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松教授:生殖幹細胞介導的基因編輯

2020-12-05 生物谷


6月9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7(第四屆)基因編輯與

臨床

應用研討會在滬隆重開幕。本次大會邀請到國內相關企業的專家和眾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基因編輯在

臨床

應用中的重大突破,大會期間設有主題討論環節,針對基因編輯技術實現規模化的臨床應用面臨的困難、基因編輯技術在腫瘤

免疫

治療中的應用、未來會不會有更好的基因編輯技術出現, 特別是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等問題進行探討。


此次

會議

持續兩天,6月10號,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李勁松教授分享了「生殖

幹細胞

介導的基因編輯」議題,與大家一起學習。


哺乳動物生殖

幹細胞

和CRISPR-Cas9技術的建立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已有的生殖幹細胞有兩類,一是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二是精原幹細胞。CRISPR-Cas9技術由於其簡單高效的特點很快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012年,我們建立了只攜帶精子來源遺傳物質的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一細胞能代替精子在注入卵母細胞後能支持胚胎發育產生健康的半克隆小鼠,即半克隆技術。然而,單倍體細胞的「受精」能力隨著細胞的傳代逐漸丟失,特別是經過基因編輯後,這些細胞再注入卵子中很難獲得健康半克隆小鼠。最近,我們通過將調控雄性印記基因H19和Gtl2表達的H19-DMR和IG-DMR敲除後獲得了能穩定產生半克隆小鼠的「人造精子」。


與CRISPR-Cas9技術結合,「人造精子」介導的半克隆技術可以實現:(1)一步獲得攜帶多基因突變的雜合小鼠模型,用於模擬人類多基因介導的複雜疾病;(2)一步獲得多基因同時敲入的小鼠模型;(3)一步獲得針對不同基因的突變小鼠,實現小鼠個體水平的遺傳篩選,便於從大量候選基因中快速篩選出重要基因進行深入研究。精原幹細胞已經在小鼠等物種中建系,並能在體外長期穩定傳代並具有產生配子的能力。與CRISPR-Cas9技術結合,精原幹細胞可以用於:(1)治療雄性遺傳疾病,使得後代完全不攜帶遺傳缺陷;(2)開展減數分裂與精子發生的研究。綜上,生殖幹細胞與CRISPR-Cas9技術的結合將極大促進生命科學的研究。



李勁松研究員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個人簡介:李勁松博士從事體細胞重編程與胚胎發育相關研究。1993年畢業於江西農業大學,獲學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揚州大學,獲碩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動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2年至2007年在洛克菲勒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7年8月起任中科院上海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研究組長。率領團隊建立了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即「人造精子」),證明其能代替精子使卵母細胞受精產生健康小鼠(即「半克隆技術」),並利用「人造精子」攜帶CRIPSR-Cas9文庫實現了小鼠個體水平的遺傳篩選;證明CRISPR-Cas9技術在遺傳疾病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成果2012年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在Cell,Nature, Cell Stem Cell, Cell Research等雜誌發表50餘篇研究論文。榮獲中科院「百人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相關焦點

