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科學家警告 基因組編輯技術還未能安全用於人類

2020-09-04 中國青年報

新華社倫敦9月3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3日發表報告說,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當前還達不到安全、有效地應用於人類的相關標準。各國在決定是否批准這類技術開展臨床應用前,應就這一問題展開廣泛社會討論。

美國國家醫學院、國家科學院以及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國科研機構代表組成的「人類生殖系基因組編輯臨床應用國際委員會」撰寫了這份報告。報告已在上述機構的網站發布,詳細闡述了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帶來的潛在風險以及監管方面的要求。

據報告介紹,人類胚胎的基因組一旦被編輯就不應該用於生育,直到有確切證據顯示精準改變基因組能帶來可靠的結果並且不會導致預期之外的變化,而目前沒有任何基因組編輯技術能夠達到這一標準。

基因組編輯是指在特定基因中插入、刪除或更換DNA(脫氧核糖核酸)片段。理論上,基因組編輯可改變特定的遺傳性狀,因而不僅能修改胚胎基因、消除遺傳病,也能改進生理特徵,但是這種「設計嬰兒」涉及倫理和多種技術問題,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不應輕易跨越的「紅線」。

報告說,如果一個國家決定批准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應用,初期也應將這類技術限定在預防嚴重單基因遺傳病的範圍內,並且這類技術只應在沒有其他選擇時才考慮使用。

該委員會聯席主席理察·利夫頓說,在預防嚴重單基因遺傳病方面,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從臨床前研究到臨床應用的轉化路徑;同時,這份報告為各國以及國際層面在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方面的監管提供了基礎指導建議。

報告還指出,除了嚴重單基因遺傳病,其他領域內目前還無法定義一個負責任的臨床轉化路徑;不同領域的相關應用場景要考慮的因素差異很大,而要最終實現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在這些領域的應用所需要的技術進步也並不相同。

另一位委員會聯席主席凱·戴維斯說:「當前仍需更多研究來驗證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在人類胚胎上的效果,以確保能夠精確修改並且不會出現脫靶效應;針對這些問題,有關這類技術的國際合作以及公開討論是必要的。」

