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大突破:人造卵母細胞

2021-01-16 生物通

科學家們第一次從實驗室重編程小鼠胚胎幹細胞((ESCs)和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中培育出了功能完整的卵母細胞。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17日的Nature雜誌上,為理解卵子形成進程提供了新的藍圖,也為實現人體ESCs和iPSCs轉化提供了技術鋪墊。


紐約人類生殖研究中心主任,卵母細胞生物學家David Albertini(未參與該項研究)評價道,「這是真正的一項突破性成果。」


就小鼠而言,卵母細胞的發育開始於原始生殖細胞 (PGCs),這大約需要6.5天的發育時間。雌鼠體內的PGCs進入卵巢後,就開始減數分裂,形成初級卵母細胞,接著就是成熟階段。2012年,來自日本九州大學的Katsuhiko Hayashi 等人從小鼠的iPS細胞中培育出卵子(體內需要5天時間),並使其體外受精後產下健康後代。


最新這項研究則是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擴展了他們的培養技術,實現從整個胚胎幹細胞到卵母細胞分化的過程,這個階段在體內大約需要30天時間。


Hayashi等人從任何一種幹細胞類型開始,首先通過誘導幾個基因生成PGC樣細胞(PGC-like),然後將其與雌性性腺體細胞混合,創造出了體外「重組卵巢」。這些細胞會逐漸失去PGC標誌表達,開始表達卵母細胞標記。


在培養基中生長了三周後,研究人員觀察到了減數分裂前期的初級卵母細胞,這一階段的一個關鍵要素在於添加一種雌激素抑制劑,令早期階段的卵母細胞體外形成卵巢卵泡。


研究人員再在培養基中加入促卵泡素和另外兩種因子,這樣細胞會分離出毛囊樣結構,卵母細胞繼續生長11天,組裝出全尺寸生發泡卵母細胞。在第三階段,成熟培養基中培養了一天的生發泡卵母細胞就會成為減數分裂-捕獲卵母細胞。


Albertini認為,「這一研究最終克服了體細胞環境下雌性生殖細胞發育的一個關鍵障礙」,似乎與胚胎微環境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移植過程中並不需要。


這項研究一共完成了三次單獨的培養實驗,獲得了58個重組卵巢,和3,198個生發泡卵母細胞,其中28.9%能成熟進入減數分裂II階段。


「最令我感到驚訝的就是當我在重組卵巢中看到一叢次級卵泡和美麗的毛囊結構時,」Hayashi表示。


接下來為了檢測這些卵母細胞的質量,研究人員分析了它們的染色體,其中78%具有正確數量的染色體。之後採用RNA測序方法,研究人員觀察比對了體內卵母細胞和培養皿來源的卵母細胞的表達情況,結果表明有424個基因出現了或高或低的表達變化,尤其是線粒體功能的基因。


最後研究人員又將這些卵母細胞與野生小鼠精子進行體外受精,移植到雌鼠體內,培養出了健康的,能正常發育的小鼠,不過它們相對於野生型小鼠體質弱一些。


「體外培養卵母細胞的質量有一些變化,因為人造卵母細胞只有3.5%能生成小鼠,而體內的成功率則為60%,」Hayashi說。


但是最後生成的小鼠都很健康,也發育成了成鼠,不過目前要說應用到臨床還言之過早,「我們仍然需要進行更多的小鼠和非人類靈長類生物的基礎研究。」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技術的局限性在於需要來自小鼠的性腺體細胞,這會阻礙人類卵母細胞體外培養的可能性。



