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磅!將人幹細胞植入到人造小鼠卵巢中產生人卵子前體細胞

2020-12-05 生物谷

2018年9月2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類幹細胞成功地在人工小鼠卵巢內部產生了人卵原細胞(oogonia)。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9月2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eration of human oogonia from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 vitro」。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的研究和未來的計劃。


作為生殖研究的一部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實現利用幹細胞製造人類卵子的目標--做到這一點將讓那些不能自然產生卵子的女性以另一種方式製造它們。但是實現這一目標一直是一條艱難的道路。研究人員面臨著道德和生物挑戰。但是,儘管存在這些困難,過去的研究工作已表明,利用幹細胞製造小鼠卵子並用小鼠精子加以受精是有可能實現的。這項新研究取得的成功表明著在人類中做同樣的事情也是可能的,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夠圓滿完成。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取得了一項裡程碑突破:利用植入到非常類似於小鼠卵巢的人工小鼠卵巢中的人類幹細胞製造出人類卵子的前體細胞。

這些研究人員報導,他們的工作始於利用經過驗證的技術將人血細胞轉化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接下來,他們使用胚胎細胞構建出了非常類似於小鼠卵巢的人工小鼠卵巢。之後,他們將這些iPS細胞植入到人工小鼠卵巢中,讓它們孵育數月。他們報導,最終,這些iPS細胞生長成處於不同生長階段的具有卵母細胞特異性特徵的物質,即人卵子的前體細胞。他們還報導,他們計劃繼續開展他們的研究,希望將他們的卵原細胞發育成卵子。他們還有計劃涉及做同樣的事情以便製造出精子。

然而,從幹細胞產生卵子充滿了倫理問題。做到這一點將為利用來自幾乎任何人的皮膚、血液或其他的生物材料製造卵子的可能性打開大門。婦女將可能懷上從其他的家庭成員甚至是陌生人收集的幹細胞產生的嬰兒。男同性戀者可能使用他們的幹細胞來產生卵子。狂熱粉絲可能利用偷來的名人頭髮樣本產生嬰兒。有人建議,如此容易獲取人類卵子可能會導致對所產生的胚胎進行DNA檢測,以便讓父母或政府選擇哪些胚胎允許生長成人。(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Chika Yamashiro1,2, Kotaro Sasaki1,2, Yukihiro Yabuta et al. Generation of human oogonia from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 vitro. 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20 Sep 2018, doi:10.1126/science.aat1674.

