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卵母細胞核仁是受精卵發育關鍵「部件」

2021-01-10 搜狐網

  新華網東京2月4日電 (記者錢錚)日本理化研究所日前發布新聞公報說,該所科研人員參與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卵母細胞的核仁是受精卵發育所需的關鍵「部件」。

  新聞公報說,核仁是細胞核中央的高密度部分,日本和捷克等國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中去除卵母細胞的核仁,結果發現,去除了核仁的卵母細胞和正常卵母細胞會用相同時間完成分裂,但是沒有核仁的卵母細胞分裂、受精後,受精卵的發育不久就停頓下來。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即使用體細胞核仁代替卵母細胞核仁植入卵母細胞,相關受精卵也不能正常發育,而一旦將卵母細胞核仁移植回去,受精卵發育進程立刻恢復正常。

  此前,科學界一直未探明核仁在受精卵中的作用,這項成果使人們對卵母細胞核仁的重要性有了清楚認識,並將有助於胚胎幹細胞研究以及不孕症療法研究等。

  有關論文已發表在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雜誌網絡版上。

相關焦點

  • 人類卵子和受精卵中母源mRNA的降解規律及其與發育潛能的相關性
    卵母細胞向早期胚胎的基因表達模式轉換,即「母源-合子過渡(Maternal-to-zygotic transition,MZT)」,是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第一個關鍵事件。在模式生物(如果蠅、斑馬魚、非洲爪蟾)和實驗動物(小鼠)中的研究都表明「母源-合子過渡」過程中母源mRNA的適時降解是胚胎自身基因組轉錄激活的一個重要前提。
  • 竇肇華教授:精卵發育、受精卵分裂異常造成的胚胎染色體異常
    精原細胞分裂增殖為初級精母細胞後,初級精母細胞開始DNA 合成過程。精母細胞經歷了減數分裂的不同階段。減數分裂的結果產生單倍體生精細胞,又稱精子細胞。在精子生發過程中,減數分裂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過程:北京家恩德運醫院的竇肇華教授介紹,在這個階段,遺傳物質相互重組、遺傳物質只複製1次,細胞連續分裂2次,最終形成染色體數目減少一半的精子細胞。次級精母細胞有雙份單倍體染色體。
  • 《Nature》重大突破:人造卵母細胞
    就小鼠而言,卵母細胞的發育開始於原始生殖細胞 (PGCs),這大約需要6.5天的發育時間。雌鼠體內的PGCs進入卵巢後,就開始減數分裂,形成初級卵母細胞,接著就是成熟階段。2012年,來自日本九州大學的Katsuhiko Hayashi 等人從小鼠的iPS細胞中培育出卵子(體內需要5天時間),並使其體外受精後產下健康後代。
  • 研究找到控制卵母細胞成熟重要因子
    夏國良說,「這一研究為揭示卵母細胞成熟的分子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於揭示促性腺激素精確調控卵母細胞成熟與排卵的同步化,以及雌性的正常受精等機理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為人類卵巢早衰和卵巢多囊症的發病機理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也為動物高效繁殖技術的應用奠定基礎。」 哺乳動物出生時,卵巢內已經有未成熟的卵母細胞存在。
  • 誰讓卵母細胞適時醒來
    夏國良說,「這一研究為揭示卵母細胞成熟的分子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於揭示促性腺激素精確調控卵母細胞成熟與排卵的同步化,以及雌性的正常受精等機理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為人類卵巢早衰和卵巢多囊症的發病機理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也為動物高效繁殖技術的應用奠定基礎。」 哺乳動物出生時,卵巢內已經有未成熟的卵母細胞存在。
  • 研究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進一步分析發現,Cyclin B3缺失的小鼠在超數排卵後具有正常的排卵數量,體外成熟培養過程中GVBD也未見異常,但所有卵母細胞均未排出第一極體,表明Cyclin B3缺失的卵母細胞阻滯於減數第一次分裂。
  •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3:02 日本九州大學Katsuhiko Hayashi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利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 孕2周:從受精卵如何發育成胎兒的?
    在受精卵發育為胚胎的過程中,首先是一團沒有分化的細胞,逐漸發育出兩個不對稱的軸——一頭一尾軸和一前一後軸。這種不對稱發育是受精卵內部化學反應的產物。這團細胞中的每個細胞,幾乎都能「辨析」出自己內部物質的「信息」,然後把這一信息輸入到一臺「功能強大的微型電腦」中,顯示屏上彈出這樣一條簡訊:你位於某一特定的部位。這個細胞就按照「指令」找到它所應去的地方,並在那裡發育。
  • 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