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多國科學家警告基因組編輯技術還未能安全用於人類
    新華社倫敦9月3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3日發表報告說,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當前還達不到安全、有效地應用於人類的相關標準。各國在決定是否批准這類技術開展臨床應用前,應就這一問題展開廣泛社會討論。
  • 基因組編輯技術尚不能安全用於人類
    2020-09-07 05:25:12 來源:科技日報原標題:多國科學家強調:基因組編輯技術尚不能安全用於人類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日前報導,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3日發表報告稱
  • 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
    新聞分析:一條極窄路——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 新聞分析:一條極窄路——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新華社記者黃堃多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委員會近日發布報告說,人類基因組編輯相關技術還沒有達到能安全
  • 新聞分析:一條極窄路——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 新聞分析:一條極窄路——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新華社記者黃堃多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委員會近日發布報告說,人類基因組編輯相關技術還沒有達到能安全、有效應用的標準,將來可能的應用也必須被限定在非常狹窄的範圍。這引發了全球生命科學界熱議。那麼,支持方和反對方各有什麼看法?
  • 「基因組編輯」將讓人類更強大,卻遭到科學家反對
    據報導,近期,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表示雖然人類遺傳基因組編輯是未來人類發展的主流研究項目之一,但是目前人類對它的了解還並不充分,盲目用於臨床應用,或許會存在無法預估的後果。
  • 「基因組編輯」將讓人類更強大,卻遭到科學家反對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近期,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表示雖然人類遺傳基因組編輯是未來人類發展的主流研究項目之一,但是目前人類對它的了解還並不充分
  • 精準化基因組編輯技術未來或將大有可為
    2020年6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如今,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引發了基因組編輯研究的復興,下一代的CRISPR技術或能幫助科學家們更加有效、更精準地對基因組進行修飾,而且這些工具未來有望作為多種疾病的治療性手段,但其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
  • 7國科學家呼籲:暫停所有人類生殖細胞系基因編輯臨床應用
    全球應該如何看待「基因編輯」這項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技術?北京時間3月14日凌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來自7個國家的18名科學家和倫理學家呼籲:全球暫停所有人類生殖細胞系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
  • 基因編輯技術新突破!科學家可以一次編輯多個基因組片段
    有人說,基因編輯就像一個 「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就很難合上了。事實證明,所有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基因編輯也同樣如此。它既能帶給我們難以預料的風險和倫理道德問題,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人類本身。而且,對於疾病產生的原因以及抑制疾病的方法,基因編輯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因編輯研究的進展,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
  • 改造的I型CRISPR-Cas系統可用於人類基因組編輯
    改造的I型CRISPR-Cas系統可用於人類基因組編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9 15:55:10 美國馴鹿生物科學公司Samuel H.
  • 基因編輯嬰兒:國際報告指目前技術尚不安全
    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認為,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當前還達不到安全有效地應用於人類的標準該委員會周四(9月3日)發表報告稱,人類胚胎的基因組一旦被編輯就不該用於生育,直到有確切證據顯示精準改變基因組能帶來可靠的結果,並且不會導致預期之外的變化。而目前沒有任何基因組編輯技術能夠達到這一標準。
  • 遭多國科學家質疑,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爭議再升級
    7月29日,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等國的多位科學家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NgAgo系統的基因組編輯結果,並呼籲《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介入,要求韓春雨公開原始數據。
  •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 發現致命水母毒液解藥
    據德新社5月1日報導,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1日在一份聲明中說,這種新解毒劑是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發現的,若在受害者被蜇後15分鐘內使用,可遏止症狀。澳大利亞箱形水母約有60根觸鬚,每根觸鬚上都有數以百萬計充滿毒液的微型鉤子,觸鬚長度可達3米。每隻澳大利亞箱形水母攜帶的毒液足以殺死60多人。研究表明,這種解毒劑對體外人類細胞有效,對受試活鼠也有效。
  • 植物CRISPR 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新進展
    這些不同方法為植物遺傳操作提供了成熟的多位點 CRISPR/Cas9 基因組編輯技術。2.3 降低 PAM 的限制DNA 靶 位 點 必 須 存 在 PAM 是 限 制CRISPR/Cas9 用於基因組編輯的主要因素。根據幾種模式植物的參考基因組的序列分析,一般基因組上平均每 100 bp 有 611 個 PAM(5′-NGG-3′)。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基因編輯」,華裔科學家張鋒未能一同加冕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兩位基因編輯技術科學家。2012年,杜德娜和Emmanuelle Charpentier率先提出CRISPR-Cas9可以用於基因組的可編程編輯,被認為是生物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 多國科學家無法重複韓春雨實驗 癌症百億級市場待解
    多國科學家無法重複韓春雨實驗 癌症百億級市場待解  劉欣 • 2016-11-30 11:21:24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倫理問題
    自從CRISPR於2012年首次登上世界舞臺以來,全球新聞媒體、許多參與其發現和廣泛應用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以及眾多的評論員都在告訴世界,人們期望該技術帶來奇蹟,特別是對人類健康的改善。「這是一項非常強大的技術。科學家現在擁有控制基因的完整工具箱。」Doudna說,「我們正生活在這種變革性的技術之中,它將改變我們的世界——並且它將在不久的將來改變它自己。」在人類健康領域,也是人們最為期待轉變的領域,該技術的潛力現在已經開始得到測試。
  • Sci Rep:科學家成功利用人工RNA編輯技術修復基因組遺傳代碼 有望...
    2020年10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目前並沒有確定的療法來治療由點突變引起的多種遺傳性疾病,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利用人工的RNA編輯研究了一種治療手段在治療遺傳性疾病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從植物單細胞基因組到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
    結合基因編輯等技術,高精度和高通量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有望進一步解析減數分裂、單倍體誘導等重要生物學現象的分子機制。而DNA甲基化、蛋白質–DNA互作和三維基因組上的單細胞研究可以加深對植物重編程、分生組織發育和染色質重塑等重要生物學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變化的理解。未來,基於植物樣品的技術優化並構建多組學的植物細胞圖譜有望大大促進植物基因組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的發展。
  • 再造基因組編輯系統
    僅僅數年間,使用 CRISPR(規律成簇間隔短回文重複)/ Cas9 進行基因組編輯在科研上激起了巨浪,該技術使研究人員能夠精確而方便地編輯特定的基因。然而,新技術也存在一些缺點,例如在錯誤的地點切割 DNA,甚至是隨機地進行 DNA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