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因編輯看人類基因技術的專利適格性問題

2021-01-12 人民網

原標題:從基因編輯看人類基因技術的專利適格性問題

近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出臺了一部針對基因編輯技術的法案,該法案規定不得在該州以自我使用為目的銷售與基因編輯技術相關的基因治療產品。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去年轟動全球的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事件,雖然該事件的討論熱潮已經過去,但基因編輯技術在智慧財產權領域的討論卻並未結束。基因技術之所以能在智慧財產權領域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它涉及到專利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根本原則。近年來,生物科技產業蓬勃發展,而專利制度作為促進科技發展和保護髮明人創新成果的重要制度,究竟是否能適用於基因技術的研發成果?筆者想就這一問題進行理論分析和探討。

眾所周知,現今人類DNA片段相關專利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物質組合專利,即就已分離及純化DNA片段所授予之專利;二是功能專利,即利用DNA作為特定用途(例如基因檢測)的專利;三是方法專利,即就使用分離、純化、分析、改變、合成DNA的技術與方案所授予的專利。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類基因技術在符合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的條件下都能被授予專利權。

對於物質組合專利而言,其所面臨的專利法保護障礙就是要區分其到底是發現還是發明。只有發明才具有提交專利申請的資格,發明必須具有創造性,是對產品、方法或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對於物質組合專利的基因而言,雖然其是作為自然物,以一種混合雜亂的形式散見於自然界中,但經過專利申請人的創造性工作,最終獲得所要求的某種純度的自然物(或某種特殊狀態的生命物),進而將這種「提純物」加以具體應用,那麼經過人工「提純」的這種基因對人類來說就不是一種先前已經存在的一般自然物,而是體現發明人創造性勞動的一種物質發明,當然應受到專利法保護。

對於功能專利和方法專利而言,能否授予專利主要面臨著法律倫理上的檢驗。以基因編輯嬰兒技術為例,其本身就涉嫌違反我國專利法第五條第一款社會公德以及專利法第二十五條「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公共健康等倫理性條款,因此這類技術在我國不被授予專利權。從我國專利法的立法結構來看,專利法第五條充當著「公序良俗」條款的功能,即對違反法律、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得授予專利權。我國對專利申請進行道德審查主要通過這一條款得以實現。專利法的公序良俗條款與一般民事法律規範有區別,專利法不能簡單套用民事法律規範的公序良俗規範,而是應該結合發明創造的實際情況來具體加以規定,否則將會導致法律喪失可預見性與明確性。

考慮到每個人的基因獨一無二,基因對於人類個體而言不可或缺,因此,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屬於財產性人格。雖然在1998年頒布的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和2012年公布的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中,政府對獲得事先知情同意的要求略有提及,但我國現行專利法及其相關規定及2008年我國在對專利法的第三次修訂,都未對基因被利用人的知情同意以及財產分配等權益進行具體規定。因此,我國專利法有必要對相關規定進一步完善。

與此同時,《TRIPS協定》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如果其商業開發會對公共秩序或公共道德,包括對人類、動植物的生命健康或環境造成嚴重損害,各成員可拒絕對某些產品發明或方法發明授予專利權。除此之外,我國參與並籤署批准的《生物多樣性公約》中還針對生物資源規定了事先的知情同意和惠益分享條款。我國作為籤署國之一,目前並未對事先知情同意條款和惠益分享條款作出具體的規定,存在法律上的缺失。因此,有必要採取一些可行性措施以完善我國的法律規定,進而保障基因權益人的合法權益,公平分享生物技術所產生成果和惠益。

在美國,在基因專利的公序良俗條款方面,基因技術專利申請是先考慮技術、再談道德問題。1787年的美國聯邦憲法規定「為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國會將向發明人授予一定期限內的有限的獨佔權」。美國的專利法律和政策都基於憲法而制定,據此憲法精神,僅以道德考量並非駁回專利申請的理由。在國會沒有採取必要的立法行動之前,美國實務界始終堅持「先給專利,以後再談道德問題」的觀點。即便如此,美國專利制度對於道德考量並非全然漠視,如美國對於試驗免責、基因專利效力範圍的限制、強制專利授權的規定,以及美國國會有關法案對反對人類胚胎被商業化的判決,都體現了美國授予基因專利必須考慮倫理道德的法律規定。