    在雌性生殖系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成為一種高度特化的細胞類型,並形成母體細胞質儲存的關鍵因子。卵母細胞的生長是在原始卵泡向初級卵泡的轉變中觸發的,並伴隨著基因表達的動態變化,但控制卵母細胞生長的基因調控網絡仍不清楚。
  • 動物所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有意思的是,Cyclin B3缺失的卵母細胞仍然能夠正常受精,並在受精後排出極體並發育為早期囊胚。基因組分析發現Cyclin B3缺失的卵母細胞在受精後啟動了減數第二次分裂,發生了跟有絲分裂相似的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由於未發生同源染色體分離,所有受精胚胎都是三倍體,進而在著床後致死。
  • 人造卵母細胞成現實 科學家要用8個轉錄因子幫「造...
    研究人員於當地時間12月16日在《自然》(Nature)雜誌上報導稱,卵形細胞不能進行減數分裂,不能將染色體總數減半,但它們可以通過精子受精,然後分裂,直到達到胚胎發育的8個細胞階段。
  • 上海生科院合作揭示受精卵DNA去甲基化重要機制
    9月11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徐國良研究組、李勁松研究組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Active and Passive Demethylation of Male and Female Pronuclear
  • 合作文章|測序幾個細胞發一篇SCI?卵母細胞研究了解一下
    卵母細胞的研究可以解釋關於配子形成過程的眾多謎題,在輔助生殖、農牧育種、基礎研究等多種領域都有重要的應用意義。結果表明,HDAC6通過調節卵母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的幾個關鍵的組蛋白修飾和mRNA轉錄,在染色體凝聚和著絲粒行使功能中發揮重要作用。
  • Nature重磅突破:人造卵細胞成為現實——使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
    這項研究表明,一組8種轉錄因子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的多能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這一發現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卵細胞發育的理解,並可能對生殖醫學產生深遠影響!在雌性生殖系發育過程中,原始生殖細胞(PGCs)經歷了表觀遺傳重編程的命運決定和性別決定,分裂分化成卵母細胞並停留在原始卵泡中。
  • 日本團隊:僅激活8個基因,小鼠幹細胞直接轉為可受精細胞
    研究團隊稱,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卵子發育的理解,還可能對生殖醫學產生影響。因此,研究團隊認為,對卵母細胞及其發育的基本了解對推進生殖醫學和更好地掌握生命如何繁殖都很重要,但參與調控卵母細胞發育這一過程的基因的調控網絡目前尚不清楚。
  • 日本團隊:僅激活8個基因,小鼠幹細胞直接轉為可受精細胞
    研究團隊稱,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卵子發育的理解,還可能對生殖醫學產生影響。卵母細胞儲存在體內,在經歷多個階段發育成卵子後,即意味著已經做好受精的準備,這通常被認為創造新生命的第一步。毫無疑問,卵母細胞是非常獨特的,它們有能力產生出創造一個個體所需的200多種高度分化的細胞。科學家們提到,卵母細胞和它們的細胞質均是不同尋常的。
  • Cell:揭示精卵結合後精子DNA起始解壓縮及染色質重構的重要機制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付向東教授實驗室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發現了剪接因子SR蛋白特異性的激酶家族(SRPK)【13-14】,並長期致力於SRPK激酶在pre-mRNA剪接過程中的功能機制研究,其一系列開創性工作均已成為當前SRPK激酶研究的關鍵文獻資料。
  • Science:揭示卵母細胞的中心體不會遺傳給後代之謎
    令人吃驚的是,在大多數後生動物(metazoan)物種中,卵母細胞的中心粒(即母本中心粒)被清除了,受精卵依賴精子提供的中心粒(即父本中心粒),這個中心粒組裝成受精卵中的首個中心體,從而確保有絲分裂正確進行和胚胎發育成功開展。在發育期間,卵母細胞中的中心粒清除被認為確保受精後的中心粒數目正確和有絲分裂成功完成,並且阻止孤雌生殖發生。
  • Science:美學者揭示胚胎幹細胞有類似受精卵發育潛能
    2017年1月12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上在線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何琳教授研究團隊的一篇研究論文,研究報導移除一種名叫miR-34a的微RNA,成功讓老鼠胚胎幹細胞表現出類似受精卵的發育特性,能夠成功分化成胚胎組織和胚胎外組織。
  • 論文解讀--羅湖病毒可從親魚傳播至其生殖器官和受精卵
    報導發現在一些羅非魚孵化場,受精卵和羅非魚的早期發育階段中可以檢測到羅湖病毒,表明該病毒可能垂直傳播。然而,尚不清楚TiLV是否能夠從受感染的親魚群傳播到它們的生殖器官和後代。這篇文章研究旨在探討實驗感染的親魚能否將病毒傳給其生殖器官、卵子、精子和受精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