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嬰兒:國際報告指目前技術尚不安全

2020-09-07 小K頻道


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認為,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當前還達不到安全有效地應用於人類的標準。

該委員會周四(9月3日)發表報告稱,人類胚胎的基因組一旦被編輯就不該用於生育,直到有確切證據顯示精準改變基因組能帶來可靠的結果,並且不會導致預期之外的變化。而目前沒有任何基因組編輯技術能夠達到這一標準。

2018年12月,生物學家賀建奎宣布為兩名嬰兒改造了基因,使她們將來可能具有天然抵抗愛滋病的能力。

消息一出引發全球爭議,醫學界和科學界譴責其違背醫學道德倫理。


賀建奎因組織違法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被判刑。

一年後的2019年年底,官方認定這起事件為賀建奎「為追逐個人名利」而組織的違法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法院對賀建奎等三人判刑,三人「當庭表示認罪悔罪」。

此外國際社會成立該委員會調查事件。大部分國家已立法防止基因編輯的嬰兒出生,賀建奎事件讓國際社會達成強烈共識。

為什麼基因編輯嬰兒引起爭議?

基因編輯可以通過刪除或改變胚胎中麻煩的編碼來避免一系列遺傳性疾病。

但專家擔心,改變胚胎的基因組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不僅對個體有傷害,而且對繼承這些相同變化的子孫後代都會造成傷害。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是一種在2012年發現的用於改變脫氧核醣核酸(DNA)的生物系統技術。

CRISPR掃描基因組以尋找正確的位置,然後使用「分子剪刀」剪斷有缺陷的DNA。雖然該技術在實驗室中有效,但該過程並不完美,並且會切除太多DNA。

這些不需要的編輯可能會改變其他重要的基因。例如,無意中引發癌症。

最富爭議的是,基因編輯可能會讓被改變的DNA代際相傳。

國際委員會的報告怎麼說?

該委員會成員來自10個不同國家的專家,其中包括英國皇家學會(UK's Royal Society)和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的成員。

報告提出一些建議:

  • 任何國家在決定是否允許基因編輯之前,應在社會上展開廣泛對話
  • 如果被證明安全有效,最初的使用應限於嚴重的、縮短壽命的疾病,這些疾病是由單個基因的一個或兩個副本的突變引起的疾病,例如囊性纖維化
  • 對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進行嚴格的例如活檢和定期檢查胚胎等檢查,以防止意外發生
  • 密切關注孕婦和因此出生的任何孩子
  • 應建立一個國際科學諮詢小組不斷評估安全性和有效性,讓人們可以報告任何偏離指導原則的研究


大家都同意嗎?

英國進步教育基金會(Progress Educational Trust)的莎拉·諾克羅斯(Sarah Norcross)表示,雖然需要從世界上第一個經基因組編輯的嬰兒身上總結經驗教訓,但該報告卻朝另一個方向發展。

她說:「報告提出的標準是人類對生殖系基因組編輯的第一個可接受的臨床應用,範圍太窄。此外,該報告超出了其科學範圍。該報告的大部分內容(包括其建議的三分之一)都與管理有關,這(應該)是世界衛生組織另一個基因組編輯項目的重點。」

同時,美國醫學科學院的安妮·詹森(Dame Anne Anne Johnson)教授對報告的「謹慎」態度表示歡迎。

她說:「這一科學領域可以幫助一群沒有其它選擇的患者,但它並不是一個可以緊閉大門就可以快速追蹤的領域。它必須基於顯示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強大臨床數據,以及經過深思熟慮的的公開辯論,並有最好的科學證據作支撐。」

