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發育速度由誰決定?

2020-09-22 科技工作者之家


為什麼有些動物的孕期比其他物種長?近日研究人員發現了控制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蛋白質的製造與分解。這項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哺乳動物是如何進化的,並有助於改進再生醫學方法。

所有哺乳動物從胚胎到成年都遵循相同的步驟。這些步驟順序相同,參與其中的基因及分子信號也相似。然而,其進展速度因物種而異。例如,控制肌肉運動的神經細胞運動神經元在小鼠身上發育成熟大約需要三天,而在人類身上則需要一周多的時間。

為了解控制不同物種發育速度的背後機制,文章第一作者、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Teresa Rayon和同事在實驗室利用胚胎幹細胞培養出運動神經元,以便在不受胚胎內環境影響的情況下對細胞發育進行計時。

通過比對小鼠幹細胞和人類幹細胞,他們發現了這兩個物種在細胞發育速度上的差異——人類運動神經元形成所需時間是老鼠運動神經元的兩倍多。

研究人員認為答案一定在於細胞本身,他們將人類DNA序列導入小鼠細胞以核證基因是否與此有關,但答案是否定的。相反,研究人員發現,蛋白質分解及轉換的速度差異解釋了兩個物種之間細胞發育速度的差異。蛋白質在細胞中不斷地被製造和分解,這一過程在小鼠細胞中的進展速度是在人類細胞的兩倍,而小鼠細胞中蛋白質轉換速度更快是運動神經元形成速度更快的原因。

Teresa Rayon認為:蛋白質在人類胚胎內比在老鼠胚胎內更穩定,這是人類發育速度更慢的原因。

找到控制細胞發育速度的機制對於再生醫學和病理理解有著重要意義。通過調節幹細胞的發育速度,科學家們能夠改進特定類型細胞(用於實驗或治療)的生產流程,也可以獲取癌症研究的新思路。

研究小組負責人James Briscoe表示:「這種發育的異時性對於不同物種體型及大小差異有著重大意義。因此,了解胚胎發育速度背後的調控機制,也可以幫助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不同物種的進化史。」

