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新研究表明:人類胚胎基因編輯造成染色體混亂!

2020-11-23 中國生物技術網

被譽為「基因魔剪」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問世以來,外界對其在目前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症治療方面寄予厚望。但截至目前,其安全性仍是最大的障礙,尤其在對人類胚胎「動刀子」的時候。

最近有三份研究均聚焦於描述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過去的研究表明,基因編輯可能導致遠離目標區域的突變,這是此前關注較多的「脫靶」效應,但最近這些研究確定了鄰近位點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可能被傳統的安全篩查所忽視。他們的結果均顯示:在目標序列周圍區域出現了大規模的、非預期的DNA缺失和重排。

這些研究均發表於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研究僅用於科研目的,並非出於生殖目的。科學界認為,這三項密集發布的研究提醒,需要更加謹慎對待生殖系基因編輯。

在6月5日發表的第一項研究中,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發育生物學家Kathy Niakan及其同事使用CRISPR移除了18個胚胎中的POU5F1基因,該基因對胚胎發育和幹細胞多能性的非常重要。當他們分析基因缺失的影響時,他們意外地發現其中8個胚胎在POU5F1周圍產生了非預期效應,其中4個涉及大量的DNA重排和數千個鹼基對缺失。這遠遠超出了研究人員使用這種方法的通常預期。

6月18日發表研究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幹細胞生物學家Dieter Egli領導的研究小組,他們研究了由帶有導致失明的EYS基因突變的精子形成的胚胎,試圖使用CRISPR-Cas9糾正這種突變。EYS基因是一種最常見的與一種叫做色素性視網膜炎的退行性眼部疾病有關的基因。

但他們最終發現,除了預期的變化之外,23個胚胎中幾乎有一半在EYS所在的位置丟失了大量的染色體片段,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染色體完全消失。

第三份研究由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生殖生物學家Shoukhrat Mitalipov團隊完成,他們於6月20日發表了研究結果。該團隊嘗試糾正MYBPC3基因的突變,此前的研究指出該基因突變和心臟疾病相關聯。儘管他們成功修復了86個胚胎中近一半的損傷,但他們也報告了基因編輯會影響含有該基因的染色體大部分區域的跡象。

實際上,早在2015年,研究人員就首次使用CRISPR編輯人類胚胎。從那時起,世界各地的一些研究團隊開始探索這個過程,目的是對基因進行精確的編輯。但這樣的研究仍然很少,而且通常受到嚴格的監管。

圍繞著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爭議也從未停止。畢竟,這項技術可以對基因組造成永久性的改變,而且這種改變可以代代相傳。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生殖生物學家Mary Herbert說,人類胚胎中被基因編輯剪切的DNA如何修復,最新的這些研究強調了科學界對這一問題仍了解甚少。她說,「在我們開始之前,我們需要一個基本的路線圖來了解那裡發生了什麼。」

而此前在小鼠胚胎等研究中使用CRISPR的工作已經證明,編輯染色體會造成巨大的、非預期的效應。但是未參與最新這些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遺傳學家Fyodor Urnov說,在人類胚胎中演示這項工作也很重要,因為不同的細胞類型可能對基因組編輯做出不同的反應。他表示,「我們科學界的所有人都將立即開始更加認真地對待這一問題,這不是一次性的僥倖。」

