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基因庫參與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新聞—科學網

2021-01-15 科學網
國家基因庫參與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 揭示早期胚胎編輯在單基因遺傳病安全防治方面的重大潛力

 

8月3日,由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美國Salk生物學研究所和深圳國家基因庫合成與編輯平臺合作完成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最新重量級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在中國、美國、韓國的國際合作組的通力協作下,科學家第一次成功的利用CRISPR-Cas9系統在人類早期胚胎中對導致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突變進行了安全修復。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室肌肥厚為突出特徵的原發性心肌病,患病率約為 1/500,是一種全球性疾病,也是青壯年運動員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數的肥厚型心肌病均由基因突變導致,MYBPC3基因突變是最為常見的遺傳突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胚胎中修復MYBPC3致病突變,為從根本上治癒該種家族性遺傳疾病帶來了希望。

在得到倫理許可的基礎之上,此項目研究人員使用正常人的卵子和攜帶MYBPC3雜合致病突變的精子體外受精產生受精卵,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運用CRISPR-Cas9編輯策略對致病突變進行修復。結果證實,在早期胚胎中注射CRISPR-Cas9,利用內源野生型基因拷貝作為修復模板進行的編輯修復,能夠達到極高的修復效率,且有效地消除了胚胎嵌合的影響。

基因編輯的安全性問題曾引起公眾極大的關注和擔憂,建立針對該技術的安全性評估流程成為伴隨該技術發展的重要研究工作。深圳國家基因庫合成與編輯平臺的研究人員運用 高深度外顯子測序對編輯後胚胎中提取出的全能型幹細胞進行檢測,在生物信息學預測的685個潛在脫靶區域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編輯並未在脫靶區域產生新的突變。針對基因組的整體評估也顯示基因編輯未對基因組的穩定性產生顯著影響。基於Digenome-Seq和全基因組測序等深度測序技術的評估也進一步分析驗證了該研究中採用的編輯方法是相對有效而安全的。該研究充分說明,測序及相關分析技術在基因編輯的安全性評估方法的建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多種檢測評估方法整合的評估方案,將是編輯技術的臨床應用所必需的評估和監控保障。