相關焦點

  • 幹細胞培育卵子精子前體細胞獲成功
    圖片來源:南伊利諾伊大學   本報訊以色列與英國研究人員利用人體皮膚細胞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人類精子與卵子的前體細胞。儘管面臨著大量爭議和監管障礙,這一成就依然向著治療不孕不育症邁出了重要一步。   早在2012年,日本京都大學幹細胞生物學家Mitinori Saitou及其同事便培育出第一批人造原始生殖細胞(PGCs)。這些特化的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出現,並最終形成精子或卵子。Saitou利用iPS細胞技術,通過將皮膚細胞再編程為與胚胎類似的狀態,從而最終在表面皿中培育出這些細胞。研究人員同時還能夠利用胚胎幹細胞培育出類似的原始生殖細胞。
  • 我國科學家成功將卵巢顆粒細胞轉變為卵子並獲健康小鼠
    卵子是孕育生命的關鍵,如果能夠從體外獲得足夠量的卵子補充到卵巢中,將會對恢復生殖能力並在臨床上治療生殖衰老等疾病具有重要價值。這也是世界各國生物學家競相攻關的科學難題。劉林教授團隊利用完全化學小分子的重編程方法解決了這一問題。
  • Science|小鼠卵子發生中的細胞決定因子:ZGLP1
    撰寫 | 十一月在哺乳動物中,染色體決定了體細胞的性別,而在發育中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又分別激活了卵子發生和精子發生過程。在小鼠的胚胎發育過程中,胚胎期E12.5天後,小鼠的生殖細胞開始在胚胎的卵巢或者睪丸中定植【1】。
  • 人造組織器官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看看這些研究就知道了!
    將人幹細胞植入到人造小鼠卵巢中產生人卵子前體細胞doi:10.1126/science.aat1674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類幹細胞成功地在人工小鼠卵巢內部產生了人卵原細胞(oogonia),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 「人造卵子」發展,還是沒有「卵用」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導的研究組,成功利用志願者尿液衍生的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得再生牙齒,這是科學家首次利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得成型的再生器官。據了解,裴端卿領導的研究組通過人鼠組織嵌合的培養體系證實了人尿液多能幹細胞可被用於構建再生牙齒。
  • 幹細胞再生卵子,可能我們將是最後的「原裝」人類
    日本在幹細胞技術領域一直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先後有山中伸彌、大隅良典兩位醫學家分別於2012年和201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最近,來自日本多家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他們利用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首次成功培養出可以分化成卵子的卵原細胞。
  • 人造卵子孕育新生命
    第二次分裂發生在排卵期,此時在激素的作用下卵子最終發育成熟。在得到原始生殖細胞後,林克彥等人將它們放回小鼠體內,完成了卵子發育——這是當時技術所能做到的極致。然而,想在培養皿中產生有活力的卵子,研究人員必須了解並重建卵子發育途徑中的每一個步驟。  科學家發現,成功的關鍵在於更小心地模擬自然狀態。他們花費了多年時間,調整培養基配方,讓轉化而來的卵細胞能在其中生長。
  • 幹細胞再生卵子技術,讓人類重新定義生命
    9月20日,《Science》雜誌報導了該領域的一項重大成果:科學家們在人造卵子上取得新進展,意味著人類或將從根源上「改頭換面」。最近,又一來自日本的研究小組利用人類幹細胞成功在人造小鼠卵巢內獲得人類卵原細胞,這無疑是人造卵子的又一裡程碑式成果!該小組在描述他們的工作及未來計劃時說到,過去的研究中表明,用幹細胞製造小鼠卵細胞並使其與小鼠精子受精是可以實現的。這一成功表明在人類身上做同樣的事情或許也是可能的,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夠成功。
  • 複製人將出現:科學家不用精子卵子育出小鼠"類囊胚"
    科學家距離在不使用精子和卵子的情況下製造出人工生命又邁出了一大步。將兩種完全不同的幹細胞放在一個培養皿裡,它們會長成初期的胚胎形態,研究人員將其稱為「類囊胚」。用幹細胞作為培育原料將提供無限量的、一模一樣的胚胎,在生物醫學領域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項技術的發展也有望為不育症的最主要成因——胚胎無法在子宮壁上著床——提供治療方法。
  • 科學網—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首次建立
    ,首次建立了來自孤雄囊胚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而這些細胞保持了一定水平的雄性印記,並進一步驗證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在注入卵母細胞後產生健康的小鼠。相關研究成果今天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並被重點推薦。 據介紹,單倍體細胞,如酵母,是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工具。自然狀態下存在的單倍體細胞只有結構和功能均已特化的配子,包括卵子和精子。「然而卵子和精子不能在體外進行培養,因此也不能對其進行基因操作。」李勁松表示,如果能夠在體外建立哺乳動物的單倍體細胞系,將極大促進哺乳動物遺傳學及相關生命科學研究。
