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析核孔蛋白在胚胎發育中作用

2020-12-05 科學網

 

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Loss of zygotic NUP107 protein causes missing of pharyngeal skeleton and other tissue defects with impaired nuclear pore function in zebrafish embryos」的文章,首次利用脊椎動物模型解析了核孔蛋白107(Nup107)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的作用,有助於進一步探索核孔複合物在發育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相關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孟安明。孟教授研究組主要方向為脊椎動物胚胎的分子發育生物學,研究組成員利用斑馬魚做模式動物,分離克隆Nodal和FGF等信號通路的新的介導因子和調節因子,結合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等技術,研究它們在胚胎發育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機制。

 

核孔蛋白107(nucleoporin 107kDa, Nup107)是核孔複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顯示Nup107-160 多聚蛋白構成的亞複合體結構是核孔複合體組裝的必需成分,然而在脊椎動物中,這種亞複合體結構中各成分的發育功能卻仍然未知,尤其是關於Nup107是否在脊椎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科學家們還並不知曉。

  

斑馬魚中nup107來自母系表達,並且其合子表達在受精後24小時的頭部區域和腸道中佔據主導地位,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斑馬魚突變系:nup107tsu068Gt,這個突變系中nup107第一個內含子被Tol2轉座子的插入而被「攔腰砍斷」,因此無法正常轉錄。

 

研究人員發現純合子nup107tsu068Gt突變胚胎,在受精後3天會出現組織組織特異性的缺陷,比如缺失咽骨架,腸道退化,沒有鰾,和小眼。這些突變體在5-6天內死亡,受影響的組織會出現大量的細胞凋亡,其中一些涉及p53的細胞凋亡通路。

 

而且研究人員發現在缺陷組織細胞中,FG-repeat核孔蛋白無法形成,和核孔的數量減少,導致mRNA無法從細胞核移動到細胞質中,這些實驗結果揭示了脊椎動物Nup107在發育過程中的新作用機制。

 

孟教授研究組今年還曾與美國貝勒醫學院馮新華教授合作,指出一種蛋白磷酸酶:Ppp4c是BMP信號的一個重要的正向調節因子,促進斑馬魚胚胎早期的腹部組織發育。這揭示了斑馬魚胚胎腹部組織發育的一種新機制。(來源:生物通 張迪)