Urnov甚至表示,「這沒有『糖衣』,這是對所有基因組編輯人員的限制令,讓他們遠離胚胎編輯。」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風險如同原子彈,密集新研究表明:造成染色體混亂
    這也是我們自己和爸爸媽媽長得像的關鍵之處,編輯即是字面的意思,而在這裡是在更細微的DNA層面上進行操作——修改,增減或者替換等。簡明概要就是,對基因進行修改,增減或者替換,從而實現人們的目的。基因編輯嬰兒實驗的主導者——賀建奎,被判刑!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當中,基因編輯事件是一件具有戲劇性的事故。
  • 英美最新研究警示:人類胚胎中的CRISPR基因編輯會造成染色體混亂
    近段時間,有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技術修飾人類胚胎的研究,揭示了該過程如何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重大效應。基因編輯(gene editing)是一種能比較精確地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新興基因工程技術。CRISPR技術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發現的,並迅速成為人類生物學、農業和微生物學等領域最流行的基因編輯工具。
  • 基因編輯遭遇前所未有危機?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容易造成染色體混亂
    基因組編輯涉及對細胞DNA序列的精確操縱,以改變細胞命運和生物特徵,具有提高我們對人類遺傳學認識和治癒遺傳疾病的潛力。 然而,評估早期人類胚胎中基因校正的研究報告說,突變修復效率低,鑲嵌率高以及可能產生病理後果的意外編輯結果的可能性。
  • 基因編輯可能導致人類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編輯人胚胎基因組的實驗。結果揭示,該過程可能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巨大變化。 這三項獨立研究均已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並揭示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新風險。既往研究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脫靶突變常常發生在距離靶點很遠的位置。
  • 基因編輯會導致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
    這些研究揭示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新風險。先前的研究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脫靶突變常常發生在距離靶點很遠的位置。最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不僅僅是目標位點的遠處,CRISPR–Cas9也會在目標位點附近引入不必要的突變,這是傳統方法所不能檢測到的。基因編輯領域學者Gaétan Burgio認為,這些「on-target」效應更難以避免。
  • 3項背靠背研究: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會導致染色體嚴重混亂
    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目前在動植物中已被廣泛用於基因改造研究。其作為一種有前途的技術,也被期望作為矯正致病突變的工具用於臨床應用,例如校正體細胞中與疾病相關的等位基因,以及糾正人類胚胎中的致病突變以減輕胎兒和新生兒遺傳性疾病的負擔。
  • 新的研究表明,基因編輯技術仍不成熟
    一是技術不成熟會給人類社會和生態帶來災難,二是即便技術已經成熟,但是在使用時罔顧人類社會的倫理,也可能會造成巨大災難。這兩點更多的時候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在使用基因編輯時,可能會造成對健康和生命的損害,尤其是在對胚胎,無論是人的胚胎還是動物胚胎進行編輯時,都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傷害。
  •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警報再拉響,賀建奎「醜聞」重提
    CRISPR-Cas9修改人類胚胎的實驗揭示,該方法引發目標位點或附近基因組大的、不必要的改變,可能加劇人們對於可遺傳基因組編輯安全性的擔憂。他們研究了使用具有導致心臟疾病突變基因的精子製成的胚胎,發現靶向同源位點有利於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和基因轉換的相互作用,表明基因轉換和NHEJ是植入前人類胚胎中兩種主要的DNA DSB修復機制。但同時有跡象表明,轉換軌道可能會雙向擴展,遠遠超出目標區域,導致廣泛的雜合性損失(LOH),帶來嚴重的安全問題。
  • 基因編輯胚胎導致大量DNA突變和重組!
    三項研究顯示大量的DNA缺失和重組增加了對遺傳基因組編輯的安全性擔憂。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修改人類胚胎的一系列實驗,揭示了該過程如何在目標位點或附近對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巨大改變。
  • 基因編輯胚胎導致大量DNA突變和重組!