相關焦點

  • Nature重磅突破:人造卵細胞成為現實——使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
    這項研究表明,一組8種轉錄因子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的多能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這一發現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卵細胞發育的理解,並可能對生殖醫學產生深遠影響!在雌性生殖系發育過程中,原始生殖細胞(PGCs)經歷了表觀遺傳重編程的命運決定和性別決定,分裂分化成卵母細胞並停留在原始卵泡中。
  • 人造卵母細胞成現實 科學家要用8個轉錄因子幫「造...
    科學家們表示,識別出引起卵母細胞生長的轉錄因子,將有助於生殖生物學研究,並可能幫助女性解決生育問題。 日前,一項研究迎來重磅突破:由八種蛋白質組成的核心組,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多能幹細胞轉,化為看起來很像未成熟卵細胞的細胞——稱為卵母細胞(oocytes)。
  •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3:02 日本九州大學Katsuhiko Hayashi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利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 誰讓卵母細胞適時醒來
    夏國良說,「這一研究為揭示卵母細胞成熟的分子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於揭示促性腺激素精確調控卵母細胞成熟與排卵的同步化,以及雌性的正常受精等機理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為人類卵巢早衰和卵巢多囊症的發病機理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也為動物高效繁殖技術的應用奠定基礎。」 哺乳動物出生時,卵巢內已經有未成熟的卵母細胞存在。
  • ASCBAM:體細胞和卵母細胞衰老機制不同
    Biology Annual Meeting)新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柯琳-墨菲(Coleen Murphy)博士的卵母細胞(oocyte)衰老新研究揭示生殖細胞和體細胞衰老不同的分子機制,從而表明讓卵母細胞保持健康所需的基因類型跟通常延長壽命的基因之間很少存在重疊。
  • 研究找到控制卵母細胞成熟重要因子
    夏國良說,「這一研究為揭示卵母細胞成熟的分子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於揭示促性腺激素精確調控卵母細胞成熟與排卵的同步化,以及雌性的正常受精等機理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為人類卵巢早衰和卵巢多囊症的發病機理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也為動物高效繁殖技術的應用奠定基礎。」 哺乳動物出生時,卵巢內已經有未成熟的卵母細胞存在。
  • 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
    在雌性生殖系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成為一種高度特化的細胞類型,並形成母體細胞質儲存的關鍵因子。卵母細胞的生長是在原始卵泡向初級卵泡的轉變中觸發的,並伴隨著基因表達的動態變化,但控制卵母細胞生長的基因調控網絡仍不清楚。
  • 研究稱卵母細胞核仁是受精卵發育關鍵「部件」
    新華網東京2月4日電 (記者錢錚)日本理化研究所日前發布新聞公報說,該所科研人員參與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卵母細胞的核仁是受精卵發育所需的關鍵「部件」。  新聞公報說,核仁是細胞核中央的高密度部分,日本和捷克等國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中去除卵母細胞的核仁,結果發現,去除了核仁的卵母細胞和正常卵母細胞會用相同時間完成分裂,但是沒有核仁的卵母細胞分裂、受精後,受精卵的發育不久就停頓下來。
  • 生殖技術重大突破:植入人造子宮,母兔竟能正常受孕、懷胎和活產
    據最新一期《自然·生物科技》刊發的論文,美國科學家為母兔植入人造子宮,母兔竟然能正常受孕、懷胎和活產,誕下健康的小兔子。這一生殖技術的重大突破,為不孕不育婦女帶來了希望。據報導,美國維克·佛雷斯特再生醫學研究院的泌尿科專家安東尼·阿塔拉博士和他的同事們從母兔子宮提取細胞,在可生物降解的支架上培養出子宮組織,再將這一人造子宮植入母兔體內。人工子宮使得母兔可以正常受孕、懷胎和活產。阿塔拉博士的團隊成功進行了14例母兔再造子宮移植術,母兔在手術6個月後就能正常受孕和懷胎。
