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位科學家致信,支持全球暫停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

2020-11-29 動脈網

2019年4月24日,繼18位基因編輯領域著名科學家和倫理學家在《Nature》共同發文呼籲後,62位科學家再次致信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呼籲將針對生殖細胞基因編輯臨床應用全球暫停。

這次聯名上書的一共有62位科學家,他們分別是來自科學技術、工業界和生物倫理學的領袖,包括Novo Ventures特別顧問Burt Adelman博士,Editas CSO Charlie Albright博士、CEO Cindy Collins,Tmunity Therapeutics總裁Usman Azam,Broad研究所張鋒、David R. Liu,谷歌風投合伙人Anthony Philippakis等。

這些來自科學界、工業界和生物倫理學的領袖,致力於將基因編輯轉化成可治療疾病的藥物。他們針對CRISPR基因編輯嬰兒事件進行了譴責,並呼籲大家採取行動。

譴責針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

信中寫道,雖然他們仍在等待事件進一步核實,但賀建奎的行為讓他們感到不安。賀建奎在第26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大會上展示了他如何利用CRISPR-Cas9對人類胚胎的CCR5基因進行改變,並表示希望藉此使兩名女嬰能夠對HIV免疫。根據賀建奎的報告,除了已經出生的兩名女嬰外,還有一名經過編輯的嬰兒未出生。

科學家們認為,這些位點的變化是可遺傳的,他們譴責賀建奎在沒有明確醫療需求、無任何監管批准的情況下進行秘密試驗。「這是沒有意義的試驗,並且沒有科學道德。」信中這樣寫道。

科學家們強調,在目前階段進行人類生殖系統的基因編輯試驗是不負責任的。這樣的行為也讓他們無法接受。儘管目前的研究已經顯示出基因編輯技術在疾病治療和理解中的價值,但經過編輯的胚胎最終發育分娩,會帶來嚴重的問題。「沒有科學、倫理和社會共識,這是不可接受的。」他們表示。

支持暫時禁止生殖細胞基因編輯

正如科學家們在評論中所指出的那樣,這種調整有可能導致其他後果,例如增加西尼羅河病毒、流感和其他病毒感染引起併發症或死亡的風險。更令人擔憂的是,科學界普遍認為,對於臨床生殖細胞基因編輯,未能做出預期改變或引入意外突變(脫靶效應)的風險仍然高得令人無法接受。因此,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究竟如何影響人類並不是很清楚。

從科學的角度,針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還有太多科學問題要解決,尚不能成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應用。科學家們呼籲應當制定相應的具有全球約束力的監管條約,在能夠完全解決基因編輯帶來的科學、倫理和社會問題前,針對人類生殖系統的基因編輯應當被叫停。

「為了平衡技術發展帶來的個人、家庭、社會、物種層面的利益需求和價值觀思考,應當建立有效的社會和政策約束。」他們這樣寫道。目前,包括中國、美國、歐洲地區等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早已對針對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臨床試驗明令禁止。在基因編輯嬰兒問世之前,這些生死攸關的討論和約束僅僅是圍繞主要的利益相關方,包括包括科學界成員、醫療人員、患者、政策、法律、倫理和信仰團隊。但迄今位置,這些條約都沒能讓這些利益相關群體共同參與和討論。

「考慮到真正的公眾參與,我們強烈支持限制目前在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臨床試驗,同時也將積極推動政府部門召集這些利益相關者,就這個複雜問題進行討論,邁出關鍵性的一步。」他們表示。

看好體細胞編輯

針對細胞的基因編輯主要分為生殖細胞和體細胞,科學家們強調,與能夠遺傳的生殖細胞相比,他們更看好基因編輯在體細胞中的應用。

「我們相信基因編輯在體細胞中的應用能夠為人類健康帶來更多的利益。」信中寫道。的確,針對體細胞的基因編輯已經在許多遺傳病的治療上初露鋒芒,比如鐮狀細胞貧血、β-地中海貧血、先天性黑蒙、血友病以及癌症等許多疾病。

