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盧鈾教授:「基因編輯」技術抗癌!中國人在基因編輯上跌了跤...

2020-12-05 醫師報

來源:咚咚癌友圈 ID:sw315ddayq 作者 咚咚醫學部

CRISPR-Cas9技術,中文翻譯叫做「基因編輯」技術。這項技術被稱為「人類最接近上帝的發明」,是現今人類在基因領域所取的最高成就之一。

簡單來說,這項技術允許我們在細胞裡,快速高效的改造我們的基因。比如我們不想要某個基因A,我們可以把它剪掉;如果基因A壞了,我們也可以嘗試把它換成更好的基因B。

基因是人體最大的奧秘,我們的生老病死,智商高低,外貌性格全都取決於它,用好了,便能破解我們人體的終極密碼。基因編輯有個別稱叫做「基因魔剪」,形容的正是它具備的神奇魔力。

如此重要的技術,全世界的科學家們都在卯足了勁加快研究速度,中國當然也不例外。然而,就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刻,一位來自中國的「瘋狂科學家」擅自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體胚胎,並誕下兩位「基因編輯」的胎兒。

這樣的瘋狂舉動嚴重違背倫理,不僅會給兩位嬰兒帶來無法估量的危害,修改後存在未知風險的基因更會通過兩位孩子繼續傳遞給後代,這將對人類群體造成不可估量的潛在風險和危害。

一時間,中國學術領域遭遇了全世界學者們的一致指責,而中國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發進步,也一度陷入冰點。在基因編輯領域,中國跌了慘痛的一跤。

1

不負責任地打開「潘多拉魔盒」

瘋狂科學家的「惡魔」行徑

2018年11月28日,一位文質彬彬的發言者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上侃侃而談,做了一份關於「人類基因編輯研究」的報告。這位報告者叫做賀建奎。

賀建奎在會議上的「自信」發言

在現場報告及此前發布的公開視頻中,賀建奎公然宣稱他已經完成了人體胚胎基因編輯的臨床試驗,並誕生了露露和娜娜兩位嬰兒。

「在這一對夫婦(指基因編輯胎兒的父母)這兒,我感到很自豪,無比自豪。」賀建奎認為自己基因編輯嬰兒是有巨大意義的。賀建奎聲稱,他的研究組對兩個嬰兒的CCR5基因進行編輯和修改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免疫愛滋病毒的目標。

為此,賀建奎先是聯繫了愛滋病患者組織,在隱瞞基因編輯的危害及風險的前提下吸引愛滋病家庭參與他的臨床試驗項目,成功騙取到兩百多個家庭的信任;隨後,賀建奎疑似以偽造「倫理審查批件」的方式開展了臨床試驗。直至兩位「基因編輯」胎兒的降生。

基因編輯雖是如今最炙手可熱的黑科技,但它本身仍存在一些尚未完善的漏洞:如CRISPR技術存在的「脫靶」風險,可能對編輯對象的其餘基因造成不可控的修改;而CCR5基因雖是愛滋病毒入侵人體的一種通道,但它本身還具備人類對於其他病毒的免疫力,近期有研究指出,CCR5基因突變可能造成壽命的縮短。

就像上文提到的,貿然進行人體胚胎基因編輯,不僅會給兩位嬰兒帶來無法估量的危害,修改後存在未知風險的基因更會通過兩位孩子繼續傳遞給後代,這將對人類群體造成不可估量的潛在風險和危害。

賀建奎的報告一出,立即在國際學界引發了地震:

百餘名中國研究者發表《聯署聲明》,批評「這項所謂研究的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直接進行人體實驗,只能用瘋狂形容」,並表示鑑於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脫靶問題,「直接進行人胚胎改造並試圖產生嬰兒的任何嘗試都存在巨大風險」。愛滋病研究專家、國家衛健委、中國細胞學會幹細胞分會、人類胚胎基因組編輯委員會、美國科學院也都先後發表了聲討聲明。

