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

2020-12-02 瀟湘名醫

新聞分析:一條極窄路——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 新聞分析:一條極窄路——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

新華社記者黃堃

多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委員會近日發布報告說,人類基因組編輯相關技術還沒有達到能安全、有效應用的標準,將來可能的應用也必須被限定在非常狹窄的範圍。這引發了全球生命科學界熱議。那麼,支持方和反對方各有什麼看法?

報告:技術尚未安全有效

由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中國科學院等多國機構研究人員組成的「人類生殖系基因組編輯臨床應用國際委員會」3日在相關網站發布題為《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的報告,詳細闡述了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帶來的潛在風險以及監管方面的要求。

隨著基因編輯技術在近一二十年飛速發展,有人開始探討對人類基因組進行可遺傳的修改,即對人類精子、卵子等生殖細胞進行基因編輯,由此得到的胚胎會具有相應性狀,這些性狀還可以遺傳給下一代。這具有治療疾病的潛力,但也可能被濫用於「定製嬰兒」,引發了安全和倫理層面的擔憂,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不應輕易跨越的「紅線」。

報告就此提出11項建議,核心內容是:要對人類生殖細胞進行可遺傳的基因編輯,當前技術還達不到安全、有效的應用標準,可能導致編輯脫靶等不可知風險,因此當前不能應用於臨床。如果將來有國家允許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應用,初期應被限定在預防嚴重的單基因遺傳病中,例如囊腫性纖維化、地中海貧血、鐮狀細胞性貧血、泰薩二氏病等,並且只能在沒有其他選擇時才考慮使用。

就未來可能用於預防嚴重單基因遺傳病的情況,報告還定義了臨床轉化途徑,確立了對於臨床前研究證據的一系列要求,這些證據應確保經編輯的胚胎用於妊娠前,必須如預期那樣進行了適當編輯。應通過活體組織檢查證明,所有接受活檢的細胞中都存在預期編輯,而沒有非預期編輯的證據。

該國際委員會聯席主席、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校長理察·利夫頓說:「對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的任何初始應用,都應循序漸進地、謹慎地推進,要在可能的益處和危害之間做最有利的平衡。」

熱議:必要限制還是「太過狹窄」?

這份報告一經公布,就引起了全球生命科學界熱議。對於報告中設定的限制,美國《科學》雜誌網站和英國《自然》雜誌網站相關報導中都使用了「狹窄」一詞來描述。

此前國際科學界有不少人希望推動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的臨床應用。英國阿伯泰大學的凱文·史密斯2019年在國際期刊《生物倫理學》發表題為《到幹預人類生殖細胞的時間了嗎?一種實用主義的視角》的文章說,基因編輯是解決某些疾病的實用方式。

俄羅斯研究人員丹尼斯·列布裡科夫曾在2019年表示,計劃將經過基因編輯的胚胎植入人類子宮中,目的是修改會導致先天性耳聾的基因。對於新報告,列布裡科夫表示,其中允許的可應用場景太稀少,以至於沒什麼意義,實際上就是「原則上禁止了對胚胎基因組的編輯」。

重點關注輔助受孕等領域的英國「進步教育信託基金會」主任薩拉·諾克羅斯認為,「這份報告超出了它的科學範疇」,對人類胚胎基因組編輯來說,「這份報告設置的條件太過於狹窄」。

但另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嚴格限制是必要的。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婦產科榮休教授彼得·布勞德說:「這是一份詳細的報告,關於基因組編輯科學的第一章非常出色,報告就能夠(或不能)使用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提出了合適的高標準。」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生物倫理學家、世界衛生組織一個相關領域委員會的成員阿爾塔·查羅說:「我歡迎這份報告,它繼續為正在進行的全球有關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科學討論增加了深度。」

共識:需求尚屬小眾

總的來說,這份報告確認了國際科學界的一個共識,那就是目前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組編輯的需求尚屬小眾。對某些遺傳性疾病,目前可以通過其他生殖技術手段解決,比如人工授精多個卵子後,對受精卵進行篩查,找出健康的受精卵植入子宮。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基因編輯專家費奧多爾·烏爾諾夫說,報告仔細梳理了相關問題,結果顯示必須要用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來解決的問題其實很少。「在基因編輯領域一個公開的秘密是,關於人類生殖(細胞)的編輯實際上是拿著解決方案去尋找問題。」

