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編輯技術不能「為所欲為」

2020-11-29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2月15日電 (趙永新 趙竹青)2月15日零點(華盛頓時間2017年2月14日11時),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其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人類基因編輯這一技術利器不能「為所欲為」,必須「按規矩行事」,嚴格遵守相關原則和標準。

近年來,迅速普及的基因編輯技術對促進生命科學研究和維護人類健康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使社會倫理和人類安全面臨挑戰,受到科學家們的嚴重「關切」。2015年12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首次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後,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院立即成立了由22位學者組成的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開展全面研究。歷時14個月後,報告終於向全世界發布。

報告聚焦人類基因編輯涉及的三大領域:基礎研究、體細胞和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分別就這三方面的科學問題、倫理問題以及監管問題進行了討論並提出相關原則。

關於基因編輯的基礎研究,報告認為:可以在現有的管理條例框架下進行:包括在實驗室對體細胞、幹細胞系和人類胚胎的基因組編輯來進行基礎科學研究試驗。

對於體細胞基因編輯,報告提出4條原則:利用現有的監管體系來管理人類體細胞基因編輯研究和應用,限制其臨床試驗與治療在疾病與殘疾的診療與預防範圍內,從其應用的風險和益處來評價安全性與有效性,在應用前需要廣泛徵求大眾意見。

對於生殖(可遺傳)基因編輯,報告提出的原則是:有令人信服的治療或者預防嚴重疾病或嚴重殘疾的目標,並在嚴格監管體系下使其應用局限於特殊規範內,允許臨床研究試驗;任何可遺傳生殖基因組編輯應該在充分的持續反覆評估和公眾參與條件下進行。

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特別就可遺傳生殖系統基因編輯提出10條規範標準,它們是——

缺乏其他可行治療辦法;

僅限於預防某種嚴重疾病;

僅限於編輯已經被證實會致病或強烈影響疾病的基因;

僅限於編輯該基因為人口中普遍存在,而且與平常健康相關, 無副作用的狀態;

具有可信的風險與可能的健康好處的臨床前和臨床數據;

在臨床試驗期間對受試者具有持續的嚴格的監管;

具有全面的,尊重個人自主性的長期多代的隨訪計劃;

和病人隱私相符合的最大程度透明度;

在公眾的廣泛參與和建議下,持續和反覆核查其健康與社會效益以及風險;

可靠的監管機制來防範其治療重大疾病外的濫用。

2015年12月,由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院、英國皇家學會、中國科學院聯合組織的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首次峰會,就該技術的科學性與其運用展開了多方面討論。該研究是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後部署的一項任務。

從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院公布的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名單來看,這22位學者大部分來自美國,其餘包括來自英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以色列以及來自中國的學者。其中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學者,是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員。他曾參與2015年人類基因編輯峰會組委會,並全程參與了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成立以來長達14個月的研究與討論工作。

據裴端卿研究員介紹,2015年12月的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對中國在人類基因編輯研究的倫理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討論,峰會充分肯定了中國學者在這一領域研究的倫理合理性。

裴端卿表示,今天發布的報告為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運用提出了系統性、原則性的框架,具有積極意義。 

