯的工具被植入一個受精卵後,一些胚胎既帶有修復的細胞也有沒修復的細胞。

新技術基因編輯工具和精子一起進入受精前的卵子,更多胚胎的每個細胞裡都修復了變異。來源:《自然》雜誌,製圖:《紐約時報》

沒有參加這一研究的道德納博士說:「我希望這些結果能鼓勵到那些希望用人類胚胎編輯進行研究或者作為醫療手段的人。」

在臨床試驗以前,還需要進行很多研究,而且目前臨床試驗是美國聯邦法律不允許的。但如果技術被證實對這一種變異和其他變異安全有效,也許能幫助到那些無法生出健康寶寶的夫妻。

這一技術有潛力來處理由特定遺傳變異引起的、1 萬多種疾病中的任何一種。研究人員和專家們說,這些疾病包括了和 BRCA 變異相關的乳腺癌和卵巢癌,以及亨丁頓舞蹈症,、家族黑蒙性白痴、地中海貧血,甚至是鐮狀細胞性貧血、囊胞性纖維症和一些早髮型阿茲海默症。

沒有參加這一研究的基因和胚胎學教授,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羅賓·洛弗爾-巴奇(Robin Lovell-Badge)說:「這肯定可以幫到那些帶有嚴重基因疾病的家庭。」

「完全可以想像未來(對這一技術的)需求會增加。可能規模不大,但對於某些人來說,這個技術非常重要。」

研究人員們還有一些意外收穫:胚胎以一種之前不為人知的方式進行了自我修復。

人體的其他細胞裡,編輯過程是由基因複製一個科學家們插入的 DNA 模板。而在這項研究的胚胎裡,精子細胞的變異基因忽略了模板,而是從卵細胞裡複製了健康的 DNA 序列。

「我們非常吃驚地發現我們製作的模板沒有派上用場。這是個全新的、不尋常的現象。」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胚胎細胞和基因療法中心主任,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舒赫拉特·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說道。

這一研究是之前努力的極大進步。2015 年起,中國進行的三組實驗裡,研究人員很少能夠在胚胎基因中成功進行所計劃的改造。

某些胚胎裡含有沒被修復的細胞,鑲嵌性的現象能導致變異被傳下去,還包括那些能導致其他健康問題的計劃外變異。

二月,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下的一個委員會為胚胎編輯背書,但要求只更正那些導致嚴重疾病的變異,而且要在沒有別的合理替代方案可用時才能使用。

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胚胎細胞和基因療法中心主任,這項新研究主要作者舒赫拉特·米塔利波夫。圖片版權:Leah Nash/《紐約時報》

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生物倫理學家謝爾頓·克日姆斯基(Sheldon Krimsky)說,新技術最大的不確定性是基因編輯的「合理替代方案」是否存在。

論文的作者們自己也指出,很多夫妻選擇在生殖診所進行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來篩查胚胎,只允許植入健康的胚胎。對於這些夫妻,基因編輯可以幫他們修復有變異的胚胎,這樣就有更多的健康胚胎可用於植入。

史丹福大學法律和生物科學中心主任漢克·格裡利(Hank Greely)說,培育出更少的缺陷胚胎還能減少生殖診所丟棄胚胎的數量,而丟棄胚胎這個行為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對。

更大的問題是所謂的生殖細胞系工程,指的是對胚胎做出無法靠遺傳獲得的改變。

格裡利博士說:「如果你屬於一類人,這是個要避免的糟糕情況,但如果你是另一類人,這種方式值得嘗試。不管人們將其視為一個選擇還是一個缺陷,這都將是一場持續的鬥爭,」

目前,這個鬥爭還只是理論上的。國會已經禁止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進行生殖細胞系工程的臨床試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禁止對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提供資助。(這項新研究是由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和其他幾家基金資助的。)

研究作者們稱他們希望一旦方法得到優化,並針對其他變異進行了研究,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官員會允許進行受監管的臨床試驗。