    2020年6月29日訊 /生物谷BIOON /——三項研究顯示大量的DNA缺失和重組增加了對遺傳基因組編輯的安全性擔憂。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修改人類胚胎的一系列實驗,揭示了該過程如何在目標位點或附近對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巨大改變。
  • 瑞典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引發爭議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希望這項研究有助於掌握胚胎早期發育狀況,未來或將對治療不孕不育症以及預防流產產生積極作用。以下是關於相關研究的五個關鍵問題:一、這並不是科學家首次嘗試編輯人類胚胎基因2015年,中國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試圖改變人類胚胎中的基因,特別是改變涉及供血障礙β地中海貧血症的相關基因。
  • CRISPR編輯人類胚胎有高風險—導致染色體大段甚至整體缺失
    各類臨床應用中,人類生殖細胞系中的基因編輯一直是學術界和輿論的焦點:一方面,其在遺傳性疾病的根治和疾病預防等方面獨具優勢;另一方面,其存在的安全風險和倫理道德問題也引來諸多爭議,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以評估其前景。
  • 《細胞》:CRISPR編輯人類胚胎存在重大隱患
    《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CRISPR編輯人類胚胎的重要論文,指出這種工具在編輯特定的基因後,有可能會移除一大段染色體!使用這種工具,科學家們能夠快速對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但在編輯人類胚胎上,CRISPR卻始終充滿了爭議。這不僅有著倫理上的問題,也有著技術上的隱患。在本篇《細胞》論文中,科學家們評估了使用CRISPR工具修復一條致盲基因的可能性。這條基因叫做EYS,其中的一些突變(如移碼突變)會導致遺傳性眼盲。
  • 簡訊 | 新一輪哥大黑科技來襲,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再引熱議
    2019年伊始,哥大的多項研究便引起了廣泛關注,包括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大腦信號識別、自我模擬機器人和影響精神疾病的腦細胞等
  • 驚人發現:在人類胚胎中使用CRISPR,可能致使整條染色體消失!
    發表在《細胞》(Cell)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們描述了用CRISPR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後出現的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驚人結果:它可能致使整條染色體消失!
  • 研究發現可以用CRISPR校正人類胚胎突變的缺陷
    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對人類胚胎中CRISPR進行的最詳細的分析,研究表明,應用CRISPR修復人類胚胎發育早期的致盲基因通常會消除整個染色體或大部分染色體。 「我們的研究表明,CRISPR/Cas9還沒有準備好在人類發展的這一階段用於臨床糾正突變,」該研究的資深作者DieterEgli說,他是哥倫比亞大學Vagelos醫學院兒科發育細胞生物學的助理教授。
  • CRISPR/Cas9編輯人類胚胎可能導致大片段突變
    已有的研究已經顯示,雙鏈斷裂(DSBs)會刺激同源DNA片段之間的重組。有針對性地引入DSB,然後進行重組,可以在模型生物和細胞系中精確地修飾基因組,並可能有助於糾正人類種系中的致病突變。修正人類胚胎中的致病突變有可能減少遺傳性疾病的負擔,並改善致病突變夫婦的生育治療,以代替胚胎選擇。
  • 【Nature子刊】基因編輯猴子胚胎產生HIV抗體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研究...
    導言:基因技術對人類的影響很大,利用的好可以造福人類。最近有研究人員把基因編輯技術運用與猴子身上,發現基因編輯的猴子胚胎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治療HIV的新方法!基因編輯(gene editing),又稱基因組編輯(genome editing)或基因組工程(genome engineering),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因為基因編輯應用於人類是違法與違背倫理的,所以最近有研究人員把基因編輯技術運用與猴子身上,發現基因編輯的猴子胚胎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治療HIV的新方法!
  • Cell重磅|胚胎編輯試驗可導致染色體丟失,易位等副作用
    該研究顯示最常見的修復結果是微同源介導的末端連接,這發生在合子的第一個細胞周期中,導致胚胎的閱讀框非鑲嵌式恢復。值得注意的是,大約一半的斷裂仍未修復,導致無法檢測到父本等位基因,並且在有絲分裂後,失去了一個或兩個染色體臂。相應地,Cas9脫靶切割由於兩個等位基因的切割而導致染色體損失和半純合插入缺失。
  • Cell:賀建奎進行的胚胎編輯試驗可導致染色體丟失,易位等副作用
    該研究顯示最常見的修復結果是微同源介導的末端連接,這發生在合子的第一個細胞周期中,導致胚胎的閱讀框非鑲嵌式恢復。值得注意的是,大約一半的斷裂仍未修復,導致無法檢測到父本等位基因,並且在有絲分裂後,失去了一個或兩個染色體臂。相應地,Cas9脫靶切割由於兩個等位基因的切割而導致染色體損失和半純合插入缺失。這些結果證明了操縱染色體成分的能力,並揭示了人類胚胎突變校正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