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胚胎,可以在豬或其他哺乳動物的子宮中,完成發育並生產嗎?

2020-10-29 怪羅科普


按照目前已有的情況來看,生物滅絕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為了讓已經滅絕的生物重見天日,最好的復活方式就是「克隆」技術,從已經死亡的組織中,提取出遺傳物質,和相應的去核卵細胞進行融合,發育成胚胎,最後將胚胎移植到母體子宮中進行發育和分娩。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已經滅絕了,胚胎勢必會被移植到不同種類的動物體內,那胚胎能存活嗎?

舉個例子:猛獁象的胚胎移植到非洲象的子宮中,「借腹生子」,猛獁象能順利出生嗎?

種​間妊娠

像這樣,不同物種之間進行胚胎移植的技術,被稱為種間妊娠。

若物種之間親緣關係比較近,也沒有生殖隔離,那麼種間妊娠是​可​行的。

克隆羊多莉就是三個母親的孩子,基因來自芬蘭多塞特白面綿羊,卵細胞來自蘇格蘭黑臉羊,胚胎發育之後,移植到的是另一隻蘇格蘭黑臉羊。

換句話說,只要科學家們能提取出完整的猛獁象遺傳物質,找到合適的卵母細胞進行胚胎繁殖,移植非洲象的子宮,是有可能成功孕育出猛獁象的。

當時設立「猛獁象復活計劃」的日本科研團隊,也正是基於這一理論。

那如果兩個物種完全不同,存在生殖隔離,跨物種之前的妊娠是否會成功呢?

答案是:有可能的。

大熊貓克隆計劃:大熊貓胚胎移植母貓體內的研究

不同物種之間的妊娠,科學家們做了很多相關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我們國家,大熊貓克隆計劃就是其中之一。

眾所周知,大熊貓是我們國家的國寶,在2000年的時候,大熊貓數量非常稀少,而且每年繁殖一次,一般只產一個幼仔,在養育幼仔的時候,雌性大熊貓也不會再次受孕。

可以說,大熊貓數量稀少的局面,一方面也是自己「作」出來的。

科學家們就希望能通過克隆來增加大熊貓的數量,但鑑於大熊貓「國寶級」的身份,不能對它進行實驗,只能採取體細胞克隆,異種動物繁殖的方式。

科學家們從剛剛死去幾分鐘的大熊貓身上提取體細胞,提取出細胞核後,移植到家兔的卵母細胞中,並培育成胚胎細胞。

不能用大熊貓來做研究,就採用和熊貓生殖規律相似的貓來進行,將大熊貓的胚胎細胞移植到母貓子宮內進行發育。

為了保證胚胎的存活率,在移植的時候,科學家們將貓的胚胎也一起移植。

結果顯示,7隻貓有了懷孕的跡象,真正懷孕的有2隻,但最後都因為肺炎死亡。

2隻懷孕的母貓進行解剖後發現,有2個胎兒檢測到了大熊貓的遺傳物質,也就是說,若母貓順利分娩的話,將生產2個大熊貓幼仔。

那人類的受精卵,可以在其他哺乳動物體內發育並生產嗎?

理論上也是有可能的。

近幾年,生物科學中,聽得最多的就是人和動物的嵌合體。

經過基因技術,培育出人—豬嵌合體,人—鼠嵌合體等胚胎,移植到動物母體內進行發育,就能生長出人體所需的各種器官,這對於器官移植,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既然可以長出人的器官,那麼人類在動物體內發育長大也是有可能的,但也存在很多技術難題。

首先,該選擇哪種動物作為人體胚胎的容器?

每一種動物的幼仔體型大小不同、孕期時間也不同,若動物本身的孕期時間比較短,會造成胎兒還沒發育好就出生。

因此在選擇母體時,儘量要選擇子宮大小合適、孕期時間差不多的動物。

如今科技比較先進,種間妊娠也無需全程都在動物子宮內完成。

前期胚胎在動物子宮發育,後期或許就可以通過人造子宮來完成。

人造子宮就是模擬胚胎發育的環境,胚胎擺脫母體,可以在人造的環境中發育生長。科學家們就曾將8隻羊的幼體放入人造子宮中,並存活了4周時間。

因此,人造子宮也是非常好的輔助方案之一,只是這項技術也仍在研究之中。

其次,如何解決免疫排異現象?