(責編:魏豔、趙竹青)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技術人類的災難/福音
    謝謝主席,大家好:我方觀點是基因編輯是人類福音。基因編輯,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基於此,我們應當明確,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不應當局限於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誕生於2013年的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已成功運用到定點敲除大、小鼠的基因,且效率高、速度快、簡便易行,它也有望根除致病基因在世代間的傳遞。如果基因編輯技術用於預防和治療人類疾病,這種醫學目的之訴求具有技術的合理性。如果把這種新穎技術應用於增強正常人性狀和能力的非醫學目的,設計新的基因嬰兒,則這種訴求不具有合理性。   記者:但這一技術理性也觸及一系列爭議。
  • 從基因編輯看人類基因技術的專利適格性問題
    原標題:從基因編輯看人類基因技術的專利適格性問題 近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出臺了一部針對基因編輯技術的法案,該法案規定不得在該州以自我使用為目的銷售與基因編輯技術相關的基因治療產品。
  • 基因編輯技術是人類的災難/福音
    1月14日超級聯賽初賽A組第二場比賽辯題:基因編輯技術是人類的災難/福音正方:克萊登大學神學院辯論隊上場隊員:一辯:陸麒麟;二辯:王澤宇; 三辯:葉子反方:獨角獸活潑兒童派上場隊員:一辯:孫藝函;二辯:端木利琬; 三辯:曾慶熹獲勝方:反方(正方得票1:反方得票2)最佳辯手:反方三辯
  • 救人的基因編輯技術,最終也將毀滅人類?
    而這樣的表態自然是基於基因編輯技術顯而易見的好處: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將從根本上消滅遺傳疾病,保證每個生下來的嬰兒都是健康的。事實上,據世衛組織的數據,人類光是單基因遺傳病(紅綠色盲、白化病等等)就有 10000 多種,全球的出生患病率在 10‰ 左右。從消滅人類遺傳病的角度看,修改胚胎 DNA 當然應該被允許。
  • 基因組編輯技術尚不能安全用於人類
    2020-09-07 05:25:12 來源:科技日報原標題:多國科學家強調:基因組編輯技術尚不能安全用於人類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日前報導,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3日發表報告稱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基本原則提出
    中國證券網訊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日前在美國華盛頓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研究報告,並從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方面提出相關原則。
  • 基因編輯技術:人類獲得「改寫生命劇本的神筆」
    「那是一把特異剪切基因的『剪刀』。」松陽洲在接受採訪時說。中山大學人類胚胎遺傳性致病基因修復實驗採取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該技術是近年在鋅指核酸酶(ZFN)技術、類轉錄激活樣效應因子核酸酶(TALEN)技術之後出現的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原理來自細菌的適應性免疫防禦機制。相比傳統的基因打靶技術和其他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更為精確、高效和經濟。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基本原則確立 基因編輯概念龍頭一覽
    15日在美國華盛頓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研究報告,並從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方面提出相關原則。同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出臺報告,表示在嚴格的監管和風險評估下,基因編輯技術應可用於對人類卵子、精子或胚胎的編輯。受此消息刺激,當日美國首家上市基因編輯公司Editas股價大漲29%。  解讀: 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基因治療的應用及普及已是大勢所趨、隨著更深入的研究和發展,其商業價值不容小覷。
  • 2015年基因編輯技術重大成果:首次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中國日報網12月30日電(蔡東海)基因編輯是2015年被廣為談論的一個話題,特別是基於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打開了基因缺陷治療和預防疾病蔓延的大門。從老鼠到人類胚胎,科學家已經進行廣泛的試驗。美國財經科技網站商業內幕網(Business Insider)12月28日評出2015年度基因編輯技術重大科技成果。
  • 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基因編輯的研究對象也從非人類基因擴展到人類基因,與此同時,伴隨著的人們是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質疑。而這種質疑,在2018年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時達到了頂峰。沒有任何心理準備與預告,一顆巨大的炸彈就投向了全世界的人類。人類對技術的探索和追求本身並沒有錯誤,問題在於技術研發過程中是否遵循了必要的倫理準則。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倫理問題
    與現有的基因編輯技術相比, CRISPR使基因編輯更容易、更精確、更快、更便宜和更全面,甚至被認為是改變幾乎所有生物基因組的突破性手段。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的大流行,研究者們已經開始著手應用CRISPR以對抗大流行帶來的挑戰。長遠來看,利用CRISPR的力量能提升人類健康和福祉,但CRISPR也存在一定的倫理問題亟需解決。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 人類的福音還是災難?
    相比較於大自然的緩慢地生存演化,這一次人類可以手握基因剪刀,乾脆利索地改變眾多物種的基因性狀,包括我們人類自身。作為對科學樂觀一派的人們,很容易看到基因編輯技術在生物學、醫學,以及農業、健康領域的巨大商業前景。但在理性樂觀的背後,我們也不能不警惕基因編輯技術有可能帶給人類的巨大技術風險和倫理困境。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人類的福音還是災難?
    作為對科學樂觀一派的人們,很容易看到基因編輯技術在生物學、醫學,以及農業、健康領域的巨大商業前景。但在理性樂觀的背後,我們也不能不警惕基因編輯技術有可能帶給人類的巨大技術風險和倫理困境。當杜德娜面對越來越多的實驗成果和外界對基因編輯技術的關注後,她認為自己不能不站出來開始對這項技術所引發後果進行公開的討論,諸如基因編輯工程會對人類的健康、農業和自然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也必須要面對能否對人類的卵細胞、精子和胚胎等生殖細胞進行基因編輯的討論。而這些問題不止是杜德娜在關心,這也成為整個學術界都要回答的問題。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基因編輯的研究對象也從非人類基因擴展到人類基因,與此同時,伴隨著的人們是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質疑。而這種質疑,在2018年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時達到了頂峰。沒有任何心理準備與預告,一顆巨大的炸彈就投向了全世界的人類。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文/陳根基因編輯是當下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論前沿與研究熱點,近二十年來基因編輯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新技術的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生物學研究邊界,更是引起了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大變革。基因編輯的研究對象也從非人類基因擴展到人類基因,與此同時,伴隨著的人們是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質疑。
  • 胚胎基因編輯倫理不容,另一項基因編輯技術卻在造福人類!
    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可能誘發非常嚴重的倫理問題,即被改寫的生殖細胞會影響其子孫後代,甚至隨著現象的普及、改變整個人類的基因池。因為存在高風險,基因編輯技術並未在人體上廣泛應用。過去有少數科學家曾在人類早期胚胎上進行實驗,但只是停留在胚胎階段。 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此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必將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人類的福音還是災難
    作為對科學樂觀一派的人們,很容易看到基因編輯技術在生物學、醫學,以及農業、健康領域的巨大商業前景。但在理性樂觀的背後,我們也不能不警惕基因編輯技術有可能帶給人類的巨大技術風險和倫理困境。一般來說,我們總是用「凡事都有兩面性」來籠統地解釋一切,但這樣往往難以得到任何有益信息。
  • 基因編輯可以用於其他生物,而不能用於人類,人類會落後嗎?
    但是我們全世界所有國家為什麼明令禁止基因編輯用於人類自己呢?這齣於什麼樣的考慮呢?原因有二:一是基因編輯將造成人類社會的不平等。二是基因編輯的不可控。目前的手段並不能精準修改哪一個基因。又由於細胞內各種代謝活動實在複雜,很容易牽一髮而動全身,導致編輯的嬰兒出現各種不可預料的變異,當然變異絕大多數是有害處的。二,為什麼說基因編輯和基因工程有不可控的因素?
  • 基因編輯技術:能讓人類永生下去?
    未來有一天,人類將利用豬培養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器官,利用腦移植治療帕金森氏症候群。這是頗有爭議的哈佛大學遺傳學家喬治·丘奇所說的,他認為,DNA技術的進步將很快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位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培育能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豬,以及在培養皿中生長的小型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