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首次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構建出胚胎軀幹樣結構

2020-12-16 生物谷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種特殊凝膠中培養小鼠胚胎幹細胞,成功地製造出一種稱為胚胎軀幹樣結構(embryonic trunk-like structure, TLS)的結構。這些TLS結構能在五天內從細胞團塊中發育出神經、骨骼、軟骨和肌肉組織的前體。這可以讓我們在未來更有效地探究藥物的效果,而且這種研究的規模是在活體生物體內無法實現的。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self-organize into trunk-like structures with neural tube and somites」。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4937


雖然魚類、兩棲動物或鳥類的胚胎很容易被觀察到,但是一旦胚胎植入子宮,哺乳動物的發育就不容易觀察。這正是胚胎在形狀上發生深刻變化並發育出各種器官前體的時候,這是一個高度複雜的過程,留下了許多未解的問題。
如今,這項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培養出胚胎軀幹的核心部分,從而再現了胚胎發育的一個核心階段。該方法再現了培養皿中胚胎發育的早期形狀生成過程。
這些TLS結構大約有一毫米大小,並擁有神經管,脊髓將從神經管中發育。此外,它們還有體節(somite),這些體節是骨骼、軟骨和肌肉的前體。有些TLS結構甚至發育出腸道等內臟器官的前體。大約五天後,與正常發育的相似之處就結束了。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主任Bernhard G. Herrmann說,「這種胚胎發育模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這使我們能夠直接、連續地觀察小鼠的胚胎發生,並且有大量平行的樣本--這在動物身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人們認為,將早期胚胎從子宮中分離出來,並在培養皿中培養它們是相當容易的,只要它們還能自由移動。但是,一旦胚胎被植入子宮內膜,分離就變得極其困難。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主任Alexander Meissner說,「我們可以更快地獲得更詳細的結果,而且不需要進行動物研究。對於更複雜的過程,如形態發生,我們通常只能得到快照---但這種情況隨著我們的模型而改變。」
凝膠提供支持和空間定位
到目前為止,只能利用胚胎幹細胞培養出稱為類原腸胚(gastruloids)的細胞團。論文共同第一作者Jesse Veenvliet說,「類原腸胚中的細胞組裝體發育到類似於我們的胚胎TLS結構的程度,但它們並不具備胚胎的典型外觀。這些細胞團缺乏觸發它們進行有意義的排列的信號。」
在細胞培養過程中,所需的信號是由一種模擬細胞外基質特性的特殊凝膠產生的。這種果凍狀的物質由細胞分泌的延伸蛋白分子的複雜混合物組成,作為一種彈性填充材料存在於全身,尤其是在結締組織中。對這種凝膠的利用是這種新方法的關鍵「訣竅」。
Veenvliet說,「這種凝膠為培養的細胞提供支持,並使它們在空間中定向,例如,它們可以區分內部和外部。」它還可以防止基質蛋白纖連蛋白(fibronectin)等分泌分子滲入細胞培養基中。「這些細胞能夠建立更好的溝通,從而實現更好的自我組裝。」
細胞具有與胚胎中類似的特性
在4到5天後,這些研究人員將這些TLS結構溶解成單細胞,並對它們進行單獨分析。論文共同第一作者Adriano Bolondi說,「儘管並非所有的細胞類型都存在於TLS結構中,但它們與同齡的胚胎驚人地相似。」與生物信息學家Helene Kretzmer一起,Bolondi和Veenvliet將這些TLS結構的遺傳活性與實際的小鼠胚胎進行了比較。Bolondi說,「我們發現,所有必要的標記基因都在正確的時間在胚胎的正確位置被激活,只有少數基因是不正常的。」
這些研究人員在他們的模型中引入了一種具有已知發育效應的突變,並且可以從「真實」的胚胎中重現結果,從而進一步驗證了他們的模型。他們還提供了用化學製劑操縱發育過程的例子。(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
1.Jesse V. Veenvliet et al.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self-organize into trunk-like structures with neural tube and somites.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4937.
