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CRISPR編輯人類胚胎存在重大隱患

2020-11-13 醫學顧事



《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CRISPR編輯人類胚胎的重要論文,指出這種工具在編輯特定的基因後,有可能會移除一大段染色體



CRISPR基因編輯工具是本世紀以來生物技術領域取得的最大突破之一,也在幾周前斬獲了諾貝爾化學獎的殊榮。使用這種工具,科學家們能夠快速對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


但在編輯人類胚胎上,CRISPR卻始終充滿了爭議。這不僅有著倫理上的問題,也有著技術上的隱患。在本篇《細胞》論文中,科學家們評估了使用CRISPR工具修復一條致盲基因的可能性。這條基因叫做EYS,其中的一些突變(如移碼突變)會導致遺傳性眼盲。


▲位於6號染色體的EYS基因發生移碼突變時,會導致遺傳性眼盲(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為了矯正EYS基因突變,他們招募了一名眼盲患者,請他捐獻精子,並將精子和CRISPR編輯工具一同注射入卵細胞中。理論上說,這有望在胚胎細胞的發育過程中修復突變,產生健康的胚胎。類似的,科學家們也做了另外一種嘗試:先讓卵細胞受精,再在發育到雙細胞階段的時候引入CRISPR編輯工具,進行修復。


對於出現移碼突變的EYS基因,研究人員預計會出現兩種基因編輯結果:第一種是精準的修復,產生完全正常的基因;另一種是在編輯位點出現一些序列的插入或刪除,矯正移碼突變。換句話說,修復雖然不完美,但也可以產生具有正常功能的蛋白產物。


初看之下,實驗還算順利。在後續的簡單測序中,研究人員們發現在進行基因修復的20個胚胎中,有17個胚胎已經檢測不出突變的EYS基因


圖片來源:123RF


這不就說明基因編輯成功了嗎?未必。科學家們在實驗結果的解讀上顯得非常謹慎——檢測不出突變基因,有可能是因為這些基因得到了修復,也有可能是因為來自精子的突變基因片段丟失了。


分析了這些早期胚胎的基因組後,研究人員們觀察到了第三種,也是一種沒有預料到的結果——在CRISPR技術的編輯下,有一半的雙鏈DNA斷裂沒有得到修復,這導致突變EYS基因所在的6號染色體出現了部分丟失,甚至是完全丟失!這也表明使用CRISPR技術編輯人類胚胎,還存在很大的挑戰。


研究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該研究的官方新聞稿指出,201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可以通過CRISPR技術修復人類胚胎中導致心臟病的一個突變,而本研究則給當時的結果籠罩上了一層疑云:我們不確定3年前的那項研究究竟是因為基因編輯的成功,還是因為相應染色體片段的丟失


「我們的研究表明在這個人類發育階段,CRISPR/Cas9系統還沒有完全準備好進入臨床,修復突變。」本研究的通訊作者Dieter Egli教授說道,「如果2年前就知道我們的結果,我懷疑是否還會有人在臨床上用CRISPR去編輯人類的胚胎。」


研究人員們期望這些結果可以打消那些不成熟、不負責的臨床嘗試的想法,並推動更安全、更有效技術的誕生。


參考資料:

[1] Michael V. Zuccaro et al., (2020), Allele-Specific Chromosome Removal after Cas9 Cleavage in Human Embryos, Cell,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0.025

[2] Study Identifies Pitfall for Correcting Mutations in Human Embryos with CRISPR, Retrieved October 29, 2020, from https://www.cuimc.columbia.edu/news/study-identifies-pitfall-correcting-mutations-human-embryos-crispr

