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體類胚胎模型助力揭開胚胎發育節點

2020-12-06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密西根大學傅劍平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種基於人類多功能幹細胞的微流體體外培養模型。在該模型中,人類多功能幹細胞可以非常近似的模擬人類胚胎著床早期的若干關鍵階段的發育,並且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及重複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論文標題為「Controlled modelling of human epiblast and amnion development using stem cells」。

  研究團隊在類胚胎組織中發現了類原始生殖細胞(primordial germ cell-like cells)。原始生殖細胞是所有兩性生殖細胞的前體細胞,對人類遺傳和生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重要發現不僅進一步提供了該類胚胎組織體外發育系統和人類胚胎發育的高度相似性證據,同時也為推進當前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實驗手段。該微流體類胚胎模型還將會有助於合理設計用於疾病建模和細胞治療的多功能幹細胞分化方案,以及用於預防妊娠失敗和出生缺陷的高通量藥物活性和毒性的篩選。

相關焦點

  • 新型的微流體晶片能夠自動定位數百個果蠅胚胎
    近日科學家們開發一種新型的微流體晶片能夠自動定位數百個果蠅胚胎,這一晶片可在未來的實驗中幫助科研人員研究生物體從單個細胞發育形成複雜結構的過程和機制。在胚胎的發育過程中第一重要的階段就是其背腹軸的形成。目前科學家們尚不清楚背腹軸發育機制,尤其是整個過程中蛋白質的存在和定位,這要求研究人員能夠在不同的時間點以及不同的遺傳背景下同時監測大量的胚胎。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在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中,胚胎的順利著床可謂是關鍵的一步。著床的失敗被認為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對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技術限制,制約了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
  • 科學家用幹細胞造出類胚胎模型 觀察人體發育的「藍圖」
    在他們的研究中,馬丁內斯-阿里亞斯教授和同事們將胚胎幹細胞放入「小井」中,製造出所謂的「類原腸胚」(gastruloids),它類似於發育早期的人類胚胎,在懷孕後18-21天左右。類原腸胚(Gastruloids)是由300個左右胚胎幹細胞組成的三維聚集體,能夠表現出胚胎植入後哺乳動物包括胚層特異性以及軸向組織發育過程的關鍵性特徵。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
    《自然》雜誌11日發表了一項幹細胞領域研究成果:一種可以成功模擬人類胚胎著床後關鍵過程的系統問世,有助於增強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也不涉及與人類胚胎研究相關的生物倫理問題,因為該系統是在一種嚴格受控的環境下,使用的是人體多能幹細胞。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雜誌11
  • 新型三維組織培養模型有助解開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謎團
    新華社倫敦6月11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雜誌11日在線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一國際團隊藉助人類胚胎幹細胞生成了新型三維組織培養模型,這有助增進學界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理解。人類發育早期,胚胎只是一小團細胞,自行摺疊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即原腸胚,這個過程被稱為原腸胚形成,之後各胚層繼續形成身體內的不同組織類型。此前學界大多利用小鼠細胞製作三維模型,但這對深入研究人類的原腸胚形成還不足夠。
  • 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
    胚胎幹細胞,是一種具有持久更新能力的細胞,它能夠或發育成幾乎所有人類的各種組織或器官,故其在醫學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與應用前景。人胚胎幹細胞是在人胚胎發育早期——囊胚(受精後約5—7天)中未分化的細胞。囊胚含有約140個細胞,外表是一層扁平細胞,稱滋養層,可發育成胚胎的支持組織如胎盤等。
  •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9-09-12 07:50
  • 前沿|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
    2.Nature:華人科學家開發微流體類胚胎模型,助力揭開胚胎發育的秘密doi:10.1038/s41586-019-1535-2早期人類胚胎發育包括廣泛的譜系多樣化、細胞命運分化和組織模式。儘管早期人類胚胎發育具有基礎性和臨床重要性,但由於種間差異和對人類胚胎樣本的可獲得性有限,科學家們目前為止仍然不清楚對早期人類胚胎發育的原因。