最終賀建奎因非法實施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和生殖醫療活動,構成非法行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但因為賀建奎事件,中國學界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在基因編輯領域,可以說中國跌了慘痛的一跤。

2

「基因編輯」抗癌先驅盧鈾教授

為中國在基因編輯領域扳回漂亮的一局

賀建奎的瘋狂試驗,讓中國在基因編輯領域跌了慘痛的一跤,受到了世界學界的廣泛指責。然而,中國學者們對前沿技術的探索未曾停步,從哪兒摔跤,就要從哪兒站起來。基因編輯技術同樣不例外。

2020年4月27日,華西醫院腫瘤中心主任盧鈾教授主持的全球首個基因編輯技術改造T細胞治療晚期難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試驗結果,正式發表在了《自然.醫學》雜誌上。

盧鈾教授(圖片來源於百度)

簡單說來,中國人領銜的,世界上首個基因編輯技術用於抗癌的臨床試驗,已經初步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結果。這份答卷為在中國在基因編輯領域扳回了漂亮的一局。

而盧鈾教授領導的臨床試驗,採取的方法是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造免疫細胞,將改造完成後成熟的免疫細胞「特種兵」回輸入人體體內,這樣的開創性的基因編輯臨床試驗是完全合乎倫理以及試驗安全性的。

這個世界首創的臨床試驗,還要從四年前說起。

2016年10月,中國四川的華西醫院正式啟動一項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改造T細胞進而用來抗癌的臨床試驗,當年的10月28日,第一位肺癌志願者接受了基因編輯改造後的T細胞回輸治療。

這在當時是全球範圍內,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第一次用於人體試驗。當時這則消息,引起了國內外專業媒體的高度關注,甚至連頂尖的學術雜誌《自然》都為此發了新聞稿。

在華西醫院啟動第一項用於癌症病人的臨床試驗以後,世界各國陸陸續續都啟動了類似的臨床試驗。

如今四年過去了,這個萬眾矚目的臨床試驗結果到底如何?

盧鈾教授交出了一份讓世界學界滿意的答案。2020年4月27日,華西醫院腫瘤中心主任盧鈾教授主持的全球首個基因編輯技術改造T細胞治療晚期難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試驗結果,正式發表在了《自然.醫學》雜誌上。

這個臨床試驗入組的都是其他多種標準治療失敗的晚期、難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坦率地講這些病友如果不參加這個臨床試驗,事實上也已經不存在公認有效的其他治療方案,因此讓這樣一批極端難治的晚期肺癌患者來參加這個充滿風險和未知的臨床試驗,是符合倫理要求的。

盧鈾教授的團隊所採用的治療方案,簡單概況一下,就是先從患者外周血中把單個核細胞分離出來,然後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把這群細胞中的PD-1這個基因敲除,然後利用專門的培養基、細胞因子和刺激因子把其中的T細胞擴增和活化出來,回輸給病人。下圖是臨床試驗大致的流程圖:

一共有17名晚期難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入組,從病人身上抽血,然後拿到實驗室進行改造,到可以回輸給病人,平均需要25天,最短的17天,最長的40天,有5名患者等不到第一次細胞回輸,就退出了臨床試驗。(2名患者是由於疾病進展不能再參加了,1名患者自己返回不想回輸了,1名患者由於肺部感染要先去抗感染治療了,還有1名患者是由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突然加重不適合接受細胞回輸了)

所以,最終只有12名患者接受了基因編輯改造的T細胞回輸治療,平均每個人回輸的細胞總數是1.33*109,治療後主要的結果如下:

治療安全性可控。12名患者中沒有人出現3級以及3級以上的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發生的都是1-2級常見的輸液反應、骨髓抑制等。其中1名患者出現了1級的心律失常,考慮和回輸的細胞中少量T細胞可能攻擊了心臟細胞有關,不過該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副作用緩解,後續還接受了第2、第3次細胞回輸,並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在免疫治療層面,基因編輯有較好的效果。這主要表現在基因編輯改造以後的T細胞可以長期在患者的外周血以及腫瘤組織中找到,持續的時間甚至超過1年以上。基因編輯改造的T細胞回輸以後,外周血以及腫瘤組織中T細胞的類別、多樣性都發生了改變,甚至出現了一部分高度懷疑是特異性針對癌細胞的抗癌的T細胞,這類細胞的比例有所提高。此外,基因編輯的T細胞回輸以後,抗癌的細胞因子分泌增加了。諸如此類,種種跡象表明,至少從免疫學角度評價,基因編輯改造的T細胞有一定的作用。

從臨床療效上講,「基因編輯」同樣有較好抗癌作用,並且存在持續改進的空間。12位晚期難治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治療,2名患者疾病穩定,中位總生存期為42.6周。其中1名療效維持時間最久的病人療效維持時間76周。這位患者治療後1年,複查PET-CT發現全身的病灶只剩下1處殘留代謝活性。

一個晚期復發難治的非小細胞肺癌,基因編輯改造後的T細胞回輸讓這位患者療效維持了76周,實屬不易,也讓我們看到了「基因編輯」抗癌所蘊含的巨大希望。當然,這個臨床試驗在充滿了巨大希望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間。

首先,是2016年時所採用的基因編輯技術還比較落後,整體的基因編輯效率偏低,大約只有5%左右的細胞完成了編輯;

其次,病人外周血中分離的單個核細胞中真正能識別癌細胞、真正能抗癌的T細胞比例很低,未經篩選直接基因編輯,哪怕最終擴增的T細胞總數達到了上億個細胞,但是其中真正能抗癌的T細胞可能只有幾萬、十幾萬個,依然數量有限;

最後,癌細胞極其聰明,會開發出多種針對性的免疫逃逸的辦法,單獨使用T細胞回輸,即使有效,療效也很難長期保持。未來,我們或許需要考慮更複雜的設計或者聯合治療。

3

中國人的研究並不孤單!全球頂尖學者

在「基因編輯」抗癌領域亦有收穫

無獨有偶,在盧鈾教授開展了「基因編輯」臨床試驗後,國際上的一些頂尖大牛也陸續開展了「基因編輯」用於抗癌臨床試驗,均有一定斬獲。

2020年2月6日,《科學》雜誌率先報導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免疫細胞治療鼻祖之一的Carl June教授領導的美國第一項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抗癌的臨床試驗結果。Carl June教授的技術相比更加複雜:

Carl June教授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一次性敲除了人體免疫細胞的三個基因,分別是TCR的α鏈、TCR的β鏈以及PD-1基因。在已有的靶向NY-ESO-1的TCR-T技術基礎上同時敲除3個基因,然後再擴增、活化和回輸,這樣的治療方案相比難度更高,改造後的免疫細胞「特種兵」也具備更廣泛的靶點目標。

由於臨床實驗過於複雜,可行性和安全性是這項臨床更加關注的研究目標。2名極端難治的多發性骨髓瘤和1名復發難治的晚期肉瘤患者在接受了Carl June教授研發的,「基因編輯改造+轉基因編程」複雜的T細胞回輸後,結果顯示:

免疫細胞基因編輯的效率達到了15%-45%,改造後的細胞可以在病人外周血和腫瘤組織中長期存活、經過三四個月後部分T細胞變成了中心記憶性T細胞(意外之意,初步獲得了抗癌的記憶功能)、有1個病人靶病灶出現明顯的縮小(不過療效只維持了4個月左右)。

總體而言,這項臨床試驗同樣證實了基因編輯的安全性以及初步的療效。下圖顯示了一位靶病灶明顯縮小的患者的影像片子的變化圖:

在未來的臨床試驗中,我們也希望看到盧鈾教授團隊能創造更加完善的基因編輯療法,創造癌症免疫治療更加圓滿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CRISPR-edited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non-small-cell lung cancer.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0-0840-5