相關焦點

  • CRISPR/Cas9編輯人類胚胎可能導致大片段突變
    原創 梅斯醫學 MedSci梅斯導語:人類胚胎突變矯正面臨重大挑戰。有針對性地引入DSB,然後進行重組,可以在模型生物和細胞系中精確地修飾基因組,並可能有助於糾正人類種系中的致病突變。修正人類胚胎中的致病突變有可能減少遺傳性疾病的負擔,並改善致病突變夫婦的生育治療,以代替胚胎選擇。DSB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發生,通過同源染色體之間的重組進行修復,從而保證後代的基因組傳遞和遺傳多樣性。
  • 研究發現可以用CRISPR校正人類胚胎突變的缺陷
    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後意外的不良結果。 人胚胎CRISPR 近年來,被稱為CRISPR/Cas9的基因組編輯系統徹底改變了分子生物學,它的發現者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該系統允許科學家對培養的細胞、活組織和動物胚胎的基因組進行精確的改變。 2015年報告了CRISPR在人類胚胎中的首次使用。
  • 範勇教授: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胚胎水平治療遺傳病的應用
    基因編輯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可以對基因組完成精確修飾的一種技術,包括基因敲除、敲入、定點突變、小片段的缺失、甚至大片段的替換等等。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三院產科重大疾病重點實驗室的範勇教授分享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胚胎水平治療遺傳病的應用」議題,生物谷小編整理了範勇教授重點演講內容,與大家分享。
  •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
    CRISPR/Cas是進行基因編輯的強大工具,可以對基因進行定點的精確編輯。在嚮導RNA(guide RNA, gRNA)和Cas9蛋白的參與下,待編輯的細胞基因組DNA將被看作病毒或外源DNA,被精確剪切。但是,CRISPR/Cas9的應用也有一些限制條件。首先,待編輯的區域附近需要存在相對保守的PAM序列。其次,嚮導RNA要與PAM上遊的序列鹼基互補配對。
  •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新論述在《細胞·幹細胞》雜誌發表
    央廣網北京10月6日消息(記者黃光輝)美國紐約時間10月5日《細胞·幹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員與九位國際知名學者聯合署名的論述文章。文章首先綜述了科學界通過組織人類基因編輯委員會和國際學術峰會為人類基因編輯尤其是可遺傳的胚胎基因編輯提供詳細的指導意見的努力。此後,文章著重闡述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對於胚胎發育等基礎研究的重要推動作用,以及國際學術合作對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潛在臨床應用的重要意義。基因編輯是指對「生物的整套遺傳物質——基因組」進行精確地插入、敲除和改變。
  • 2015年基因編輯技術重大成果:首次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中國日報網12月30日電(蔡東海)基因編輯是2015年被廣為談論的一個話題,特別是基於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打開了基因缺陷治療和預防疾病蔓延的大門。從老鼠到人類胚胎,科學家已經進行廣泛的試驗。美國財經科技網站商業內幕網(Business Insider)12月28日評出2015年度基因編輯技術重大科技成果。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或將用於對人類胚胎進行編輯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受精卵的單個細胞如何轉化成為胚泡,胚泡是一種大約5日齡的結構,其可以植入到母體的子宮中;胚泡中包含有多種類型的細胞,而最後註定發育成胎兒的細胞稱之為外胚層祖細胞,這些細胞被兩種其他類型的細胞包裹著,其可以發育成為胎盤和其他組織,比如卵黃囊結構,而Niakan在研究中使用了來自生育診所中的人類胚胎,這些胚胎是進行體外受精遺留下來作為研究捐獻使用的,在研究之後當這些胚胎達到
  • 盤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進展
    最近發表在《實驗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努森茨威格和他的同事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對B細胞進行了修飾。B細胞是一種分泌抗體的白細胞。研究人員通過改造小鼠B細胞來製造人類自身的bNAbs。研究人員發現,以這種方式改變的細胞產生的抗體水平足以保護動物免受愛滋病毒感染,這意味著這項技術最終可能被用作免疫工具。
  • CRISPR編輯人類胚胎有高風險—導致染色體大段甚至整體缺失
    各類臨床應用中,人類生殖細胞系中的基因編輯一直是學術界和輿論的焦點:一方面,其在遺傳性疾病的根治和疾病預防等方面獨具優勢;另一方面,其存在的安全風險和倫理道德問題也引來諸多爭議,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以評估其前景。
  • 英美最新研究警示:人類胚胎中的CRISPR基因編輯會造成染色體混亂
    近段時間,有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技術修飾人類胚胎的研究,揭示了該過程如何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重大效應。基因編輯(gene editing)是一種能比較精確地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新興基因工程技術。CRISPR技術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發現的,並迅速成為人類生物學、農業和微生物學等領域最流行的基因編輯工具。