歐盟地區在討論是否授予專利前,則更加注重先考慮基因專利中的倫理道理問題。歐盟《生物技術發明的法律保護指令》(1998)第六條第一款規定,如果發明的商業化利用將違背公共秩序或道德,則該發明應當被視為不可專利。第二款在第一款規定的基礎之上,具體列舉了四種因為違反公共秩序和道德而不能被授予專利的情況,即:複製人的方法、修正人類生殖細胞遺傳特徵的方法、對人類胚胎的工業或商業目的應用、修正動物遺傳特徵的方法及這一方法產生的動物。歐盟通過採取了「抽象+類型化列舉」的立法模式,首先抽象條款明確規定發明專利不得違反公共秩序和道德,然後類型化列舉不可授予專利的情況,以外延形式加以限定,從而為判斷何為違反公序良俗條款提供了相對確定的判斷基準。我國在對發明創造的審查方面與歐盟模式相似,都強調「先談道德,再談專利」。歐盟通過「抽象+類型化列舉」繼而確定判斷基準的立法模式將抽象的法律條文表述具體化,增強了公序良俗條款的確定性,可為我國專利法所借鑑。

有關人類基因的專利主要包括物質組合專利、基因功能專利和基因方法專利等三類,就判斷其是否為適格的專利技術而言,物質組合專利主要涉及辨別發現與發明的專利理論障礙;基因功能專利和基因方法專利主要涉及到專利法的倫理考驗障礙。基因編輯嬰兒技術由於違背公序良俗的倫理因素而在我國不能被授予專利權。以此為出發點,可以看出我國專利法的公序良俗條款立法宗旨在於排除違背法律、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的可專利性,但其因未類型化列舉不可授予專利的情況,導致公序良俗條款喪失了法律明確性。除此之外,我國至今尚未對基因被利用人的知情同意以及財產分配等權益進行具體規定,導致基因權益人的權益未得到足夠重視與保護。為此,我國可借鑑歐盟地區以及《生物多樣性公約》等相關立法規則及經驗,通過借鑑「抽象+類型化列舉」模式明晰我國專利法公序良俗條款的內容,以形成我國基因專利的知情同意和權益分配條款的合理布局。