  • 專訪李勁松博士:人造精子孕育"女兒國" 破解出生缺陷基因
    我們只需要將攜帶修飾基因的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注入卵子,便能直接獲得攜帶特定基因遺傳修飾的半克隆小鼠,從而加速出生缺陷、多基因介導複雜疾病的病因分析。這正是我們得以實現快速基因篩選的關鍵所在。Q:您的團隊還將人造精子技術與基因剪輯技術進行了完美結合,請您談談相關應用。
  • 生殖細胞改造合法的話,好基因會被富人壟斷嗎?
    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生殖細胞基因工程「不可避免」       參與這場大討論的26位科學家來自全球頂尖大學和醫藥公司,包括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發明人之一艾曼紐·卡彭特(Emmanuelle Charpentier)教授、曾帶領團隊挑戰「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J.
  • 李勁松教授:當單倍體幹細胞遇上CRISPR/Cas9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員為了我們帶來了題為「當單倍體幹細胞遇上CRISPR/Cas9」的精彩報告。李勁松研究員2007結束在洛克菲勒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回國擔任生化細胞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組長,先後獲得「百人計劃」,「傑出青年基因」支持,研究成果2011年和2012年兩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率先建立小鼠的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首次將Crispr-cas9技術應用於小鼠白內障疾病即個體水平的治療。
  • 【學術前沿】專輯報導:基因編輯和幹細胞
    幹細胞能夠分化成專門的細胞類型,因此已成為研究和治療疾病的功能平臺。基因編輯技術的進步,例如鋅指核酸酶(ZFN),轉錄激活子樣效應核酸酶(TALEN),特別是CRISPR / Cas9系統,對基礎科學,醫學應用產生了巨大影響。
  • 李勁松研究團隊建立卵子來源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2012年,李勁松研究組與徐國良研究組合作從小鼠的精子中建立了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使卵母細胞"受精"產生半克隆小鼠。然而,單倍體細胞隨著體外培養傳代,特別是經過遺傳編輯後,逐漸丟失了產生半克隆小鼠的能力。
  • 基因編輯技術使人類幹細胞的遺傳增強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中科院動物所和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等機構合作,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了人類幹細胞的遺傳增強。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編輯改寫了人類基因組遺傳密碼中的單個鹼基,首次在實驗室中獲得了遺傳增強的幹細胞(GES細胞)。這種GES細胞能夠對細胞衰老和致瘤性轉化產生雙重抵抗作用,為開展安全有效的幹細胞治療提供可能的解決途徑。
  • 北大教授饒毅:人類性細胞的基因編輯最好是禁止
    核心的問題是生殖細胞的問題。胚胎裡面在早期生殖細胞和非生殖細胞是只有一個細胞,分不開的,胚胎到一定時候生殖細胞和非生殖細胞是可以分開的,所以在分開之後,胚胎裡非生殖細胞是沒有關係的,生殖細胞才是核心。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基因編輯需要重點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在於對於人類的生殖細胞的基因能不能進行編輯,動物、植物的是另外一回事,人類是不同的問題。
  • 基因溯源|李勁松:用人造精子細胞為人類基因組研究「破局」
    人類基因組圖譜然而近二十年時間過去了,已經發現的兩萬六千多個編碼蛋白的基因,其中尚有一萬多個基因功能處於未知狀態。這項匯聚全球頂尖技術和資源的研究,到底為什麼無法突破呢?原來,用於蛋白質功能研究的抗體,製備起來昂貴且繁瑣,而不同蛋白質的研究又對應不同抗體,如此龐雜而無序,使得研究如同「盲人摸象」一般,推進緩慢。
  • 專訪復旦王永明教授:基因編輯技術——未來的「重病殺手」
    於是王永明教授實驗室轉向研究提高編輯效率,王永明教授說:「在編輯細胞系的時候,人們都用質粒瞬時轉染細胞,編輯效率受轉染效率和編輯時間的限制。如果用病毒載體編輯細胞,可以長期表達Cas9和gRNA,但是病毒會整合到基因組中,不利於後期實驗。我們就想到了用附著體載體(episomal vector)表達Cas9和gRNA。
  • 醫學突破的先鋒--CRISPR介導的HeLa細胞基因編輯
    CRISPR系統用於精確的基因組編輯,可以通過用所需的供體序列取代靶基因序列來進行基因敲除或敲入基因組的操作。HeLa細胞是一種侵襲性宮頸癌細胞系。在HeLa細胞系中進行基因編輯可以產生單個或多個基因敲除,正確的突變或插入報告基因轉基因。這些經過基因組編輯的HeLa細胞系將提供給研究人員用於研究癌症,癌症治療,細胞死亡,功能基因組學,信號通路,藥物研發,藥物反應和細胞治療。
