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胚胎發育中的某些機理

2021-01-08 生物谷

  八、胚胎發育中的某些機理

  從受精卵發育為一個新個體歷經複雜的演變過程,包括細胞增殖、死亡、分化、識別、遷移和功能表達,以及組織和器官的形成等。這些變化具嚴密規律,具有精細的時間順序和空間關係。來自同一受精卵的細胞,它們的基因結構是相同的,胚胎發育變化中,細胞基因的表達起決定作用,並受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胚胎發育機理是現代發育生物學中重大的研究課題。

  (一)細胞分化

  細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是指幼稚細胞發育為具有某些特殊結構和功能的過程。如桑椹胚分化為內細胞群和滋養層兩類不同的細胞。內細胞群又分化為三個胚層,三個胚層再分化形成各種組織。又如,造血幹細胞先分化為各種造血相祖細胞,後者再分化為不同的血細胞;骨原細胞分化為成骨細胞或軟骨細胞;精原細胞分化為精子等。這是廣義的分化概念,它包括形態結構和功能的成熟過程。狹義的或更嚴格的分化概念,是指原始的或尚未定向的細胞不可逆地轉變為某種定向細胞的時刻,它稱之為決定(determination)。細胞的決定發生在它的形態結構變化之前,它的主要標誌是能合成某種特殊蛋白質(如酶、受體等),故可以用測定蛋白質、受體或酶等技術研究細胞的分化。

  不同種屬動物,其早期胚胎細胞出現決定的時間不同。如無脊椎動物的卵裂球已經決定,故一部分卵裂球不能發育為完整的個體;而哺乳類的卵裂球尚未決定,其一部分卵裂球也可發育為一個完整的胚胎。如人桑椹胚若被分隔成兩團細胞,它們各自可發育為一個胎兒(單卵孿生)。

  (二)形態發生

  組織和器官的形態發生(morphogenesis)是通過細胞的形態變化和運動、細胞的識別和粘著、細胞增殖和死亡等過程而實現的。

  1.細胞形態變化和運動胚胎的形態發生多與細胞層的鋪展、卷折、陷入、隆起和細胞遷移有關,而這又與細胞內微絲、微管配布引起的細胞形態變化和細胞外基質大分子物質的濃度有關。如外胚層在形成神經板、神經溝和神經管的過程中,細胞內微管先沿其兩極平行縱向排列,細胞則沿縱軸伸長形成神經板,繼而微絲平行排列於細胞頂端,細胞該端變窄,神經板逐漸下陷形成神經溝與神經管(圖20-21)。體外培養的細胞向一個方向運動時,細胞則伸長,胞質內的微管也沿伸長和運的方向縱行排列,細胞前緣的細胞膜呈波浪狀前行運動,也是與膜下大量微絲的參與相關的。基質大分子物質如纖維粘連蛋白(fibronectin)、層粘連蛋白(laminin)、膠原、糖胺多糖等也參與細胞的運動,它們可能通過細胞膜的蛋白受體與胞質內微絲連接,從而調節微絲、微管的排列方向而引起運動。細胞通過這種方式識別這些物質的濃度梯度,從而調整運動的方向。

圖20-21神經管形成過程細胞形狀與微絲、微管配布變化的關係

(1)外胚層細胞呈立方形,微絲和微管任意分布

(2)細胞變長,微管平行於長軸排列,形成神經板

(3)細胞頂部縮窄,微絲與表面平行分布,形成神經管

  2.細胞識別和粘著胚胎發育中,同類或相關細胞能彼此識別,經過遷移能按一定的模式類聚和粘著在一起,構成組織。近年認為,這是由於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受體與相關細胞細胞衣內的糖鏈結合的結果。

  3.細胞增殖和死亡胚胎時期的細胞增殖十分旺盛,其調控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已知與多種刺激相應細胞增殖的化學因子有關,如生長激素、性激素、神經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血細胞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血細胞發生的多種集落刺激因子等。許多組織的細胞還產生抑素,可抑制自身的增殖。細胞內cAMP濃度下降時,細胞分裂加快,反之減慢。

  胚胎發生中廣泛存在細胞定時死亡現象,稱程序性細胞死亡(apoptosis)。它是器官正常發生的重要因素,唯其機制不明。如人胚的尾芽和鰓的定期消失;早期手和足都形似槳板,在預定指或趾之間的細胞死亡後,才能形成指或趾。又如循環系統發生過程中的某段動脈或靜脈的定時退化、女性中腎管的定期退化、男性中腎旁管的定期消失等都屬此例。