(責編:林露、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最新基因編輯技術背後的專利之爭
    最新基因編輯技術背後的專利之爭10月7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法國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獲獎,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 基因編輯技術是人類的災難/福音
    尤其又和人類二字放在一起,就絕不僅僅只是利大於弊或者弊大於利。從詞源上看,福音之說源於宗教,指的是人類的終極救贖,與之相對應,人類的災難則意味著終極毀滅。關於基因編輯的定義,我方與對方沒有太大分歧。人們常說,科技是把雙刃劍,好壞利弊要看怎麼運用。但要說科技都是災難,各位肯定不同意,我方也不同意。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比如如何看待基因編輯技術的價值中立性與否?它所可能實現的基於人們主觀意願的「獨家定製」遺傳基因,以人來控制自身進化能否實現優於自然選擇的進化?是否可能造成生物物種不平等性觀念?請您談一談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道德難題。   張新慶:對於諸如基因編輯技術這樣有可能影響到人類基因庫多樣性的「攻擊性」強的嶄新形態,有兩個倫理問題需要深入思考:該不該做?應該如何做?
  • 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基因編輯技術!「基因剪刀」專利如何重寫生命密碼?
    2012年8月,卡彭蒂耶和杜德納成功解析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工作原理後,其應用就得到快速推進。2013年2月,美籍華裔科學家張鋒首次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雙方一度合作成立公司,共同推進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疾病治療方面的研發。值得一提的是,張鋒此次雖未能摘得諾貝爾獎,但在CRISPR/Cas9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同樣居功至偉。
  • 基因編輯專利戰爆發 未來基因工程將如何發展?
    基因圖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本周二,圍繞CRISPR基因編輯專利,兩大陣營展開對決:雙方律師在三名法官組成的審判小組面前針鋒相對,本案不只涉及數十億美元的巨大利益,它還攸關基因工程的未來。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倫理問題
    與現有的基因編輯技術相比, CRISPR使基因編輯更容易、更精確、更快、更便宜和更全面,甚至被認為是改變幾乎所有生物基因組的突破性手段。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的大流行,研究者們已經開始著手應用CRISPR以對抗大流行帶來的挑戰。長遠來看,利用CRISPR的力量能提升人類健康和福祉,但CRISPR也存在一定的倫理問題亟需解決。
  •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華人張鋒,卻因「基因編輯」專利坐擁百億
    10月7日,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無緣科學大獎,卻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專利上佔據上風!華人科學家張鋒在這一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他是第一個將CRISPR應用在真核細胞上的科學家。
  • 基因編輯技術人類的災難/福音
    謝謝主席,大家好:我方觀點是基因編輯是人類福音。基因編輯,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基於此,我們應當明確,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不應當局限於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
  • 科普:基因編輯技術和CRISPR
    你知道基因編輯技術嗎?你知道CRISPR技術嗎?你知道20年前的基因編輯核心技術都被掌握在同一家公司手裡嗎?這種結構既穩定又有活力,而且能夠解釋以往出現的幾乎所有問題。然而問題還是出現了:我們如何對這樣完美的結構進行準確的剪切和編輯呢?基因編輯最開始,我們使用了同源重組技術來編輯細胞基因組。同源重組是在DNA的兩條相似(同源)鏈之間遺傳信息的交換(重組)。
  • 胚胎基因編輯倫理不容,另一項基因編輯技術卻在造福人類!
    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可能誘發非常嚴重的倫理問題,即被改寫的生殖細胞會影響其子孫後代,甚至隨著現象的普及、改變整個人類的基因池。因為存在高風險,基因編輯技術並未在人體上廣泛應用。過去有少數科學家曾在人類早期胚胎上進行實驗,但只是停留在胚胎階段。 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此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必將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不能「為所欲為」
    人民網北京2月15日電 (趙永新 趙竹青)2月15日零點(華盛頓時間2017年2月14日11時),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其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人類基因編輯這一技術利器不能「為所欲為」,必須「按規矩行事」,嚴格遵守相關原則和標準。
  • 「基因魔剪」背後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02CRISPR–Cas9如何運作?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
    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基因編輯技術使人類幹細胞的遺傳增強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中科院動物所和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等機構合作,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了人類幹細胞的遺傳增強。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編輯改寫了人類基因組遺傳密碼中的單個鹼基,首次在實驗室中獲得了遺傳增強的幹細胞(GES細胞)。這種GES細胞能夠對細胞衰老和致瘤性轉化產生雙重抵抗作用,為開展安全有效的幹細胞治療提供可能的解決途徑。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2012年,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研究論文,提出兩人帶領的團隊純化了Cas9蛋白,首次在體外證明了使用Cas9的CRISPR系統可以切割任意DNA鏈,指出CRISPR在活細胞中有修改基因的能力。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
  • 默克公司在美國獲得第二項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專利許可
    默克執行董事會成員兼生命科學業務執行長 Udit Batra表示:「這是默克在美國獲得的第二項CRISPR專利,也是公司在全球獲得的第23項CRISPR相關專利。作為領先的CRISPR技術創新者,我們將繼續推動創新,並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合作,確保為他們提供最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
  • 眾望所歸:兩位女科學家因為基因編輯獲化學諾獎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
    直到2003年,戴納·卡羅爾(Dana Carroll)等人利用鋅指蛋白解決了在特定位點引入雙鏈斷裂的問題,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編輯才真正成為可以實現的技術。今天,CRISPR技術已經使基因編輯變得非常容易,但我們不應忘記,正是賈辛早期的工作使基因編輯成為可能。
  • 救人的基因編輯技術,最終也將毀滅人類?
    而這樣的表態自然是基於基因編輯技術顯而易見的好處: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將從根本上消滅遺傳疾病,保證每個生下來的嬰兒都是健康的。事實上,據世衛組織的數據,人類光是單基因遺傳病(紅綠色盲、白化病等等)就有 10000 多種,全球的出生患病率在 10‰ 左右。從消滅人類遺傳病的角度看,修改胚胎 DNA 當然應該被允許。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基本原則提出
    中國證券網訊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日前在美國華盛頓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研究報告,並從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方面提出相關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