  • 上海科學家解讀:基因編輯為何能拿諾獎?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北京時間今天傍晚公布,兩位女性科學家--德國馬普病原學研究所教授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詹妮弗·杜德納獲得了這一獎項,以表彰她們「研發出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 李勁松團隊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新聞—科學網
    能代替精子細胞使用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為獲取遺傳編輯的動物模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然而,之前的研究顯示,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低(4.5%左右),而且約一半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分析原因發現,原本在精子細胞中不表達的雄性印記基因H19在單倍體細胞和發育遲緩的半克隆小鼠中出現高表達的現象,這暗示印記基因的異常表達可能是導致半克隆小鼠胚胎發育異常的關鍵原因,通過調控印記基因的表達有可能提高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
  • 北大教授饒毅:生殖細胞有遺傳和擴散特徵,它的編輯最好永遠禁止
    在基因編輯事件引發的管理思考方面,饒毅提出,對於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應該有嚴格的立法、執法,應建立諮詢機構,對於新的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和社會影響進行調節和審核。後來有人說美國、英國搞的這麼嚴幹什麼,中國都做了,所以通訊負責作者——俄國移民的美國科學家,也趕緊做了一個在人胚胎上的實驗,在此基礎上,2012年才有馬海濤的論文發表。 這兩篇論文對生殖細胞編輯的時候都選擇了讓這個生殖細胞變成胚胎之後不能發育成嬰兒,在胚胎期就會致死,這樣就不會發育成小孩。
  • 11機構呼籲謹慎對待生殖細胞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近日,由11個開展基因研究相關工作的機構組成的國際團體就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研究發布聯合聲明,反對把這項技術用於生殖目的,但支持公共資本注入以探究其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
  • Science:轉錄因子WUSCHEL介導擬南芥生殖細胞產生機制
    2017年6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法國、比利時、瑞士和日本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將植物的普通體細胞轉化為生殖細胞(用於有性生殖)的調節通路。不同於人和動物的是,植物在早期的胚胎形成期間沒有留有生殖細胞系用於未來的配子產生。相反,植物的生殖細胞是由植物生殖器官(雄蕊和心皮)中的體細胞從頭產生的。為此,選中的體細胞將它們的細胞分裂模式從有絲分裂轉化為減數分裂。有絲分裂是維持染色體數量的細胞增殖過程,而減數分裂是降低染色體數量並且發生基因重組的細胞分裂過程。
  • 華西盧鈾教授:「基因編輯」技術抗癌!中國人在基因編輯上跌了跤...
    愛滋病研究專家、國家衛健委、中國細胞學會幹細胞分會、人類胚胎基因組編輯委員會、美國科學院也都先後發表了聲討聲明。最終賀建奎因非法實施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和生殖醫療活動,構成非法行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但因為賀建奎事件,中國學界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在基因編輯領域,可以說中國跌了慘痛的一跤。
  • 醫學突破的先鋒——CRISPR介導的HeLa細胞基因編輯|源井生物
    細胞死亡途徑CRISPR-U 基因編輯在HeLa細胞的應用CRISPRCRISPR-Cas系統已經成為了革命性的基因組編輯工具,為生命科學的發展和我們對生命的理解提供了巨大的動力。CRISPR系統用於精確的基因組編輯,可以通過用所需的供體序列取代靶基因序列來進行基因敲除或敲入基因組的操作。HeLa細胞是一種侵襲性宮頸癌細胞系。
  • 基因療法解題③: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
    今天國際科學界的準則是: 對人類生殖細胞或胚胎的基因編輯,僅限於實驗室中的基礎研究,必須在監管下進行,被編輯的胚胎必須在一個很短的期限內銷毀(目前中國規定的期限是十四天)。但是對涉及生殖細胞或胚胎、以嬰兒出生為終點的基因治療的長期前景,科學界的意見並不統一,這些分歧又涉及以生殖為終點的基因編輯作為一種手段是否成熟和是否正當兩個不同層面。
  • 62位科學家致信,支持全球暫停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
    支持暫時禁止生殖細胞基因編輯正如科學家們在評論中所指出的那樣,這種調整有可能導致其他後果,例如增加西尼羅河病毒、流感和其他病毒感染引起併發症或死亡的風險。更令人擔憂的是,科學界普遍認為,對於臨床生殖細胞基因編輯,未能做出預期改變或引入意外突變(脫靶效應)的風險仍然高得令人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