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內分泌學家、研究聯合作者寶拉·達馬託(Paula Amato)博士說:「如果能證明安全,我認為這技術能得到廣泛應用。」她說,除了能在體外受精中創造更健康的胚胎,這個技術還能為女性減輕漫長痛苦的體外受精過程,或者為那些沒條件篩選胚胎的婦女所用。

米塔利波夫博士之前就挑戰過科學的極限,用一個所謂的「三親」寶寶培育引發了倫理上的爭議:將一個細胞線粒體失活的卵子的原子核植入另一個健康婦女的卵子裡(再和一名男性的精子結合)。食品藥品管理局沒有批准這個方案,但英國可能會很快進行同一實驗。

這項新研究還涉及了每 500 人中約有一例的肥大型心肌病,這是一種常見於年輕運動員中間,導致突然心衰的疾病。

疾病由一個名叫 MYBPC3 基因上的突變引起。如果雙親一方有這個突變,就有 50% 的機率把這一疾病傳給兒女。

研究人員們用一名患有肥大型心肌病男子的精子和來自 12 名健康婦女的卵子製造了受精卵。通過植入用作基因剪刀的 CRISPR-Cas9,把男性 MYBPC3 基因上的變異 DNA 序列剪下來。

研究人員還往受精卵中植入了合成的健康 DNA 序列,希望男性基因能夠把這個序列複製到剪除了變異序列的位置上。米塔利波夫博士說,這就是這種基因編輯方法在體內其它細胞裡,以及大鼠胚胎裡的工作原理。

然而,男性基因複製了來自女性基因的健康序列。論文作者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也許人類的生殖細胞已經進化出了自我修復的能力,因為它們是唯一能把基因傳給後代的細胞,需要「特殊保護」,論文聯合作者、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基因學家胡安·卡洛斯·伊斯皮蘇亞·貝爾蒙特(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推測。

在 54 個胚胎中,36 個沒有了致病基因,相比天然過程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後者只有約一半的胚胎不會帶有致病變異。另外 13 個胚胎也沒有致病基因,但不是每個細胞裡都沒有。

研究人員們試圖通過更早介入來消除這個問題:把精子和基因剪刀 CRISPR-Cas9 同時植入卵子,而不是把 CRISPR-Cas9 植入已經受精的卵子裡。

結果 58 個胚胎中的 42 個,72% 胚胎的每個細胞裡都有兩組沒有致病變異的複製基因。這些胚胎在大約三天後被銷毀時,裡面也沒有發現其它不想要的變異。

這個方法並非完美。剩下的 16 個胚胎帶有不想要的症狀或者 DNA 不完整。米塔利波夫博士說他相信對過程的微調能讓至少 90% 的胚胎不帶致病變異。

他說,對於母體基因上攜帶的致病基因,隨著來自父親的健康基因被複製,同樣的過程也應該發生。

米塔利波夫博士還說,但如果雙親的基因都有缺陷,這個方法就不管用了。之後,科學家們則不得不決定如何讓其中一個基因複製合成的健康 DNA 序列。

否則,這個方法將對很多疾病有效,「包括很多遺傳變異。」他說道。

和海因斯博士一起領導委員會,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的生物倫理學家阿爾塔·查羅(Alta Charo)說這個新發現也許還能揭示導致不孕和流產的更多信息。

