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為提高豬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解析體細胞克隆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基因》上。
該團隊研究員牟玉蓮介紹,豬體細胞克隆技術是目前唯一可以通過體細胞遺傳物質獲得完整動物個體的生物技術,廣泛應用於育種新材料創製、醫學模型構建、豬基因功能研究、優質種畜繁殖以及瀕危種質保存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應用價值,但該技術還存在著克隆胚胎發育能力低、克隆技術效率低等問題。
該研究以豬體細胞克隆胚胎為研究對象,通過RNA建庫測序,共獲得18460個基因,佔豬基因組注釋基因數量的71%。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早分裂組(初次分裂時間在24小時)和晚分裂組(初次分裂時間在36小時)間的差異,得到3077個差異表達基因。
通過分析發現,差異表達基因顯著富集在轉錄和翻譯相關通路,尤其是核糖體以及糙面內質網蛋白加工通路。進一步分析發現,相對於晚分裂克隆胚胎,早分裂克隆胚胎中錯誤表達的「供體細胞記憶基因」數量更少,表明早分裂克隆胚胎的重編程效果優於晚分裂克隆胚胎。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農科院基本科研業務費等項目支持。(來源:中國科學報 張晴丹 付松川)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390/genes1112149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