  • CRISPR/Cas基因編輯療法的前景與倫理爭議
    」上重大基礎研究貢獻而獲此殊榮。科學家你追我趕地利用CRISPR/Cas技術對細菌、真菌、植物、動物,包括人類細胞和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操作,最火熱的當屬基因編輯療法。目前,中國、美國等國家的科學家已經嘗試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包括愛滋病相關基因、地中海貧血突變基因和遺傳性「肥厚型心肌病」突變基因等。
  • 基因編輯遭遇前所未有危機?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容易造成染色體混亂
    基因組編輯涉及對細胞DNA序列的精確操縱,以改變細胞命運和生物特徵,具有提高我們對人類遺傳學認識和治癒遺傳疾病的潛力。 然而,評估早期人類胚胎中基因校正的研究報告說,突變修復效率低,鑲嵌率高以及可能產生病理後果的意外編輯結果的可能性。
  • 基因編輯「催生」優質人類血管細胞
    胚胎幹細胞起源於胚胎時期。它不僅可以長期自我複製,還具有分化形成人體內各種組織細胞的潛力。 通過控制人胚胎幹細胞的分化,可修復或替換那些受損和「即將退休」的組織細胞,用於治療心肌梗死、糖尿病、骨髓細胞疾病、老年性退化症等多種疾病。
  • 3項背靠背研究: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會導致染色體嚴重混亂
    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目前在動植物中已被廣泛用於基因改造研究。其作為一種有前途的技術,也被期望作為矯正致病突變的工具用於臨床應用,例如校正體細胞中與疾病相關的等位基因,以及糾正人類胚胎中的致病突變以減輕胎兒和新生兒遺傳性疾病的負擔。
  •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熱度背後的冷思考
    近年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正在給整個科研界帶來革命性變化,該技術使用CRISPR系統將Cas9蛋白和嚮導RNA注入小鼠受精卵,就能輕鬆實現基因敲除,同時,注入Donor DNA則可實現基因敲入,甚至國際著名學術期刊Genome Biology有文章指出這項新技術將很快取代使用胚胎幹細胞的基因修飾,看起來小鼠胚胎幹細胞基因修飾技術的終結不可避免。
  • 利用CRISPR/Cas9糾正人類胚胎中的突變為時尚早
    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Allele-Specific Chromosome Removal after Cas9 Cleavage in Human Embryo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描述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類胚胎中基因進行編輯後所出現的意想不到的不良結果
  • 暨南大學學者《Cell Stem Cell》熱議CRISPR人體胚胎編輯
    技術在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修復疾病基因突變,來自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埃默裡大學的幾位學者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文,點評了這一最新成果。8月初,一組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體胚胎中糾正了引發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突變,這是第一次成功利用CRISPR-Cas9技術在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修復疾病基因突變(公布於Nature雜誌),令不少人激動不已。
  • 美首批基因編輯人類胚胎「浮出水面」
    美國首例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   OHSU科學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領導了這次研究,他拒絕對實驗結果進行評論,並表示是否公布還沒最後決定。但實驗組其他科學家證實,他們確實利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進行了編輯。實驗組核心成員、美國索克生物研究所的吳軍對媒體表示:「據我所知,這是美國首例對人類胚胎開展的基因編輯研究。」
  • CRISPR-Cas9應用依舊任重道遠
    CRISPR和DNA片段當地時間6月29日,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報導,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三個獨立研究團隊在測試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改變人類胚胎遺傳缺陷的可能性時發現,
  •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警報再拉響,賀建奎「醜聞」重提
    CRISPR-Cas9修改人類胚胎的實驗揭示,該方法引發目標位點或附近基因組大的、不必要的改變,可能加劇人們對於可遺傳基因組編輯安全性的擔憂。POU5F1基因中製造突變,結果顯示,在18個經過基因組編輯的胚胎中,約有22%的細胞存在非預期的基因組編輯結果,且跨度為4-20kb,影響了POU5F1周圍大片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