她懷疑不會有大量的夫婦選擇生育「編輯過的小孩」。

「沒人會因為不重要的原因而選擇這個方法。比起體外受精,性更便宜更有意思。所以除非真的有需求,否則人們不會用這個方法。」查羅博士說道。

翻譯 熊貓譯社 Harry

題圖來自 Pexels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相關焦點

  • NIH院長:基因篩查發現致病突變毫無意義
    這也是我們多數人關注的核心問題:你做了基因篩查,結果發現基因有可疑致病突變,應對策略是什麼?你做什麼能改變基因?但是,這既不是臨床診斷也不能預知何時發病。明確致病基因突變僅僅表明個體患此病的風險,誘發患病的影響因素還包括其他方方面面,例如個人生活習慣等等。從遺傳基因與致病關聯性看,有些單基因突變或變異誘發的疾病基本明確。更多的疾病是多基因影響而誘發的。每一個單基因突變或變化對促成誘發疾病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 基因突變可能是罕見病致病因素
    沒有人能擁有一套完美的基因,人類有23對染色體,大約25000個基因,而每個嬰兒出生時都攜帶了至少5-10個突變基因。  但人類身上為什麼會存在突變基因?  北大醫學部醫學遺傳學系副主任黃昱介紹,基因突變是生物物種為了適應可能的環境變化而具備的基本能力,它可能突變得強大無比,成為物種進化的基礎,比如猿人爬出森林,能夠直立行走。
  • 人類胚胎基因修復不再遙遠:糾正常見但致命的突變
    2017年,我們見證了許多基因工程領域的新聞,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對基因片段進行剪切和粘貼(即基因編輯)的CRISPR技術。最引人關注的一個新聞是,CRISPR可以修改人類胚胎,糾正一種相對常見且往往致命的突變。從事這一前沿研究的是頗具爭議的美國細胞生物學家舒哈拉特·米塔利波夫。
  • 利用CRISPR/Cas9糾正人類胚胎中的突變為時尚早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描述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類胚胎中基因進行編輯後所出現的意想不到的不良結果。對人類胚胎中致病基因突變的修正或許有望減少人類遺傳性疾病的負擔,並能改善攜帶致病性突變夫婦的生育療法
  • 我科學家探索從胚胎層面修復基因缺陷
    這是全球首篇關於CRISPR技術在人類二倍體胚胎中應用的描述。  2015年,中山大學黃軍就教授發布了一項研究試著改變人類胚胎中涉及血液紊亂β地中海貧血症的特殊基因;2016年,廣醫三院範勇博士團隊嘗試使用三倍體胚胎(兩個精子和一個卵子結合,因多了一組染色體,胚胎本身存在缺陷)進行基因編輯,以抵制感染。
  • Cell子刊:基因修復成功「治療」夜盲症病人視網膜類器官病變
    2018年3月8日,溫州醫科大學「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子兵教授課題組在Cell系列子刊《Stem Cell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基於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iPS細胞進行基因修復成功逆轉分化類視網膜的纖毛病變
  • 國家基因庫參與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新聞—科學網
    國家基因庫參與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揭示早期胚胎編輯在單基因遺傳病安全防治方面的重大潛力   8月3日,由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
  • 基因編輯胚胎「治癒」遺傳病?
    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上發表,證實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對人類的DNA進行定點改造,為通過改造缺陷基因來治療遺傳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據悉,這也是全球首篇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二倍體(即一個卵子和一條精子組成的正常胚胎)胚胎中應用的描述。雖然,囿於倫理要求,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治療遺傳病,將不允許實施。
  • 2017 年基因編輯療法盤點 | 人類成功「敲除」突變致死基因,並向...
    科學家利用病毒將一個功能正常的 LAMB3 基因編入男孩的存在缺陷的基因中,然後,在實驗環境中培養這些皮膚細胞,直到這些細胞長成一塊「新皮膚」。在經過數次「新皮膚」移植後,男孩在今年終於恢復健康,並重新回到校園。基因剪輯又成功為人類提供了一種疑難雜症的解法。
  • 對話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學者:爭議很大,兩年才通過倫理審議
    劉見橋的團隊試圖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去修復胚胎中的遺傳突變基因。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中心主任、廣東省普通高校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見橋教授團隊試圖用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來消除遺傳病的研究成果近日引發關注。
  • 科學家:基因突變是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
