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團隊:僅激活8個基因,小鼠幹細胞直接轉為可受精細胞

2020-12-19 中國青年報

只要激活8個基因來產生基因控制蛋白,就足以將小鼠幹細胞直接轉化為類卵細胞,這些細胞成熟後甚至可以像卵細胞一樣受精。

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九州大學、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等團隊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以上發現。

研究團隊稱,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卵子發育的理解,還可能對生殖醫學產生影響。

卵母細胞儲存在體內,在經歷多個階段發育成卵子後,即意味著已經做好受精的準備,這通常被認為創造新生命的第一步。毫無疑問,卵母細胞是非常獨特的,它們有能力產生出創造一個個體所需的200多種高度分化的細胞。

科學家們提到,卵母細胞和它們的細胞質均是不同尋常的。生命科學史上科學家認為操縱它們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體細胞克隆,將體細胞的細胞核注入去除遺傳物質的卵子(這一過程被稱為體細胞核轉移(SCNT)),通過人工方法激活後再移植到代孕母體,就可以產生一個新的生命,著名的「多莉」羊就是這樣誕生。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對卵母細胞及其發育的基本了解對推進生殖醫學和更好地掌握生命如何繁殖都很重要,但參與調控卵母細胞發育這一過程的基因的調控網絡目前尚不清楚。

九州大學醫學科學學院教授Katsuhiko Hayashi及其同事利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確定了觸發卵母細胞生長所需的8個轉錄因子(調節基因表達的蛋白質)。然後他們誘導這8個轉錄因子在小鼠多能幹細胞中表達,測試它們是否足以驅動卵母細胞生長。

研究結果發現,這導致了類卵細胞的產生,他們將其命名為「直接誘導的卵母細胞樣細胞(directly induced oocyte-like cells)」。

「在引入少數幾個因子,我們就看到小鼠幹細胞那麼快速而簡單地形成了卵母細胞的形態,我最初是完全不相信的,但重複實驗證明它是真的。」在九州大學官網針對該研究的一份新聞稿中,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九州大學助理教授Nobuhiko Hamazaki表示,「發現8個轉錄因子可以導致如此大的變化是相當驚人的。」

九州大學的團隊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研究人員合作後發現,無論是小鼠胚胎幹細胞,還是誘導多能幹細胞(iPS),都可以用他們的方法轉化成類卵母細胞。他們還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僅僅4個轉錄因子就能完成這一過程,但試驗可重複性下降。

Hayashi說,「幹細胞可以直接轉化成類卵細胞,而不需要遵循自然發生的相同步驟,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研究還顯示,當這項工作中獲得的類卵母細胞在體外與正常情況下卵母細胞周圍的其他細胞一起培養生長時,類卵母細胞會發育成結構上與成熟卵細胞相似的細胞,但它們沒有發生減數分裂,因此染色體的數目與正常卵子異常。

儘管出現上述情況,但研究仍然發現,成熟的類卵母細胞可以在體外受精,並表現出早期發育,有些甚至發展到8細胞階段。然而,超過這一時點的進一步發育就會受到影響。

研究團隊認為,從長遠來看儘管類卵母細胞的細胞核可能不可用,但這些累卵母細胞的細胞質將大有可為,如生殖生物學研究和線粒體替代療法等治療。「來自卵母細胞的細胞質在生殖生物學和醫學中是一種無價的資源,這種方法可以提供一種新的工具,無需任何侵入性過程就可以大量產生卵母細胞。」

