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確認未與賀建奎合作 基因編輯嬰兒如何收場?

2021-01-08 網易新聞

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所涉各方,在陸續公布調查結論,紛紛撇清。同時,基因編輯的法規、制度在加緊完善中,不過,看上去仍任重道遠。


賀建奎(圖/視覺中國)

當地時間4月16日,史丹福大學發布了關於賀建奎事件的聲明,調查結果顯示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並未參與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研究,也不存在任何研究、財務和組織方面的關係。

中國學者賀建奎曾在去年11月公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可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由於實驗的倫理爭議,批評和質疑鋪天蓋地。

賀建奎曾在2011年-2012年在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訪問學者,自此與該校幾位學者有往來,史丹福大學也因此陷入「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漩渦。自今年2月以來,史丹福大學已對多名涉及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研究人員展開調查,如今公布結論。

在事件調查陸續公布結論的同時,國內在基因編輯領域的規則制度建設也加緊步伐。目前,國家衛健委已公布相關條例並徵求意見,其中,基因編輯技術被納入高風險生物科學新技術之列,將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管理。

制度建設正在完善中。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張新慶對《財經》記者說,新的條例與已有的法規、倫理審查辦法及規範等,共同構成了科技倫理治理體系的制度建設部分。

所涉高校紛紛調查澄清

由於倫理問題及技術不夠完善,基因編輯嬰兒是科學界的禁區,在各國都有一條不可隨意逾越的倫理紅線。

有學者認為,賀建奎實驗從設計和科學目標上,追求的即是新聞性,而不是實驗總體的完整性;突破的不是科學前沿,而是倫理學的底線。多位學者及科研院所接連以嚴厲詞句,反對賀建奎實驗的不倫。國家衛生健康委2018年11月26日晚發布消息,立即要求廣東省衛生健康委調查核實。

賀建奎亮曾在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上稱,三年前就已經與科學界接觸,並且已經說了這樣一個計劃;也與美國的相關科學技術人員進行溝通,在美國,很多專家知道這個事情,他們也是其諮詢的對象。

被捲入此事的美國高校,即包括幾天前公布調查結論的史丹福大學。

史丹福大學的調查由一名本校教員和一名外部人員共同進行,現已結束。4月16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沒有參與賀建奎關於人類胚胎基因組編輯以進行預期植入和分娩的研究。

調查結果顯示,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曾向賀建奎表達過對這個項目的深切憂慮。當賀建奎沒有聽從他們的建議並繼續進行時,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敦促他遵循正當的科研實踐流程,包括定義何為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獲得知情同意,獲得機構審查委員會(IRB)的許可,以及在經同行評議過的期刊中發表這項研究結果。而最後斯坦福研究者們被賀建奎告知,他的研究已獲得了IRB的批准。

史丹福大學涉及的相關研究人員主要有三位。其中,史蒂芬·奎克(Stephen Quake) 是賀建奎在斯坦福期間的博士後導師,而且曾在賀建奎創辦的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擔任首席科學顧問。

有媒體報導,根據往來郵件內容,賀建奎經常告知奎克項目進展。奎克對此回應稱,自己一再建議賀建奎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備,他以為賀建奎也做到了這點。

另兩位,醫療倫理及神學家威廉·赫爾布特(William Hurlbut)、血液學家馬修·波特斯(Matthew Porteus)也是基因編輯領域的先驅。二位都表示他們不鼓勵這樣的實驗,也不贊成。

史丹福大學並不是唯一捲入這場「基因編輯嬰兒」漩渦中的高校。美國休斯頓的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正在調查研究者Michael Deem,他是賀建奎的研究生導師,並作為作者之一出現在賀建奎的幾篇論文中。

在去年11月「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發生時,賀建奎正在南方科技大學擔任副教授,該校迅速發出情況聲明,稱此項研究工作在校外開展,未向該校及所在生物系報告,學校和生物系對此不知情,同時將立即聘請權威專家成立獨立委員會,進行深入調查。今年1月21日,該校研究決定,解除與賀建奎的勞動合同關係,終止其在校內一切教學科研活動。

