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胚胎基因修復不再遙遠:糾正常見但致命的突變

2020-11-23 驅動之家

所謂的「設計嬰兒」可能不再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2017年,我們見證了許多基因工程領域的新聞,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對基因片段進行剪切和粘貼(即基因編輯)的CRISPR技術。最引人關注的一個新聞是,CRISPR可以修改人類胚胎,糾正一種相對常見且往往致命的突變。

從事這一前沿研究的是頗具爭議的美國細胞生物學家舒哈拉特·米塔利波夫。他表示,他的團隊不僅使用CRISPR來修改新受精胚胎中的突變,而且所採用的機制如果不算新穎,至少也是非同尋常。科學界很快對此做出了直接且負面的反應。

他們並不認同這一實驗。近日,在米塔利波夫曾發表最初成果的《自然》雜誌上,有兩組研究人員發表了對其2017年論文的尖銳批評——文中充滿了首字母縮寫詞和各種示意圖。米塔利波夫試圖做出回應,因為如果科學性不能保證的話,倫理問題就不那麼重要了。

我們都知道嬰兒是怎麼產生的,對吧?米塔利波夫的團隊並沒有以常規方法來獲得胚胎。在美國,利用已有的人類胚胎進行科學研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禁忌,因此科學家採用含有突變型MYBPC3基因的精子使正常人類卵子受精。

這種突變基因會引發名為肥厚性心肌症的疾病,而該疾病是導致年輕運動員猝死的最常見原因。具有兩份突變型MYBPC3基因拷貝——分別來自母親和父親,或者用遺傳學術語說,是同源的等位基因——的人很少能在兒童時期存活下來。只具有一份拷貝(雜合子)的人往往會隨年齡增長而出現心臟問題。

為了修正這一變異,米塔利波夫的團隊利用CRISPR技術將變異基因從父系染色體中剪切出來,然後插入一個合成的修改版本。不過,基因編輯的第二步並沒有發生。相反,根據米塔利波夫的分析,細胞複製了來自母體染色體的野生型基因,並將其插入到剪切位置。結果就是,胚胎具有兩個野生型等位基因。這一過程被稱為「同源依賴性修復」或「同源(基因)間修復」。

「一些作者一直在研究DNA修復,不知為何他們忽視了這頭房間裡的大象(比喻問題因太過龐大或麻煩而沒有人願意去碰),」在俄勒岡州衛生科學大學擔任胚胎細胞與基因治療中心主任的米塔利波夫說,「我們指的是基因修復領域中有一道巨大的知識鴻溝。我們不確定它是否發生在體細胞譜系中,但是在胚胎譜系中,我們現在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胚胎學家和細胞生物學家並不認為他們忽視了「大象」。他們認為所謂的「大象」並不存在。一篇批評文章的第一作者、南澳大利亞健康與醫學研究所SA基因組編輯主管保羅·託馬斯說:「我們認為有另一種解釋。」託馬斯的工作顯示,在小鼠身上,CRISPR往往會從基因組中剪切出大塊的DNA,即所謂的「大段刪除」。他猜測米塔利波夫研究組的胚胎中也發生了同樣的過程,而他們忽視了大段刪除造成實驗失敗的可能。「如果染色體上發生了大段刪除,你就需要具體地分析這一事件,」託馬斯說,「如果你是用他們所用的檢測方法,一種非常標準的檢測方法,那就無法檢測出來。」

換句話說,這就像在一天結束之後,通過計算貨架上的東西來弄清楚麵包店製作了多少種百吉餅。統計數據會告訴你,這家麵包店主要製作藍莓口味,但這是因為像蒜香、加鹽和原味等口味在你統計之前就已經賣完了。你的統計會高估藍莓口味佔所有百吉餅的比例。

這是否可能是小鼠和男性的問題?當然有可能。「很顯然,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了小鼠胚胎中的大段刪除。尚不清楚的是,人類胚胎中是否也發生了大段刪除,目前我們只有屈指可數的一些研究結果,」託馬斯說道。