2.Embryonic development in a petri dish: 3-D cell culturing technique could replace mouse embryos
https://phys.org/news/2020-12-embryonic-petri-dish-d-cell.html

相關焦點

  • Science:首次合成人造小鼠胚胎
    他們利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滋養幹層細胞以及細胞質基質,在培養基中成功地誘導合成了類小鼠胚胎結構。哺乳動物的卵細胞受精後多次分裂,形成胚泡。早期胚胎囊胚的組成包括胚胎幹細胞(ESC)、滋養幹層細胞(TSC)和原始內胚層細胞(XEN)。胚胎幹細胞可以分化為三胚層細胞,胚外滋養層幹細胞將形成胎盤,原始內胚層細胞發育為卵黃囊。
  • Nature | 胚胎幹細胞懸浮培養首次構建體外類囊胚
    科學家們利用CRISPR技術,成功培育出人-豬嵌合體胚胎【3】;此後劍橋大學Sarah等人首次在體外合成人造小鼠胚胎,類原腸胚結構第一次實現了胚胎體外的構建【4】。5月3日,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Nicolas等人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Blastocyst-like structures generated solely from stem cell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實現了類囊胚(Blastoids)結構的胚胎體外構建,把胚胎體外構建時間向前推移了一大步
  • 科學網—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首次建立
    ,首次建立了來自孤雄囊胚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而這些細胞保持了一定水平的雄性印記,並進一步驗證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在注入卵母細胞後產生健康的小鼠。相關研究成果今天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並被重點推薦。 據介紹,單倍體細胞,如酵母,是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工具。自然狀態下存在的單倍體細胞只有結構和功能均已特化的配子,包括卵子和精子。「然而卵子和精子不能在體外進行培養,因此也不能對其進行基因操作。」李勁松表示,如果能夠在體外建立哺乳動物的單倍體細胞系,將極大促進哺乳動物遺傳學及相關生命科學研究。
  • 我科學家發現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   31日,記者從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的韓建永團隊,將小鼠在植入子宮前3.5天囊胚在體外培養,得到三種具有無限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幹細胞系,而這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並啟動著床,同時
  • 科學家將人類幹細胞注入小鼠胚胎中 培養出含4%人類細胞的胚胎
    據外媒BGR報導,科學家將兩種不同動物物種的基因構建模塊混合在一起,聽起來像是一部科幻電影的開端,但這正是一個研究小組剛剛通過將人類幹細胞注入小鼠胚胎所做的事情。僅僅兩個多星期後,該團隊就獲得了更成熟的小鼠胚胎,其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 Nature:胚胎幹細胞在體外自我組裝成胚胎樣結構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導了小鼠胚胎幹細胞產生表現出類似能力的偽胚胎(pseudo-embryo, 即胚胎樣結構)。這些被稱作類原腸胚(gastruloid)的結構僅由大約300個胚胎幹細胞組成,表現出具有與6至10天齡胚胎後部相似的發育特徵。這項研究表明,三個主要的胚胎軸是根據類似於胚胎的基因表達程序形成的。因此,類原腸胚有重大的潛力用於研究哺乳動物正常或病理性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
  • 人類胚胎幹細胞移植恢復小鼠記憶能力 —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孫國根)近日,復旦大學張素春團隊首次將人類胚胎幹細胞成功轉化成特定的神經細胞,並將轉化後的中間細胞注入到小鼠大腦中
  • 科學家跨物種雜交,將人類幹細胞注入小鼠胚胎,培養成熟人體細胞
    人類曾經創造出一些跨物質的雜交動物,例如騾子、獅虎獸、鯨豚等。那人類能跨物種雜交嗎?小編接下來要說的可不是科幻電影裡的場景了。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將人體幹細胞注入小鼠胚胎內,想要嘗試跨物質雜交,還將研究結果在5月13日發布在了《Science Advance》雜誌上。
  • Science:揭示小鼠胚胎的發育時鐘和從頭細胞極化機制
    2020年12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植入前發育的過程中,頂-底細胞極性(apicobasal cell polarity)的建立是從全能性向多能性過渡的關鍵,從而誘導細胞向滋養外胚層(trophectoderm)分化。在小鼠胚胎中,這一事件被設定在8個細胞階段發生,這一時間遵循一種內在的發育時鐘,與胚胎大小或細胞周期進展無關。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有望從哺乳動物中獲得更多幹細胞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彭茜)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研究論文已於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這項成果在異種器官移植和瀕危動物保護方面具有應用潛力。新研究的基礎之一在於可生成嵌合胚胎的幹細胞系。