儘管這些研究還需要進一步臨床驗證,但科學家們相信現有的科學方法可以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進行進一步驗證。在國際監管數十年,以及當前基因編輯臨床試驗和鋅指核酸酶基因編輯的早期試驗的基礎上,可以給到未來的體細胞基因編輯臨床試驗很好的指導和監管。「我們對體細胞基因編輯的未來很有信心。」,相比生殖細胞基因編輯,他們認為體細胞基因編輯是相對安全的,並且不太可能引起新的或者獨特的倫理問題。

他們在信中總結道,體細胞基因編輯技術代表了一種變革型的科學進步,有潛力提高我們對人類疾病的理解和治療。然而,對人類胚胎的編輯會帶來嚴重後果,這是違背科學共識和社會倫理的。因此,科學家們認為針對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是不可接受的,他們對針對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全球暫停表示支持。

「最後,我們認為應當對基因編輯的透明度和真實參與度引起重視。我們將隨時為準備政府、該領域相關方提供幫助。」他們在最後寫道。如果您有任何問題、顧慮和見解,可以通過通過有效和電話與科學家們取得聯繫。

以下是公開信原文:

相關焦點

  • 7國科學家呼籲:暫停所有人類生殖細胞系基因編輯臨床應用
    全球應該如何看待「基因編輯」這項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技術?北京時間3月14日凌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來自7個國家的18名科學家和倫理學家呼籲:全球暫停所有人類生殖細胞系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
  • 人類生殖系細胞基因編輯何去何從?「全球暫停」不是永久禁令
    3月14日,7國18名科學家在《自然》網站上聯名呼籲「暫停可遺傳的基因編輯」。但文中指出,「全球暫停」並不意味著永久禁令。相反,科學家們呼籲建立一個國際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各國在保留自己決定權的同時,自願承諾除非滿足某些條件,否則不批准任何臨床種系編輯的使用。
  • 11機構呼籲謹慎對待生殖細胞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近日,由11個開展基因研究相關工作的機構組成的國際團體就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研究發布聯合聲明,反對把這項技術用於生殖目的,但支持公共資本注入以探究其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
  • 科學家在《自然》雜誌刊聯名信呼籲暫停所有生殖系基因編輯
    在3月13日發表於《自然》雜誌的聯名信中,包括兩位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先驅——張峰和查彭蒂爾(Emmanuelle Charpentier)在內的18名科學家及生物倫理學家聯名呼籲暫停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直到各國制定出國際規則來指導這項技術的使用。這些專家來自中國、美國和德國等7個國家。
  • 李勁松教授:生殖幹細胞介導的基因編輯
    6月9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7(第四屆)基因編輯與臨床應用研討會在滬隆重開幕。本次大會邀請到國內相關企業的專家和眾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基因編輯在臨床應用中的重大突破,大會期間設有主題討論環節,針對基因編輯技術實現規模化的臨床應用面臨的困難、基因編輯技術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未來會不會有更好的基因編輯技術出現, 特別是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等問題進行探討。
  • 人類基因編輯倫理"紅線":禁止生殖目的實驗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掀起的熱潮正在席捲全球,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不安與批評。基因編輯應該向何處發展?是否應該暫緩甚至禁止?是否會導致「定製嬰兒」?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3日在華盛頓發表聲明,明確劃出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紅線」:禁止出於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
  • 生殖細胞改造合法的話,好基因會被富人壟斷嗎?
    近日,自然出版集團旗下最重要的子刊之一《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聯繫全球50位著名研究者、倫理學家和商業領袖,邀請他們對人類生殖細胞改造所引起的倫理爭議等10個問題發表評論。最終,《自然·生物技術》收到了其中26位的回覆,並刊載於5月12日在線出版的雜誌上。回復幾乎一邊倒地認為,生殖細胞基因工程未來不可避免。
  • 「基因編輯嬰兒」遭科學界反對 技術發明人擔憂影響臨床研究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消息一出,立即遭遇科學界的集體反對。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共同發明人也站了出來,他們分別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與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華人生物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兩位科學家都於當地時間11月26日發表聲明,對該事件表示明確的反對和擔憂。
  • 科學家們對人類基因進行編輯的正確方法是什麼?以下這5條必讀!
    2019年8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自從科學家們首次利用CRISPR技術對基因進行精準編輯以來,他們一直在努力在研究何時以及如何在倫理上做到這一點,那麼使用CRISPR對人類機體基因進行編輯到底合理嗎?如果對人類生殖細胞進行編輯會將編輯後的遺傳信息傳遞給子代嗎?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不能「為所欲為」
