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新研究:為了觀察胚胎發育,科學家製造了一個「虛擬胚胎」

2020-04-21 前瞻網
《Cell》新研究:為了觀察胚胎發育,科學家製造了一個「虛擬胚胎」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 Heidelberg和帕多瓦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完整描述了早期胚胎發育,包括胚胎中的每一個細胞。

這個「虛擬胚胎」將有助於回答有機體中不同類型的細胞是如何從單個卵細胞產生的。

研究結果發表在4月20日的《Cell》雜誌上。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一個只有一個細胞的卵細胞是如何產生許多不同的細胞類型的?這是生物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皮埃爾·奈芙(Pierre Neveu)博士解釋道,他是EMBL Heidelberg的研究小組組長,他闡述了他和他的小組與Lars Hufnagel博士合作進行研究的基本原理。

雖然回答這個問題對於理解多細胞生物是如何形成的至關重要,但是在單細胞、全基因組和整個胚胎水平上研究驅動這種細胞多樣化的發育機制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到目前為止,我們對基因表達程序缺乏全面的了解。

這些指導單個細胞形成形成胚胎所必需的不同細胞類型,」Hanna Sladitschek博士解釋道,她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

EMBL的研究人員通過構建海鞘( Phallusia mammillata)的「虛擬胚胎」解決了這個問題。海鞘是一種海洋生物,在地中海和大西洋都有發現。

之所以選擇該物種作為模型系統,是因為它與脊椎動物有關,而且每個個體都有相同數量的細胞,這使得從許多標本中收集觀察結果變得更容易。

這個虛擬胚胎描述了胚胎在發育早期的每個細胞分裂階段的每一個細胞的基因表達和形態,展示了從一個單細胞到64個細胞的進化過程。

在最初的七個細胞分裂之後,未來的神經索、大腦、生殖細胞、血細胞前體和肌肉的命運已經被確定了。

這使它成為胚胎早期發育的第一個完整描述,包括胚胎中的每一個細胞。它描述了基因表達(細胞的遺傳信息是如何表達和顯示的)和空間位置。

為了生成這個完整的圖譜,研究人員將高解析度的單細胞轉錄組學和光片成像技術結合起來。

Neveu說:「我們的模型顯示,通過分析單個細胞的基因表達,我們有可能知道它的位置和歷史。」

「此外,我們發現,雖然基因表達的調控在胚胎中是非常精確的,但發育時間的差異可以解釋單個胚胎之間觀察到的差異。」

雖然這項研究只研究了一種只有少量細胞的有機體,但未來有望拓展到哺乳動物身上。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4/200420125536.htm