由於不是自然受孕,移植胚胎後,胚胎如何在子宮內著床,母體如何進入懷孕狀態,也是一大難題。

而且存在免疫排異現象,這和人體移植器官後出現的症狀是類似的。

但科學家認為,這也是可以解決的。

例如前面說到的大熊貓胚胎移植案例,一起移植的還有貓的胚胎,因此母貓子宮內,貓胚胎的存在,可以有效緩解大熊貓胚胎的排異。

除此之外,還有如何解決不同物種之間血液和激素差異的問題,如何避免感染動物病毒等問題。

但以上種種問題,只要是科研方面的,相信只要通過長期研究實驗,就可以攻破。

唯有一點,是所有問題的前提,那就是「道德」因素。

克隆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它既能造福人類,也有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災難,誰也說不好。

​種​間妊娠也是一樣,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擁有人權,不能像動物一樣進行試驗。

試驗有成功也有失敗,成功還好說,若失敗,導致試驗對象死亡,誰該負責,萬一出現一個從來沒有過的生物,又該如何處理。

因此,在法律層面上,是不允許的。

最後

總的來說,動物的​種​間妊娠是可行的。這是恢復已經滅絕物種的​有​效手段之一。

動物孕育人體胚胎,也是有可能的,但需要克服多項技術難題,最需要克服的就是道德和法律。

人類完全有這樣的能力完善這項技術,然而,是否一定要運用到人體,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相關焦點