法規推進

1月21日,新華社公布調查結果,將「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概括為賀建奎追逐個人名利、自籌資金、蓄意逃避監管、私自組織有關人員、實施國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調查組有關負責人表示,對賀建奎及涉事人員和機構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涉嫌犯罪的將移交公安機關處理。對已出生嬰兒和懷孕志願者,廣東省將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與相關方面共同做好醫學觀察和隨訪等工作。

賀建奎的實驗如何通過倫理審查,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而調查結果顯示,倫理審查書其實是偽造的。這意味著現行法規制度在這方面仍有未及之處。

以往,一個醫學研究項目,是由所在醫療機構的倫理委員會進行審查並批准實施的。新華社公布調查結果一個月後,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於2月26日公布《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下稱《條例》)。

按照《條例》,如果科研人員要做人類基因編輯的臨床研究,需要經歷多輪審查,參與把關的機構更多了。項目負責人仍需要先向醫療機構提出申請,醫療機構的學術審查委員會和倫理審查委員審查通過後,省級衛生主管部門進行初步審查並出具意見,提交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審查通過的,批准開展臨床研究,並通知省級衛生主管部門登記。而且所涉醫療機構,必須是三甲醫院。

《條例》將生物醫學新技術分為「中低風險」與「高風險」,前者的臨床研究由省級衛生主管部門管理,後者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管理。涉及遺傳物質改變或調控遺傳物質表達的,如基因轉移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基因調控技術、幹細胞技術等,均屬於高風險之列。

針對現有規定處罰力度弱、無法形成威懾的問題,《條例》提出加大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對醫療機構違規開展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未按規定開展研究、醫師違反規定、其他醫務人員違反規定、非醫療機構違規開展臨床研究等情形明確了處罰措施,包括警告、限期改正、罰款、取消診療科目、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開除或辭退,終生不得從事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研究等;情節嚴重的還將追究刑事責任。

醫學研究是否符合倫理,如何讓倫理審查委員會起到應有的作用,這些之前尚未引起特別關注的問題,因賀建奎事件成為焦點。

對此,3月31日,國家衛健委科教司指導、中國醫院協會起草並公布了《涉及人的臨床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建設標準(徵求意見稿)》,其中提到,開展生物醫學臨床研究應當通過倫理審查。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明令禁止的,存在重大倫理問題的,未經臨床前動物實驗研究證明安全性、有效性的生物醫學新技術,不得開展臨床研究。

與《條例》一脈相承,中低級風險與高風險的項目,需要按國家分級管理的規定,完成不同級別的審批,並在本機構的倫理審查委員會備案。

在張新慶看來,《條例》的作用並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已有的法規、倫理審查辦法及規範等,共同構成了科技倫理治理體系的制度建設部分。

張新慶對《財經》記者說,針對基因編輯技術臨床研究和轉化的倫理治理框架,要有先進的治理理念引領,即所謂的善治:在維護受試者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實現社會價值最大化的上下互動的社會規制過程。

這些規則與以往相較,已經更為清晰和嚴格。但是否需要制定一部更高層級的法律,學者們有不同觀點。

中國公共衛生治理中心執行主任、美國德克薩斯州聖瑪麗大學法學院兼任教授賈平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指出,基因亂象的問題所在,是法律規制缺位、監管體制真空,以及倫理審查虛化。並建議解決這三個問題需要法治化思路和進一步完善社會治理,比如提高立法層級,完善條款堵塞漏洞,在全國人大層面制定統貫性的法律,並在刑事、民事和行政法律法規方面做出相應調整。

但立法並非一勞永逸之舉。中科院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宇告訴《財經》記者,目前基因編輯技術還處在探索階段,如果此時立法限制整個領域,會阻礙新技術的發展。目前我國的監管,比之前更接近於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監管的狀態。