相關焦點

  • 基因組編輯技術尚不能安全用於人類
    2020-09-07 05:25:12 來源:科技日報原標題:多國科學家強調:基因組編輯技術尚不能安全用於人類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日前報導,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3日發表報告稱
  • CRISPR技術:基因編輯嬰兒或能免受鐮狀細胞病和肌營養不良症困擾
    不過,國際科學家和倫理學家委員會在新報告中表示,目前該技術還不夠成熟和安全。他們的結論是,除非科學家確定可以可靠地進行精確的基因編輯,不引入意料之外的變化,否則不應使用編輯過的人類胚胎進行妊娠。筆者認為,即使那樣,胚胎中的基因編輯也應該只在非常特殊和有限的情況下進行。
  • 基因編輯技術發明人譴責基因編輯嬰兒試驗濫用技術
    中青在線北京11月2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夢影 實習生袁文幻)針對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26日宣布的「世界上首例基因編輯嬰兒」 誕生一事,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共同發明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與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華人生物學家
  • 兩位基因編輯技術開拓者針對「基因編輯嬰兒」 發聲
    詹妮弗·杜德納:目前基因編輯不應用於人類生殖細胞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創始人之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詹妮弗Doudna)在加州伯克利大學網站上發表聲明稱,目前基因編輯不應該應用於人類生殖細胞,這是在全球科學界達成共識的,負責此例基因編輯嬰兒的科學家必須對其行為作出解釋。
  • 「基因編輯嬰兒」讓世界譁然,這位科學家的底線在哪裡?
    11月26日,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的前一天,一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消息引爆網絡,驚動全球。這兩天,「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持續發酵。目前,所有涉事方均已澄清和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試驗的主要負責人)關係。事件經過:2018年11月26日,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雙胞胎姐妹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 基因編輯嬰兒:不必要 不現實 不公平
    基因編輯嬰兒可能永遠都應該被禁止,但這並不是因為害怕造成不平等和生來就更有優勢的「超級嬰兒」,而是因為現實情況是編輯胚胎在醫學上是不必要的。這些對胚胎的編輯是圍繞著一個概念而發生的,而不是為了治療一個正在受苦的人,這樣做總是會涉及到引入風險,從而檢驗了一個古老的醫學忠告,即「首先不要傷害病人」。
  • 「基因編輯嬰兒」遭科學界反對 技術發明人擔憂影響臨床研究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消息一出,立即遭遇科學界的集體反對。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共同發明人也站了出來,他們分別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與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華人生物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兩位科學家都於當地時間11月26日發表聲明,對該事件表示明確的反對和擔憂。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CRISPR雙雄在港同臺發聲
    在這次大會上,賀建奎將在明日就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研究作出報告,而張鋒、Jennifer Doudna、David Liu 等大家熟知的基因編輯領域全球頂尖科學家也參加了這次大會。這一次會議無疑是目前整個事件的「風暴眼」:外界爭議不斷,會議仍然如期舉行,看似平靜的氛圍之下,討論的議題卻事關全人類命運。
  • 中國最大的基因研發機構被指基因編輯58個嬰兒,官方回應:已報案
    華大基因攤上事了?被指基因編輯58個嬰兒?緊急回應:沒有瓜,散了吧按照目前的人類胚胎研究原則,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近日,社交平臺上瘋傳一張截圖。據了解,「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這個機構並不存在,「基因編輯58個嬰兒」和「定製人類」等科幻片中的情節,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其實這是一篇在2017年發表於Nature的學術論文,該項目由美國俄裔研究員米塔利波夫團隊主導,完全遵守「人類胚胎14天」原則,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沒有回植!沒有妊娠!更沒有嬰兒出生!華大隻參與了該項目中胚胎幹細胞的核酸測序,以及技術的效率和安全性的評估。
  • 聚焦「基因編輯嬰兒」案件
    公訴機關指控並經法院審理查明,2016年以來,賀建奎得知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可獲得商業利益,即與廣東省某醫療機構張仁禮、深圳市某醫療機構覃金洲等人共謀,在明知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和醫學倫理的情況下,以通過編輯人類胚胎CCR5基因可以生育免疫愛滋病的嬰兒為名,將安全性、有效性未經嚴格驗證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輔助生殖醫療。為此,賀建奎制定了基因編輯嬰兒的商業計劃,並籌集了資金。
  • "基因編輯嬰兒"被明令禁止 律師:或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
    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多方質疑。  而在技術尚不成熟的當下誕生一對基因編輯嬰兒,是否涉及人體試驗?四川舟楫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姚飛表示,此次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尚未涉及到人體試驗的恐怖程度,從現有的事實來看,此次事件主要目的是預防病害。
  • 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論文手稿曝光
    · 基因編輯嬰兒 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論文手稿曝光 12 月 3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在官方網站曝光了賀建奎基因編輯研究論文手稿的部分片段。
  • 「超級公牛公豬」和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
    改變遺傳信息,等於修改了「天命」、「天條」,尤其在人類基因編輯領域,倫理問題尤其突出。正因為這把剪刀之鋒利,其安全性、有效性尚難確定,用在胚胎基因編輯上,實驗室操作尚可控制而安全性和穩定性仍未過關,如果允許用於臨床,則可能引發一系列安全風險和倫理問題。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正在研究家畜基因編輯技術涉及的倫理問題。
  • 多國科學家警告 基因組編輯技術還未能安全用於人類
    新華社倫敦9月3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3日發表報告說,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當前還達不到安全、有效地應用於人類的相關標準。各國在決定是否批准這類技術開展臨床應用前,應就這一問題展開廣泛社會討論。
  • 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深圳誕生,誰為基因剪刀造人開的綠燈?
    2018年7月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協會發布報告說,在充分考慮科學技術及其社會影響的條件下,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體胚胎、精子或卵細胞細胞核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倫理上可接受」。國際社會對基因編輯嬰兒從一開始就亮出明確的紅燈警示,現在卻有人準備開綠燈,這個轉折過程的時間之短令人吃驚。2015年,中國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就團隊進行胚胎基因編輯遭到國際生物醫學界的反對,當時有人預測,世界上首次誕生基因編輯活產嬰兒可能還要50~100年。
  • 多國科學家警告基因組編輯技術還未能安全用於人類
    新華社倫敦9月3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3日發表報告說,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當前還達不到安全、有效地應用於人類的相關標準。各國在決定是否批准這類技術開展臨床應用前,應就這一問題展開廣泛社會討論。
  • 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真的誕生,意味著什麼?
    人民網今天的新聞稱,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這裡的「基因編輯嬰兒」指的是什麼?是指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改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的基因。這個技術以前也有很多研究者做過,但是都會在胚胎發育極早期就中止。讓修改過的胚胎完全發育直到誕生,這是第一次。
  • 基因編輯嬰兒炸圈 人類究竟在怕什麼?
    11月26日,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的前一天,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憑藉一項通過基因編輯使得一對雙胞胎嬰兒具備先天抵抗愛滋病能力的試驗讓自己成功站在了全世界輿論的中心。賀教授是如何通過審查的,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
  • 基因編輯技術人類的災難/福音
    謝謝主席,大家好:我方觀點是基因編輯是人類福音。基因編輯,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基於此,我們應當明確,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不應當局限於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
  • 基因編輯嬰兒案一審宣判 白巖松:科學它是雙刃劍
    央視網消息:在跨年的熱鬧氛圍當中,有一個新聞被大家多少有些忽略,12月30號基因編輯嬰兒案在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南方科技大學原副教授賀建奎同其他2位被告人,因共同非法實施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和生殖醫療活動構成非法行醫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