  (三)胚胎組織的相互影響

  在胚胎的細胞分化和形態發生中,組織或細胞之間常是互以對方為條件而相互影響的。當相互作用的一方導致另一方的發育發生變化時,稱此現象為誘導(induction)。誘導的實例甚多,如脊索誘導其背側的外胚層發生神經管;眼發生中的視泡誘導表面外胚層發生晶狀體;肢芽中胚層誘導表面外胚層形成頂嵴,後者決定肢體的形態發育。還有多層次誘導現象,如視泡誘導形成晶狀體,後者再誘導表面外胚層和鄰近的間充質形成角膜。相互誘導作用的事例如在是腎的發生中,輸尿管芽誘導生後腎組織形成腎小管,生後腎組織又誘導輸尿管芽分支形成集合小管。誘導作用具有嚴格的組織特異性和發育時期的限制,若過程受到幹擾,改變原有的時空關係,就可能發生先天性畸形。關於誘導作用的機理,雖有不少實驗研究,但迄今仍無明確結論。

(華西醫科大學 吳良芳)

相關焦點

  • 試管嬰兒過程中胚胎發育遲緩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在試管療程中,如果精子和卵子取出後在實驗室器皿中結合順利,就會形成受精卵,這意味著一個新生命的啟程即將開始。通常受精後受精卵細胞會分裂,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四個變八個┈直至受精卵變成胚胎。
  • 父母親本對轉錄組和胚胎發育貢獻不對等
    10月26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孫蒙祥團隊題為《父母親本對轉錄組的同等貢獻不等同於對胚胎發育的同等貢獻》的成果,提出了關於父母親本調控植物胚胎發育的新觀點。受精與早期胚胎發生是動植物有性生殖過程中的關鍵發育事件,長期以來一直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受精後,動物的早期胚胎是由儲存在卵細胞中的母本信息控制的,父本基因不轉錄。而父母親本對植物早期胚胎發育的貢獻一直沒有定論,爭論了近30年。此前該團隊明確了植物合子基因組在受精後就迅速激活,且父母親本雙方對合子轉錄組具有同等貢獻。
  • 父母親本對轉錄組和胚胎發育貢獻不等同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10月27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孫蒙祥團隊的成果,提出了關於父母親本調控植物胚胎發育的新觀點。受精後,動物的早期胚胎是由儲存在卵細胞中的母本信息控制的,父本基因不轉錄。
  • 科學家揭示DNA再甲基化導致體細胞克隆胚胎發育異常
  • 神經迴路是如何在發育中的胚胎中形成的?
    最終成為神經元的細胞必須首先穿過胚胎到達它們在神經系統中的最終目的地。在那裡,它們從未定義的細胞發育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經元,在迴路中共同工作,指導動物的行為。但這段旅程究竟是如何展開的,仍然有些神秘。這是科學家首次同時追蹤所有神經元的發育起源、運動和功能活動,因為它們從頭到尾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迴路。Wan說,將年輕神經元的物理位置和發育歷史與它們在神經系統中的新角色聯繫起來,為了解大腦自我組織的方式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我認為這些工具是理解神經發展的一個平臺。」
  • 試管嬰兒過程中胚胎為什麼會停止發育?
    試管嬰兒過程中胚胎停止發育既胎停,對於女性朋友來說打擊是相當大的。因此女性朋友要引起相當的重視,一旦出現不適應的症狀,要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詳細的診斷和治療。那麼,試管嬰兒中為什麼胚胎會停止發育呢?這個問題由專家詳細的解答一下吧。
  • 研究解析核孔蛋白在胚胎發育中作用
    ,有助於進一步探索核孔複合物在發育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相關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雜誌上。孟教授研究組主要方向為脊椎動物胚胎的分子發育生物學,研究組成員利用斑馬魚做模式動物,分離克隆Nodal和FGF等信號通路的新的介導因子和調節因子,結合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等技術,研究它們在胚胎發育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機制。
  • 中國科學家揭開人類胚胎發育激活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陳子江團隊、廣州醫科大學劉見橋團隊協同攻關,克服了研究材料缺乏的難題,建立了微量細胞的研究方法,在國際上首次研究了人類胚胎基因組的激活機制。 「人受精之後大約有兩天的時間非常特殊,這段時期的細胞和人類其他時期所有細胞都有巨大差異,這段時間的胚胎幾乎沒有基因表達。
  • 武漢大學提出植物受精後父母親本調控胚胎發育的新觀點
    受精與早期胚胎發生是動植物有性生殖過程中的關鍵發育事件受精後,動物的早期胚胎是由儲存在卵細胞中的母本信息控制的,父本基因不轉錄。而父母親本對植物早期胚胎發育的貢獻一直沒有定論,爭論了近30年。在動物中,受精卵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細胞全部參與後續胚胎發生過程。然而,與動物胚胎顯著不同的是,植物受精卵一次分裂形成的頂、基細胞在發育命運及對胚胎發生的貢獻截然不同。體積較小的頂細胞將持續分裂發育形成胚胎的主要部分,而體積較大的基細胞則經少數幾次分裂形成胚柄。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宮著床後經過原腸運動(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外胚層將發育成機體的神經、皮膚等組織,中胚層將發育成心臟、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組織,而內胚層則發育成肺、肝、胰腺和腸等內臟器官。因此,外、中、內三胚層的形成過程對於胚胎發育的正常進行十分重要,並影響胎兒是否能夠順利從母體誕生。