[2]. CRISPR-engineered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refractory cancer.10.1126/science.aba7365(2020)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事件背後:相關技術60年前即已出現
    一起爭議事件,讓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以及其背後的基因編輯技術進入公眾視野。2016年11月,《自然》雜誌報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學盧鈾教授以及團隊已開展全球首例應用CRISPR技術的人體試驗;2018年1月,《華爾街日報》報導稱,華西醫院盧鈾教授所做的人體試驗並非全球首例。
  • 癌症不再可怕 基因編輯技術或掀起一場醫學革命
    近日,川大華西醫院盧鈾團隊將進行世界首個人類CRISPR基因編輯臨床試驗的消息讓基因編輯技術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我們認為,如果盧鈾團隊的試驗能夠獲得成功,無疑將會在資本市場上掀起一股風潮。對於CRISPR基因編輯的原理,並不是我們的專長,因此引述業內醫學專家的話進行科普。
  • 基因編輯成功「殺死」癌細胞,永久性治療,無副作用
    這項技術被稱為CRISPR Cas-9,中文名稱基因編輯技術。二、利用基因編輯抗癌,中國科學家扳回一局上一次普通大眾聽說基因編輯技術,還是在2018年,賀建奎非法利用該技術成功誕生了露露和娜娜兩名嬰兒。由於存在巨大的未知風險,賀建奎的做法引發了全球學術界的聲討,最終他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
  • 中國科學家用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人體細胞
    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團隊成功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修飾的細胞植入了人體,中國也成了世界上首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外媒認為,這一重大突破將引發中美兩國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新一輪競爭。 美國的技術團隊今年6月也開始了類似的研究,它們還拿到了2.5億美元的研究經費,不過由於FDA動作緩慢,該團隊的臨床試驗還未正式開始。 基因編輯技術並非什麼新名詞,因為此前就有專家利用該技術治療愛滋病,其效果非常明顯。
  • 基因編輯嬰兒,你們這群瘋子
    接下來你將會看到:1.不要一棍子打死基因編輯技術,它本身其實是一項有益的科學技術;2.本次問題的核心是在健康的人體胚胎上進行基因編輯,且讓孩子在毫無監管的狀況下出生;3.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領域的研究速度冠絕全球。
  • 治癌新路:中國將進行全球首個CRISPR基因編輯人體試驗
    中國科學家將進行臨床試驗,把通過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修飾的細胞,注入人體。這將是全球首次在人體上進行CRISPR基因編輯的臨床試驗。CRISPR是細菌用來抵禦病毒侵襲、躲避哺乳動物免疫反應的基因系統。科學家們利用RNA引導Cas9核酸酶,可在多種細胞特定的基因組位點上,進行切割和修飾。
  •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使西紅柿富含抗氧化和抗癌的類胡蘿蔔素
    這種多樣性的缺乏,再加上許多性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事實,使提高產量和質量成為番茄育種專家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近日,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上的一項研究中,由日本筑波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解釋了現代基因編輯技術是如何幫助番茄育種者的。
  • 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敲除B肝病毒基因,新創康達基因希望能根治...
    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被業內稱為能改造基因的「基因剪刀」,是當下最具革命突破性的生物技術之一。藉助該技術,許多科學家正試圖探究如鐮狀細胞性貧血、糖尿病、囊性纖維化、愛滋病和抑鬱症等各種疾病的基因根源,以圖找出新的標靶藥物。該項技術也應用於改造酵母來生產生物燃料和改造小麥以抵抗害蟲和乾旱天氣。
  • 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大多美國民眾其實是拒絕的
    不過,Pew Research Center survey近日一項針對美國民眾的調查顯示,對於基因編輯、腦晶片植入與合成血液等一系列能對人類進展產生重大改變的生物技術,大家的態度並不如想像的那樣樂觀。基因編輯技術即我們通常所說的CRISPR技術,可以理解為基因編輯,也就是將基因組中的錯誤位點基因進行「修改」,使人體細胞恢復正常機能。
  • 全球首例基因編輯人體臨床試驗數據...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自興起以來,曾被認為是凌駕於人類倫理之上的科技界「禁忌」,也一次次做出突破,讓不可能成為可能。2016 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胸部腫瘤科主任盧鈾教授團隊使用 CRISPR 技術編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T 細胞 PD-1 基因的首個人類 I 期臨床試驗開始。
