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嬰兒」遭科學界反對 技術發明人擔憂影響臨床研究

2020-12-05 環球網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青雲】11月26日,一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消息掀起了軒然大波。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消息一出,立即遭遇科學界的集體反對。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共同發明人也站了出來,他們分別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與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華人生物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兩位科學家都於當地時間11月26日發表聲明,對該事件表示明確的反對和擔憂。詹妮弗·杜德娜教授特別強調,該事件不要影響到CRISPR 技術在治療成人和兒童疾病上許多重要的臨床努力。

在伯克利分校官網的公開聲明中,詹妮弗·杜德娜教授表示,「目前,CRISPR-Cas9在人類生殖細胞系編輯中的應用不應繼續進行,負責這項工作的科學家有責任立即對他們打破這種全球共識的行為作出充分解釋。」

(詹妮弗·杜德娜)

她還提到,賀建奎宣布「基因編輯嬰兒」的誕生,這份臨床報告目前還沒有在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上發表;因為數據沒有經過同行評議,所以該基因編輯過程的精確性還無法得到評估;正如《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建議的那樣,到目前為止,這項所描述的工作其實是在加強限制對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要求。尤其在沒有明確針對性的醫學需求及可行性的替代醫療方案存在的情況下是限制使用這項技術的。

(張峰)

另一位發明人張峰通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表聲明表示,「鑑於目前該技術的現狀,我贊成暫停植入編輯過的胚胎,雖然編輯胚胎似乎是CCR5試驗的目的,但我們首先要提出一套深思熟慮的安全要求。」

張峰說,實驗的風險大於收益,並表示他「深切關注」中國項目是秘密進行的。「所有醫學進步,基因編輯或其他方面,特別是那些影響弱勢群體的方法,都應該謹慎和仔細地進行測試,與患者、醫生、科學家和其他社區成員公開討論,並以公平的方式實施。」

他希望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能就這一新聞的影響進行更深入討論,並為全球社會如何從基因編輯中獲得最大利益提供指導。

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於11月27日-29日在香港大學舉辦。記者在該峰會的官網上查到,組委會已於26日在其官網發布聲明表示,鑑於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的研究和調查,中國基因編輯嬰兒出生的臨床方案是否符合這些研究的指導仍有待確定。

按照會議日程,輿論的核心人物何建奎,將於周三(28日)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上發言。但有媒體報導,賀建奎27日並未在該峰會現身。

而今天上午,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哲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北京協和醫學院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邱仁宗在峰會上,對該事件和何建奎進行譴責。「這種行為是遠遠低於我們能夠接受的底線的,也是最不道德的。」他還比喻,使用基因組編輯來預防愛滋病病毒感染,就像是「用一隻加農炮打小鳥」。