  • 動物所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上述實驗結果表明,Cyclin B3在小鼠卵母細胞的減數第一次分裂具有特異的必需的調控作用,但對卵母細胞的成熟、減數第二次分裂及早期著床前胚胎發育是非必需的。進一步分析發現,Cyclin B3缺失的小鼠在超數排卵後具有正常的排卵數量,體外成熟培養過程中GVBD也未見異常,但所有卵母細胞均未排出第一極體,表明Cyclin B3缺失的卵母細胞阻滯於減數第一次分裂。
  • 研究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雖然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中的細胞周期蛋白的種類幾乎一致,但是減數分裂中是否存在不同的細胞周期調控機制尚不清楚。在細胞分裂期,最重要的細胞周期蛋白家族是細胞周期蛋白B家族,該家族成員主要包括Cyclin B1,Cyclin B2,Cyclin B3等。Cyclin B3是一種發現較晚的細胞周期B家族的蛋白,其在哺乳動物中的功能依舊是個未被打開的黑匣子。
  • 人造子宮有了重大突破
    人造子宮今年有了重大突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製造了一個外部人造子宮,維持超早產羔羊的生存。試驗中的羔羊在子宮內生活了4周,打破了子宮外裝置維持胎兒穩定機能的時間紀錄。超早產兒的死亡率很高,延長妊娠的體外系統沒有成功的先例。這一次,科學家製造了一個聚乙烯薄膜袋,充滿了人造羊水,通過臍帶接口連接氧氣,形成一個封閉的流體人造環境。
  • 合作文章|測序幾個細胞發一篇SCI?卵母細胞研究了解一下
    ,而如何調節卵母細胞中HDAC6的表達仍然未知。,本文使用單細胞RNA測序來檢測卵母細胞的整體轉錄組信息,並鑑定人成熟卵母細胞中受年齡增長影響的關鍵基因。研究者從成熟卵母細胞中分離mRNA用於scRNA-Seq,其中三個卵母細胞來自於年輕組(≤30),另外三個卵母細胞來自年長組(≥40),共鑑定了357個有組間表達差異的基因。上調的基因在轉錄激活、氧化應激和免疫功能相關的功能有富集,而下調的基因則與催化活性相關。
  • 同濟高紹榮教授實驗室《Nature》發文揭示表觀遺傳學研究重大突破
    同濟高紹榮教授實驗室《Nature》發文揭示表觀遺傳學研究重大突破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6-09-14  瀏覽:
  • 寶可夢劍盾人造細胞卵怎麼獲得 人造細胞卵圖鑑
    《寶可夢:劍/盾》中的人造細胞卵的造型就像是某種細胞,只是放大了不知道多少倍,內部細胞核的位置還有五官這些特徵。
  • 《寶可夢劍盾》人造細胞卵特點分析 人造細胞卵怎麼配招
    導 讀 寶可夢劍盾中的人造細胞卵是一隻特攻很高的寶可夢,喜歡這個類型寶可夢的話可以嘗試培養一下。
  • 加速卵母細胞凍存材料產業化,破譯生物「冷凍-復活」密碼
    近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仿生控冰冷凍保存材料團隊負責人王健君研究員接受專訪,詳細介紹了生物材料凍存的機制原理,以及該團隊在卵母細胞凍存等方面取得的研究進展。但是,卵母細胞的數量少、體積大,在低溫保存過程中易受到冷凍損傷而失去繁殖功能,因此,卵母細胞的凍存研究始終是國際生殖輔助技術的難點與熱點。「卵母細胞尺寸大約150微米,頭髮絲的1.5倍左右,個頭大、含水多,很難凍存。之前我國的凍存液要從美國、日本購買,但是這些傳統的凍存液含有二甲基亞碸分子,會對細胞帶來損傷。」
  • 沈偉課題組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闡述人造卵子的研究策略
    瞄準這一重大戰略問題,自2004年以來,沈偉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卵母細胞體外發生模型建立和調節機制研究。近十年來,沈偉課題組相繼建立了原始卵泡體外形成和發育的動態模型,並獲得了體外受精胚胎;建立了原始生殖細胞體外分化卵母細胞的技術體系,並獲得了GV期的典型卵母細胞;在其基礎上,2012年實現了原始生殖細胞來源的GV期卵母細胞的體外成熟和受精,並獲得了囊胚。
  • 人類卵子和受精卵中母源mRNA的降解規律及其與發育潛能的相關性
    但是,人類卵母細胞受精前後母源mRNA的降解規律、生理意義,特別是與臨床上不孕不育的相關性還未見報導。首次在全轉錄組水平上系統分析了人類「母源-合子過渡」過程中母源mRNA的降解模式、調控途徑及其與卵子成熟、合子基因組激活、胚胎發育潛能之間的相關性。課題組首先發現,人卵母細胞中積累的大量母源mRNA在「母源-合子過渡」過程中分兩個波次發生降解:首先,伴隨著卵母細胞減數分裂成熟和排卵,一些不穩定的母源mRNA發生降解。
  • 體細胞可逆轉成全能幹細胞
    原標題:體細胞可逆轉成全能幹細胞南方日報訊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克隆技術研究上又取得了新的突破。通過小分子化合物的誘導的方法,一個已經長成的普通的體細胞可能會孕育出新的生命,目前這項科研成果已經被美國科學和細胞的多個權威學術雜誌報導,國際權威專家表示這項研究成果為未來研究人造器官以及攻克癌症等重大疾病都提供了新的途徑。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帶領的幹細胞再生醫學研究團隊用4個小分子化合物的組合把成年鼠身上已經長成的表皮細胞成功逆轉為生命起點的全能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