於是,米塔利波夫的團隊又回到了實驗室。他們將原先的樣品拿出來,重新進行了檢測。他們採用的是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可以對足夠大量的DNA進行測序和分析。這一次,他們分析了染色體中較長的一段。「我們的檢測使用了大規模PCR,檢測了超過10000個鹼基對,但我們還是沒看到任何刪除,」米塔利波夫說道。他原本就不期待有什麼發現。他的小組在第一篇論文中報告了修復基因突變的成功率大約為70%。米塔利波夫表示,很難相信他的研究中有70%的胚胎具有CRISPR引起的大段刪除;如果真的這樣,那這種技術就無法適用了。

事情並沒有就這麼結束。「我們非常驚訝他們沒有在回應文章中提及的任何樣品中發現任何刪除的證據,」託馬斯說,「我們認為他們並沒有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託馬斯的論文合著者之一法特瓦·阿迪庫蘇馬提出,更加精準的檢測方法——比如qPCR(能定量分析DNA的量)——或許可行。米塔利波夫還沒有嘗試過這種方法。

其他團隊也有各自的問題。例如,由哥倫比亞大學的迪亞特·艾格利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瑪利亞·賈辛所領導的研究小組關注了CRISPR複合體如何能獲得母體野生型基因的問題,因為早期的細胞分裂中,母體和父體的貢獻是分開的。米塔利波夫稱,原核中的親本DNA有足夠的接觸時間,使修復過程起作用。「如果這種說法是對的,那麼這些胚胎中沒有出現更多的鑲嵌現象就很令人費解,」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細胞生物學家保羅·諾福勒說道。「鑲嵌」現象是指單個生物的不同細胞中具有不同的基因組。「CRISPR的介入時間太晚,比如在雙細胞胚胎階段,這很可能會導致不同的基因結果,」諾福勒說道。這些可能會在之後產生不太健康的胚胎。

所以,有沒有可能米塔利波夫是對的?瑪利亞·賈辛說:「正如論文中所說,新的數據與基因修復結果是一致的。」不過她也表示,米塔利波夫的回應表明了這類研究有多麼困難。在他的研究中,有一個胚胎顯示出「等位基因脫扣」的現象,即研究團隊無法在雙親中同時檢測到等位基因。瑪利亞·賈辛補充道:「我們不確定同源基因間重組引起的基因修復是否發生在所有胚胎中,或者部分胚胎中,或者在最極端情況下,沒有一個胚胎發生這樣的修復。」

包括米塔利波夫在內,所有人都表示,這一切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有確定答案。對他來說這沒有什麼關係;他明白人們對他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都有很多擔憂。如果他的方法確實有效,那也只能適用於具有單個野生型基因拷貝的胚胎。一方面,細胞必須具有一個野生型基因版本才能複製。但更重要的是,新的想法需要更多時間和工作才能滲透到一個領域中。「現在有很多教條,特別是在生物學領域,」米塔利波夫說,「而我們帶著實驗結果闖入了這個領域,說這是人類胚胎中一種未知但十分強大的修復途徑。」

想讓「教條」為這種方法讓路顯然需要時間。「在某種程度上,米塔利波夫的團隊加強了他們的實例,」諾福勒說,「也許這指明了我們從根本上理解早期人類胚胎中新機制的方向,但也有可能在一年之後,我們將以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一問題。」當然,無論哪種結果,對於最終的臨床實踐,都要求超過70%的成功率。這也意味著,科學家還需要在實驗室中進行更多的工作,努力使原本非常遙遠的事情變得更有現實可行性。