相關焦點

  • 水生所揭示Noxa蛋白在斑馬魚胚胎發育中的雙重功能
    Noxa蛋白是Bcl2蛋白家族成員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該蛋白對依賴於p53誘導的細胞凋亡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通過引起線粒體機能障礙來誘導凋亡的發生。然而至今沒有相關的研究報導該蛋白在早期胚胎發育中的功能。   最近,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課題組在斑馬魚胚胎發育中揭示出Noxa蛋白的雙重功能。
  • Nature:衛星DNA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拉德堡德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揭示在蚊子體內發現的重複出現數十次的某種類型垃圾DNA(稱為衛星DNA)在蚊子胚胎的早期發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satellite repeat-derived piRNA controls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Aedes」。
  • 施一公團隊深入解析核孔複合體結構
    的三維結構非洲爪蟾NPC細胞質環整體結構近日,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及合作者在bioRxiv接連發布兩篇預印本,解析了來自非洲爪蟾核孔複合體的胞質環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以及環繞其的腔環結構核孔複合體(NPC)擔負著真核生物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繁忙的運輸大分子或顆粒物質的任務,也是其連接胞質和細胞核的唯一雙向通道。解析NPC結構有助於科學家了解蛋白和核酸進出細胞的分子機制。非洲爪蟾是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cryo-ET),分析了來自非洲爪蟾卵母細胞的NPC腔環的結構。
  • 施一公首次以西湖大學為第一單位發表論文:解析核孔複合物及腔環...
    該研究通過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cryo-ET),解析了整個核孔複合物(NPC)及環繞NPC的腔環(LR)的原位結構,其中NPC複合物的胞質環(CR)、內環(IR),核環X. laevis NE局部區域中NPC的三維組織核孔複合物(NPC)是細胞中最大的超分子複合物之一,在酵母中的總質量約為50 MDa,在高等真核生物中的總質量約為110-125 MDa。 核孔複合物(NPC)的蛋白質成分被稱為核孔蛋白(Nup)。
  • 八、胚胎發育中的某些機理
    八、胚胎發育中的某些機理   從受精卵發育為一個新個體歷經複雜的演變過程,包括細胞增殖、死亡、分化、識別、遷移和功能表達,以及組織和器官的形成等。這些變化具嚴密規律,具有精細的時間順序和空間關係。來自同一受精卵的細胞,它們的基因結構是相同的,胚胎發育變化中,細胞基因的表達起決定作用,並受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
  • 【綜述】胰島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基因和環境因素在胚胎發育和代謝病的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宮內高糖對胚胎發育的影響涉及氧化應激、缺氧、凋亡以及表觀遺傳學改變(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後代不一定都發病,即使發病其發病的嚴重程度不一,母代飲食控制可以影響妊娠結局,飲食影響基因調控幹預轉錄模式)。傳統遺傳學認為基因的遺傳性決定基因表達及最終表型。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組蛋白修飾(histone modification)是指組蛋白在相關酶作用下發生甲基化、乙醯化、磷酸化、腺苷酸化、泛素化、ADP核糖基化等修飾的過程。組蛋白上發生甲基化的位點是賴氨酸和精氨酸。賴氨酸能夠分別發生一、二、三甲基化,精氨酸只能發生一、二甲基化。在組蛋白H3上,共有5個賴氨酸位點可以發生甲基化修飾。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據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網站消息,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研究發現組蛋白變體H2A.z調控大腦發育的機制
    胚胎大腦是研究腦發育機理以及探究某些神經發育疾病的重要模式系統。在胚胎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元發生(neurogenesis)始於腦室區(ventricular zone,VZ)和腦室下區(subventricular zone,SVZ)的神經前體細胞,通過一定的遷移模式到達正確位點,最終組成高度精細、複雜的神經迴路。胚胎大腦發育異常導致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癲癇等神經發育疾病。
  • Cell:SENP1蛋白在T細胞和B細胞發育中發揮關鍵性作用
    根據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防治中心的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於2012年1月27日在《分子細胞》 (Molecular Cell)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論文,當蘇素(SUMO)緊握一種激活基因的蛋白STAT5時,它阻斷免疫B細胞和T細胞的健康胚胎發育,除非它的競爭者破壞這種緊握。這項研究的通信作者Edward T. H.
  • Science:揭示設定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找到了設定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並發現該機制基於蛋白的製造和分解方式。這些發現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哺乳動物是如何進化而來的,並有助於改進再生醫學的方法。
  • 科學家解析外顯子拼接複合體作用機制
    RNA互助組,從中發現EJC的作用機制,這對於深入解析轉錄後剪接具有重要意義。Moore博士,她主要研究真核細胞轉錄過程中RNA剪接,核蛋白轉運等方面的作用機制,近期其研究組接連發表兩篇Cell文章,分別闡述了核蛋白轉運新機制以及外顯子拼接複合體作用機制。 前體mRNA除了能通過去除內含子而完成真核細胞轉錄剪接以外,還會極大的影響新生核蛋白mRNP的蛋白組成。
  • 組蛋白研究進展速覽!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組蛋白研究上取得的新成就,與大家一起學習!組蛋白修飾調節基因表達和發育。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為了解決在人類早期發育中組蛋白修飾如何發生重編程,來自中國的科學家研究了人卵母細胞和早期胚胎中的關鍵組蛋白標記,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3】Nature:研究發現各種癌症組織中廣泛存在的致癌組蛋白!
  • 研究揭示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機制
    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 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左右不對稱(left-right asymmetry)在自然界中很常見。
  • 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陳燁光研究組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合作在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Genome-wide mapping of
  • 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關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研究,對於輔助生殖等臨床應用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不過,人類的早期胚胎非常珍貴且稀少,想要回答這一科學問題具有極大的挑戰性。」陳雪鵬說。該研究中,科研人員首先解決了一項技術難題,即在超微量細胞的情況下捕捉染色體三維構象。
  • 綜述|全面總結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進展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經歷了細胞命運的多次轉變,表觀遺傳信息在維持細胞命運和控制基因表達中發揮重要作用,解析表觀遺傳修飾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重塑與調控機制,對促進再生醫學以及生殖醫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對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基因組水平的表觀修飾變化進行了系統地分析,全面探討了包括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染色質可及性以及染色質三維結構等表觀修飾對細胞命運轉變的調控機制。
  • 動物所揭示胚胎背腹軸發育穩定性的奧秘
    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即胚胎前後、背腹和左右體軸的建立,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宮著床後經過原腸運動(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外胚層將發育成機體的神經、皮膚等組織,中胚層將發育成心臟、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組織,而內胚層則發育成肺、肝、胰腺和腸等內臟器官。因此,外、中、內三胚層的形成過程對於胚胎發育的正常進行十分重要,並影響胎兒是否能夠順利從母體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