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用血細胞培養出卵原細胞!有可能改變人類生殖的模式

2021-02-13 新浪探索

不過,科學家造出來的只是原始的生殖細胞,還不是成熟的卵子,而且無法用於受精並製造胚胎。此前,研究人員已經用小鼠尾巴細胞造出了卵子,並對其進行授精,產生了能生育的幼崽。因此,外界科學家認為該研究有望在未來實現人類的「體外配子發生」——一種在培養皿中製造卵子和精子的方法。

  

「在人類(細胞)中實現同樣的成就只是時間問題。我們還沒有完全成功,但不能否認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步,」 並未參與該研究的前布朗大學醫學和生物科學院長Eli Adashi說,「考慮到對人類而言難度有多麼大,(這項新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這一局面。」在2016年2月,中國科學家成功在小鼠體外獲得功能性精子,為治療男性不育帶來希望。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努力嘗試將幹細胞的再生潛力應用於不同目的,希望它們能用於再生心肌細胞或帕金森氏病患者受損的腦細胞。十多年前的研究發現,普通的皮膚細胞或血細胞也可以重編碼為幹細胞,並具有發育成體內任何類型組織的能力,這是生物醫學領域中前景最誘人的研究方向之一。

  

日本京都大學的幹細胞研究專家齋藤通紀領導了這項新研究,他從人類血細胞中造出了幹細胞,然後引導這些幹細胞發育成原始生殖細胞。他的團隊將這些細胞放在裝有小鼠卵巢細胞的培養皿中,使其保持了4個月的活性,並發育成為卵原細胞。在人體中,卵原細胞是妊娠頭三個月出現的成熟卵細胞的前體。

  

「我認為這是重要的一步,但這是在利用幹細胞製成可用的卵子和精子之前必須經歷的幾個步驟之一,」史丹福大學法律和生物科學中心主任、《性的終結和人類生殖的未來》一書作者亨利·格裡利說,「這比此前任何有關人類卵細胞的研究都走得更遠,但它還不是一個卵子。」

  

許多科學家認為,在實驗室中創造出成熟的人類卵子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更加棘手的是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基本安全和道德倫理問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幹細胞生物學家Toshi Shioda指出,對於藉助這種技術誕生的嬰兒而言,即使克服了技術上的挑戰,也仍然要面臨可能出現癌症或其他疾病的擔憂。

  

在安全問題得到解決之後,社會和倫理問題也會開始成倍增加。如果可以從臉頰細胞造出生殖細胞,那會不會有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父母?如果對卵子的需求終結,女性的生物鐘會不會發生逆轉或消失?造出卵子的難度下降,會不會使體外受精變成某種常規操作?還有,如果能更容易地產生卵子,會不會使父母更頻繁地篩查遺傳疾病?

  

許多科學家表示,現在是時候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了,對公眾的教育以及如何進行監督的討論也刻不容緩。Eli Adashi說:「到我們看到下一篇科學論文的時候……或許就不是最佳的討論時機了。到時會出現潛在的反對意見和敵對行動,由包括政治、宗教和其他因素所驅動,這一切會讓該技術陷入停滯狀態。」他還補充道,這項技術可能是自試管嬰兒技術誕生以來人類生殖領域的最大突破。

  

Toshi Shioda指出,這項技術的直接應用將比任何遙遠的「生殖革命」來得更早。如果研究人員早出了大量正在發育的生殖細胞,那他們就可以系統地測試並了解藥物或環境暴露如何影響人類卵子。科學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化療、有毒化學物質或核電廠輻射對生殖細胞的影響。齋藤通紀表示,他的下一個目標是開發出一種進一步培養卵原細胞的方法,或許可以將它們與人類卵巢細胞共同孵育,而不是使用小鼠卵巢細胞。

  

儘管該研究引發了倫理問題,但在體外受精技術最初出現時,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從事該領域研究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經常收到無法懷孕的人發來的郵件,表達對該技術儘快應用的希望。

  

「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如果這項技術能夠起作用並且是安全的,那麼今天美國數十萬或數百萬對夫婦就可以擁有基因相關的嬰兒,」亨利·格裡利說,「沒有明顯的理由說這行不通。不過,對生物學的基本了解告訴我,總會有令我們驚奇的事情發生。」(任天)