相關焦點

  • 利用CRISPR/Cas9糾正人類胚胎中的突變為時尚早
    (以此能代替對胚胎的選擇),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在父源性染色體EYS位點上引入Cas9誘導的雙鏈斷裂(DSB)所產生的修復結果,EYS位點攜帶有一種會誘發失明的移碼突變(frameshift mutation),研究者發現,最常見的修復結局都是微同源性介導的末端連接,而該過程發生在胚胎發育的第一個細胞周期中,其會導致胚胎出現讀碼閱讀框的非鑲嵌型修復,而值得注意的是,大約一半的斷裂並不會被修復,
  • 科學家在子宮裡矯正胚胎致命基因突變
    本周,最新一期《科學》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封面論文向我們講述了關於基因療法的一項最新進展——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和費城兒童醫院的一支團隊成功修復了小鼠的一種致命基因突變。令人讚嘆的是,在修復突變時,這些小鼠甚至還沒有誕生!
  • CRISPR/Cas9編輯人類胚胎可能導致大片段突變
    有針對性地引入DSB,然後進行重組,可以在模型生物和細胞系中精確地修飾基因組,並可能有助於糾正人類種系中的致病突變。修正人類胚胎中的致病突變有可能減少遺傳性疾病的負擔,並改善致病突變夫婦的生育治療,以代替胚胎選擇。DSB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發生,通過同源染色體之間的重組進行修復,從而保證後代的基因組傳遞和遺傳多樣性。
  • 我科學家探索從胚胎層面修復基因缺陷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肖思思  如果能從胚胎層面修復有遺傳缺陷的基因,那是不是意味著父母的遺傳疾病將被阻斷,不再傳遞給孩子呢?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劉見橋教授團隊20日發布了一項最新科研成果,首次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運用於人類二倍體胚胎(即一個卵子和一條精子組成的胚胎),並對攜帶遺傳突變基因的胚胎進行了修復,證實了基因編輯技術通過改造缺陷基因來治療遺傳疾病的可能性。
  • 基因編輯遭遇前所未有危機?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容易造成染色體混亂
    基因組編輯涉及對細胞DNA序列的精確操縱,以改變細胞命運和生物特徵,具有提高我們對人類遺傳學認識和治癒遺傳疾病的潛力。 然而,評估早期人類胚胎中基因校正的研究報告說,突變修復效率低,鑲嵌率高以及可能產生病理後果的意外編輯結果的可能性。
  • 研究發現可以用CRISPR校正人類胚胎突變的缺陷
    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對人類胚胎中CRISPR進行的最詳細的分析,研究表明,應用CRISPR修復人類胚胎發育早期的致盲基因通常會消除整個染色體或大部分染色體。 「我們的研究表明,CRISPR/Cas9還沒有準備好在人類發展的這一階段用於臨床糾正突變,」該研究的資深作者DieterEgli說,他是哥倫比亞大學Vagelos醫學院兒科發育細胞生物學的助理教授。
  • 科學家們真能利用CRISPR/Cas9技術來糾正人類胚胎中的...
    對人類胚胎中致病基因突變的修正或許有望減少人類遺傳性疾病的負擔,並能改善攜帶致病性突變夫婦的生育療法(以此能代替對胚胎的選擇),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在父源性染色體EYS位點上引入Cas9誘導的雙鏈斷裂(DSB)所產生的修復結果,EYS位點攜帶有一種會誘發失明的移碼突變(frameshift mutation),研究者發現,最常見的修復結局都是微同源性介導的末端連接,而該過程發生在胚胎發育的第一個細胞周期中
  • 3項背靠背研究: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會導致染色體嚴重混亂
    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目前在動植物中已被廣泛用於基因改造研究。其作為一種有前途的技術,也被期望作為矯正致病突變的工具用於臨床應用,例如校正體細胞中與疾病相關的等位基因,以及糾正人類胚胎中的致病突變以減輕胎兒和新生兒遺傳性疾病的負擔。
  • 基因編輯胚胎「治癒」遺傳病?
    如果在生命最初始階段的胚胎就進行基因編輯,將錯誤的基因片段加以修復,是否意味著可以糾正這些疾病?父母攜帶的遺傳病能夠得以阻斷呢?近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劉見橋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蠶豆病、地貧基因兩種遺傳病的研究,在胚胎階段就對明確缺失、錯漏的基因加以修復後,均得到了不含這些疾病遺傳信息的胚胎。
  • 密集新研究表明:人類胚胎基因編輯造成染色體混亂!
    被譽為「基因魔剪」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問世以來,外界對其在目前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症治療方面寄予厚望。但截至目前,其安全性仍是最大的障礙,尤其在對人類胚胎「動刀子」的時候。最近有三份研究均聚焦於描述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
  • 基因編輯胚胎導致大量DNA突變和重組!
    先前的實驗表明,該工具可以使"脫靶"基因突變遠離靶點,但在最近的研究中確定的變化可能被標準的評估方法忽略。坎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遺傳學家Gaetan Burgio說:"靶向效應更重要,也更難消除。"這些安全方面的擔憂可能會給正在進行的關於科學家是否應該編輯人類胚胎來預防遺傳疾病的爭論提供信息。