隨著「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發酵,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站出來表態。26日下午,中國122位科學家發布聯合聲明,強烈譴責「基因編輯嬰兒」。到27日午間,140名海內外華裔愛滋病研究專業人士發表公開信稱,「堅決反對這種無視科學和倫理道德底線的行為,反對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未得到證實的基礎上,開展針對人類健康受精卵和胚胎基因修飾和編輯研究」。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事件背後:相關技術60年前即已出現
    從基因編輯嬰兒的消息發布,到一張莆田系醫院的倫理審核單,再到122位科學家的聯合反對聲明,「基因編輯」正陷入一場爭議漩渦中。日本北海道大學生物倫理學家石井哲表示,黃軍的研究雖規避了道德倫理問題,但依然引起科學界對於其可能帶來的倫理後果的擔憂。
  • 基因編輯技術發明人譴責基因編輯嬰兒試驗濫用技術
    中青在線北京11月2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夢影 實習生袁文幻)針對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26日宣布的「世界上首例基因編輯嬰兒」 誕生一事,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共同發明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與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華人生物學家
  • 兩位基因編輯技術開拓者針對「基因編輯嬰兒」 發聲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沁涵)針對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開拓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詹妮弗·杜德納和麻省理工學院華人科學家張鋒,於26日先後發表聲明。
  • 學術界密集回應基因編輯嬰兒:堅決反對 強烈譴責!
    近日,科學家賀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這一消息引發各界廣泛質疑。27日,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先後回應了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明令禁止、堅決反對。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27日發表聲明:堅守科研倫理道德底線,堅決反對違規開展基因編輯嬰兒,全面調查涉事機構並予以處罰。  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27日在中國科學院學部官方網站發布聲明,其中提到,「我們高度關注此事,堅決反對任何個人、任何單位在理論不確定、技術不完善、風險不可控、倫理法規明確禁止的情況下開展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
  • 科技部:明令禁止基因編輯嬰兒
    科技部表示,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此外,超130名愛滋病研究人士發出聯名信進行堅決反對。11月26日,深圳科學家賀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露露和娜娜於11月在中國誕生,她們在受精卵時期,CCR5基因經過基因編輯,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病毒。事件披露後,122位科學家發表聯合聲明譴責。
  • 關於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聲明:科研倫理的高壓線不容碰觸
    雖然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和細節仍有待證實,我們對這一嚴重違反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違背醫學倫理和有效知情同意的違規臨床應用表示強烈反對並予以嚴厲譴責。CRISPR介導的基因編輯技術自2013年出現以來,立刻被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尤其對疾病的治療可能產生劃時代的意義。
  • 基因改造人類真的來了 | 基因編輯嬰兒遭100+名科學家強烈譴責!
    基因編輯嬰兒遭100+名科學家強烈譴責!背後還有貓膩:莆田系、偽造書…據人民網 11 月 26 日報導,來自中國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的賀建奎團隊,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日突然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 中國科學家宣布首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外媒:科學界的超大危機
    賀建奎還說:「我感覺自己有很重大的責任,不僅是促成第一個(基因編輯嬰兒),而且要讓她成為一個榜樣。」他認為在是否允許或者禁止基因編輯的問題上,「社會將決定下一步怎麼做。」如果這一研究導致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或傷害,我會與他們感同身受,這將完全是我自己的責任。」賀建奎向美聯社表示。  美聯社對此評論稱,「如果這是真的,將是科學和倫理學邁出的重大一步」。  但接受美聯社採訪的多位主流科學家都對此類試驗表示強烈反對。
  • 為什麼科學界都在譴責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為什麼科學界都在譴責基因編輯嬰兒事件?1.正在發生的基因革命近年來,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為生命醫學帶來革命性變化,人們對基因編輯、基因治療等新技術寄予厚望,期待在臨床治療方面大放異彩、攻克頑疾難症。這項技術足以被稱為一場科技革命。中美兩國都把基因編輯研究列入國家級戰略規劃。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CRISPR雙雄在港同臺發聲
    CRISPR 技術被媒體評為21世紀最有影響的十大技術之一,也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獲得諾貝爾獎的技術之一。2012 年,Jennifer Doudna 和她的團隊在 Science 雜誌上報導了利用 CRISPR 進行基因組編輯的技術,2013 年,張鋒和他的團隊同樣在 Science 雜誌發表研究成果,介紹了 CRISPR 技術在哺乳動物機體中的應用。兩人在 CRISPR 領域擁有公認的權威地位。
  • 兩位CRISPR基因編輯發明人回應賀建奎研究:支持限制、全面叫停對...
    在CRISPR Cas9基因編輯技術方面獲得重大突破而聲名鵲起的詹妮弗·杜德納 (Jennifer Doudna)26日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網站上發表對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一事的回應。
  • 基因編輯嬰兒,你們這群瘋子
    同時,由於體內的環境複雜多變,體外研究相對安全可控,因此,目前基因編輯往往局限於(如造血幹細胞)的。體內研究則要保守得多,基本上還停留在小鼠等模式生物水平,並且也只針對少部分異常的體細胞(如造血幹細胞、肝臟細胞和肌肉細胞)。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體內基因編輯臨床試驗於2017年11月開始,是為了治療由先天性酶缺陷而產生的粘多糖2型疾病(SB-913臨床試驗)。
  • 俄羅斯分子生物學家宣布將進行基因編輯嬰兒試驗
    學術界對於Rebrikov的計劃普遍持反對態度。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先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生物學家Jennifer Doudna表示:「這項技術還沒有準備好,這並不令人意外,但令人非常失望和不安。」
  • 斯坦福確認未與賀建奎合作 基因編輯嬰兒如何收場?
    中國學者賀建奎曾在去年11月公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可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由於實驗的倫理爭議,批評和質疑鋪天蓋地。賀建奎曾在2011年-2012年在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訪問學者,自此與該校幾位學者有往來,史丹福大學也因此陷入「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漩渦。
  • 科技部將嚴肅處理「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至今無人能聯繫到賀建奎
    (據科技日報)中科院、科技部回應:堅決反對、明令禁止昨晚,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就「基因編輯嬰兒」發表聲明。聲明表示,堅決反對在理論不確定、技術不完善、風險不可控、倫理法規明確禁止的情況下開展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此外昨天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也表示,科技部將配合相關部門開展調查,在進一步核實後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譴責「基因編輯嬰兒」:違反倫理
    中新網11月30日電 近日,賀建奎副教授「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引起國內外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9日在官網發表公開信稱,如果該情況被核實,對其做法給人類可能造成的後果表示極度擔憂,對其嚴重違反中國現行法律法規和科學倫理的不負責任行為予以嚴厲譴責。
  • CRISPR技術:基因編輯嬰兒或能免受鐮狀細胞病和肌營養不良症困擾
    該小組於2019年成立,此前中國研究員賀建奎透露,他使用基因編輯工具創建了具有基因突變的人類胚胎,已知該基因突變可以預防愛滋病毒並幫助懷孕,由此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基因編輯的嬰兒。這件事在科學界引起軒然大波。很多研究人員譴責他的實驗,稱該嘗試極為不負責任,竟試圖「增強」人類的能力。一些人呼籲徹底禁止製造更多的基因編輯嬰兒。
  • 科技部:「基因編輯嬰兒」被明令禁止
    前日晚間,國際峰會組委會針對賀建奎與基因編輯雙胞胎相關事件發布聲明表示,遺傳基因編輯臨床試驗的標準一直是許多研究團體爭論和討論的主題,本次峰會上將探討人類基因組編輯相關問題。同時,美國國家科學院新聞發言人Molly Galvin回復新京報記者稱,賀建奎將按照計劃在28日上午,參與「人類胚胎編輯」的相關發言。
  •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爭議 外媒:或影響整個基因庫
    (原標題:「基因編輯嬰兒」激起千層浪 海外媒體:或影響整個基因庫)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海外媒體稱,北京下令對一名中國科學家宣稱實施了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展開調查。此事將是突破性的醫學首創,但招致各方猛烈抨擊。
  • 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一時間,基因編輯這項專業技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同樣發明了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科學界在為之感到遺憾和惋惜的同時,也熱議其為什麼沒有得到諾獎叢樂從2011年開始在張鋒實驗室做CRISPR研究,並首次實現了人類細胞中的CRISPR基因編輯(論文最終發表於2013年),也是一部分相關基因編輯專利申請中的共同發明人(CRISPR一系列專利存在爭議,法律範疇無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