  • 基於單細胞測序,張鵾團隊揭示畸胎瘤作為早期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人類等哺乳動物的生命起始於受精卵,經過複雜的早期胚胎發育後,形成一個含有上百種細胞類型、多種器官的複雜有機體。目前,科學家對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研究主要使用各種動物模型。但這些模型通常局限於特定的細胞譜系,且不同物種的發育過程具有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為早期胚胎發育研究帶來了限制。
  • 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科學家正一步步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成果。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人雞混合胚胎揭示人體發育的重要過程
    這一5月23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技術可以在一些實驗中代替人類胚胎的使用組織者細胞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924年在德國完成的一系列關於蠑螈的實驗。當時兩個發育生物學家把一個蠑螈胚胎的背部細胞移植到了另一個蠑螈胚胎的正面;這個融合胚胎最終發育成了兩隻完整的連體蠑螈——也就是說來自另一個胚胎背部的細胞也發育成了一隻完整的蠑螈。
  • Cell |張鵾等揭示畸胎瘤作為多譜系人體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我們對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認知依舊有限。然而,這些研究大都是在培養皿中培養細胞,即二維結構,與胚胎在體內的發育過程相去甚遠。為了克服這一障礙進而直接研究人類的早期胚胎發育,近些年研究人員利用人體多能幹細胞開發出了一系列的三維類器官模型,用以模擬不同的發育時期。但是,這些類器官模型通常局限於特定的細胞譜系。
  • 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第4期)
    2019年10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胚胎幹細胞,是一種具有持久更新能力的細胞,它能夠或發育成幾乎所有人類的各種組織或器官,故其在醫學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與應用前景。 人胚胎幹細胞是在人胚胎發育早期——囊胚(受精後約5—7天)中未分化的細胞。
  • Nature:胚胎幹細胞培養出的類原腸胚能模擬20天大的人類胚胎
    最近,劍橋大學和荷蘭Hubrecht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人胚胎幹細胞生成了三維「類原腸胚」(Gastruloid),使科學家首次觀察到了人類胚胎發育的最早階段。這一成果發表於Nature雜誌。20天大的人類胚胎(左)與72 h類原腸胚(右)的基因表達譜的相似性人胚圖:Kathleen Kay Sulik ;類原腸胚圖:Naomi Moris通過研究類原腸胚72h發育過程中某關鍵基因的的表達,並與卡內基人類胚胎收藏館收藏的人類胚胎進行比較,研究人員得出結論,3
  • 《Cell》新研究:為了觀察胚胎發育,科學家製造了一個「虛擬胚胎」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 Heidelberg和帕多瓦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完整描述了早期胚胎發育,包括胚胎中的每一個細胞。這個「虛擬胚胎」將有助於回答有機體中不同類型的細胞是如何從單個卵細胞產生的。研究結果發表在4月20日的《Cell》雜誌上。「在胚胎發育過程中,一個只有一個細胞的卵細胞是如何產生許多不同的細胞類型的?
  • 【中國科學報】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人體是如何發育的?個體差異是怎麼產生的?疾病又是如何來的?科學家正一步步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  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成果。
  • 用幹細胞製作人類胚胎模型為時不遠?
    用幹細胞製作人類胚胎模型為時不遠?  在評論中,包括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美國傑克遜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都認為,必須對人類幹細胞源胚胎模型的法律地位以及這種研究的應用進行公開透明的討論,以便幫助各個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他們寫道:「與公眾進行有效的溝通,是確保審慎推進前景可觀研究方法的關鍵。」  在過去的18個月裡,研究人員開發了包含類似卵黃囊和胎盤組織的小鼠模型。
  • 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 胚胎原腸運動首次體外重現
    &nbsp&nbsp&nbsp&nbsp發育生物學家最初以結構簡單的低等無脊椎動物,如海綿、水母、海膽、線蟲和果蠅等來研究原腸運動,揭示了該過程中細胞運動、細胞極化、細胞連接和細胞間通訊等基本細胞生物學事件;繼而採用高等脊椎動物,如魚類(斑馬魚)、兩棲類(非洲爪蟾)和哺乳類(小鼠)等為模型探索原腸運動,原腸運動發生機制的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
  • 中國科學家揭開人類胚胎發育激活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3月9日訊(記者丁佳)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讀了指揮人類胚胎基因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