  • Science:首次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構建出胚胎軀幹樣結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種特殊凝膠中培養小鼠胚胎幹細胞,成功地製造出一種稱為胚胎軀幹樣結構(embryonic trunk-like這些TLS結構能在五天內從細胞團塊中發育出神經、骨骼、軟骨和肌肉組織的前體。這可以讓我們在未來更有效地探究藥物的效果,而且這種研究的規模是在活體生物體內無法實現的。
  • 日科學家用幹細胞造出卵子 未來女人七十歲也能生寶寶?【2】
    兩大難關 從iPS細胞到生殖細胞再生難度大 儘管人造卵細胞的成果在近期公布,並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但關於人造精子的研究,事實上早已在過去的報導中層出不窮。有報導表示,人造精子技術目前已經成熟,但也有報導對於該技術是否可以應用於臨床提出質疑。
  • 《自然》重磅:人造「卵細胞」,從未如此簡單
    而近期在《自然》上,日本九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又把「人造卵細胞」的課題向前推進了一步:對卵母細胞基因調控網絡進行的研究發現,只需要激活8個關鍵的轉錄因子,就能使小鼠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這些卵母細胞樣細胞雖然還不能進行卵子形成過程中必要的減數分裂,但已經具備受精、分裂和發育到8細胞階段的能力[3]。
  • 從皮膚細胞到健康嬰兒
    第一步,必須將這個已經完全分化了的體細胞轉變成全能幹細胞,這個目標在2006年被日本科學家山中申彌實現了。他找到了一種很簡單的辦法把體細胞轉變成「誘導型多功能幹細胞」(iPS),並因此獲得了2012年度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第二步,需要把這個iPS轉變成「原始生殖細胞」(PGCs),也就是精子和卵子共同的前體。
  • Nature重磅突破:人造卵細胞成為現實——使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
    這項研究表明,一組8種轉錄因子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的多能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這一發現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卵細胞發育的理解,並可能對生殖醫學產生深遠影響!在雌性生殖系發育過程中,原始生殖細胞(PGCs)經歷了表觀遺傳重編程的命運決定和性別決定,分裂分化成卵母細胞並停留在原始卵泡中。
  • 「人造人」技術,怎麼造?造出來的還是人嗎?
    2004年,東京農業大學的Tomohiro Kono把小鼠卵子染色體改造成精子形態,使正常小鼠的卵子受精,從而培育出了一隻沒有「父親」的小鼠。與此相對,2010年,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Richard R。 Berhringer用幹細胞技術獲得了來自兩隻雄鼠的「後代」小鼠。
  • Cell:科學家首次培養出人類精子和卵子細胞!
    在體外條件下,利用小鼠的皮膚細胞創造可以發育成精子和卵子的原始生殖細胞( PGCs )。為了證明這些實驗室培養的原始生殖細胞與自然發育而成的原始生殖細胞類似,研究者利用它們生成了卵子,進而創造小鼠生命。
  • 《自然》重磅:人造「卵細胞」,從未如此簡單!日本科學家發現,只需8個基因就可以把幹細胞變成能受精的細胞丨科學大發現
    破解從受精卵到完整人形的奇妙過程,一直是無數科學家努力的方向。了解生命奧秘,治療不孕不育,都得用上解謎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比如近些年來的「人造精子」、「孤雌/孤雄生殖」等等[1-2]。對於了解仍然神秘的卵母細胞,乃至今後「人造卵細胞」的目標,本次發現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介紹點背景知識好啦:卵母細胞是女性原始生殖細胞轉化到成熟卵子中,必須經過的一個重要步驟,初級卵母細胞在胚胎早期就完成增殖和發育,但真正完全成熟要到女性青春期之後,也就是每月排出的卵子了。
  • 《自然》重磅:人造「卵細胞」,從未如此簡單!日本科學家發現,只需8個基因就可以把幹細胞變成能受精的細胞丨科學大發現
    而近期在《自然》上,日本九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又把「人造卵細胞」的課題向前推進了一步:對卵母細胞基因調控網絡進行的研究發現,只需要激活8個關鍵的轉錄因子,就能使小鼠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對於了解仍然神秘的卵母細胞,乃至今後「人造卵細胞」的目標,本次發現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介紹點背景知識好啦:卵母細胞是女性原始生殖細胞轉化到成熟卵子中,必須經過的一個重要步驟,初級卵母細胞在胚胎早期就完成增殖和發育,但真正完全成熟要到女性青春期之後,也就是每月排出的卵子了。
  • 日研究人員用iPS細胞培養出可分化成卵子的細胞
    新華社東京9月24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京都大學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利用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首次成功培養出可以分化成卵子的卵原細胞。這一研究成果有望用於研究不孕症和一些遺傳性疾病的病因。此前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利用人iPS細胞培養出了原始生殖細胞。原始生殖細胞是產生雄性和雌性生殖細胞的早期細胞。在經過京都大學倫理委員會的批准後,京都大學研究人員先利用人iPS細胞培養出原始生殖細胞,再將其與從實驗鼠胚胎中提取的大量卵巢細胞一起培養,最終獲得了卵原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