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新突破!幹細胞再生卵子,可能我們將是最後的「原裝」人類

2021-02-13 健康界

日本在幹細胞技術領域一直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先後有山中伸彌、大隅良典兩位醫學家分別於2012年和201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最近,來自日本多家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他們利用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首次成功培養出可以分化成卵子的卵原細胞。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9月2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eration of human oogonia from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 vitro」。

這項新的研究取得了一項裡程碑突破:利用植入到非常類似於小鼠卵巢的人工小鼠卵巢中的人類幹細胞製造出人類卵子的前體細胞。

據研究人員稱,他們的工作始於利用經過驗證的技術將人血細胞轉化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接下來,他們使用胚胎細胞構建出了非常類似於小鼠卵巢的人工小鼠卵巢。之後,他們將這些iPS細胞植入到人工小鼠卵巢中,讓它們孵育數月。最終,這些iPS細胞生長成處於不同生長階段的具有卵母細胞特異性特徵的物質,即人卵子的前體細胞。

研究人員希望這項技術最終能造福那些無法正常產生卵子的女性,讓她們得以享受天倫之樂。

但也有一些評論指出,這項技術可能會帶來一些倫理上的擔憂。掌握了這項技術後,一些圖謀不軌的人,也許能利用任何人殘留下的細胞(比如來自掉落的頭髮)製造卵子,產生後代。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在技術逐漸成熟的同時,監管也應跟上技術的步伐,以免出現倫理上的災難。