相關焦點

  • Cell:轉座子LINE1對早期胚胎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2018年6月2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中國清華大學和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人們長期認為是垃圾或有害寄生物的「跳躍基因」實際上是胚胎發育初始階段的一種關鍵的調節因子。
  • Cell:長期存在的細胞發育難題終破解!揭示神經嵴細胞在胚胎發育...
    2019年9月10日訊/生物谷BIOON/---無論是人類、魚類還是任何其他類型的脊椎動物,在其一生當中,細胞都會死亡,從而為新細胞騰出空間來進行重要的過程。但是死細胞必須被清除,在胚胎階段之後,細胞碎片是通過稱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系統細胞清除的。然而,處於胚胎階段的有機體還沒有發育出巨噬細胞和免疫系統。它們是隨後在有機體的進一步發育過程中產生的。
  • 科學家用幹細胞造出類胚胎模型 觀察人體發育的「藍圖」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的這項研究將使專家們能夠研究所謂的人類發展的「黑盒子」時期——原腸胚形成。由於對胚胎研究的倫理和法律限制,科學家無法在實驗室裡直接觀察到人類發展的這段時間。該模型可能有助於揭示出生缺陷或始於原腸胚形成期的疾病的原因,這些疾病通常與酒精、藥物、化學物質和感染有關。
  • 胚胎發育相關研究最新進展 - 非編碼RNA專區 - 生物谷
    2018年10月24日/生物谷BIOON/---胚胎發育一詞通常是指從受精卵起到胚胎出離卵膜的一段過程。而無脊椎動物胚胎學家則常把其概念擴展到胎後發育直到性成熟,甚至整個生活史。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胚胎發育領域取得了眾多亮點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近期這個領域的重要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陳燁光研究組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合作在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Genome-wide mapping of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胚胎細胞早期發育階段的奧秘
    「聖杯」,這項研究中我們鑑別出了胚胎附著在子宮到形成第一個解剖軸這一過程的新細節,在這期間胚胎細胞就開始分化為前後兩側的身體了;這是整個身體解剖平面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進展不順利的話可能會引發胎兒畸形或死亡。
  • Cell Stem Cell:發現一種新的中間胚胎幹細胞類型,有望開發新的...
    然而,Wu說,在獲得和表徵存在於這兩個階段之間的多能性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 PSC)方面進展甚微,這主要是因為科學家們在過去一直未能維持PSC細胞在這一中間狀態。在這項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成功地構建出來自小鼠、馬和人類的中間PSC,他們將其命名為「XPSC」。Wu表示,這些結果最終可能會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帶來一系列進展。例如,觀察來自不同物種和物種間嵌合體的XPSC中的基因活性,可能幫助人們了解哪些信號在進化中是保守的。
  • Cell Stem Cell:基因Nanog、Oct 4和 Sox2協同調控人胚胎幹細胞發育
    胚胎幹細胞在懷孕之後很快就產生,並且能夠變成體內任何一種細胞類型。除了自我更新產生新的幹細胞之外,細胞隨著發育不斷進行而變成越來越特化。科學家想理解自我更新和分化過程以便治療很多疾病,如帕金森疾病,脊髓損傷,心臟病和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 Stem Cell Reports:尼古丁會影響胚胎的健康發育
    2019年3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員2月28日在《Stem Cell Reports》雜誌上報導,尼古丁在個體細胞水平上對人類胚胎發育產生廣泛的不利影響。人胚胎幹細胞(hESC)衍生的胚狀體的單細胞RNA測序顯示,3周的尼古丁暴露會破壞細胞間的通訊,降低細胞存活率,並改變調節心肌等關鍵功能的基因的表達。
  • 人類首次看到了胚胎發育的「高清」過程
    無論是簡單如蠕蟲,還是複雜如人類,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從一個細胞發育而來。稍微了解生物發育的人都知道,從受精卵到胚胎的發育過程堪稱奇蹟。每一個新生成的細胞,都要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位置;每一個新生成的細胞,都要和自己的鄰居緊密合作,執行精準的生理功能。
  • Cell:誘導人胚胎幹細胞快速和高效地產生12種高純度的中胚層細胞群體
    論文第一作者為來自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幹細胞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所的研究生Kyle Loh和研究助理Angela Chen。在幾天內而不是之前需要幾周或幾個月製造這些純的細胞群體的能力是實現臨床上有用的再生醫學的關鍵一步---潛在地允許科學家們產生新的跳動的心臟細胞來修復心臟病發作後的損傷,或者製造軟骨或骨組織讓破舊的關節再次恢復新的活力或從創傷中癒合。
  • Cell:miRNA操控胚胎幹細胞「命運」
    多能胚胎幹細胞(pluripotent embryonic stem cell)來自胚泡(blastocyst)的內細胞群(inner cell mass),它們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能發育成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而細胞命運決定(cell-fate decision)的精確控制對於未來多能胚胎幹細胞應用於醫學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 《科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發育全過程
    有了這項技術之後,科學家終於可以像研究透明的斑馬魚一樣觀察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了。在這裡呢,我們得感謝下模式小鼠,它們為人類的健康付出了太多太多。咱們哺乳動物胚胎的發育過程是複雜且神秘的,是無法用肉眼直接觀察的。在這項研究成果出現之前,也有一些研究胚胎的手段。例如,直接取出不同胎齡的小鼠胚胎觀察,以及利用超聲或磁共振成像等技術[2,3]。不過這些技術,要麼不能研究胚胎的動態發育過程,要麼就是隔著一層肚皮解析度太低。
  • Cell:肌動蛋白環擴張對健康的胚胎至關重要
    2018年3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Nicolas Plachta博士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Maté Biro博士及其同事們通過採用先進的顯微鏡技術和活的小鼠胚胎,觀察到肌動蛋白環(actin ring)在胚胎表面上形成,其中肌動蛋白是細胞骨架的一種主要組分。
  • Dev Cell:科學家闡明人類胚胎原生殖細胞發育的分子機制
    ,來自巴布拉漢研究所(Babraham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調查了原生殖細胞發育的早期階段,同時他們在實驗室開發了一種產生類似細胞的策略,這種酷似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產生對於未來生殖領域的研究,以及分析人類潛在的繼代基因調控的遺傳機制非常重要。
  • 我國科學家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靈長類動物胚胎發育之謎
    缺乏處於原腸胚形成階段的靈長類動物胚胎樣品限制了科學家們對靈長類動物中這一關鍵事件的理解。近期,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了12到13天。許多政府和國際組織建議不要讓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超過14天。因此,有理由期待對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模型系統的分析將闡明原腸胚形成機制,並有望闡明人類發育以及早期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過程異常如何導致發育缺陷和疾病。
  • 微流體類胚胎模型助力揭開胚胎發育節點
    在該模型中,人類多功能幹細胞可以非常近似的模擬人類胚胎著床早期的若干關鍵階段的發育,並且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及重複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論文標題為「Controlled modelling of human epiblast and amnion development using stem cells」。
  • Science:揭示設定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找到了設定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並發現該機制基於蛋白的製造和分解方式。這些發現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哺乳動物是如何進化而來的,並有助於改進再生醫學的方法。
  • Science:首次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構建出胚胎軀幹樣結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種特殊凝膠中培養小鼠胚胎幹細胞,成功地製造出一種稱為胚胎軀幹樣結構(embryonic trunk-like,但是一旦胚胎植入子宮,哺乳動物的發育就不容易觀察。
  • Science重磅:人類首次看到了胚胎發育的「高清」過程(附視頻)
    (視頻來源:《科學》)無論是簡單如蠕蟲,還是複雜如人類,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從一個細胞發育而來。▲非洲爪蟾的胚胎發育過程(圖片來源:《科學》)每一個新生成的細胞,都要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