據介紹,世衛組織此前計劃在2020年底前發布一份關於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報告,本次發布的報告為世衛組織如何在相關領域加強監管提出了建議和參考。

本次發布的報告呼籲,應就相關問題成立一個獨立的「國際科學諮詢小組」,定期提供相關技術的更新情況,評估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的使用建議,並審查未來所有受監管應用的臨床結果數據。

英國伯明罕大學研究新興技術的專家卡倫·楊說,就目前而言,剛剛發布的這份報告至少填補了相關討論中的一個空白。

【編輯:郭夢媛】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新聞分析:一條極窄路——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 新聞分析:一條極窄路——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新華社記者黃堃多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委員會近日發布報告說,人類基因組編輯相關技術還沒有達到能安全、有效應用的標準,將來可能的應用也必須被限定在非常狹窄的範圍。這引發了全球生命科學界熱議。那麼,支持方和反對方各有什麼看法?
  • 基因組編輯技術尚不能安全用於人類
    ,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HHGE)當前還達不到安全、有效地應用於人類的相關標準,各國在決定是否批准這類技術進入臨床應用前,應展開廣泛的討論並進行嚴格監督。這一國際委員會名為「人類生殖系基因組編輯臨床應用國際委員會」,由來自10個國家科研機構的18名代表組成,包括美國國家醫學院、國家科學院以及英國皇家學會等。
  • 多國科學家警告 基因組編輯技術還未能安全用於人類
    新華社倫敦9月3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3日發表報告說,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當前還達不到安全、有效地應用於人類的相關標準。各國在決定是否批准這類技術開展臨床應用前,應就這一問題展開廣泛社會討論。
  • 多國科學家警告基因組編輯技術還未能安全用於人類
    新華社倫敦9月3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3日發表報告說,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當前還達不到安全、有效地應用於人類的相關標準。各國在決定是否批准這類技術開展臨床應用前,應就這一問題展開廣泛社會討論。
  • 基因編輯的「雙城記」:總結展望基因編輯技術的創建與應用
    基因編輯的「雙城記」基因組遺傳信息的有害突變與人類遺傳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嚴重影響了病人的身心健康、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則可以通過糾正基因組DNA的有害突變進而達到從根本上治療人類遺傳疾病的目的
  • 精準化基因組編輯技術未來或將大有可為
    2020年6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如今,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引發了基因組編輯研究的復興,下一代的CRISPR技術或能幫助科學家們更加有效、更精準地對基因組進行修飾,而且這些工具未來有望作為多種疾病的治療性手段,但其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
  • 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由於CRISPR/Cas技術作為一種最新湧現的基因組編輯工具,能夠完成RNA導向的DNA識別及編輯,為構建更高效的基因定點修飾技術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受到眾多科學家的追捧。CRISPR-Cas技術是繼鋅指核酸酶(ZFN)、ES 細胞打靶和 TALEN 等技術後可用於定點構建基因敲除大、小鼠動物的第四種方法,且有效率高、速度快、生殖系轉移能力強及簡單經濟的特點,在動物模型構建的應用前景將非常廣闊。因此本文中小編對CRISPR/Cas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匯總盤點。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2期:新基因編輯技術可修復89%遺傳缺陷
    89%遺傳缺陷《自然》雜誌10月21日發布,美國Broad研究所開發出一種新型的基因編輯技術,有望修復大約89%的已知人類致病基因變異。這項被命名為「先導編輯」的技術,支持精準插入、精準刪除以及單個DNA字母的修改。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技術比傳統Cas9編輯技術效率更高,副產物更少,脫靶率更低。不過研究人員指出,由於「先導編輯」是一種新型基因組編輯方法,因此還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來理解其效果,增強其功能 。
  • 從植物單細胞基因組到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
    新一代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一經問世,就被廣泛地運用於生物醫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中。但是,其在基因組精準鹼基改變的應用上還存在效率低下等的問題。近期,利用不同CRISPR/Cas 效應蛋白與多種鹼基脫氨酶或RNA反轉錄酶相整合而構建的新型鹼基編輯系統(Base Editor, CBE),和導向編輯系統(Prime Editor,PE)等,可實現單鹼基水平的定點鹼基改變,因此能夠用於矯正人類基因組中的有害突變進而達到治療人類遺傳疾病的目的,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不能「為所欲為」