科界原創

編譯:小貝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

期刊編號:0036-8075

原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9/200917181310.htm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Science:揭示設定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找到了設定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並發現該機制基於蛋白的製造和分解方式。這些發現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哺乳動物是如何進化而來的,並有助於改進再生醫學的方法。
  • 人類胚胎發育過程
    每個胚胎在子宮中的發育是不完全一樣的,這裡只是給您一個簡單普遍的胎兒發育過程的介紹)   懷孕第2周  醫學上將懷孕9周之前的胎兒稱為胚胎期,9周開始稱為胎兒期。受精一周後,胚胎分泌一種激素,這種激素幫助胚胎埋入子宮內膜,這樣受精卵就正式安頓下來,進行有規律的發育。
  • 八、胚胎發育中的某些機理
    八、胚胎發育中的某些機理   從受精卵發育為一個新個體歷經複雜的演變過程,包括細胞增殖、死亡、分化、識別、遷移和功能表達,以及組織和器官的形成等。這些變化具嚴密規律,具有精細的時間順序和空間關係。來自同一受精卵的細胞,它們的基因結構是相同的,胚胎發育變化中,細胞基因的表達起決定作用,並受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
  • Nature胚胎發育研究重大成果:重建人體發育時間
    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重構了人體「分節時鐘segmentation clock」,這是胚胎發育研究的重點
  • 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變化模式揭示
    記者4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國際權威期刊《基因組研究》最新在線發表了該所鄭萍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所韓敬東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發育多能性是指一種細胞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潛能。
  • 試管嬰兒過程中胚胎發育遲緩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但在胚胎培育的過程中,也免不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發生,胚胎發育遲緩就是其中的一個問題。關於胚胎發育遲緩,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這種情況,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了胚胎發育遲緩呢? 胚胎發育遲緩的原因 專家表示,胚胎發育遲緩主要歸結於兩方面原因:一是內因胚胎質量,二是外因體外培育環境。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建立三維培養系統、繪製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人的生命起源於早期胚胎,但人類胚胎著床後發育是怎樣進行的?胎兒形成即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有沒有圖跡可循?科學家們一直在為這些生命難題找尋答案。
  • 動物所揭示胚胎背腹軸發育穩定性的奧秘
    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即胚胎前後、背腹和左右體軸的建立,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正在緩緩打開?—新聞—科學網
    他們所繪製的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研究胚胎著床後早期發育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從受精卵著床到第14天原腸胚形成前 人類胚胎發育仍是神秘「黑匣子」 人類受精卵的發育,始於一系列卵裂和形態發生重排,形成囊胚。晚期囊胚包含三個不同的細胞譜系,即上胚層細胞及內胚層細胞和滋養外胚層兩個胚外組織。
  • 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變化模式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鄭萍團隊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所韓敬東團隊合作,研究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臨床上,大約30%~40%的情況下,胚胎會出現無法著床或正常發育的現象,部分原因來自胚胎,然而具體機制尚不清晰。闡明胚胎從著床開始的早期發育情況,對不孕症的幹預、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率的提升至關重要。
  • 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為探究上述問題,此前,劉江團隊與合作者以小鼠為模型,發現在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體三維結構會發生重編程變化,為認識哺乳動物胚胎染色體三維結構奠定了良好基礎,相關成果已在《細胞》雜誌上發表。這一次,劉江團隊轉向了人的早期胚胎發育過程,探究其染色體三維構象的獨特性。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遺傳調控規律解密
    這一重要發現進一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重編程調控機制,也為研究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等相關應用和胚胎發育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人類的個體生命起源於受精卵,受精卵在胚胎發育早期經歷了一系列顯著的染色體重編程事件。近些年,以小鼠為模式生物的研究表明:胚胎染色體的重編程過程中,來源父本、母本染色體的開放狀態、高級結構,以及其攜帶的表觀遺傳信息都發生了劇烈的改變。
  • 胚胎發育相關研究最新進展 - 非編碼RNA專區 - 生物谷
    這些被稱作類原腸胚(gastruloid)的結構僅由大約300個胚胎幹細胞組成,表現出具有與6至10天齡胚胎後部相似的發育特徵。這項研究表明,三個主要的胚胎軸是根據類似於胚胎的基因表達程序形成的。因此,類原腸胚有重大的潛力用於研究哺乳動物正常或病理性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3.Cell:重大進展!
  • Nature|角蛋白在早期胚胎發育中不對稱分配與細胞譜系特化
    在許多生物體中,不對稱分配的細胞命運決定因子驅動了不同細胞譜系的特化過程【2】,但是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是否也存在不對稱的細胞決定因子並不清楚。除此之外,細胞極性模型(Cell polarity model)認為細胞不對稱分配的細胞命運決定組分驅動了不同的細胞譜系特化產生【4】。但是在哺乳動物發育過程中,細胞極性分配的組分成分是否與非哺乳動物胚胎中類似發揮著不對稱遺傳命運決定因素的作用以及它們在早期胚胎發育與細胞異質性產生的關係尚不清楚。
  • 試管嬰兒過程中胚胎為什麼會停止發育?
    試管嬰兒過程中胚胎停止發育既胎停,對於女性朋友來說打擊是相當大的。因此女性朋友要引起相當的重視,一旦出現不適應的症狀,要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詳細的診斷和治療。那麼,試管嬰兒中為什麼胚胎會停止發育呢?這個問題由專家詳細的解答一下吧。
  • 【綜述】胰島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基因和環境因素在胚胎發育和代謝病的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宮內高糖對胚胎發育的影響涉及氧化應激、缺氧、凋亡以及表觀遺傳學改變(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後代不一定都發病,即使發病其發病的嚴重程度不一,母代飲食控制可以影響妊娠結局,飲食影響基因調控幹預轉錄模式)。傳統遺傳學認為基因的遺傳性決定基因表達及最終表型。
  • 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陳燁光研究組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合作在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Genome-wide mapping of
  • 微流體類胚胎模型助力揭開胚胎發育節點
    在該模型中,人類多功能幹細胞可以非常近似的模擬人類胚胎著床早期的若干關鍵階段的發育,並且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及重複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論文標題為「Controlled modelling of human epiblast and amnion development using stem cells」。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例如,各胚層的前體細胞在原腸胚形成之前的上胚層中具有特定的空間區域,而當原腸運動完成後,前端外胚層細胞將按照頭尾(Cranio-caudal)的次序,發育為大腦及脊髓等具有嚴謹前後次序的中樞神經系統。然而小鼠早期胚胎發育、特別是原腸運動時期的胚層譜系建立及細胞命運決定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晰,亟需從時間和空間尺度,在全基因組層面闡釋其調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