    近年來,迅速普及的基因編輯技術對促進生命科學研究和維護人類健康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使社會倫理和人類安全面臨挑戰,受到科學家們的嚴重「關切」。2015年12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首次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後,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院立即成立了由22位學者組成的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開展全面研究。歷時14個月後,報告終於向全世界發布。
  • 在暫停人類種系基因組編輯提議遭反對後 WHO呼籲建立中央登記處
    在世界衛生組織(WHO)最近呼籲全球暫停進行人類種系基因組編輯的臨床應用之後,一些科學家反對這一想法,暗示全面禁止是多餘的和有問題的。
  • JAMA:美國國家科學院人類基因編輯原則
    基因組編輯由於改善人類健康的巨大潛力越來越受到科學家們所關注。RNA引導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系統在基因組編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相比於早期的蛋白質引導技術,CRISPR-Cas9具有高效,低成本,操作簡易等特點。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基本原則提出
    中國證券網訊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日前在美國華盛頓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研究報告,並從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方面提出相關原則。
  • 從「生命解碼」到「基因編輯」,「完美人類」會誕生嗎?
    「我們希望更好地了解人類基因組,並推動基因編輯和合成技術的發展。」30歲的中國學者楊璐菡對新華社記者說。她是「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最年輕的發起人之一,目前在哈佛大學從事基因研究。全球最流行的「基因剪刀」是2013年興起的CRISPR-Cas9技術,主要發明者之一是出生在石家莊的美籍華人科學家張峰。
  • 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
    這引發了全球生命科學界熱議。那麼,支持方和反對方各有什麼看法?報告:技術尚未安全有效由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中國科學院等多國機構研究人員組成的「人類生殖系基因組編輯臨床應用國際委員會」3日在相關網站發布題為《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的報告,詳細闡述了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帶來的潛在風險以及監管方面的要求。
  • 兩位基因編輯技術開拓者針對「基因編輯嬰兒」 發聲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沁涵)針對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開拓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詹妮弗·杜德納和麻省理工學院華人科學家張鋒,於26日先後發表聲明。
  • 基因療法解題③: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
    今天的科學研究已經不再是少數人追求智力愉悅的偶發行為,而是一種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具有複雜的組織結構的專業活動,而任何有組織的人類活動,都可以、也應當置於倫理準則的檢視之下。例如,政府、企業資助科學家研究B肝病毒,本身已經隱含了一個價值判斷:B肝病毒是值得研究的。美國公立和私人資金主要支持C肝而不是B肝的研究,是因為在美國,C肝是一個更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 【科技日報】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有了基本原則
    2月15日在美國華盛頓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研究報告,並從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方面提出相關原則。  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因能夠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而備受科學家青睞。它推動了科學研究,但也對社會倫理和人類安全提出了挑戰。裴端卿介紹,此次報告提出的基本原則,不僅代表基因編輯領域科學家的共識,還代表了全球頂級的倫理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的廣泛共識。「這些原則有望為科學界對相關問題探索提供可接受的權威性依據。」
  • 胚胎基因編輯倫理不容,另一項基因編輯技術卻在造福人類!
    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可能誘發非常嚴重的倫理問題,即被改寫的生殖細胞會影響其子孫後代,甚至隨著現象的普及、改變整個人類的基因池。因為存在高風險,基因編輯技術並未在人體上廣泛應用。過去有少數科學家曾在人類早期胚胎上進行實驗,但只是停留在胚胎階段。 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此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必將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 兩位CRISPR基因編輯發明人回應賀建奎研究:支持限制、全面叫停對...
    以下為詹妮弗·杜德納 (Jennifer Doudna)的回應全文:「如果確認新聞報導內容屬實,這項研究就打破了全球科學共同體在用CRISPR-Cas9編輯人類生殖細胞時謹慎和透明的慣例。公眾有必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臨床報告並沒有在經過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數據沒有經過同行評議,人們就無法確定基因編輯過程的精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