  • Science:揭示設定胚胎發育速度的時鐘
    人類胚胎,圖片來自Ed Uthman, MD/Wikipedia。為了了解是什麼控制了不同物種的胚胎發育速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James Briscoe、Teresa Rayon及其同事們首先在實驗室利用胚胎幹細胞培育出運動神經元,這樣這樣他們就可以在不受胚胎內環境影響的情況下,為這些細胞的發育計時。
  • 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iPS細胞成功克隆出活體小鼠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倫敦記者黃堃、駐華盛頓記者任海軍報導:中國科學家周琪和高紹榮等人首次利用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克隆出活體實驗鼠,從而證實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一樣具有全能性。
  • Proteomics:克隆胚胎幹細胞與正常受精胚胎幹細胞具有相似發育潛能
    該文章報導了使用miRNA晶片和蛋白質組技術分析了體細胞克隆胚胎幹細胞和正常受精胚胎幹細胞在miRNA水平和蛋白質表達水平,證明體細胞克隆胚胎幹細胞與正常受精胚胎幹細胞在轉錄後水平高度類似。體細胞核移植可以利用特異個體的分化細胞構建克隆胚胎從而可能得到病人特異的核移植胚胎幹細胞系,已有的報導已經在小鼠和非人靈長類中基於這種技術成功實施了治療性克隆。
  • 胚胎發育相關研究最新進展 - 非編碼RNA專區 - 生物谷
    1.Nature:利用胚胎幹細胞從頭構建定製的大腦區域doi:10.1038/s41586-018-0586-0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新方法來構建定製的小鼠模型來研究大腦。首先,一種天然的毒素可用於在小鼠胚胎中殺死通常生長在前腦中的年輕腦細胞。
  • 我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iPS細胞培育出健康小鼠
    7月23日,《自然》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曾凡一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利用iPS細胞通過四倍體囊胚注射得到存活並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 從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證明了iPS細胞的全能性。
  • 北京大學發現胚胎幹細胞中的新稀有細胞亞群
    小鼠胚胎幹細胞是一種萬能(pluripotent)幹細胞,在嵌合體胚胎實驗中可以發育成為動物胚胎細胞。2012年,科學家們發現體外培養的胚胎幹細胞中有佔比大約1%的一個細胞亞群,它們具有更高的潛能,既能分化成為胚胎細胞,又能分化成為胚外組織細胞(如胎盤)【1】。由於它們在基因表達和染色質調控方面與2細胞胚胎期存在有許多共性,這些細胞也被稱為「全能樣幹細胞」或「2細胞樣幹細胞(2CLC)」。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年來胚胎幹細胞研究領域新成果!
    這項新的臨床前研究首次展示了胚胎幹細胞如何將CMA保持在低水平,以促進這種自我更新,而且我們揭示了兩種可能操縱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方法來關閉這種抑制,以增強CMA活性和讓它們分化成特化細胞。【2】Nature:重磅!科學家利用人類胚胎幹細胞成功開發出人類胚胎樣模型!
  • Science:重磅!將人幹細胞植入到人造小鼠卵巢中產生人卵子前體細胞
    2018年9月2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類幹細胞成功地在人工小鼠卵巢內部產生了人卵原細胞(oogonia)。作為生殖研究的一部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實現利用幹細胞製造人類卵子的目標--做到這一點將讓那些不能自然產生卵子的女性以另一種方式製造它們。但是實現這一目標一直是一條艱難的道路。研究人員面臨著道德和生物挑戰。但是,儘管存在這些困難,過去的研究工作已表明,利用幹細胞製造小鼠卵子並用小鼠精子加以受精是有可能實現的。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小鼠早期胚胎著床後發育時期高解析度時空轉錄組圖譜,揭示了小鼠胚胎多能幹細胞的分子譜系和多能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網絡,並首次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內胚層(Endoderm)譜系在上胚層(Epiblast)產生前新的譜系來源,闡釋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早期胚胎發育期間參與內胚層發育的重要功能。
  • 小鼠早期胚胎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通過多個層次的細胞命運決定,形成了器官發生、形態建成的整個發育藍圖,是生命體最重要的分子事件之一。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伴隨著全能性的維持、分化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次序決定。這一過程的調控對整個胚胎的發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