相關焦點

  • 日研究人員用iPS細胞培養出可分化成卵子的細胞
    新華社東京9月24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京都大學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利用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首次成功培養出可以分化成卵子的卵原細胞。這一研究成果有望用於研究不孕症和一些遺傳性疾病的病因。此前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利用人iPS細胞培養出了原始生殖細胞。原始生殖細胞是產生雄性和雌性生殖細胞的早期細胞。在經過京都大學倫理委員會的批准後,京都大學研究人員先利用人iPS細胞培養出原始生殖細胞,再將其與從實驗鼠胚胎中提取的大量卵巢細胞一起培養,最終獲得了卵原細胞。
  • Cell: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人類生殖細胞
    (iPS),並使其分化成人類原始生殖細胞(hPGCLC,精子和卵子細胞),還發現了體外培養出hPGCLC的關鍵基因——SOX17基因以及marker物質——CD38糖蛋白。儘管他的細胞不能繼續發育,但是Saito發現如果將這些細胞移植到小鼠睪丸內,這種細胞能分化成熟並產生有功能的精子,如果將這種細胞移植到小鼠卵巢內,這種細胞能分化成熟並產生有功能的卵子,這種精子和卵子能在體受精。在人類細胞的同樣嘗試也取得部分成功,也能體外培養出生殖原細胞,但是成功率非常低,難以進行更多研究。
  •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3:02 日本九州大學Katsuhiko Hayashi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利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 Cell:科學家首次培養出人類精子和卵子細胞!
    儘管他的細胞不能繼續發育,但是Saito發現如果將這些細胞移植到小鼠睪丸內,這種細胞能分化成熟並產生有功能的精子,如果將這種細胞移植到小鼠卵巢內,這種細胞能分化成熟並產生有功能的卵子,這種精子和卵子能在體受精。在人類細胞的同樣嘗試也取得部分成功,也能體外培養出生殖原細胞,但是成功率非常低,難以進行更多研究。
  • 日本科學家用iPS細胞同時培育出3種迷你器官
    原標題:日本科學家用iPS細胞同時培育出3種迷你器官中新網9月29日電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研究者合作,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同時培育出了肝臟、膽管和胰臟三種迷你器官,在全球尚屬首次
  • Dev Cell:科學家闡明人類胚胎原生殖細胞發育的分子機制
    ,同時他們在實驗室開發了一種產生類似細胞的策略,這種酷似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產生對於未來生殖領域的研究,以及分析人類潛在的繼代基因調控的遺傳機制非常重要。新生命的誕生從胚胎開始,生命產生下一代的能力早在胚胎中就已經建立了,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對原始的生殖細胞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些原生殖細胞能夠產生精子或卵細胞,在人類機體發育第二周時原生殖細胞就已經存在於胚胎中了。文章中研究者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其能夠產生「酷似」原生殖細胞的細胞,這樣研究者就能夠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下詳細研究並且對比小鼠和人類細胞中的差異了。
  • 《Nature》重大突破:人造卵母細胞
    紐約人類生殖研究中心主任,卵母細胞生物學家David Albertini(未參與該項研究)評價道,「這是真正的一項突破性成果。」就小鼠而言,卵母細胞的發育開始於原始生殖細胞 (PGCs),這大約需要6.5天的發育時間。雌鼠體內的PGCs進入卵巢後,就開始減數分裂,形成初級卵母細胞,接著就是成熟階段。
  • 外國專家首次用皮膚細胞培養出人類精卵細胞 「人造人」更進一步?
    據美國媒體報導,12月24日出版的學術雜誌《細胞》上發表學術論文稱,英國劍橋和以色列團隊合作率先實現完全體外培養出成熟精子和卵子細胞。研究人員不僅首次將皮膚細胞完全在體外誘導成為誘導幹細胞,並使其分化成人類原始生殖細胞,同時發現了體外培養誘導的關鍵基因SOX17基因。
  • 探秘人造精子卵子:當皮膚細胞能變成生殖細胞
    但我認為這些研究都不如研究精子和卵子結合更有價值,因為後者可以製造出一個人類。並且,絕大多數時候造出的人都有兩隻胳膊和兩條腿。「這種精準度令人嘆為觀止。」培育「生殖細胞」的進展一直在加快。在日本,科學家們通過用尾部細胞培育的卵子培育出老鼠。中國科學家後來聲稱,他們已經確定了製造老鼠精子所需的準確的分子信號序列。
  • 為什麼胚胎時期人類就形成生殖細胞?
