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青雲】11月26日,一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消息掀起了軒然大波。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消息一出,立即遭遇科學界的集體反對。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共同發明人也站了出來,他們分別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與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華人生物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兩位科學家都於當地時間11月26日發表聲明,對該事件表示明確的反對和擔憂。詹妮弗·杜德娜教授特別強調,該事件不要影響到CRISPR 技術在治療成人和兒童疾病上許多重要的臨床努力。
在伯克利分校官網的公開聲明中,詹妮弗·杜德娜教授表示,「目前,CRISPR-Cas9在人類生殖細胞系編輯中的應用不應繼續進行,負責這項工作的科學家有責任立即對他們打破這種全球共識的行為作出充分解釋。」
(詹妮弗·杜德娜)
她還提到,賀建奎宣布「基因編輯嬰兒」的誕生,這份臨床報告目前還沒有在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上發表;因為數據沒有經過同行評議,所以該基因編輯過程的精確性還無法得到評估;正如《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建議的那樣,到目前為止,這項所描述的工作其實是在加強限制對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要求。尤其在沒有明確針對性的醫學需求及可行性的替代醫療方案存在的情況下是限制使用這項技術的。
(張峰)
另一位發明人張峰通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表聲明表示,「鑑於目前該技術的現狀,我贊成暫停植入編輯過的胚胎,雖然編輯胚胎似乎是CCR5試驗的目的,但我們首先要提出一套深思熟慮的安全要求。」
張峰說,實驗的風險大於收益,並表示他「深切關注」中國項目是秘密進行的。「所有醫學進步,基因編輯或其他方面,特別是那些影響弱勢群體的方法,都應該謹慎和仔細地進行測試,與患者、醫生、科學家和其他社區成員公開討論,並以公平的方式實施。」
他希望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能就這一新聞的影響進行更深入討論,並為全球社會如何從基因編輯中獲得最大利益提供指導。
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於11月27日-29日在香港大學舉辦。記者在該峰會的官網上查到,組委會已於26日在其官網發布聲明表示,鑑於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的研究和調查,中國基因編輯嬰兒出生的臨床方案是否符合這些研究的指導仍有待確定。
按照會議日程,輿論的核心人物何建奎,將於周三(28日)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上發言。但有媒體報導,賀建奎27日並未在該峰會現身。
而今天上午,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哲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北京協和醫學院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邱仁宗在峰會上,對該事件和何建奎進行譴責。「這種行為是遠遠低於我們能夠接受的底線的,也是最不道德的。」他還比喻,使用基因組編輯來預防愛滋病病毒感染,就像是「用一隻加農炮打小鳥」。
隨著「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發酵,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站出來表態。26日下午,中國122位科學家發布聯合聲明,強烈譴責「基因編輯嬰兒」。到27日午間,140名海內外華裔愛滋病研究專業人士發表公開信稱,「堅決反對這種無視科學和倫理道德底線的行為,反對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未得到證實的基礎上,開展針對人類健康受精卵和胚胎基因修飾和編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