不過,王宇個人名義支持以立法來禁止對人的生殖性基因編輯,就像禁止人的生殖性克隆一樣。

本文來源:《財經》 責任編輯: 黃家第_NNB6466

相關焦點

  • 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論文手稿曝光
    · 基因編輯嬰兒 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論文手稿曝光 12 月 3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在官方網站曝光了賀建奎基因編輯研究論文手稿的部分片段。
  •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引發爭議,項目申請人賀建奎名下有多家...
    11月26日,人民網一則關於「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的消息引發了廣泛討論。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的副教授賀建奎宣布,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而這也是世界上首例基因編輯嬰兒。據介紹,這對雙胞胎嬰兒通過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將一個基因修改,在她們出生之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 清流|基因編輯嬰兒項目資金來源不明 保險公司稱未投保
    不過在賀建奎主導的另一個《人類廢棄胚胎,小鼠和猴子胚胎基因編輯安全性評估》項目註冊信息顯示,該項目的試驗單位湘雅醫院直接回應澎湃新聞稱,確實參與這項研究,但與上述嬰兒基因編輯項目是兩個不同的項目。針對輿論熱議的編輯嬰兒事件,賀建奎團隊提供的不同的資金來源數據,雖都遭到當事人的否認,是否有人說謊?網易清流工作室撥打的該項目申請人和負責人的電話,均未有人接聽。
  • 賀建奎論文手稿遭曝光,披露基因編輯嬰兒不為人知的秘密
    2019年12月9日訊/生物谷BIOON/---今年早些時候,有消息人士向《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雜誌發送了賀建奎(He Jiankui)的一份未發表的論文手稿的副本,該手稿副本描述了製造去年在中國出生的首批經過基因編輯的嬰兒---一對稱為露露(Lulu)和娜娜(Nana)的雙胞胎女性嬰兒---的實驗過程。
  • 基因編輯讓嬰兒免疫愛滋病?賀建奎助理稱只是「科學家的自主探索」
    科技日報記者 劉傳書核心提示:賀建奎的助理對科技日報記者稱,這項研究是「科學家(賀建奎)的自主探索」。「一對基因經過修改的雙胞胎嬰兒已於11月健康誕生,基因編輯使她們將來可能具有天然抵抗愛滋病的能力。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 深圳羅湖人民醫院否認涉「基因編輯嬰兒」 但與賀建奎有合作
    【財新網】(記者 邸寧 黃姝倫 實習記者 毛可馨)「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引發各界關注和專業人士的指責。按照人民網披露的信息,經過基因編輯的一對雙胞胎嬰兒已經出生。多家機構紛紛與項目牽頭人賀建奎撇清關係。
  • 賀建奎現身,但對基因編輯嬰兒的追問遠未結束!名利場下危機暗湧,該...
    11月28日12時50分左右,「科學狂人」賀建奎出現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編輯峰會上,這也是近幾天以來,風口浪尖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當事人首次正式公開回應此事。按照之前賀建奎團隊所說,他在會上分享了實驗數據,大致介紹了實驗的背景與過程,演講結束後在提問環節回答了主持人及現場記者的部分提問。
  • 怎樣對兩個基因編輯嬰兒負責?賀建奎依舊有4個問題無法回答
    兩個降臨的生命,今後該如何接受自己被編輯過的基因?被基因編輯的嬰兒可能會終身面臨某種未知的風險。對這個問題賀建奎沒有正面回答,他表示,「我會用我所有錢和精力去照顧,用我生命的下半輩子去負責。」若如賀所言,這兩個孩子在胚胎時就被進行基因編輯,那麼是否會引發相關併發症或者其他問題,業界認為,通過基因測序依然不能確保孩子徹底健康。兩個降臨的生命,今後該如何接受自己被編輯過的基因?被基因編輯的嬰兒可能會終身面臨某種未知的風險。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後賀建奎現身,國家衛健委與科技部回應此事
    國家衛健委、科技部昨晚聯合在科技部官網上對「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有關信息作出回應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學技術部高度關注11月28日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編輯峰會有關「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信息,相關部門正在進行調查核實。
  • 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詳情曝光 基因編輯嬰兒是什麼?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如果這一消息屬實,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 賀建奎一倫理建議論文被撤稿,期刊:與基因編輯嬰兒實驗相關