  • 基因編輯使西紅柿富含抗癌和抗氧化的類胡蘿蔔素
    這種多樣性的缺乏,再加上許多性狀由多個基因控制的事實,使得提高植物產量和品質成為番茄育種者的主要挑戰。但在本周《科學報告》上發表的論文裡,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解釋了現代基因編輯技術如何為番茄育種者提供幫助。資深作者Hiroshi Ezura教授說:「西紅柿是最早被批准的轉基因食品。但是,許多早期轉基因品種都含有其他物種的基因,這在安全性上引起了消費者的憂慮。
  • 利用現代基因編輯技術,讓番茄富含抗氧化和抗癌的類胡蘿蔔素
    這種多樣性的缺乏,再加上許多性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事實,使提高產量和質量成為番茄育種專家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近日,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上的一項研究中,由日本筑波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解釋了現代基因編輯技術是如何幫助番茄育種者的。
  •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可以使西紅柿富含抗氧化和抗癌的類胡蘿蔔素
    這種多樣性的缺乏,再加上許多性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事實,使提高產量和質量成為番茄育種專家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近日,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上的一項研究中,由日本筑波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解釋了現代基因編輯技術是如何幫助番茄育種者的。
  • 從「生命解碼」到「基因編輯」,「完美人類」會誕生嗎?
    在生命之初的胚胎階段,基因編輯技術的運用,能夠完善基因的表達和功能,減少先天性疾病、顯現優質性狀,甚至「完美人類」的誕生都有可能。一些先鋒科學家希望通過研究,在未來十年內合成一個完整的人類基因組。當然,涉及人類基因的研究必須經歷嚴格的倫理審視。基因編輯技術目前不能逾越紅線,用來製造「完美人類」。
  • 華西重磅研究榮登Nature Medicine,和瑞基因cSMART技術力助項目完成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CRISPR-edited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胸部腫瘤科盧鈾教授團隊聯合多家公司機構以及和瑞基因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兩位基因編輯技術開拓者針對「基因編輯嬰兒」 發聲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沁涵)針對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開拓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詹妮弗·杜德納和麻省理工學院華人科學家張鋒,於26日先後發表聲明。
  • 胚胎基因編輯倫理不容,另一項基因編輯技術卻在造福人類!
    近日刷爆朋友圈的不僅是抗癌「神藥」Vitrakvi®的問世,還有一則是首例基因編輯嬰兒的誕生!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向外界公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她們的基因已經經過人為修飾,能夠天然抵抗愛滋病。
  • 未來10年科技預測之十一-基因編輯將廣泛應用人體試驗
    第10,基因編輯將廣泛應用人體試驗在過去的十年中,人類基因編輯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遭受了嚴重的倫理道德問題。隨著CRISPR和基因編輯工具進入2020年代,這些人體試驗將繼續在美國和世界各地廣泛應用。儘管基因編輯的未來前景廣闊,但直到2018年,美國才開始招募此類臨床試驗的參與者。
  • 基因編輯技術發明人譴責基因編輯嬰兒試驗濫用技術
    中青在線北京11月2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夢影 實習生袁文幻)針對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26日宣布的「世界上首例基因編輯嬰兒」 誕生一事,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共同發明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與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華人生物學家
  • 基因編輯的「雙城記」:總結展望基因編輯技術的創建與應用
    基因編輯的「雙城記」基因組遺傳信息的有害突變與人類遺傳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嚴重影響了病人的身心健康、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則可以通過糾正基因組DNA的有害突變進而達到從根本上治療人類遺傳疾病的目的