    然而,細胞有無數的修復機制來修復DNA損傷,這是生物細胞維持自身穩定性的一大優勢。但是如果修復過程發生失敗,比如往錯誤的方向進行修復,或者未能完全檢測到DNA損傷而未完全修復,就會導致基因突變。如果其中某些用來控制細胞正常分化的DNA發生突變,細胞可能就會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瘋狂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就產生了癌變。
  • 基因編輯技術:人類獲得「改寫生命劇本的神筆」
    CRISPR/Cas9技術就是利用這一原理,用一種定製的RNA引導Cas,對預設DNA位點進行切割,造成DNA斷裂,啟動細胞內基因組修復機制,實現基因敲除、特異突變的修復或引入和定點轉基因等。  在中山大學人類胚胎遺傳性致病基因修復實驗中,黃軍就及其同事成功修復了人類胚胎中導致β型地中海貧血的基因。
  • ...首次:廣醫三院劉見橋教授團隊,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於人類二倍體...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對人類的DNA進行定點改造,為通過改造缺陷基因來治療遺傳疾病提供了可能性。這是全球首篇關於CRISPR技術在人類二倍體胚胎中應用的描述。,這不是第一次2015年,中山大學黃軍就教授發布了一項研究試著改變人類胚胎中涉及血液紊亂β地中海貧血症的特殊基因;2016年,廣醫三院範勇博士團隊嘗試編輯人類胚胎基因,以抵制愛滋病毒感染。
  • 基因突變如何導致不育 上海科學家首次發現致病機理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劉默芳研究組與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組合作研究,經過6年的努力,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人類Piwi基因突變可導致男性不育,並深入揭示了其致病機理,為相關男性不育症的早期分子診斷及精準醫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 最頂級的造型師,名叫Cas9……|基因編輯|基因|地中海貧血|遺傳
    在廣州,廣醫三院的劉見橋研究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黃行許教授團隊,就利用鹼基編輯技術成功在胚胎層面修復了遺傳疾病馬凡症候群(MFS)的致病基因,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鹼基編輯技術在人二倍體胚胎上糾正遺傳疾病的致病突變。這看起來深不可測的基因編輯技術有沒有可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描述出來?
  • 科學家們真能利用CRISPR/Cas9技術來糾正人類胚胎中的...
    對人類胚胎中致病基因突變的修正或許有望減少人類遺傳性疾病的負擔,並能改善攜帶致病性突變夫婦的生育療法(以此能代替對胚胎的選擇),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在父源性染色體EYS位點上引入Cas9誘導的雙鏈斷裂(DSB)所產生的修復結果,EYS位點攜帶有一種會誘發失明的移碼突變(frameshift mutation),研究者發現,最常見的修復結局都是微同源性介導的末端連接,而該過程發生在胚胎發育的第一個細胞周期中
  • CRISPR/Cas9編輯人類胚胎可能導致大片段突變
    有針對性地引入DSB,然後進行重組,可以在模型生物和細胞系中精確地修飾基因組,並可能有助於糾正人類種系中的致病突變。修正人類胚胎中的致病突變有可能減少遺傳性疾病的負擔,並改善致病突變夫婦的生育治療,以代替胚胎選擇。DSB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發生,通過同源染色體之間的重組進行修復,從而保證後代的基因組傳遞和遺傳多樣性。
  • 【諾獎中的「基因」】人類真的可以誘導基因突變嗎?
    【諾獎中的「基因」】 很多電影裡面,主角獲得超能力的方式總被解釋為某些特殊的影響而導致「基因突變」,例如我們熟悉的蜘蛛俠是被毒蜘蛛咬到,而哥斯拉是受到核爆影響。但是,這些橋段並非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在自然界中,基因突變在頻繁發生。
  • 不明原因反覆發燒 可能是基因突變在「搗亂」
    我科學家解析自身免疫性疾病分子機制不明原因反覆發燒 可能是基因突變在「搗亂」自1997年科學家與自身炎症性疾病的鬥爭正式拉開序幕,20多年來,學界對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的探索發現不斷拓展。早在20世紀初,作為自身炎症性疾病的一種,家族性地中海熱(FMF)就已見諸報端,直至1997年科學家發現其致病基因——地中海熱基因MEFV,人類與自身炎症性疾病的鬥爭才正式拉開序幕。20多年來,學界對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的探索發現不斷拓展。
  • 「基因魔剪」CRISPR或成鐮狀細胞貧血症剋星
    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舊金山分校以及猶他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在體外成功修復幹細胞中的致病突變基因,給鐮狀細胞貧血症患提供了潛在的治療方法。鐮狀細胞貧血症是一種遺傳疾病,由血液細胞中的基因突變引起,導致擔負運載氧功能的血紅蛋白分子黏在一起,使得細胞呈鐮刀狀,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