    開展基因編輯嬰兒實驗的原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的一篇研究論文日前被撤稿。該論文意在提出包括人類基因編輯在內的輔助生殖技術的倫理準則。在被英文學術期刊《The CRISPR Journal 》發表近5個月後,當地時間2月21日,該期刊發表公開聲明稱,雖然編輯在長達數周的時間裡多次與賀建奎交流,但在投稿期間,賀建奎始終未透露他當時已開展的基因編輯嬰兒實驗。這一實驗隨後被廣泛報導。前述學術期刊的公開聲明稱,該實驗「很可能違反了國際公認的生命倫理規範和地方法規」。
  • 科技部:「基因編輯嬰兒」被明令禁止
    2018年11月27日,香港,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開幕,賀建奎未現身其中。圖/視覺中國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志願者知情同意書顯示項目經費來自南科大■ 「『基因編輯嬰兒』引爭議 廣東啟動調查」追蹤昨日上午,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在香港召開,因「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受到關注、並將在此會議上公布試驗數據的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並未現身。
  • 基因編輯嬰兒續:專家分析賀建奎報告手稿,稱其為「蓄意的謊言」
    事發一年多後的今日,關於「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最新消息被曝出——賀建奎關於該項目的手稿被媒體獲得,並就此進行了分析。 獲得該手稿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分別與一位法律專家、一位體外授精專業醫生、一位胚胎學家和一位基因編輯專家分享了這些手稿,他們的反饋均是負面的。
  • 驅動中國昨夜今晨: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始末
    昨天,據人民網報導,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事實上,賀建奎團隊在這次嬰兒基因編輯所採用的的技術名為「CRISPR/Cas9」,屬於基因編輯技術,亦可俗稱「基因剪刀」,這項技術是目前研究最深入、應用最成熟的「基因工具」,整體原理上藉助了基因的運轉機制,來對基因特定的片段進行編輯,其最大的突破在於編輯的環境條件很低,只需要在實驗室中進行即可。
  • 賀建奎手稿曝光!從「基因編輯嬰兒」到「完美人類」還有多遠?
    「基因編輯嬰兒」的餘波仍在繼續。 去年11月底,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一時間引發軒然大波。
  • 賀建奎現身基因編輯嬰兒:結果是不小心公布的,露露娜娜已出生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已經到第三天了,不斷的持續發酵。因「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受到關注、並將在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會議上公布試驗數據的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第一天並未現身。今天大家都在等待賀建奎的回應。
  • 「基因編輯嬰兒」案一審宣判 賀建奎獲刑3年
    據央視新聞消息,「基因編輯嬰兒」案30日在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
  • 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或面臨更高死亡風險
    11月28日,賀建奎在中國香港召開的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上闡述了「基因編輯嬰兒」這項備受爭議的研究。該研究使用CRISPR對人類胚胎CCR5基因進行了編輯,以圖讓嬰兒自出生便能夠抵抗HIV,降低其感染愛滋病的風險。但另一方面,由於人類對遺傳信息認知的局限,由此而產生的「基因編輯嬰兒」未來可能面臨著無法預知的風險。因此,這項實驗的貿然開展激怒了整個科學界。
  • 俄羅斯版賀建奎:還會有新的「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嗎?
    2018年11月28日,賀建奎現身香港,介紹了那個全世界矚目的「基因編輯嬰兒」實驗。幻燈片上的實驗結果,打破了眾人的最後一絲僥倖——新聞並非謠傳,他真的做了這個實驗。按照賀建奎在會議上的說法,如果順利,今年裡又有一個新的「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 東方IC一年過去,賀建奎從公眾視野裡消失了,但關於基因編輯嬰兒的爭論從未停止
  • 「基因編輯嬰兒」 案宣判!賀建奎一審獲刑三年,罰款 300 萬
    「基因編輯嬰兒」 事件,有了新的重大進展。在此過程中,賀建奎等人偽造倫理審查材料,招募男方為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多對夫婦實施基因編輯及輔助生殖,以冒名頂替、隱瞞真相的方式,由不知情的醫生將基因編輯過的胚胎通過輔助生殖技術移植入人體內,致使 2 人懷孕。目前,已經有 3 名基因編輯嬰兒先後降生在這個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