  • 基因編輯胚胎導致大量DNA突變和重組!
    這些安全方面的擔憂可能會給正在進行的關於科學家是否應該編輯人類胚胎來預防遺傳疾病的爭論提供信息。這個過程之所以有爭議,是因為它對基因組造成了永久性的改變,這種改變可以代代相傳。"如果出於生殖目的或生殖系編輯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比作太空飛行,新數據是相當於在發射臺上的火箭在起飛之前爆炸了。"
  • 科學家第一次成功修復了人類基因中的致病突變,這意味著什麼?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周三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科學家們第一次成功編輯了人類胚胎基因,修復了一種常見的、能導致嚴重疾病的變異,製造了健康的胚胎。這項研究標誌著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儘管臨床試驗為時尚早,但這意味著基因編輯技術有一天可能保護嬰兒們免於多種遺傳疾病的威脅。
  • 基因編輯可能導致人類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新聞—科學網
    「如果把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比作是太空飛行,那麼最新的研究相當於把發射臺上未起飛的火箭給炸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基因編輯的Fyodor Urnov說。 2015年,研究人員在實驗室首次使用CRISPR編輯人類胚胎。從那時起,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隊開始嘗試這個過程,目的是對基因進行精確的編輯。但這樣的研究仍然很少,而且通常受到嚴格的監管。
  • 國家基因庫參與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新聞—科學網
    國家基因庫參與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揭示早期胚胎編輯在單基因遺傳病安全防治方面的重大潛力   8月3日,由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
  • 英美最新研究警示:人類胚胎中的CRISPR基因編輯會造成染色體混亂
    近段時間,有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技術修飾人類胚胎的研究,揭示了該過程如何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重大效應。基因編輯(gene editing)是一種能比較精確地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新興基因工程技術。CRISPR技術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發現的,並迅速成為人類生物學、農業和微生物學等領域最流行的基因編輯工具。
  • 基因編輯會導致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
    這些結果無疑增加了人們對基因編輯安全性的擔憂。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一直是一件飽受爭議的事情(圖源:Pascal Goetgheluck/Science Photo Library)最近,科學家又進行了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編輯人胚胎基因組的實驗。結果揭示,這會在目標位點附近引入大量不必要的改變。
  • Cell重磅|胚胎編輯試驗可導致染色體丟失,易位等副作用
    iNature 糾正人類胚胎中的致病突變具有減輕遺傳疾病負擔,並改善對具有致病突變的夫婦進行替代胚胎選擇的潛力。 該研究顯示最常見的修復結果是微同源介導的末端連接,這發生在合子的第一個細胞周期中,導致胚胎的閱讀框非鑲嵌式恢復。值得注意的是,大約一半的斷裂仍未修復,導致無法檢測到父本等位基因,並且在有絲分裂後,失去了一個或兩個染色體臂。相應地,Cas9脫靶切割由於兩個等位基因的切割而導致染色體損失和半純合插入缺失。
  • Cell:賀建奎進行的胚胎編輯試驗可導致染色體丟失,易位等副作用
    糾正人類胚胎中的致病突變具有減輕遺傳疾病負擔,並改善對具有致病突變的夫婦進行替代胚胎選擇的潛力。該研究顯示最常見的修復結果是微同源介導的末端連接,這發生在合子的第一個細胞周期中,導致胚胎的閱讀框非鑲嵌式恢復。值得注意的是,大約一半的斷裂仍未修復,導致無法檢測到父本等位基因,並且在有絲分裂後,失去了一個或兩個染色體臂。相應地,Cas9脫靶切割由於兩個等位基因的切割而導致染色體損失和半純合插入缺失。這些結果證明了操縱染色體成分的能力,並揭示了人類胚胎突變校正的重大挑戰。
  • 驚人發現:在人類胚胎中使用CRISPR,可能致使整條染色體消失!
    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對人類胚胎中的CRISPR進行的最詳細的分析,它表明,在人類胚胎發育的早期,採用CRISPR修復致盲基因,通常會消除整個染色體或其中的一大部分 在這篇新論文中,Egli和他的同事測試了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對早期人類胚胎的影響,這些胚胎攜帶著一種名為EYS(閉眼同源基因)的突變基因,這種基因會導致遺傳性失明,而且這種情況下出現的頻率很高。 在過去,科學家認為在人體細胞或小鼠中使用CRISPR會產生兩種結果,一種是精準修復突變,一種是產生微小的局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