  • 中國科學家對胚胎發育過程的研究,獲得國際學者的肯定
    我們描繪出來了一個人類遺傳,表觀遺傳整個這樣的一個圖譜,那麼就使得我們對人類胚胎發育的過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特別是我們2015年對胚胎發育過程當中的遺傳、表觀遺傳的完整的研究,就發表在CELL雜誌上,特別被選為封面的文章。
  • Cell:轉座子LINE1對早期胚胎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2018年6月2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中國清華大學和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人們長期認為是垃圾或有害寄生物的「跳躍基因」實際上是胚胎發育初始階段的一種關鍵的調節因子。
  • 【綜述】胰島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基因和環境因素在胚胎發育和代謝病的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宮內高糖對胚胎發育的影響涉及氧化應激、缺氧、凋亡以及表觀遺傳學改變(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後代不一定都發病,即使發病其發病的嚴重程度不一,母代飲食控制可以影響妊娠結局,飲食影響基因調控幹預轉錄模式)。傳統遺傳學認為基因的遺傳性決定基因表達及最終表型。
  • 人類胚胎發育過程
    第六周(36-42天)每個胚胎在子宮中的發育是不完全一樣的,這裡只是給您一個簡單普遍的胎兒發育過程的介紹)   懷孕第2周  醫學上將懷孕9周之前的胎兒稱為胚胎期,9周開始稱為胎兒期。受精一周後,胚胎分泌一種激素,這種激素幫助胚胎埋入子宮內膜,這樣受精卵就正式安頓下來,進行有規律的發育。
  • 水生所揭示Noxa蛋白在斑馬魚胚胎發育中的雙重功能
    然而至今沒有相關的研究報導該蛋白在早期胚胎發育中的功能。   最近,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課題組在斑馬魚胚胎發育中揭示出Noxa蛋白的雙重功能。他們首先通過表達圖式分析,發現早期胚胎中存在母源的Noxa mRNA和蛋白,而且這兩者在胚胎發育過程都持續表達。
  • ...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
    147bp的DNA纏繞在組蛋白八聚體後形成核小體念珠結構是染色質的一級結構,之後經過不斷地摺疊堆積,最終形成了複雜的染色質三維結構。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三維結構對基因的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
  • 微流體類胚胎模型助力揭開胚胎發育節點
    在該模型中,人類多功能幹細胞可以非常近似的模擬人類胚胎著床早期的若干關鍵階段的發育,並且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及重複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論文標題為「Controlled modelling of human epiblast and amnion development using stem cells」。
  • 研究獲得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屠強團隊和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教授Kiyoshi Naruse團隊合作,用PacBio轉錄組測序、Illumina轉錄組測序以及ATAC-seq這三種組學實驗手段獲得了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 新型三維組織培養模型有助解開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謎團
    新華社倫敦6月11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雜誌11日在線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一國際團隊藉助人類胚胎幹細胞生成了新型三維組織培養模型,這有助增進學界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理解。人類發育早期,胚胎只是一小團細胞,自行摺疊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即原腸胚,這個過程被稱為原腸胚形成,之後各胚層繼續形成身體內的不同組織類型。此前學界大多利用小鼠細胞製作三維模型,但這對深入研究人類的原腸胚形成還不足夠。
  • 胚胎發育速度由誰決定?
    近日研究人員發現了控制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蛋白質的製造與分解。這項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哺乳動物是如何進化的,並有助於改進再生醫學方法。所有哺乳動物從胚胎到成年都遵循相同的步驟。這些步驟順序相同,參與其中的基因及分子信號也相似。然而,其進展速度因物種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