    人民網北京2月15日電 (趙永新 趙竹青)2月15日零點(華盛頓時間2017年2月14日11時),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其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人類基因編輯這一技術利器不能「為所欲為」,必須「按規矩行事」,嚴格遵守相關原則和標準。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基本原則提出
    據經濟參考報2月17日消息,在報告中,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認為,可以在現有的管理條例框架下進行基因編輯的基礎研究,包括在實驗室對體細胞、幹細胞系、人類胚胎的基因組編輯來進行基礎科學研究試驗。  報告提出,要利用現有的監管體系來管理人類體細胞基因編輯研究和應用,將其臨床試驗、治療限制在疾病與殘疾的診療、預防範圍內,從其應用的風險和益處來評價安全性、有效性,在應用前需要廣泛徵求大眾意見。  就生殖(可遺傳)基因編輯,報告提出,有令人信服的治療或預防嚴重疾病、嚴重殘疾的目標,並在嚴格監管體系下使其應用局限於特殊規範內,允許臨床研究試驗。
  • 【科技日報】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有了基本原則
    裴端卿介紹,首次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對中國在人類基因編輯研究的倫理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討論,充分肯定了中國學者在這一領域研究的倫理合理性。此次發布的報告為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運用提出了系統性、原則性框架,具有積極意義。
  • 「基因組編輯」將讓人類更強大,卻遭到科學家反對
    據報導,近期,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表示雖然人類遺傳基因組編輯是未來人類發展的主流研究項目之一,但是目前人類對它的了解還並不充分,盲目用於臨床應用,或許會存在無法預估的後果。
  • 「基因組編輯」將讓人類更強大,卻遭到科學家反對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近期,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表示雖然人類遺傳基因組編輯是未來人類發展的主流研究項目之一,但是目前人類對它的了解還並不充分
  • 植物CRISPR 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新進展
    利用 CRISPR/Cas9 系統可以實現精準的knock-out 和 knock-in 等遺傳操作,也可用於靶向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表達。在 CRISPR/Cas9 被廣泛地用於基因組編輯的同時,它的編輯能力、效率和精確度也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特別是 CRISPR/Cpf1 系統的發掘和單鹼基編輯技術的創建,使 CRISPR 系統正逐步成為一個理想的遺傳工程技術平臺。
  • 最新: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可使最致命的癌症取得良好療效
    基因編輯入場癌症治療,可使癌細胞永久失活最近,一項名為「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使用靶向脂質納米顆粒治療癌症」的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作者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懷斯生命科學學院。「在腫瘤體內破壞基因表達的能力為癌症治療和研究開闢了新的途徑,也為非癌組織的靶向基因編輯提供了潛在的應用
  • 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委員會:遺傳基因編輯須遵循十條原則
    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委員會:遺傳基因編輯須遵循十條原則 阮曉/@中國新聞網 2018-11-27 13:11
  • 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報告全球發布 提出科學、倫理與監管基本原則
    美國華盛頓時間2月14日11點(北京時間2月15日0點),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研究報告。報告將人類基因編輯分為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大部分,分別就這三方面的科學問題、倫理問題以及監管問題進行了討論並提出相關原則。
  • 基因編輯技術使人類幹細胞的遺傳增強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中科院動物所和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等機構合作,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了人類幹細胞的遺傳增強。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編輯改寫了人類基因組遺傳密碼中的單個鹼基,首次在實驗室中獲得了遺傳增強的幹細胞(GES細胞)。這種GES細胞能夠對細胞衰老和致瘤性轉化產生雙重抵抗作用,為開展安全有效的幹細胞治療提供可能的解決途徑。
  • 最頂級的造型師,名叫Cas9……|基因編輯|基因|地中海貧血|遺傳
    第五步,把進行過基因編輯的胚胎在體外培養(模擬子宮環境)至囊胚,再做全基因組擴增(這個環節胚胎液化為無數基因遺傳分子了),以便科研人員分析。第六步,再進行後續測序分析,看之前基因剪輯的效果。劉見橋團隊的這項研究是全球首次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於人類二倍體胚胎,在胚胎層面對攜帶遺傳突變基因的胚胎進行修復,證實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對人類的DNA進行定點改造,為通過改造缺陷基因來治療遺傳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更真實地說明了該技術對於阻斷人類致病基因子代傳播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