    胚胎時期,生殖細胞就已經開始形成,它們將發育成精子或者卵細胞。其中,女性卵巢在其出生時就已經保存有未成熟的卵細胞(數量固定),成年後在性激素的影響下,每月只有一個卵細胞會發育成熟。而男性有所不同的是青春期後其生殖組織會不斷產生精子。   但是,珊瑚、海綿動物以及植物卻沒有這樣的計劃:最初它們僅僅規劃軀體(營養器官)的生長,每個細胞都含有完整的染色體。
  • 日本團隊:僅激活8個基因,小鼠幹細胞直接轉為可受精細胞
    研究團隊稱,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卵子發育的理解,還可能對生殖醫學產生影響。毫無疑問,卵母細胞是非常獨特的,它們有能力產生出創造一個個體所需的200多種高度分化的細胞。科學家們提到,卵母細胞和它們的細胞質均是不同尋常的。
  • 日本團隊:僅激活8個基因,小鼠幹細胞直接轉為可受精細胞
    只要激活8個基因來產生基因控制蛋白,就足以將小鼠幹細胞直接轉化為類卵細胞,這些細胞成熟後甚至可以像卵細胞一樣受精。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九州大學、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等團隊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以上發現。
  • 日本用iPS細胞培養出視神經細胞
    新華社東京2月11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的專家在新一期英國在線科學雜誌
  • 誰讓卵母細胞適時醒來
    夏國良說,「這一研究為揭示卵母細胞成熟的分子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於揭示促性腺激素精確調控卵母細胞成熟與排卵的同步化,以及雌性的正常受精等機理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為人類卵巢早衰和卵巢多囊症的發病機理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也為動物高效繁殖技術的應用奠定基礎。」 哺乳動物出生時,卵巢內已經有未成熟的卵母細胞存在。
  • 我科學家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雖然不改變基因序列,但卻可以遺傳給後代,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及癌症的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外國專家用皮膚細胞造生殖細胞 人造人僅一步之遙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阿曼德·克拉克說:「蘇拉尼和漢納用有史以來的最高效率培育生殖細胞,真令人興奮。」  原標題:「人造人」僅一步之遙?  據美國媒體報導稱,12月24日出版的學術雜誌《細胞》上發表學術論文稱,英國和以色列科學家聯合研發,成功地利用人類成熟的皮膚細胞製造精子和卵細胞,而這一發現意味著,我們距離「人造人」僅一步之遙。
  • Cell發表關於人類原始生殖細胞中基因表達網絡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該項工作系統、深入地研究了人類多個發育階段原始生殖細胞(PGC)的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發現人類原始生殖細胞不同於小鼠原始生殖細胞的關鍵獨特特徵。因此,對人類早期胚胎以及原始生殖細胞的發育過程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於理解人類胚胎發育特徵以及對於反覆流產、胚胎停育、不孕不育等疾病發病機制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並不改變基因序列,但是可以遺傳給後代,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癌症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Nature重磅突破:人造卵細胞成為現實——使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
    然而,在現代社會,隨著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以及環境汙染的日益加劇,世界各國的不孕不育率都呈現出飆升之勢,很多夫妻都飽受不孕不育的困擾。據統計,我國有超過5000萬不育不孕患者,超過正常育齡人口的10%,這一數字超乎我們的想像。
  • 李勁松教授:生殖幹細胞介導的基因編輯
    此次會議持續兩天,6月10號,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李勁松教授分享了「生殖幹細胞介導的基因編輯」議題,與大家一起學習。哺乳動物生殖幹細胞和CRISPR-Cas9技術的建立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 科學家用人體細胞培養出人造肉牛排 還獲得了設計大獎提名
    科學家用人體細胞培養出人造肉牛排 還獲得了設計大獎提名  Winnie Lee • 2020-11-23 20:30:37 來源: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