(素材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幹細胞再生卵子技術,讓人類重新定義生命
    在很多科幻電影裡都有這樣類似的情節:主角身體受到嚴重創傷,然後在先進醫療技術幫助下,患者的創處很快痊癒,傷口也恢復如初……其實,這可能將不再只是科幻情節,因為在醫療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這種美好遐想正在逐步變成現實,這一切都源於一項可以改變人類命運和未來的科學——再生醫學。
  • Cell Stem Cell:幹細胞用於再生醫學可能是安全的
    人類多能幹細胞被視為有希望被療法性用於再生醫學,治療影響各種器官和組織的毀滅性疾病,尤其是那些再生能力比較差,比如心臟、大腦和胰腺等臟器中的疾病。不過,有些科學家一直擔心這些細胞可能無法適當地融入身體,因而不能按照要求增殖和分布,導致腫瘤。最新的這項研究表明,這種情況不會發生,這些幹細胞在被適當地移植時,用於再生醫學可能是安全的。
  • 未來醫學的發展熱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的專題報告,介紹了大量有關支架材料(細胞治療的生物活性材料、生物活性因子、細胞支架材料複合體)的工作。「心臟再生與心肌組織工程研究進展」的專題報告指出,在組織工程、生物材料、幹細胞研究中近十年取得的突破性進展為「再生醫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心臟組織再生是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
  • 自噬調節幹細胞多能性,再生醫學有望取得新突破
    發表該論文的研究人員發現胚胎幹細胞中稱為CMA(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的自噬過程可能作為修復或再生受損細胞和器官的新型治療靶點。這項新的臨床前研究首次展示了胚胎幹細胞如何將CMA保持在低水平,以促進這種自我更新,而且向我們揭示了兩種可能操縱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方法來關閉這種抑制,以增強CMA活性和讓它們分化成特化細胞。這在幹細胞生物學領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發現,合理的幹預或引導這些功能可能成為提高再生醫學方法效率的有力途徑,讓研究人員和醫科學家獲得更好地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
  • 再生醫學外一章
    再生醫學外一章 ○ ○ 幹細胞再生醫師是二十世紀末開始的前衛醫師,1996年,蘇格蘭誕生的桃莉綿羊,是人類第一個從人工合成卵子發育、長大的哺乳類,真是劃時代的大事件,如果這項技術應用在人類胚胎幹細胞供醫療用,可將是人類的大災難。
  • 河南幹細胞_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發展目標_鄭大中科博生
    將從國家層面整體提升幹細胞相關領域及其轉化醫學的實力,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凝聚優勢力量,重點針對幹細胞發生、發育和形成功能細胞過程中的重要科學問題,深入開展幹細胞、生物材料、組織工程、生物人工器官,以及幹細胞與疾病發生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轉化開發。
  • 人類卵子冷凍技術取得新突破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安徽醫科大學曹雲霞教授領導的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低溫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褪黑素可以通過抑制氧化損傷和維持卵細胞膜通透性提高人卵母細胞的冷凍效果,這標誌著人類卵子冷凍技術取得新突破。
  • 中國再生醫學國際有限公司成功舉行香港國際再生醫學中心與中國幹細胞臨床應用中心開業儀式,幹細胞品牌「生命藍卡」同步啟動
    17年來,一直將核心業務高度聚焦於組織工程及再生醫學領域,在我國以及世界各國都在搶先研發、轉化應用幹細胞技術的背景下,中國再生醫學集團緊緊抓住歷史機遇,在國內率先開啟了細胞業務的布局,現已在天津、蘇州、常州等地建立了細胞中心,並在北京、上海、福建、大連、西安、長春等地啟動了相關業務。
  • 「人造卵子」發展,還是沒有「卵用」
    隨著幹細胞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培育出人工骨骼、人工心臟瓣膜、人造血管等多種人體組織。再生醫學正逐漸滿足患者「哪裡壞調換哪裡」的健康需求,悄然改變著醫療格局。近日,《Science》雜誌又報導了該領域的一項重大成果。
  • 安徽醫科大學取得人類卵子冷凍技術新突破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方夢宇 通訊員 付菲菲)記者近日從安徽醫科大學獲悉,該校曹雲霞教授領導的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低溫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褪黑素可以通過抑制氧化損傷和維持卵細胞膜通透性,來提高人
  • 重大突破!人體幹細胞再生出「無限」的頭髮,數百萬的禿頂人士有希望啦!
    據《太陽報》6月27日報導,科學家們對於頭髮再生的技術有了新的突破,現在可以通過移植人體幹細胞來再生出「無限」的頭髮,數百萬的禿頂人群或將被治癒。 這些研究結果今天在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tem Cell Research,ISSCR)年會上公布,並獲得了一項榮譽獎。與其他毛囊再生方法不同的是,人類的iPSCs提供了無限的細胞供應。這是細胞脫髮療法和再生醫學領域發展的關鍵突破。
  • (中)幹細胞第三類醫療技術 I 轉換醫學、再生醫學及精準醫療
    幹細胞再生醫學:修復人體器官 再生醫學是指利用生物學及工程學的理論方法創造丟失或功能損害的組織和器官,使其具備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機構和功能。通俗理解,就是讓人類的組織或器官再生。
  • 不靠精子和卵子 也能繁育下一代了
    幹細胞能夠無限的傳代,並且具有分化為動物組織器官的能力,在再生醫學領域有著巨大的醫學價值和臨床應用前景。最近,本來「只想安靜看風景」的幹細胞被來自中國的科學家賦予了新的使命。科學家們先把精子注射到取掉遺傳物質的卵母細胞中,精子經過了卵母細胞的重編程華麗地變身為一種新型的幹細胞——「孤雄單倍體幹細胞」。
  • 有可能改變人類生殖的模式
    我們還沒有完全成功,但不能否認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步,」 並未參與該研究的前布朗大學醫學和生物科學院長Eli Adashi說,「考慮到對人類而言難度有多麼大,(這項新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這一局面。」在2016年2月,中國科學家成功在小鼠體外獲得功能性精子,為治療男性不育帶來希望。
  • 2020年幹細胞臨床應用及再生醫學研討峰會在濟南舉行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客戶端濟南9月15日電(記者王志)近日,以「創新、規範、引領、發展」為主題的「2020年幹細胞臨床應用及再生醫學研討峰會」在濟南舉行,通過深化幹細胞基礎和臨床研究,提高難治性疾病治療水平,進一步加強醫、學、產、研的結合,促進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創新
  • 人造卵子孕育新生命
    對於林克彥和其他科學家來說,克隆羊研究開創了一個幹細胞生物學的新領域,他們設想,只要設計出正確的實驗流程,就能將哺乳動物細胞重編程,使其轉變成任何一種細胞,比如神經元或者卵子。世界上有一些研究人員,包括林克彥在內,正在循著這一思路,實現體外配子形成(gametogenesis)——用成體細胞產生卵子和精子。
  • 2020年幹細胞臨床應用及再生醫學研討峰會舉辦
    9月12日,2020年幹細胞臨床應用及再生醫學研討峰會在泉城濟南隆重啟幕,來自國內的婦產科、血液科、幹細胞研究等領域的多位專家代表和業內人士齊聚泉城,共話幹細胞應用和再生醫學新發展。
  • 中國再生醫學重大突破:可注射材料治療心臟病臨床安全可行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戴建武再生醫學研究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上第一個開展可注射支架(膠原生物)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獲重大突破,首次證明可注射材料聯合幹細胞用於心臟病治療的臨床安全性及可行性,並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研究:人造精子和卵子或將成為可能
    在取得初步成功後,研究人員認為同樣的程序能夠將成人皮膚組織培育成精子和卵子的前體細胞。應用這一研究成果則有望培育出與不孕不育症患者基因相匹配的生殖細胞,治療不孕不育症的前景也因此被看好。科學家認為,儘管這項研究還從未在實驗室中完成過,但他們相信這些早期生殖細胞能夠成長為成熟的精子和卵子。研究項目的下一步,將是把早期生殖細胞注射到實驗小鼠的生殖器官中,並觀察它們能否發育完全。
  • 複製人將出現:科學家不用精子卵子育出小鼠"類囊胚"
    科學家距離在不使用精子和卵子的情況下製造出人工生命又邁出了一大步。將兩種完全不同的幹細胞放在一個培養皿裡,它們會長成初期的胚胎形態,研究人員將其稱為「類囊胚」。用幹細胞作為培育原料將提供無限量的、一模一樣的胚胎,在生物醫學領域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項技術的發展也有望為不育症的最主要成因——胚胎無法在子宮壁上著床——提供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