Hayashi評價道,「雖然這個過程對人類來說可能仍然要複雜得多,但這些在老鼠身上的初步結果非常有希望。」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日本團隊:僅激活8個基因,小鼠幹細胞直接轉為可受精細胞
    只要激活8個基因來產生基因控制蛋白,就足以將小鼠幹細胞直接轉化為類卵細胞,這些細胞成熟後甚至可以像卵細胞一樣受精。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九州大學、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等團隊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以上發現。
  • 日本科學家發現,只需8個基因就可以把幹細胞變成能受精的細胞丨科學大發現
    而近期在《自然》上,日本九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又把「人造卵細胞」的課題向前推進了一步:對卵母細胞基因調控網絡進行的研究發現,只需要激活8個關鍵的轉錄因子,就能使小鼠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初步找到27個可能與原始卵泡向初級卵泡轉變過程(PPT)有關的轉錄因子後,研究團隊又採用逐個敲除的方式,最終篩選出了8個最為關鍵的基因,包括Figla, Sohlh1, Lhx8, Nobox, Stat3, Tbpl2, Dynll1和Sub1
  • 日本科學家發現,只需8個基因就可以把幹細胞變成能受精的細胞丨科學大發現
    而近期在《自然》上,日本九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又把「人造卵細胞」的課題向前推進了一步:對卵母細胞基因調控網絡進行的研究發現,只需要激活8個關鍵的轉錄因子,就能使小鼠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初步找到27個可能與原始卵泡向初級卵泡轉變過程(PPT)有關的轉錄因子後,研究團隊又採用逐個敲除的方式,最終篩選出了8個最為關鍵的基因,包括Figla, Sohlh1, Lhx8, Nobox, Stat3, Tbpl2, Dynll1和Sub1,將它們合稱為PPT8。
  • 《自然》最新論文:小鼠幹細胞可轉化為類卵細胞
    中新網北京12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稱,一組8個轉錄因子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幹細胞轉化為類卵細胞。這項研究發現進一步加深了科研人員對卵子發育的理解,並可能對生殖醫學產生影響。
  • 日本科研:八個轉錄因子促幹細胞變身「類卵細胞」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日本科學家團隊證明:一組8個轉錄因子,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幹細胞轉化為類卵細胞。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人類對卵子發育的理解,在應用角度上,。卵母細胞(未成熟的卵細胞)的發育分為多個階段,但參與這一過程的基因調控網絡尚不清楚。
  • 八個轉錄因子促幹細胞變身「類卵細胞」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日本科學家團隊證明:一組8個轉錄因子,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幹細胞轉化為類卵細胞。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人類對卵子發育的理解。卵母細胞(未成熟的卵細胞)的發育分為多個階段,但參與這一過程的基因調控網絡尚不清楚。
  • 科學網—基因調控可讓小鼠單倍體幹細胞不「脫單」
    ,可減少小鼠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在日常培養和分化過程中的二倍化現象。然而,只有一套染色體的單倍體細胞,沒有基因『備份』,我們對任意基因的更改,都會直接帶來表型的改變。這對於我們探索生命現象、破解基因密碼十分有利。」帥領表示。因此,單倍體細胞被稱為「基因篩選利器」。 近十年來,包括小鼠、大鼠、猴、人在內的多個物種的單倍體幹細胞相繼問世,引起了遺傳學篩選和藥物靶點分析等領域的廣泛關注。
  • 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幹細胞》,有助於...
    12月23日,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教授團隊與暨南大學鞠振宇團隊在《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發表《Dcaf11激活Zscan4介導的早期胚胎和胚胎幹細胞端粒延長》(Dcaf11 activates Zscan4-mediated alternative telomere lengthening in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 李勁松教授:生殖幹細胞介導的基因編輯
    已有的生殖幹細胞有兩類,一是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二是精原幹細胞。CRISPR-Cas9技術由於其簡單高效的特點很快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012年,我們建立了只攜帶精子來源遺傳物質的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一細胞能代替精子在注入卵母細胞後能支持胚胎發育產生健康的半克隆小鼠,即半克隆技術。
  • Science:激活溶酶體可讓衰老的神經幹細胞恢復青春
    這也突出強調了保持對整個生命周期中的蛋白生產和清除過程以及神經幹細胞活化狀態的精確控制的重要性。Brunet說,「我們對這一發現感到吃驚,這是因為靜息的或者說靜止的神經幹細胞被認為是一種真正原始的細胞類型,它們僅等待活化。但是如今,我們了解到它們擁有比活化的神經幹細胞更多的蛋白聚集物,並且這些蛋白聚集物隨著細胞衰老而繼續堆積。