該研究證實了早期胚胎編輯能夠達到較高的效率和安全性,並有效解決胚胎嵌合問題,揭示了早期胚胎編輯在單基因遺傳病安全防治方面的重大潛力,對編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顯示出基因組測序在基因編輯的安全性評價,以及未來基因編輯的應用上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據悉,作為該研究主要貢獻者的Belmonte教授與深圳國家基因庫保持著長期緊密的合作,並已成為深圳國家基因庫合成與編輯平臺的科學顧問。通過優勢整合,目前雙方已就基因編輯技術的優化和應用拓展開展了深度合作,開發基於高深度測序技術的基因編輯效率安全評估檢測流程,以推進基因編輯技術在例如單基因遺傳病等疾病治療方面的應用探索。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可能導致人類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編輯人胚胎基因組的實驗。結果揭示,該過程可能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巨大變化。 這三項獨立研究均已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並揭示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新風險。既往研究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脫靶突變常常發生在距離靶點很遠的位置。
  • 美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新聞—科學網
    Shoukhrat Mitalipov 圖片來源:OHSU/KRISTYNA WENTZ-GRAFF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一個研究團隊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這是美國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該研究由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Shoukhrat Mitalipov領銜,研究人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大量單細胞胚胎的DNA。《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透露,相關人員表示,該論文即將發表,但這之前不能透露任何信息。 該報導稱,直到現在,大部分美國科學家仍對人類基因編輯等爭議課題敬而遠之。
  • 國家基因庫參與沙鼠基因組研究 最新成果發表於PNAS
    國家基因庫參與沙鼠基因組研究 最新成果發表於PNAS 來源:金羊網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7-05   今日/總瀏覽:1/1624
  • 密集新研究表明:人類胚胎基因編輯造成染色體混亂!
    被譽為「基因魔剪」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問世以來,外界對其在目前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症治療方面寄予厚望。但截至目前,其安全性仍是最大的障礙,尤其在對人類胚胎「動刀子」的時候。最近有三份研究均聚焦於描述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
  • 美國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或能消除家族遺傳病
    迄今,只有中美兩國實施過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此前,中國科學家在全球首次公開了使用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嘗試,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三篇不同的論文,介紹中國在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方面的各項研究。Yet the research has already generated attention and controversy.但是,美國的研究仍然引發了關注與爭議。
  • 基因編輯胚胎「治癒」遺傳病?
    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上發表,證實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對人類的DNA進行定點改造,為通過改造缺陷基因來治療遺傳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據悉,這也是全球首篇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二倍體(即一個卵子和一條精子組成的正常胚胎)胚胎中應用的描述。雖然,囿於倫理要求,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治療遺傳病,將不允許實施。
  • 瑞典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引發爭議
    根據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的報導,在近期實驗中,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生物學家雷德裡克·蘭納(Fredrik Lanner)以及其同事使用基因編輯工具注入人類胚胎,對胚胎DNA做出了精準改變。相關基因編輯是在人類胚胎剛剛受精幾天後完成的,此時胚胎還處於發育的早期階段。
  • 多國法律明確禁止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最高可處15年監禁
    國外對基因編輯的應用是如何管理的?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和基因學教授馬扎爾·阿德裡對美國科技媒體Live Sceince表示:「在美國,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被禁止,無法獲得批准,如果是涉及人類細胞的基因編輯研究,則需要經過研究所在單位的審批。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然而人類胚胎在植入子宮後的早期發育情況,由於倫理和技術的限制而長期處於「黑匣子」般的狀態。   如果能在體外環境下讓人類胚胎繼續發育,並且仍能呈現胚胎在體內發育的結構和進程,將為深入認識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打開更廣闊的局面。   早在2016年,劍橋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的兩個科研團隊在二維(2D)培養皿中成功將人囊胚延遲培養到12~13天,這些2D培養的胚胎初步顯示出體內胚胎發育的一些簡單結構。
  • 對話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學者:爭議很大,兩年才通過倫理審議
    「有些倫理學家認為,人的基因是天生的,你不能改,人的基因怎麼能改、怎麼能變呢?但是我們的倫理也是不斷進步、變化的。四十年前,未婚同居那是可以坐牢的,現在男女戀愛,結婚之前沒有同居的已減少很多,倫理也是在不斷變化。」談及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人類胚胎的爭議,劉見橋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如是說道。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或將用於對人類胚胎進行編輯
    —CRISPR,或許很快就可以被用來研究人類胚胎了,近日,來自英國的監管委員會將去評估敲除日齡胚胎發育基因所引發的效應,來自科瑞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Kathy Niakan討論了該項目背後的基本原理,同時他們還希望這項調查有一天或將改善人類的不育療法。
  • 2015年基因編輯技術重大成果:首次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中國日報網12月30日電(蔡東海)基因編輯是2015年被廣為談論的一個話題,特別是基於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打開了基因缺陷治療和預防疾病蔓延的大門。從老鼠到人類胚胎,科學家已經進行廣泛的試驗。美國財經科技網站商業內幕網(Business Insider)12月28日評出2015年度基因編輯技術重大科技成果。
  •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新論述在《細胞·幹細胞》雜誌發表
    文章首先綜述了科學界通過組織人類基因編輯委員會和國際學術峰會為人類基因編輯尤其是可遺傳的胚胎基因編輯提供詳細的指導意見的努力。此後,文章著重闡述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對於胚胎發育等基礎研究的重要推動作用,以及國際學術合作對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潛在臨床應用的重要意義。基因編輯是指對「生物的整套遺傳物質——基因組」進行精確地插入、敲除和改變。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張新慶近日就相關問題接受了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的採訪。   記者:和運用於其他醫學領域的醫藥技術,基因編輯技術似乎致力於從更為初始的意義上預測、治療疾病。基因編輯技術的這種訴求的合理性、優越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 基因編輯遭遇前所未有危機?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容易造成染色體混亂
    基因組編輯涉及對細胞DNA序列的精確操縱,以改變細胞命運和生物特徵,具有提高我們對人類遺傳學認識和治癒遺傳疾病的潛力。 然而,評估早期人類胚胎中基因校正的研究報告說,突變修復效率低,鑲嵌率高以及可能產生病理後果的意外編輯結果的可能性。
  • 美首批基因編輯人類胚胎「浮出水面」
    圖片來源:《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網站   今日視點   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網站7月26日報導,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研究人員利用CRISPR技術,對大批單細胞胚胎的DNA進行了基因編輯。這是美國首次對人類胚胎開展的基因編輯研究。
  • 11機構呼籲謹慎對待生殖細胞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近日,由11個開展基因研究相關工作的機構組成的國際團體就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研究發布聯合聲明,反對把這項技術用於生殖目的,但支持公共資本注入以探究其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
  • 科技部回應「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明令禁止
    央視新聞11月27日消息,今天下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部長茶座」活動中,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對引起社會極大關注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做出回應。 徐南平表示,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
  • 【盤點】中國特色式的人類克隆 基因編輯胚胎?我們該何去何從?
    日)來自中國的一個研究團隊再次刊發文章闡明了他們修復人類胚胎的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國廣州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利用CRISPR技術人工地誘導了人類細胞發生突變,從而使得人類機體細胞對HIV更加耐受,而HIV是引發AIDS的病毒,這篇研究報告發表於國際雜誌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上,是世界上第二篇和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相關的研究論文
  • 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被找到—論文—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為提高豬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解析體細胞克隆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