  • 人類受精卵,能在其他動物子宮內完成發育嗎?
    這個實驗直接證明了跨物種可以繁殖後代。科學家準備利用這種方式,來復活猛獁象,將猛獁象的細胞核移植到亞洲大象的去核卵細胞中,並使其發育,再通過代孕大象,產下猛獁象。不過,目前科學家們仍舊遇到很多問題。既然紅鹿能夠生下梅花鹿的後代,那人類受精卵能夠在其他動物體內發育成熟嗎?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在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中,胚胎的順利著床可謂是關鍵的一步。著床的失敗被認為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對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技術限制,制約了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然而人類胚胎在植入子宮後的早期發育情況,由於倫理和技術的限制而長期處於「黑匣子」般的狀態。   7天之後的「黑暗地帶」   人類胚胎發育到第7天,需要植入母親的子宮,才能繼續存活和發育。   7天之後,胚胎在子宮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導致這些變化的關鍵細胞和分子事件是什麼?出於倫理考慮和技術限制,這些問題很難用實驗手段來解析。
  • 離開子宮的又一步:人類胚胎在體外存活了兩周!
    差得遠了:胚胎在體外存活的時間一直無法超過一星期。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人類胚胎開始發育之後的一星期,它就要植入子宮裡了。沒有來自子宮的信號,哪怕灌給它再多的營養也沒用,孤零零的胚胎只能死掉。這意味著早期人類發育中有許多細緻研究都做不成。 至少以前研究者是這樣認為的。
  • 科學家揭示豬早期胚胎發育的三維基因組學重編程規律
    深入理解這一機制不僅有助於增加商業化豬育種的產仔數,也將有利於生物醫學研究中轉基因豬模型的建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經歷複雜的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其與胚胎的存活緊密關聯。染色質三維結構是重要的表觀遺傳因素,與基因表達調控、發育及疾病等密切相關。然而豬的染色質三維結構及其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變化規律目前還是一個未知的領域。
  • 日本造出多個人獸雜交胚胎,發育良好!科學家:人類毀滅的開始!
    英國2008年創造的人獸胚胎2008年英國衛報報導,英國首個人類和動物的雜交胚胎完成實驗,紐卡斯爾大學的萊爾·阿姆斯特朗在2008年1月獲得了HFEA(人類受精和胚胎學管理局)的許可後,將人類皮膚細胞中的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日前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的李天晴教授和季維智院士等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建立人胚胎三維培養系統,首次系統揭示了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他們所繪製的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研究胚胎著床後早期發育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 中美科學家揭開哺乳動物流產之謎
    (劉通宇/圖)   絕大多數克隆動物在胚胎發育的早期即告流產,中美兩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與胚胎發育相關的一個重要基因的沉默是哺乳動物早期流產的關鍵原因,這一發現也為解決人類自發流產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 人造子宮讓女人多餘嗎?
    這個結果當然讓人振奮,並且讓人浮想聯翩,未來這樣的人造子宮也可以用於人類的生育。想想那些為生育和哺乳付出太多艱辛和痛苦的女性,以及被「一孕傻三年」嚇怕了的準媽媽們,這種人造子宮就會被寄予厚望,而且將有巨大的市場。事實果真如此嗎?
  • 假日奇思,人造子宮的傳說可以成真嗎?
    1999年風靡全球的《黑客帝國》,向我們展示了人類幼體在類似於蠶繭的空間孕育生長;在電影《逃出克隆島》中,複製人則在一個類似於培養皿的大型水溶器中刺激生長。在這些作品中,人造子宮完全取代了溫暖的母體,成為了孕育人類的搖籃。科學家們的努力在現實生活中,科學家們也在不斷嘗試著人造子宮的構建。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正在緩緩打開?—新聞—科學網
    人的生命起源於早期胚胎,但人類胚胎著床後發育是怎樣進行的
  • 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然而,人類精子和卵子受精後,胚胎中染色體的結構如何變化、這些變化又受哪些生物學分子的影響等,一直以來是胚胎發育科學中的未解之謎。此外,由於精子在形態和功能上與其他終末分化的細胞截然不同,染色體在人類精子中如何壓縮摺疊也尚不清楚。
  • 胚胎發育速度由誰決定?
    近日研究人員發現了控制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蛋白質的製造與分解。這項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哺乳動物是如何進化的,並有助於改進再生醫學方法。所有哺乳動物從胚胎到成年都遵循相同的步驟。這些步驟順序相同,參與其中的基因及分子信號也相似。然而,其進展速度因物種而異。
  • Nature:人和豬胚胎類似性揭示出人早期發育階段的關鍵細節
    2017年6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和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豬胚胎和人胚胎細胞在它們的早期發育階段如何表現出顯著的類似性。通過結合這兩種模型,他們希望改進人們對小兒生殖細胞腫瘤和胎兒畸形等疾病起源的理解。
  • 子宮中的生命[組圖]
    騰訊科技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美國國家地理》電視頻道最新播出一期關於動物胚胎的紀錄片:《子宮中的生命――超級動物》。該節目中播放了幾種動物在胚胎發育中的真實一幕,向人們呈現出生命誕生之初的美妙,其中包括:紅袋鼠、檸檬鯊、寄生蜂和企鵝。
  • 人類胚胎發育過程
    第六周(36-42天)每個胚胎在子宮中的發育是不完全一樣的,這裡只是給您一個簡單普遍的胎兒發育過程的介紹)   懷孕第2周  醫學上將懷孕9周之前的胎兒稱為胚胎期,9周開始稱為胎兒期。受精一周後,胚胎分泌一種激素,這種激素幫助胚胎埋入子宮內膜,這樣受精卵就正式安頓下來,進行有規律的發育。
  • 試管嬰兒胚胎培養液會不會影響到寶寶?
    自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問世以來,現已廣泛應用於不孕不育患者的治療,是一項日趨成熟的技術,給越來越多的不孕症患者帶來了福音。但近年來,全球更多的學者以及不孕症夫婦對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安全性問題倍加關注。試管嬰兒出生的寶寶和自然懷孕後出生的寶寶一樣嗎?他們的身高、體重、發育會有不一樣嗎?
  • Science:揭示設定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
    2020年9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為什麼有些物種的懷孕時間比其他物種長?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找到了設定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並發現該機制基於蛋白的製造和分解方式。這些發現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哺乳動物是如何進化而來的,並有助於改進再生醫學的方法。
  • 「寧波市民科普課堂」我國科學家揭靈長類動物胚胎早期發育關鍵進程
    據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記者 董瑞豐)中國科學院一支研究團隊近日完成一項體外重現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原腸發生的工作,為研究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該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科學》上。從發育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一生中重要的時刻不是出生、結婚和死亡,而是原腸運動。這是早期胚胎發育最特殊的階段,細胞會從幾百個直接增加到幾千、幾萬個。
  • 【中國科學報】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解鎖表觀遺傳之關鍵要素  人類等哺乳動物的生命起始於精卵結合所形成的受精卵,而後會經歷一段複雜的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即從一個細胞逐漸分裂分化形成一個含有上百種細胞類型、多種器官的複雜有機體。同時,胚胎也從全能性向多能性過渡。  「這期間,個體的表觀遺傳信息會發生多層次的重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