  • 李勁松研究團隊建立卵子來源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生物谷BIOON/ --繼李勁松研究團建立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之後,該團隊在單倍體細胞技術上又取得新突破,最新研究成果於11月17日(當地時間)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該研究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些細胞能高效產生半克隆小鼠,從而簡化了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促進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的廣泛應用。
  • 趙瑚團隊揭示牙周膜幹細胞激活的分子機制
    它們可從牙周膜內分離出來,具有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的基本特徵,體外培養後表達MSCs表面標記物,例如Stro1和CD90等,在體外能被誘導分化為成熟牙周組織,移植後在宿主體內可形成新的牙周組織【2】,被認為是探索牙周組織再生機制的重要切入點。目前針對PDLSCs的研究主要是體外培養。
  • 基因編輯技術使人類幹細胞的遺傳增強
    該成果近日發表在《細胞研究》上,相關技術已申請發明專利。「幹細胞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再生醫學領域兩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我們期望通過基因編輯手段,對細胞內的關鍵基因和信號通路進行精確調控,提高幹細胞活力並減弱致瘤性,最終獲得優質安全的人類幹細胞移植物。」
  • 南開大學發現FACT調控胚胎幹細胞中MERVL的新機制
    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之後通過卵裂繼續發育到2細胞胚胎,在小鼠2細胞胚胎中基因組開始激活轉錄(合子基因組激活),最早激活的轉錄本就包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MERVL。MERVL,是2細胞胚胎的標記,同時也是胚胎幹細胞中的「2細胞樣幹細胞」的標記。
  • 南開大學發現FACT調控胚胎幹細胞中MERVL的新機制
    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之後通過卵裂繼續發育到2細胞胚胎,在小鼠2細胞胚胎中基因組開始激活轉錄( 合子基因組激活) ,最早激活的轉錄本就包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MERVL。 MERVL,是2細胞胚胎的標記,同時也是胚胎幹細胞中的「2細胞樣幹細胞」的標記。
  • ...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
    在這期間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當供體細胞在去核卵母細胞中被人工激活1個小時後,基因組經歷了從類有絲分裂中期向類第二次減數分裂中期的轉變(圖1)。圖1.SCNT胚胎基因組在短時間內由有絲分裂類中期轉變為減數分裂類中期在SCNT胚胎發育6小時進入擬原核期(對應正常受精胚胎PN3時期)後,重新出現了較弱的區室結構和拓撲相關結構域(TADs)信號,這很可能是再次退出中期的結果。隨後,TADs信號在一細胞晚期逐漸減弱,直到2細胞早期降到最低值,在2細胞晚期到8細胞卵裂期逐步重新建立,直到囊胚期成熟(圖2)。
  • 日本科學家發現,只需8...
    而近期在《自然》上,日本九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又把「人造卵細胞」的課題向前推進了一步:對卵母細胞基因調控網絡進行的研究發現,只需要激活8個關鍵的轉錄因子,就能使小鼠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這些卵母細胞樣細胞雖然還不能進行卵子形成過程中必要的減數分裂,但已經具備受精、分裂和發育到8細胞階段的能力[3]。
  • 科學網—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首次建立
    ,首次建立了來自孤雄囊胚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而這些細胞保持了一定水平的雄性印記,並進一步驗證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在注入卵母細胞後產生健康的小鼠。相關研究成果今天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並被重點推薦。 據介紹,單倍體細胞,如酵母,是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工具。自然狀態下存在的單倍體細胞只有結構和功能均已特化的配子,包括卵子和精子。「然而卵子和精子不能在體外進行培養,因此也不能對其進行基因操作。」李勁松表示,如果能夠在體外建立哺乳動物的單倍體細胞系,將極大促進哺乳動物遺傳學及相關生命科學研究。
  • 肝癌幹細胞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有了重大發現!
    癌症幹細胞(CSC)是如何形成的?研究認為,正常的幹細胞會在特定的身體環境和/或遺傳條件下突變為癌症幹細胞(CSC)。不過,最近由岡山大學科學家Masaharu Seno教授和Said Mohamed Abdelsabour Afify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在沒有引入任何突變或外源基因的情況下,僅通過將一種正常幹細胞暴露於有利條件下,就生長出了癌症幹細胞(CSC)。正常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是一種幹細胞,只要條件合適,它可以再生成任何類型的人體組織。
  • 北京大學發現胚胎幹細胞中的新稀有細胞亞群
    小鼠胚胎幹細胞是一種萬能(pluripotent)幹細胞,在嵌合體胚胎實驗中可以發育成為動物胚胎細胞。汪陽明實驗室先前的工作發現類泛素化修飾酶PIAS4和轉錄因子DPPA2分別抑制和激活2CLC產生,並且發現細胞的氧化還原狀態通過影響PIAS4的穩定性調控2CLC的激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